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实验报告
智能车实验报告
智能车实验报告一.设计目标:小车能自己识别道路,自主导航跑过指定道路。
二.总体方案设计:自动循迹智能汽车系统结构框图单片机控制器主板电源结构框图2.1道路识别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交变电流会在周围产生交变的电磁场。
2.2原理流程图2.3信号滤波过程由于系统中存在噪声或干扰,进行算法滤波抑制和防止干扰是一项重要措施。
可以选择“加权递推平均滤波法”。
2.4赛道检测方式赛道路径几何特点:由直线和圆弧组成。
2.5赛道路径检测内容:确定路径中心位置。
确定路径方向。
确定路径曲率。
需要在赛道垂直方向上3-5点便可确定道路参数。
2.6赛道路径检测方法最简单的方法:查表法根据检测到的电压值,算出左右差值,每一个范围内的值,对应一个舵机转角。
缺点:速度快时,动态响应性不太好PD控制方法:根据检测到的电压值,算出左右差值∆U1,并记录上次检测的左右差值∆U0,PWM∆-VAL∆=P+∆DU1)21(*U_U*特点:P和D的参数调整合适会使转向比较平稳。
需要队员根据自己车的参数调整舵机及电机驱动利用占空比的变化,改变舵机的位置。
方波脉冲信号的周期为20ms,当方波脉冲宽度改变时,舵机转轴的角度发生变化,角度变化与脉冲宽度的变化成正比电路连接好后,用一个逻辑输出的信号来控制马达。
高电平(逻辑1)让继电器导通,马达转动;低电平(逻辑0)让继电器断开,马达停止。
在电路相同的情况下,把马达的“极性”反过来接,可以控制马达的反转,断开继电器就能控制停止。
想要同时控制正反向的话,就需要更多的电路——最简单的就是H桥电路。
H桥电路的“H”的意思是它实际电路在电路图上是一个字母H的样式。
马达速度。
如果在其中一种状态下,频繁的切换开关状态,马达的转速就不再是匀速,而是变化的了,相应的扭矩也会改变。
通常反应出来的是马达速度的变化。
电机驱动板2.7电机速度控制一、低速恒速控制二、根据赛道状态进行变速控制分段控制将赛道分为直道,小半径弯道,大半径弯道,丢失路线。
智能小车活动报告
智能小车活动报告活动简介本次智能小车活动是由XX学校电子科技协会举办的,旨在通过实践项目深入理解智能控制原理和编程思想。
活动中,参与者将组队完成一辆智能小车的设计、搭建和编程,并进行实地测试和展示。
活动时间和地点活动时间:2022年6月10日至6月15日活动地点:XX学校电子实验室活动内容1.第一天:介绍智能小车项目的背景和目标,讲解小车的零部件和连接方式。
参与者分组并进行认识和分工。
2.第二天:小车组装和调试。
参与者按照给定的零部件和组装图,完成小车的搭建。
在搭建过程中,了解小车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工作原理。
3.第三天:小车电路连接和传感器添加。
参与者将电路板连接到小车主体,并添加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以实现小车的避障功能。
4.第四天:小车编程。
参与者学习Arduino编程,使用C语言编写小车的控制程序,并完成小车基本功能的编程。
5.第五天:小车功能优化。
参与者通过更改程序和添加新的功能,进一步优化小车的性能,例如增加循迹功能、遥控功能等。
6.第六天:小车测试和展示。
参与者将完成的小车进行测试,检验各个功能的实际效果,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活动成果通过本次智能小车活动,参与者不仅学习了智能控制原理和编程思想,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通过亲自参与到项目中,深入理解了电子电路的连接和传感器的使用,掌握了Arduino编程的基本技能,并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同时,活动还提高了参与者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看到了参与者们的努力和成长。
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通过相互协作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激发了参与者对电子科技的兴趣,也为他们的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参考。
展望未来希望未来能继续举办类似的智能小车活动,为更多学生提供机会,以实践的方式学习和探索。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对电子科技的热情,还可以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电子科技人才。
智能寻迹小车实验报告
智能寻迹小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设计一个智能寻迹小车,能够依据环境中的黑线自主行驶,并避开障碍物。
实验材料:
1. Arduino开发板
2. 电机驱动模块
3. 智能车底盘
4. 红外传感器
5. 电源线
6. 杜邦线
7. 电池
实验步骤:
1. 按照智能车底盘的说明书将车底盘组装起来。
2. 将Arduino开发板安装在车底盘上,并与电机驱动模块连接。
3. 连接红外传感器到Arduino开发板上,以便检测黑线。
4. 配置代码,使小车能够依据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的黑线自主行驶。
可以使用PID控制算法来控制小车的速度和方向。
5. 测试小车的寻迹功能,可以在地面上绘制黑线,观察小车是否能够准确地跟随黑线行驶。
6. 根据需要,可以添加避障功能。
可以使用超声波传感器或红外避障传感器来检测障碍物,并调整小车的行驶路线。
实验结果:
经过实验,可以发现小车能够依据红外传感器检测到的黑线自主行驶,并能够避开障碍物。
小车的寻迹功能和避障功能能够实现预期的效果。
实验总结:
本次实验成功设计并实现了智能寻迹小车。
通过使用Arduino 开发板、电机驱动模块和红外传感器等材料,配合合适的代码配置,小车能够准确地跟随黑线行驶,并能够避开障碍物。
该实验展示了智能小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智能车提供了基础。
智能小车控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搭建一个智能小车系统,学习并掌握智能小车的基本控制原理、硬件选型、编程方法以及调试技巧。
通过实验,加深对单片机、传感器、电机驱动等模块的理解,并提升实践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智能小车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 单片机控制单元:作为系统的核心,负责接收传感器信息、处理数据、控制电机运动等。
2. 传感器模块:用于感知周围环境,如红外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3. 电机驱动模块:将单片机的控制信号转换为电机驱动信号,控制电机运动。
4. 电源模块:为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
实验中,我们选用STM32微控制器作为控制单元,使用红外传感器作为障碍物检测传感器,电机驱动模块采用L298N芯片,电机选用直流电机。
三、实验器材1. STM32F103C8T6最小系统板2. 红外传感器3. L298N电机驱动模块4. 直流电机5. 电源模块6. 连接线、电阻、电容等7. 编程器、调试器四、实验步骤1. 硬件搭建:- 将红外传感器连接到STM32的GPIO引脚上。
