2020-2021学年兴宁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兴宁一中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我的语文老师
于丹
①回望我羞涩沉默的少年时代,几乎所有光荣与梦想的记忆都和语文课相关。
我的偏科几乎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除了交上去的作文经常被老师在班上念之外,别的科目差不多一无所长。
进入中学之前,我一直是个不大被鼓励的学生,直到初二的时候,一位特别欣赏我的老师让我做了语文课代表。
②我在一所非常普通的中学里遇见了这位不寻常的老师。
他个子小小的,秃顶,教了二十年的书还是一口浓重的四川口音,指间总是夹着一只红色有机玻璃的小烟嘴,进课堂前才扔烟头,然后指间换上粉笔,在黑板上留下一大片气象豪奢华美的板书。
③王老师读书的时候就是一个大才子,据说要留在北大中文系的,毕业前到中学实习,正好赶上文革开始,北大就没有留校教师这一说了。
于是他就一直在实习的这个学校教下去,直到我懵懵懂懂地进到他的班上。
④我上了初三后,他会给我带很多很多补充材料。
我在那一年里几乎天天读古文,大量地背诵,并且一次次地在课堂上发言。
王老师把我带到他的家里,在南锣鼓巷那个大杂院一间低矮的小平房中,我看见中药房药柜似的资料柜贴着斑驳的墙壁,那一柜子卡片,在小小抽屉里一张张挤在一起。
斜阳很温柔地照进来,逼仄的小屋一端是美丽的师母安祥地缝被子,另一端是老师给我讲怎么做学术卡片……王老师说他有个梦想,就是从自己的手里送出去个中文系的大学生,他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念成大学,所以老师就特别在意每一届班上语文好的苗子。
⑤高中,我考进北京四中。
妈妈去给我办手续,回来告诉我,王老师流着眼泪跟她说:“我的梦又碎了,这孩子不能从我手里进中文系了,我等了多少年啊……四中是好学校,让孩子去吧。
”
⑥真的读了中文系以后,老师很高兴,那时候他更苍老了,还是那样神采飞扬地跟我聊古文,只不过常常被一阵阵剧烈的咳嗽打断。
⑦到大三的时候,我几乎决定报考文艺学的研究生,就在这时候,传来王老师住院的消息——肺癌晚期。
消瘦的王老师躺在雪白的被单下,已经说不出话了,我拉着他的手,骨瘦如柴。
我明白离别的时刻就这样临近了。
我能说什么呢?我的语文老师,曾经用生命提携并且期待着我的语文老师……我哽咽着对他说出了一句话:“老师,我报考古典文学的研究生。
” 老师的手突然一下子抓紧了我,从浓重的痰音间挤出了
一个字:“好!”
⑧一周后,我正式报名时,老师辞世。
师母说,那个“好”字是他留在世上最后的言语。
⑨“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这一生中总有几个人,像钉子一样守候在你的命运岔路口,一瞬间就决定了生命的方向。
在翠微引远的时候,他们的音容寂然,却镌刻在我们心底不能惊动的地方。
⑩站在最远处的这个人,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1.结合全文,下面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别的科目差不多一无所长”,说明我很缺乏自信。
B.“这位不寻常的老师”,主要指他的相貌特征和生活习惯。
C.“另一端是老师给我讲怎么做学术卡片”,王老师把我看成学习语文的好苗子,用心栽培。
D.“我看见中药房药柜似的资料柜贴着斑驳的墙壁”,那时王老师身体就不好,经常吃药了。
2.对文章的第⑤自然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段主要采用语言描写,表现王老师的良师形象。
B.王老师得知我考上四中后,内心又高兴,又遗憾。
C.因为我考得不理想,所以王老师认为他的梦又破碎了。
D.王老师对我非常器重,很希望我将来对语文有更深的研究。
3.对文章的第⑦自然段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明白离别的时刻就这样临近了”,“离别”指我要离开医院。
B.“我哽咽着对他说出了一句话”,说明我改变志愿很不情愿
C.“老师的手突然一下子抓紧了我”,主要体现王老师我的深深的思念。
D.“好!”表现王老师非常支持我从事古典文学方面的研究。
4.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王老师对我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工智能,新起点上再发力
去年出尽风头让人惊叹的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5月将来到中国,在浙江乌镇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上演人机大战。
黑白子此起彼落之间,柯洁探寻的是已有几千年历史的围棋“真理”,而对“阿尔法狗”和它的发明者来说,比赢得比赛更重要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人工智能称得上是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最为热门的话题。
无论将其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还是关于它会不会比人更聪明甚至取代人的各种争论,都在说明,人工智能又一次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与以往几十年不同的是,这次人工智能的高潮,是伴随着生活和工作的应用
而来,它是科技进步的水到渠成,也嵌入了十分广泛的生活场景。
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我们或许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对大众来说,人工智能充满着科幻色彩;对科学家来说,人工智能可能是最受内心驱动、最具理想色彩的一门科学。
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算起,明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并开始科学上的研究,到现在已有61年的历史,并经历过至少两个“冬天”。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人工智能仍然走不出实验室。
人工智能遭遇的技术瓶颈,一方面有着时代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人们对它的期待太高,一直梦想着的是创造出类似科幻电影《人工智能》中那个小机器人的形象——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也是一些人对人工智能既向往又恐惧的原因之一。
在脑科学尚未取得重大进展时,受益于互联网和计算机新一代技术创新,人工智能从更加实用的层面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赖以突破的三大要素,它们造就了语音、人脸识别准确率的惊人提升,人机对话像人与人一样更加自然,乃至可以像“阿尔法狗”一样去找寻规律、自我决策。
尽管中国不是人工智能的策源地,但在当前人工智能的这一轮技术爆发中,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第一次同科技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小到手机语音助手,大到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广泛应用,它们连同中国顶尖科技公司所拥有的人才一起,充分证明中国在人工智能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都不落人后。
同时也要冷静看到,国内互联网公司搭建的人工智能平台,与亚马逊、谷歌等相比差距仍然不小。
比如,在围棋人工智能领域,腾讯的“绝艺”还不敢说能和“阿尔法狗”相媲美。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能说明具备站位优势,更重要的还是好好蓄力、精准发力,力争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故事才刚刚开始,从基础研究、技术发展,到未雨绸缪建立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未来面临着无数挑战和变化。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人工智能的前景无限美好,值得我们为之全力奔跑。
(选自201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谷歌围棋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与世界排名第一的中国棋手柯洁展开人机大战,目的是寻找人工智能的科学真理。
B.被称作“下一个风口”“最强有力的创新加速器”“驱动未来的动力”的人工智能,在当前科技界和互联网行业谈论最为热烈,因此人工智能将再一次迎来黄金发展期。
C.虽然人工智能令人向往,但是如果机器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并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也会让很多人对人工智能感到害怕。
D.人工智能在上世纪90年代仍未走出实验室,主要受限于科学家无法创造出会找寻自我、探索人性的机器人形象。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论证了在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起点下拥有站位优势的中国应该努力创新发展人工智能的观点。
B.文章论述了在新一轮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中国的优势和不足,对比之下,认为中国有科技实力引领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
C.文章回顾了人工智能遭遇技术瓶颈的原因,论述了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走出实验室,伴随生活和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的话题。
D.认为人工智能的前景美好,值得创新和发展,这是文章论述的前提,也是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理论依据。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众眼中的人工智能和科学家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同,前者多关注其科幻色彩,后者多看重其理想色彩。