- 将L298N电机驱动模块连接到STM32的PWM引脚上。
- 将直流电机连接到L298N的电机输出端。
- 连接电源模块,为系统供电。
2. 编程:- 使用Keil MDK软件编写STM32控制程序。
- 编写红外传感器读取程序,检测障碍物。
- 编写电机驱动程序,控制电机运动。
- 编写主程序,实现小车避障、巡线等功能。
3. 调试:- 使用调试器下载程序到STM32。
- 观察程序运行情况,检查传感器数据、电机运动等。
- 调整参数,优化程序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避障功能:实验中,红外传感器能够准确检测到障碍物,系统根据检测到的障碍物距离和方向,控制小车进行避障。
2. 巡线功能:实验中,小车能够沿着设定的轨迹进行巡线,红外传感器检测到黑线时,小车保持匀速前进;检测到白线时,小车进行减速或停止。
3. 控制性能:实验中,小车在避障和巡线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控制性能,能够稳定地行驶。
智能运输小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智能运输小车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 掌握智能运输小车的编程与调试方法;3. 熟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在智能运输小车中的应用;4.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二、实验原理智能运输小车是一种集传感器、微控制器、电机驱动等模块于一体的智能设备,具有自动避障、循迹、遥控等功能。
本实验以智能运输小车为研究对象,通过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利用微控制器进行运算处理,驱动电机实现运动,实现小车的智能运输。
1. 传感器:本实验采用红外传感器、编码器等传感器,用于检测小车周围环境、速度、方向等信息。
2. 微控制器:本实验采用STC89C51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单元,负责处理传感器信息、控制电机驱动模块等。
3. 电机驱动模块:本实验采用L298N电机驱动模块,用于驱动小车电机,实现小车的运动。
4. 电机:本实验采用直流减速电机,用于驱动小车行驶。
三、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将红外传感器、编码器、电机驱动模块、电机等硬件连接到单片机。
2. 编程:编写智能运输小车程序,实现以下功能:(1)传感器数据采集:采集红外传感器和编码器的数据;(2)数据运算:根据传感器数据,计算小车行驶速度、方向等参数;(3)电机驱动:根据运算结果,控制电机驱动模块,实现小车行驶;(4)避障: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小车自动减速或停止;(5)循迹:小车在行驶过程中,根据红外传感器采集的信号,保持行驶在指定轨迹上;(6)遥控:通过红外遥控器控制小车的前进、后退、转向等动作。
3. 调试:将编写好的程序下载到单片机中,进行实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调整程序参数,确保小车运行稳定。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经过调试,小车可以实现以下功能:(1)自动避障:当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小车自动减速或停止;(2)循迹:小车在行驶过程中,根据红外传感器采集的信号,保持行驶在指定轨迹上;(3)遥控:通过红外遥控器控制小车的前进、后退、转向等动作。
智能车竞赛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车竞赛已成为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搭建和调试智能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实际操作能力。
实验以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为背景,旨在让学生了解智能车的结构、原理和控制方法,提高学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智能车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2. 掌握智能车控制系统的搭建和调试方法;3. 学习智能车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算法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验内容1. 智能车基本结构设计本次实验所使用的智能车采用C型车模平台,主要由以下部分组成:(1)车体:采用铝合金材料,轻便且坚固;(2)控制器:选用恩智浦半导体公司的MIMXRT1064芯片作为控制核心;(3)传感器:包括摄像头、编码器、陀螺仪、红外测距模块等;(4)执行器:包括电机驱动器和舵机;(5)电源:采用锂电池供电。
2. 智能车控制系统搭建(1)硬件搭建:根据设计图纸,将各个模块连接到控制器上,包括摄像头、编码器、陀螺仪、红外测距模块、电机驱动器和舵机等;(2)软件搭建:编写程序,实现传感器信号采集、数据处理、电机和舵机控制等功能。
3. 智能车控制算法设计(1)摄像头图像处理:采用图像处理算法对摄像头采集到的赛道图像进行处理,提取赛道信息;(2)速度控制:根据编码器采集到的电机转速,通过PID控制算法调整电机转速,实现速度控制;(3)方向控制:根据陀螺仪采集到的车辆姿态角速度,结合赛道信息,通过PID控制算法调整舵机角度,实现方向控制;(4)出赛道保护:利用红外测距模块检测车辆与赛道边缘的距离,当距离过小时,通过电机驱动器控制电机停止,保护车模。
4. 实验调试与优化(1)参数调整:通过调整PID参数,使车辆在赛道上稳定行驶;(2)算法优化:针对实际问题,对算法进行优化,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速度;(3)硬件测试:对各个模块进行测试,确保硬件系统正常运行。
智能小车实验报告心得(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典型应用,智能小车实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平台。
在本次智能小车实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受到了动手实践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以下是我对本次实验的心得体会。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设计、搭建和调试智能小车,让学生掌握以下知识:1. 传感器原理及在智能小车中的应用;2. 单片机编程及接口技术;3. 电机驱动及控制;4. PID控制算法在智能小车中的应用。
三、实验过程1. 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我们首先对智能小车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规划,包括自动避障、巡线、遥控等功能。
然后,根据功能需求,选择了合适的传感器、单片机、电机驱动器等硬件设备。
2. 搭建阶段在搭建阶段,我们按照设计图纸,将各个模块连接起来。
在连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电路板布局不合理、连接线过多等。
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我们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
3. 编程阶段编程阶段是本次实验的核心环节。
我们采用C语言对单片机进行编程,实现了小车的基本功能。
在编程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挑战,如传感器数据处理、电机控制算法等。
通过查阅资料、反复调试,我们最终完成了编程任务。
4. 调试阶段调试阶段是检验实验成果的关键环节。
在调试过程中,我们对小车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包括避障、巡线、遥控等。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避障效果不稳定、巡线精度不高、遥控距离有限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再次查阅资料、调整程序,逐步优化了小车的性能。
四、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次实验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还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2. 团队合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互相帮助、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最终完成了实验任务。
智能车竞赛实验报告
智能车竞赛实验报告1. 引言智能车竞赛是一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竞赛,通过设计与实现自主行驶的智能车辆,以提高动态环境感知和决策能力为目标。
本实验旨在通过参与智能车竞赛,探索智能车技术在自主驾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2. 实验目的- 了解智能车竞赛的规则与要求- 学习自主驾驶相关知识及其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 实践智能车构建与编程技能- 提升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3. 实验过程3.1 系统设计与构建首先,我们小组进行了系统设计与构建。
根据竞赛规则,我们确定了智能车的主要功能,包括环境感知、路径规划与决策、执行控制等。
基于这些功能,我们确定了所需的硬件设备和传感器,并进行了组装。
3.2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我们使用了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和陀螺仪等多种传感器,对车辆周围环境进行感知。
通过编程,我们实现了传感器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并进行了校正和滤波操作,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3 算法开发与优化路径规划与决策是实现智能车自主行驶的核心。
我们结合了深度学习和机器视觉等技术,开发了一套算法,并逐步进行了优化。
通过在不同场景下的实验与测试,我们不断调整参数和算法,提高智能车的决策准确性和反应速度。
3.4 系统集成与调试经过前期的工作,我们完成了智能车的硬件组装和软件开发。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系统的集成和调试。
我们设计了一套全面的测试方案,并对不同任务情景进行全面测试,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和bug。
3.5 竞赛准备与参赛在完成系统调试后,我们进行了竞赛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对竞赛规则进行了全面了解,通过模拟测试对车辆进行了训练和优化。
最终,我们参加了智能车竞赛,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4. 实验结果与分析我们的智能车在竞赛中表现出色,成功完成了多项任务。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系统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在优势方面,我们的路径规划和决策算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在不足方面,我们的车辆在部分场景下的感知能力有待提高。
5. 总结与展望本实验通过参与智能车竞赛,我们深入学习了自主驾驶相关知识和技术,提升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汽车智能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理论学习,加深对汽车智能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重点探索汽车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调试及测试过程,提升对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认知。
二、实验内容1. 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汽车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
汽车智能技术作为支撑这一变革的核心,日益受到重视。
2. 实验环境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汽车智能技术设备和软件,包括汽车微控制器、车载网络与总线系统、车载终端应用程序、汽车传统传感器及智能传感器等。
3. 实验步骤(1)智能驾驶系统开发- 设计智能驾驶系统的硬件架构,包括微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等。
- 编写智能驾驶算法,实现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 对智能驾驶系统进行仿真测试,验证其性能。
(2)智能座舱系统开发- 设计智能座舱的硬件架构,包括显示屏、触摸屏、语音识别等。
- 开发智能座舱软件,实现语音控制、信息娱乐、导航等功能。
- 对智能座舱系统进行用户体验测试,优化交互逻辑。
(3)车载网络与总线系统测试- 对CAN、FlexRay、MOST、LIN控制器局域网及以太网Ethernet车载网络进行测试。
- 分析测试数据,诊断网络故障。
(4)车载AI应用运维- 使用Python程序实现机器学习数据预处理、算法设计、程序实现、车载AI应用运维。
- 对车载AI应用进行测试和优化。
4. 实验结果与分析(1)智能驾驶系统- 通过仿真测试,验证了智能驾驶系统的性能,实现了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自动泊车等功能。