B.正在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拥有可以比肩科技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技术、人才,在当前人工智能的技术爆发中具备了站位优势。
C.人工智能变得更实用,发展更迅速,得益于互联网大数据、强大的运算能力以及深度学习模式的突破。
D.以往几十年的人工智能,与生活和工作应用结合不够紧密,其实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蒲公英
张亚宁
蒲公英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位俊女子。
它的全部属于黄土高原。
这位能歌善舞的俊女子,头顶毛茸茸的花环,总能把黄土高原点亮,她苗条的身材晶莹剔透,与千姿百态的花草依偎,细长繁多的根系紧紧与大地拥抱,相处融洽。
走近它们,谁都能轻而易举地感到热情、友好。
蒲公英三季迎着烈日怒放,点缀数种草木,染绿黄土高原。
数片青绿色的叶子覆盖在大地,几根红褐色的枝干伸向天空,毛茸茸的头饰像棉花球,这时的蒲公英最漂亮。
一场或大或小的风,轻而易举地唤醒黄土高原,蒲公英也有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梦想。
别看它的腰肢细长,中间空虚,它坚强地挺立在黄土高原,活泼可爱一个春天,婀娜多姿一个夏天,直到瑟瑟秋风刮起,它雪白的线球在蔚蓝的天空飘得自然而亲切,漫向远……
一场春雨,一场暖风。
春日的土壤无私地放开囚禁的笼子,蒲公英兴高采烈地走出土壤,在广阔的田
地成长。
用不了多长时间,满地的蒲公英幸福了酥软的土地,捧红了身边的其它草木。
在某一个早晨或者黄昏,昂然矗立在你的面前,嫩嫩的,绿绿的,嫩嫩的芽儿喜笑颜开地奔跳,在高原上硕大的篱笆园里嬉笑,可爱至极。
多形状的叶子慢慢铺开,与大地相依,没几日,一根喜气盈盈的枝干慢慢张开,渐渐向上伸直,遥望悠悠白云,聆听风儿歌唱。
凉风丝丝的清晨,微风将晶莹剔透的露珠吹落,草木精气神十足。
蒲公英像一个活泼的孩子,将整个高原当作最美的乐园,一个劲儿地欢跳。
瞧,一株株优雅而干净的蒲公英在高原上任性,把最美的舞姿献给黄土高原。
虚空的枝干由青绿变成灰褐色渐渐地打起花蕾慢慢放开,由含蓄到试探,由碎小到欣欣向荣。
这时很多人忽略了蒲公英枝干和满地的叶子,专注它头顶的美貌,黄色的花尤为耀眼,自然而然激起无数生长在同一片土地花草的羡慕,它们与蒲公英起奔跑在山山洼洼,沟沟峁峁……沉寂的大地容光焕发。
野花中我最崇拜蒲公英。
年少的我们行走在草丛中,杂花丛草抹在脚面,一直在悄悄寻找,只为万草丛中的一株蒲公英。
蒲公英真是一个大家族,草木繁盛的地方少不了它,草木稀疏的地方依然有:在耕熟了的土地上能生存,在贫瘠的土地上照样活着;在荒凉的山丘默默无闻地成长,小河边定有它们的身影。
淘气的孩子结伴提上竹篮子,拿着小袋子,扛起小镢头,或砍,或摘,或拔。
然而次年春天,漫山遍野的蒲公英仍然盛情地成长,似乎少不了一棵,总是那么自信而自然地生活在人们的身边,为对它好和坏的人绽放着从未改变的笑脸。
蒲公英是美丽的花儿,实用的野菜,可贵的药材,似乎这是蒲公英来到美丽的大自然秉承的使命。
青春的蒲公英成为人们的美食,生吃和凉拌都是美味佳肴;深深藏在土壤中的根是非常珍贵的药材,人们会挖出来带到集市变卖,填补家用。
偶尔有人用蒲公英的叶子和枝干及绒球泡茶喝,小孩子从不敢尝试,吃的最多的就是枝干。
成熟的蒲公英被风吹走外,还有年少的我们,刻意吹乱吹跑毛茸茸的“降落伞”,望着飘飞的蒲公英种子,似乎陶醉在蒲公英的另外一个世界,暗暗地猜想:哦,下个春天来临,又会长出多少株蒲公英呢?想到这里,兴奋地跳了起来。
啊!至美的蒲公英。
蒲公英一直在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从没离开过蒲公英。
每次看到蒲公英,就有了向上的动力。
谁都不刻意去给蒲公英浇水、施肥、拉枝、修剪,它们自始至终悄无声息地发芽成长。
在长满蒲公英的山丘,细心打量脚下的野花野草,似乎寻找不到别的让自己心动的花儿,总感觉蒲公英是最美的,真心想把所有汗水留给自己奋斗的田地,就像蒲公英拥有梦想一样,一直朝前行走。
你瞧,阳光洒满山野,遍地的蒲公英争奇斗艳地成长,闪耀着炽烈的光芒。
疯狂的风从天边蜂拥而至,在黄土高原上肆意撒野,蒲公英弱小的身躯被风搅乱,观望者的心也跟着蒲公英在风中摇摆。
秋风把蒲公英的花儿送走,带着它们在黄土高原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
谁都会坚信,蒲公英只是做了一次休整而已,明年春天它还会来到黄土高原,在人们的身边尽情地开放。
也许它根本没有远行,只是幽默地变了一次隐身术,藏在另一片草丛中,与辽阔的大地一同呼吸。
(选自《散文百家》2019年6期,有删减)
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在作者的眼中蒲公英时而是俊俏的女子,能歌善舞、热情友好;时而又像一个活泼的孩子,任性地欢跳、奔跑。
B. 蒲公英一年四季绽放,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从没离开过它,它可以把黄土高原点亮,让沉寂的大地容光焕发。
C. 在描写蒲公英时,作者使用了大量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蒲公英鲜活的形象。
D. 蒲公英浑身是宝,既有食用价值,又有药用价值,这是作者喜爱、崇拜它的原因。
E. 这篇散文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明快质朴的文风令读者倍感亲切。
9.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0. 在作者的笔下蒲公英有哪些性格特点?