(2)智能座舱系统- 用户测试结果显示,智能座舱系统操作便捷,用户体验良好。
(3)车载网络与总线系统- 测试结果表明,车载网络与总线系统运行稳定,故障率低。
(4)车载AI应用- 通过优化算法和模型,车载AI应用在准确性和效率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实验总结1. 实验收获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汽车智能技术的相关知识,掌握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的开发流程,提高了实际操作能力。
智能小车实验报告
智能小车实验报告智能小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基本的电路连接方法,熟悉智能小车的组装方法,并能通过编程控制小车的运动。
实验器材:硬件:arduino开发板、直流电机、电池盒、轮胎、线材软件:Arduino IDE实验过程:1. 将直流电机连接到arduino开发板上,其中电机的正极连接至arduino开发板的13号引脚,负极连接至地(GND)引脚。
2. 将arduino开发板连接到电脑上,并在Arduino IDE中编写程序。
通过arduino开发板的13号引脚,控制电机的正反转,实现小车的前进和后退。
3. 将arduino开发板和直流电机连接至电池盒,通过电池盒为智能小车供电。
4. 完成以上步骤后,进行小车的组装工作。
将直流电机安装在小车轮胎上,确保轮胎能够自由旋转,并将轮胎连接至arduino开发板。
5. 验证智能小车的运动情况。
在Arduino IDE中,编写程序,通过13号引脚实现小车的前进和后退运动。
6. 对小车进行优化。
例如,增加超声波传感器,通过测量距离实时控制小车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实验结果:经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搭建了智能小车,并通过编程控制其运动。
小车能够前进和后退。
在进行测试时,我们发现小车的运动速度较慢,且操作不够灵活。
因此,我们对小车进行了优化,增加了超声波传感器,通过测量距离来控制小车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优化后的小车表现更好,运动更加灵活。
在遇到障碍物时,小车能够及时停下或改变方向,避免碰撞。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基本的电路连接方法,熟悉了智能小车的组装方法,并能通过编程控制小车的运动。
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硬件的组装和接线方法,还通过编程实现了小车的运动控制。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优化,我们不仅提高了对电路和编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培养了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智能小汽车实验报告
智能小汽车实验报告1. 引言智能小汽车是一种结合了先进的无线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交通工具。
它可以自主感知环境、规划路径和执行动作,使得交通更加安全和高效。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智能小汽车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以及学习相关的技术知识。
2. 实验目标本实验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点:1. 了解智能小汽车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2. 掌握智能小汽车的控制方法和调试技巧;3. 熟悉智能小汽车的环境感知和路径规划算法。
3. 实验步骤3.1 硬件连接首先,我们需要连接智能小汽车所需的硬件设备。
将智能小汽车的控制单元与传感器、执行器等设备进行适当的连接。
确保连接正确无误后,进行下一步操作。
3.2 软件配置在开始编写控制程序之前,我们需要对智能小汽车的软件环境进行配置。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开发工具和操作系统。
安装必要的驱动程序和支持库,并进行相应的设置。
3.3 控制程序编写编写智能小汽车的控制程序。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平台。
利用所学知识,实现智能小汽车的基本功能,如前进、后退、转弯等。
同时,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其他功能,如自动避障、跟踪等。
3.4 调试和测试在编写完控制程序后,我们需要对智能小汽车进行调试和测试。
利用模拟环境或者实际场景,测试智能小汽车的各项功能和性能。
检查控制程序是否存在问题,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
3.5 总结和分析在完成调试和测试后,我们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记录智能小汽车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和性能表现,并进行相应的评估。
比较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的差异,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改进的方向。
4.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主要结果:1. 智能小汽车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包括障碍物、道路状况等;2. 智能小汽车能够根据感知结果进行路径规划,并做出相应的控制动作;3. 智能小汽车的控制程序能够良好地运行,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工作条件;4. 智能小汽车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表现出较佳的性能,如避开障碍物、精确转弯等。
智能循迹小车实验报告
智能循迹小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设计并实现一款能够自主循迹的智能小车,通过传感器检测路径信息,控制小车的运动方向,使其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行驶。
通过本次实验,深入了解自动控制、传感器技术和单片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实验原理1、传感器检测本实验采用红外传感器来检测小车下方的黑线轨迹。
红外传感器由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组成,当发射管发出的红外线照射到黑色轨迹时,反射光较弱,接收管接收到的信号较弱;当照射到白色区域时,反射光较强,接收管接收到的信号较强。
通过比较接收管的信号强度,即可判断小车是否偏离轨迹。
2、控制算法根据传感器检测到的轨迹信息,采用 PID 控制算法(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算法)来计算小车的转向控制量。
PID 算法通过对误差(即小车偏离轨迹的程度)进行比例、积分和微分运算,得到一个合适的控制输出,使小车能够快速、准确地回到轨迹上。
3、电机驱动小车的动力由直流电机提供,通过电机驱动芯片(如 L298N)来控制电机的正反转和转速。
根据控制算法计算出的转向控制量,调整左右电机的转速,实现小车的转向和前进。
三、实验器材1、硬件部分单片机开发板(如 STM32 系列)红外传感器模块直流电机及驱动模块电源模块小车底盘及车轮杜邦线、面包板等2、软件部分Keil 等单片机编程软件串口调试助手四、实验步骤1、硬件搭建将红外传感器模块安装在小车底盘下方,使其能够检测到黑线轨迹。
将直流电机与驱动模块连接,并安装在小车底盘上。
将单片机开发板、传感器模块、驱动模块和电源模块通过杜邦线连接起来,搭建好实验电路。
2、软件编程使用单片机编程软件,编写传感器检测程序、控制算法程序和电机驱动程序。
通过串口调试助手,将编写好的程序下载到单片机开发板中。
3、调试与优化启动小车,观察其在轨迹上的行驶情况。
根据小车的实际行驶情况,调整 PID 控制算法的参数,优化小车的循迹性能。
不断测试和改进,直到小车能够稳定、准确地沿着轨迹行驶。
智能小车设计实验报告
智能小车设计实验报告简介智能小车是一种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于一体的设备。
通过传感器收集环境信息、通过处理器进行运算、通过电机实现运动,具有自动避障、巡线、遥控等功能。
本实验旨在设计一种智能小车,并测试其在避障和巡线任务中的性能。
设计方案硬件1. 底盘:使用一块稳定且坚固的底板作为小车的基础结构,确保小车运动时的稳定性。
2. 电机:选用两个直流电机,用于驱动小车前进和转向,通过电机控制模块与处理器进行通信。
3. 传感器:- 超声波传感器:用于探测前方障碍物距离,实现智能避障功能。
- 红外线传感器:用于检测地面上的黑白线,实现巡线功能。
4. 处理器:采用Arduino开发板作为处理器,接收传感器数据,根据算法控制电机的运动。
5. 电源:选择一个稳定且容量适当的电池供电。
软件1. 避障算法:- 获取超声波传感器数据。
- 判断是否存在前方障碍物。
- 若存在障碍物,根据距离远近调整电机转速和方向。
- 否则,前进。
- 循环执行以上步骤。
2. 巡线算法:- 获取红外线传感器数据。
- 判断当前传感器是否在黑线上。
- 若在黑线上,调整电机转速和方向。
- 否则,旋转寻找黑线。
- 循环执行以上步骤。
实验过程避障功能测试1. 搭建实验场地,放置障碍物。
2. 小车启动后,执行避障算法,前进并实时检测前方障碍物。
3. 当检测到障碍物时,小车自动调整转速和方向,避免碰撞。
4. 实时记录小车克服障碍物的时间和距离。
巡线功能测试1. 在地面上绘制黑白线条,构建巡线场地。
2. 小车启动后,执行巡线算法,沿着黑线行驶。
3. 当检测到离线时,小车调整转速和方向,重新寻找黑线。
4. 实时记录小车完成巡线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和路径。
实验结果与分析避障功能在实验中,小车能够成功避开放置的障碍物,且响应迅速,避免了碰撞。
通过记录的时间和距离可以评估小车的避障性能,进而对算法进行优化。
巡线功能在巡线任务中,小车能够识别黑线,并且根据需要进行转向。
智能避障小车实验报告与总结.doc
智能避障小车实验报告与总结.doc
"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一款智能避障小车,能够在遇到障碍物的时候自动的
调整小车的行驶线路,从而实现自动避障的功能。
二、实验简介
本次实验是借助Arduino组装智能避障小车,小车拥有机械减速装置和两个安装在小
车前面的发射装置,用来发射超声波信号来检测障碍物,当安装在小车前面的发射装置检
测到障碍物的时候,小车会自动的重新调整走行线路,避免进入发射装置检测到的障碍物。
三、实验流程与原理
1. 硬件接线:
硬件从实验清单上将所需电子元件按照所需顺序连接上Arduino开发板,包括:
发射装置、接收装置、步进电机、电机驱动板和超声波传感器。
2. 编程:
编程采用Arduino IDE,将发射装置发射的超声波信号,接收装置接收的反射信号使用超声波模块采集,并且利用Arduino的程序控制电机驱动板,从而调节小车的行驶方向,最终实现自动避障的功能。
3. 运行实验:
将程序上传到Arduino板上,观察小车的避障功能,当小车行驶到障碍物的时候,小车会自动的重新调整方向,避免进入发射装置检测到的障碍物。
四、实验结果与总结
本次实验,通过无线式避障小车,能够在行驶过程中自动检测到障碍物并调整行驶方
向自动避障,且能排除许多可能发生的外界干扰,满足了自动避障的要求,从而达到了实
验目标。
智能小车焊接实验报告
智能小车焊接实验报告1. 实验简介本实验旨在设计一个智能小车,并通过焊接技术完成小车的组装和连接。
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对焊接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对物理电路的搭建和控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 实验材料和设备- 小车底盘- 电机- 电池盒- 电源线- 迷你焊接台- 焊锡- 焊剂- 铅笔- 铅锤- 镊子- 剥线钳- 各种连接线和插头3. 实验过程步骤1:准备工作首先,将小车底盘放在焊接台上,使用铅笔在底盘上标记电池盒和电机的位置。
确保标记准确无误,以便焊接时能够准确安装。
步骤2:焊接电池盒将电池盒的正负极分别用铅笔标记出来,并根据底盘的标记位置使用剥线钳将电源线剥开约1cm。
然后,将电源线分别与电池盒的正负极焊接,注意焊接时要保持稳定,避免焊料接触到其他部件。
步骤3:焊接电机根据底盘的标记位置,将电机依次放在底盘的两侧,然后使用铅笔在底盘上标记电机的焊接位置。
之后,使用剥线钳将电机线剥开约1cm,并根据电机的正负极进行标记。
将电机的正极与电池盒的正极相连接,并用铅锤将它们焊接在底盘上。
同样地,将电机的负极与电池盒的负极相连接并焊接在底盘上。
保持焊接牢固,确保电机和电池盒与底盘的接触良好。
步骤4:连接线路使用剥线钳将各种连接线剥开约1cm,并根据需要进行标记,以便将来进行更容易的连接。
根据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连接各个模块,例如连接传感器、电机驱动器和控制板等。
步骤5:测试和调试完成连接后,使用电源线将电池盒和电控板相连,在控制板上设置相应的程序或指令。
然后,通过执行程序或指令测试小车的各项功能,例如前进、后退、转弯等。
如果发现功能存在问题或不完善,可以通过调整焊接处的连线或重新焊接来解决问题。
4.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成功地完成了智能小车的焊接组装工作并调试成功。
小车能够根据控制板的信号进行自动行驶、转弯等动作,并能实时感知周围环境。
通过本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焊接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智能汽车制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汽车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制作一款智能汽车,让学生深入了解智能汽车的工作原理、控制系统以及相关技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实验原理智能汽车是一种集成了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部件的汽车,能够通过感知周围环境,自主规划行驶路径,实现自动驾驶。