11. 在文中两次写到蒲公英拥有至高无上的梦想,这个梦想是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何深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
从祖父景,景子忠,皆为汉太尉。
父异,洛阳令。
瑜长壮有姿貌。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
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
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
”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
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
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
卿还镇丹杨。
”瑜还。
袁术欲以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故求为居巢长,欲假涂东归,术听之。
遂自居巢还吴。
策亲自迎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二千人,骑五十匹。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以瑜恩信著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
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
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
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复进寻阳,破刘勋,讨江夏,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
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瑜等在南岸。
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
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
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
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备与瑜等复共追。
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
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
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
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
”权许之。
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
权素服举哀,感动左右。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B.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C.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D. 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祖父,表示亲属关系的称谓词,指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若从祖父长于祖父则称为伯祖父,若从祖父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父。
B. 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有关。
C. 公,是君主对贵戚功臣封赐的爵号,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勋、男五等爵位。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D. 江陵,又名荆州,南临长江,北依汉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粤,古称“七省通衢”,具有独特战略地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瑜英勇善战,战功卓著。
他协助孙策攻克横江、当利,击溃笮融、薛礼,打败刘繇,占领皖县,击败刘勋,平定豫章、庐陵二郡,创立江东基业。
B. 周瑜善于识人,择主而从。
袁术想任用他做将领,他认为袁术终究成就不了大事,所以请求出任居巢长,借路返回江东,投奔了与自己同岁的孙策。
C. 周瑜博采众议,果断决策。
与刘备在赤壁合力抗击曹操时,他采纳诸葛亮的火攻之计、黄盖的诈降之计,击溃了曹军主力,取得“赤壁之战”大捷。
D. 周瑜高瞻远瞩,智略超群。
他提出趁曹操刚刚受挫,攻取益州,吞并张鲁,结援马超,据襄阳以进逼曹
操,图取北方的战略计划,并积极付诸实施。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
(2)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題共2小題,9分)
双调·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渓。
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
正清樽料泼醅,有白衣劝酒杯。
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注:泼醅,没有滤过的酒。
16.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双调•碧玉箫》是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一首小令,“双调”是曲牌名,“碧玉箫”是标题。
B.首句有领起作用,“堪题”是''值得题写、值得描画”的意思,引出下面三句对秋天山景的描写。
C.作者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冷的画面:红叶凋谢,溪水清凉,野菊茂盛,苍松下的小路更显得偏僻幽静。
D.尾句中“渊明”是东晋诗人陶潜的字,作者借陶潜辞官归隐表达自己告别仕途、借酒浇愁的愤激。
17.本曲蕴含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概括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
(3)王安石在《子美画像》诗中说:“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王安石的话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理解,推断双方和解所达成的大致结果,并简要陈述推断的理由,并对此事做简要的评价。
2020年5月,一名王姓男子突发疾病,被送到哈医大一院。
由于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属于“极度危险”状况,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剪掉了患者的衣服,为其做心肺复苏。
经全力抢救,患者转危为安。
然而,没过几天,患者的父亲找到医院,称医生未对其儿子被剪掉的衣服进行妥善的保管,导致衣服内的现金、身份
证、银行卡等物品丢失,要求医院进行赔偿。
双方未达成一致,次日患者将医院告上法庭,最终在法院的调解下,双方和解。
此事一出,网友纷纷称患者家属此举让抢救的医生寒心。
①和解结果:(不超过20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断理由:(不超过5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简要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这片苇荡。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水天一色,被绿意密织的苇荡就似这蓝天下铺陈的苇毯,荡舟其间,让人不识“醉”美四月天;暑气初上,洪水漫过,唯有这蒹葭挺立,在狂风暴雨中傲然独舞,笑看多少风吹浪打;秋风萧瑟,白露为霜,金黄澄亮。
苇浪翻滚,苇絮飘飞,收获中的苇荡正是恋人定情好时节;冬日暖阳,候鸟南飞,万物肃杀,独有这苇杆百折不摧,让百鸟齐飞。
我爱这雪裹苇原,皑皑苍苍,静依湖边,独钓寒江雪。
这苇、这雪、这鸟被自然工笔绘成让人难以忘怀的绝美画卷!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传承的是文化,寄定的是情思;“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搅动的不只是一湖离怨,更载满了湖洲人历尽流年的千古吟唱!在苇中依偎,有伤痛,有离愁,有远方,有诗歌,却不曾有过彷徨和悔意!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二个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B. 地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
C. 他们(指友邦人士)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D. 我们要记住“满招损,谦受益”这条古人的教训。
21. 修辞是利用多种语言手段以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
请据此对文本第一段所用修辞进行简要分析。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萧瑟秋风起,正是白露为霜时,颜色金黄澄亮,又见苇浪翻滚,苇絮飘飞,收获中的苇荡正是恋人定情好时节。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一路走来,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也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曲折。
若是美好,叫做精彩;若是糟糕,叫做经历。
岁月交替,不变的仍是对生活的那份感恩、那份执着、那份热爱。
读了上面的文字,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和体会,以“你好,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