本实验以循迹小车为基础,通过摄像头采集图像信息,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识别道路线,进而控制小车行驶。
三、实验器材1. 循迹小车模型车2. MC68S912DG128微控制器3. CMOS摄像头4. 电机驱动模块5. 舵机6. 电池7. 电源线8. 连接线9. 实验台四、实验步骤1. 硬件连接将MC68S912DG128微控制器、CMOS摄像头、电机驱动模块、舵机等硬件设备连接到循迹小车模型车上,确保各部件之间连接牢固。
2. 系统设计(1)系统分析:分析智能汽车的功能需求,包括循迹、避障、速度控制等。
(2)系统设计:根据系统分析,设计智能汽车的结构和控制系统。
(3)硬件电路设计:设计微控制器、摄像头、电机驱动模块、舵机等硬件电路。
(4)软件设计:编写微控制器程序,实现循迹、避障、速度控制等功能。
3. 系统调试(1)调试摄像头:调整摄像头角度,使其能够捕捉到道路线。
(2)调试循迹:调整循迹算法,使小车能够准确跟随道路线行驶。
(3)调试避障:调整避障算法,使小车能够避开障碍物。
(4)调试速度控制:调整速度控制算法,使小车能够稳定行驶。
4. 实验验证在实验台上进行实验,验证智能汽车各项功能的实现情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循迹实验:小车能够准确跟随道路线行驶,实现循迹功能。
2. 避障实验:小车能够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并绕行通过。
3. 速度控制实验:小车能够根据设定的速度行驶,实现速度控制功能。
4. 系统稳定性实验:小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姿态,不会出现失控现象。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一款智能汽车,实现了循迹、避障、速度控制等功能。
智能小车实验报告
智能小车实验报告1. 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智能小车作为人工智能的应用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实验旨在探索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实现,并通过实践掌握相关技术。
2. 设计与搭建2.1 电路设计根据实验要求,我们使用了Arduino开发板作为智能小车的控制中心。
通过连接电机驱动模块和超声波传感器,实现了对小车的控制与感知。
电路设计中充分考虑了稳定性与可靠性,保证了智能小车的正常运行。
2.2 程序设计为了实现智能小车的自主导航功能,我们编写了相应的程序。
程序通过读取超声波传感器的测量数据,并结合事先设定的目标,实现了小车的精准避障与循迹。
通过巧妙的算法设计,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智能小车的自主导航。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避障能力在实验中,我们设置了不同的障碍物来测试智能小车的避障能力。
经过多次尝试与优化,智能小车成功地避开了各类障碍物,展现了出色的避障能力。
这一结果验证了我们算法设计的合理性,同时也为智能小车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保证。
3.2 循迹性能为了测试智能小车的循迹性能,我们在实验中布置了黑白交替的赛道。
通过对小车上的循迹传感器进行调试与测试,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小车的自主循迹。
无论是直线还是弯道,智能小车始终保持在指定的轨迹上,展示出了出色的循迹性能。
4. 应用前景与展望智能小车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典型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智能小车有望在物流、仓储和无人配送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智能小车还能够应用在环境监测、安防巡检等方面,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与安全的服务。
然而,目前智能小车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在复杂环境下的导航和避障问题仍然存在挑战性。
此外,智能小车对高精度的地图与感知数据的依赖性也限制了其在某些场景下的应用。
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和技术创新仍然是必要的。
总结通过本次智能小车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智能小车的设计与实现原理,掌握了相关的电路和程序设计技术。
智能汽车观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汽车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我国在智能汽车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成为全球智能汽车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为了深入了解智能汽车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前景,我们开展了本次智能汽车观察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智能汽车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和发展趋势。
2. 探究智能汽车在实际道路中的应用情况。
3. 分析智能汽车对交通安全、环保、出行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三、实验内容1. 智能汽车基本概念智能汽车是指具备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控制等功能的汽车。
它能够通过搭载的各种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设备,实现与环境的信息交互,实现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功能。
2. 智能汽车技术特点(1)感知技术: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获取车辆、行人、道路等信息。
(2)决策技术:基于感知信息,结合地图数据、交通规则等,实现对车辆行驶轨迹、速度、方向等决策。
(3)控制技术:根据决策结果,实现对车辆的动力、转向、制动等控制,确保车辆安全行驶。
3. 智能汽车应用情况(1)自动驾驶:智能汽车能够实现自动驾驶功能,包括自动泊车、自动跟车、自动变道等。
(2)车联网:智能汽车通过车联网技术,实现与车辆、道路、交通设施的互联互通,提高交通效率。
(3)智能座舱:智能汽车配备智能座舱系统,提供个性化、舒适、便捷的乘坐体验。
4. 智能汽车对交通安全、环保、出行方式等方面的影响(1)交通安全:智能汽车能够有效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2)环保:智能汽车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尾气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
(3)出行方式:智能汽车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出行方式,改变人们的出行习惯。
四、实验方法1. 文献调研: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智能汽车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应用情况等。
2. 实地考察:参观智能汽车生产企业、实验基地,了解智能汽车的生产、研发、测试等情况。
3. 数据分析:收集智能汽车相关数据,分析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等。
智能小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智能小车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 掌握智能小车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
3. 学会使用传感器和微控制器进行智能控制。
4.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原理智能小车是一种集传感器、微控制器、执行器于一体的自动化小车。
它通过传感器感知周围环境,微控制器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控制执行器进行相应的动作,从而实现自动行驶、避障、巡线等功能。
三、实验器材1. 智能小车平台2. 编码器电机驱动模块3. 8路灰度传感器4. MPU6050六轴传感器5. OLED显示屏6. 电池7. 连接线8. 实验台四、实验步骤1. 搭建智能小车平台,将各个模块连接到主控板上。
2. 连接电池,给小车供电。
3. 编写程序,实现以下功能:(1)无指示线直行:通过MPU6050六轴传感器获取小车姿态的偏航角,结合编码器脉冲值,采用PID控制算法实现小车直线行驶。
(2)有指示线弯道行驶:通过8路灰度传感器获取小车在指示线上的实时运动方位,输出模拟量,结合编码器脉冲值,采用PID控制算法实现小车沿指示线行驶。
(3)OLED显示屏显示小车状态信息。
(4)红色LED及蜂鸣器声光提示单元,用于提示小车行驶状态。
4. 编译程序,烧录到主控板上。
5. 对小车进行测试,观察各项功能是否正常。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无指示线直行:小车在无指示线的情况下,能够根据MPU6050六轴传感器获取的姿态信息,实现直线行驶。
通过调整PID参数,可以优化小车行驶的稳定性和精度。
2. 有指示线弯道行驶:小车在有指示线的情况下,能够根据8路灰度传感器获取的实时运动方位,实现沿指示线行驶。
通过调整PID参数,可以优化小车转弯的幅度和精度。
3. OLED显示屏显示小车状态信息:通过OLED显示屏,可以实时查看小车的行驶状态,如速度、位置等。
4. 红色LED及蜂鸣器声光提示单元:在行驶过程中,红色LED和蜂鸣器能够提示小车行驶状态,提高安全性。
智能平衡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智能平衡车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 掌握基于PID控制的智能平衡车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
3. 熟悉倾角融合算法和机器人控制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实现。
4. 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实验原理智能平衡车是一种集传感器技术、微控制器技术和电机驱动技术于一体的智能移动设备。
它通过测量车身倾角,利用PID控制算法控制电机驱动车轮,使车身保持平衡。
实验中,我们采用ARM Cortex-M4内核的Freescale K60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对加速度计和陀螺仪的数据进行融合,实现车身倾角的最优估计。
三、实验器材1. 主控电路板:Freescale K60单片机2. 电机驱动电路:MOS电机驱动模块3. 传感器:加速度计、陀螺仪4. 电源:锂电池5. 平衡车模型四、实验步骤1. 硬件电路设计(1)主控电路板:将Freescale K60单片机与加速度计、陀螺仪、电机驱动电路连接,搭建主控电路板。
(2)电机驱动电路:设计MOS电机驱动电路,实现电机的高速、高效驱动。
2. 软件编程(1)倾角融合算法: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数据进行融合,得到车身倾角。
(2)PID控制算法:编写PID控制算法,通过比例、积分、微分三部分的线性叠加实现控制。
(3)直立控制算法:根据倾角反馈,调整电机驱动,使车身保持平衡。
3. 调试与优化(1)调整PID参数:通过调整比例、积分、微分参数,使平衡车在倾斜时能够快速恢复平衡。
(2)优化算法:根据实验结果,对倾角融合算法和PID控制算法进行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实现了基于PID控制的智能平衡车的设计与实现。
在实验过程中,平衡车在倾斜时能够迅速恢复平衡,证明了所设计的PID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2. 结果分析(1)倾角融合算法:卡尔曼滤波算法能够有效融合加速度计和陀螺仪数据,提高倾角估计的准确性。
(2)PID控制算法:通过调整PID参数,使平衡车在倾斜时能够快速恢复平衡,证明了PID控制算法在智能平衡车控制中的有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创新性开放实验报告题目基于光电传感器的自动寻迹小车学号:姓名:专业:指导教师:目录光电感应智能车................................................................................................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硬件系统…………………………………………………………………………………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硬件框图 (3)1、电源模块 (4)2、寻迹模块 (4)3、驱动模块 (5)4、测速模块 (6)二、软件系统 (7)(一)主程序流程图 (7)1、电机驱动 (8)2、舵机驱动 (10)参考文献 (13)光电感应自动寻迹智能车【摘要】如果把自动寻迹小车成比例的扩大数倍,就成为真正有意义上的智能车,可以运用于军事、民用领域,对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光电传感器来寻找轨迹,以所编写的程序为软件支持,通过单片机计算生成相应的控制参数,驱动电机来使小车按照轨迹运动。
其中小车在直线行驶过程控制参数保持不变,匀速行驶,而在小车要转弯之前则要先减速以防止小车过弯时冲出赛道,弯道过去之后在加速行驶以减少行驶时间。
【关键词】红外传感器;PID控制;自动寻迹一、硬件系统(一)智能小车的整体结构图智能车通过单片机来接受和发出参数状态信号,电源模块是给智能车各个模块提供电压以使模块可以正常运作,寻迹模块则是包含着参数输送给单片机的作用,驱动模块是小车动起来的根源,测速模块是为了控制车速以使智能车平稳的沿着车道运行。
1、电源模块在“飞思卡尔”比赛中,比赛方提供的是智能车竞赛统一配发的标准车模用7.2V 供电,但是在单片机系统、路径识别的光电传感器、光电码编码器等均需要5V电源,直流电机可以使用7.2V 蓄电池直接供电,我们采用的电源有串联型线性稳压电源(LM2940、7805等)和开关型稳压电源(LM2596)两大类。
对于单片机,选用LM2940-5单独对其进行供电;而其它模块则需要通过较大的电流,利用LM2940-5和LM2596-5对控制系统和执行部分开供电,可以有效地防止各器件之间发生干扰,以及电流不足的问题,使得系统能够稳定地工作。
电源电路图:2、寻迹模块寻迹模块是智能车系统的关键模块之一,所寻找的路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竞赛的结果,我们采用的是光电传感器来寻找路径,光电传感器具有电路简单、信号处理速度快等特点。
因为在赛道中由黑色轨迹线和大面积的白色区域组成,则会使发光二极管发射的光线强度不同,从而使接受到的光线强度不同,以此来指示小车前进。
红外传感器电路图:3、驱动模块电机驱动电路可以用MOS管搭建H桥驱动电路。
采用MOS管构成的H桥电路,控制直流电机紧急制动。
用单片机控制MOS管使之工作在占空比可调的开关状态,精确调整电动机转速。
这种电路由于MOS管工作在饱和截止状态,而且还可以选择内阻很小的MOS管,所以效率可以非常高,并且H桥电路可以快速实现转速和方向控制。
MOS管开关速度高,所以非常适合采用PWM调制技术。
所以我们选择了用MOS管搭建H桥驱动电路。
电机正转电路:电机驱动电路:4、测速模块在比赛中常用霍尔传感器来测速。
如图1所示,在半导体薄片两端通以控制电流I,并在薄片的垂直方向施加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则在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上,将产生电势差为UH的霍尔电压,它们之间的关系为U=k,d为薄片厚度,k为霍尔系数,通过对一定时间内脉冲信号数量的捕捉可以计算出车轮的速度。
霍尔传感器的电路图:二、软件系统系统主程序流程图开始系统初始化定时器开始寻迹模块工作驱动电机工作舵机工作定时中断否速度采样1、电机驱动因为智能车在赛道上的路径不是一条直线,它是存在弯道的,所以让小车以个加速度均匀的行驶是难以实现的,在此,我们采用在弯道里速度慢一些以保证稳定性,在直道上速度快一些以减少整体行驶时间。
在软件上的计算方法采用PID控制。
PID控制器简单易懂,使用中不需精确的系统模型是我们选择的原因。
算法:u(t)=kp[e(t)+1/TI∫e(t)dt+TD*de(t)/dt]在实验中为提高精确度,选择积分分离PID算法,即当速度误差较大时选择PD控制,可避免大的超调,又使系统有较快的相应,当速度误差较小时选择PID控制,可保证控制精度。
u(k)=kpe(k)+bT i∑e(j)+T d*[e(k)-e(k-1)] b=1或0e(k)是当前给定速度和测量速度的偏差,e(k-1)是上次的偏差。
PID控制程序:#include <stdlib.h>#include "global_varible.h"void PID_Math(void){signed long ee1; //偏差一阶//signed long ee2; //偏差二阶signed long d_out; //积分输出if(!Flag_PID_T_OK)return;Flag_PID_T_OK=0;Temp_Set=3700; //温度控制设定值37.00度PID_e0 = Temp_Set-Temp_Now; //本次偏差ee1 = PID_e0-PID_e1; //计算一阶偏差//ee2 = PID_e0-2*PID_e1+PID_e2; //计算二阶偏差if(ee1 > 500) //一阶偏差的限制范围ee1 = 500;if(ee1 < -500)ee1 = -500;PID_e_SUM += PID_e0; //偏差之和if(PID_e_SUM > 200) //积分最多累计的温差PID_e_SUM = 200;if(PID_e_SUM < -200)PID_e_SUM = -200;PID_Out = PID_kp*PID_e0+PID_kd*ee1; //计算PID比例和微分输出if(abs(PID_e0) < 200) //如果温度相差小于1.5度则计入PID 积分输出{if(abs(PID_e0) > 100) //如果温度相差大于1度时积分累计限制{if(PID_e_SUM > 100)PID_e_SUM = 100;if(PID_e_SUM < -100)PID_e_SUM = -100;}d_out = PID_ki*PID_e_SUM; //积分输出if(PID_e0 < -5) //当前温度高于设定温度0.5度时积分累计限制{if(PID_e_SUM > 150)PID_e_SUM = 150;if(PID_e_SUM > 0) //当前温度高于设定温度0.5度时削弱积分正输出d_out >>= 1;}PID_Out += d_out; //PID比例,积分和微分输出}elsePID_e_SUM=0;PID_Out/=100; //恢复被PID_Out系数放大的倍数if(PID_Out > 200)PID_Out=200;if(PID_Out<0)PID_Out=0;if(PID_e0 > 300) //当前温度比设定温度低3度则全速加热PID_Out=200;if(PID_e0 < -20) //当前温度高于设定温度0.2度则关闭加热PID_Out=0;Hot_T_Run=PID_Out; //加热时间控制输出PID_e2 = PID_e1; //保存上次偏差PID_e1 = PID_e0; //保存当前偏差1、舵机驱动原理:控制电路板接受来自信号线的控制信号,控制电机转动,电机带动一系列齿轮组,减速后传动至输出舵盘。
舵机的输出轴和位置反馈电位计是相连的,舵盘转动的同时,带动位置反馈电位计,电位计将输出一个电压信号到控制电路板,进行反馈,然后控制电路板根据所在位置决定电机的转动方向和速度,从而达到目标停止。
即由pwm波产生模块计算相应的pwm波占空比,产生pwm波,驱动舵机,改变舵机前轮转角意识智能车转弯。
程序:#include <reg51.h>#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define uint unsigned intuinta,b,c,d; /*a、b为舵机1、2的脉冲宽度/* /*c、d为中间变量/* sbit p12=P1^2;sbit p13=p1^3;sbit p37=P3^7;/*输出管脚void timer0(void) interrupt 1 using 1{p12=!p12; /*输出取反*/c=20000-c; /*20000 /*一个周期时间20msTH0=-(c/256);TL0=-(c%256); /*重新定义初值if(c>=500&&c<=2500)c=a;else c="20000-a"; /*判断宽度是否在正常范围内void timer1(void) interrupt 3 using 1{p13=!p13; d=20000-d;TH1=-(d/256);TL1=-(d%256);if(d>=500&&d<=2500)d=b;else d="20000-b"; }void main(void){TMOD=0x11; /*设初值p12=1;p13=1;a=1500;b=1500; /*舵机90度的位置c=a;d=b;TH0=-(a/256);TL0=-(a%256);TH1=-(b/256); TL1=-(b%256); /*设定定时器初始计数值EA=1;ET0=1; TR0=1;EX0=1;EX1=1;ET1=1; TR1=1;PX0=0;PX1=0;PT1=1;PT0=1; /*设定中断优先级在程序中只要改变a,a从500变化到2500,就可以让舵机从0变化到18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