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玉米产业链专题报告》-中外玉米种植环节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玉米产业链专题报告》-中外玉米种植环节比较
第一篇:国内外玉米产业链专题报告》-中外玉米种植环节比较玉米是产业链最长的粮食品种,营养丰富、用途广泛,不仅可以直接食用和饲用,还可以进行深加工,在食品、工业、发酵、医药、纺织、造纸等工业生产中制造出种类繁多的产品,目前美国玉米加工产品多达3500余种。
随着中国从传统的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玉米逐步成为大家关注的明星品种,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让客户能够系统深入地了解国内外玉米整个产业链条,从5月份开始,中粮期货将陆续推出《国内外玉米产业链专题报告》连载,敬请关注!
中外玉米种植条件比较:
玉米的最佳生长区域所应具备的条件有:气温18-33°;降雨量600毫米;光照非常强;土壤酸碱度5.0;土壤深度中等(50-150厘米);土壤肥力高;盐度低;抗冻性差;热带低地气候、高地和温带气候。
中国东北、西北灌区、黄淮海平原基本适于玉米生长(北纬37-45°),也是我国玉米的主产区;西南丘陵山地不适于玉米种植,但为了增加收入农户不得不种。
东北、黄淮海地区年降雨量600-620毫米,为湿润大陆气候。
东北地区土壤大多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适宜玉米种植;其他地区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仅为1-1.5%,土壤肥力相对较差。
美国玉米种植带集中在中北部12个州(北纬37-45°),土地肥沃、降雨丰富、分布均匀,非常适于玉米生长。
玉米带年降雨量700-800毫米,湿润大陆气候,并且玉米带土壤为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达3-5%,土壤肥沃也有利于单产水平的提升。
阿根廷玉米适宜种植区域分布在:Santa Fe省的中南部,Cordoba省的中东和南部,Bs As省的北部和西部,以及la Pampa的北部地区(南纬30-37°)。
上述区域年降雨量850毫米,属于温暖冬干气候;la Pampa局部地区为黑土。
中外玉米种植规模比较:
中国人多地少,以家庭种植为主,中国有上亿家庭,每户家庭种植玉米几亩到几十亩(平均10-30亩)。
美国人少地多,农场经营为主,共有30万个农场种植玉米,90%以上为家庭农场,每个农场平均种植300英亩玉米(1820亩),是中国的91倍。
中外玉米种植密度比较:
中国目前玉米种植密度为3500株/亩左右,多粒播种,行距配置复杂多样,阻碍了机械化的发展。
2007年间北方春玉米、黄淮海夏玉米、西南三大玉米区平均行距61.3厘米,比美国窄,变幅45-88厘米;株距31.6厘米,比美国长,变幅17-55厘米,不利于玉米机械化作业。
美国目前玉米种植密度在5500株/亩上下,单粒精播,种植方式与收获机械配套。
1930-40年代行距107厘米;1950年代102厘米;1960年代96厘米;1970年代76厘米。
当行距从100厘米缩至76厘米,玉米单产增长5-10%。
过去50年,美国玉米带生产种植密度平均每年每公顷增加1000株(每年每亩增加67株)。
生产种植密度每增加一倍,玉米单产大约增加1-2倍。
目前,我国辽宁南部的玉米种植密度为2000株/亩,对应单产约3吨/公顷,相当于美国1930年代的种植密度水平;吉林玉米种植密度为2700株/亩,对应单产约4.5吨/公顷,相当于美国1960年代的种植密度水平;黄淮海地区玉米种植密度为4000株/亩,对应单产约7吨/公顷(中国尚未达到),相当于美国1980年代的种植密度水平;新疆、甘肃、黑龙江农垦玉米种植密度为5400株/亩,对应单产接近10吨/公顷,相当于美国1995年以后的种植密度水平。
中外玉米土壤肥力比较:
中国在2005年启动测土配方施肥工作。
2000年以后施肥量仍在快速增长,主要是氮肥和钾肥,化肥施用量是美国的2.3倍以上;氮肥用量为225千克/公顷,总体偏高。
秸秆还田仍在推广,但无轮作、有机肥少、平衡施肥少。
土壤耕层“浅、实、少”:全国平均耕层深度为16.5cm,其中东北地区仅15.1cm,远低于22cm的最低要求;全
国平均耕层土壤容重达1.38g/cm3,犁底层容重1.52g/cm3,超过作物根系生长发育的适宜容重范围(1.1-1.3g/cm3);全国平均有效耕层土壤量为2.23×106kg/ha,比正常少14%,其中东北地区少27%。
耕层的浅化长期制约着土壤的肥水供给能力,导致产量下降,试验结果表明对产量的影响在20%-30%。
美国普遍实行测土施肥;每3年进行一次土壤普查。
1980年以后施肥量基本不再变化,一是施肥已经比较合理,二是综合生产技术改进提高了肥料效率;氮肥用量为155千克/公顷。
普遍实行秸秆还田、玉米和大豆及牧草轮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复合肥平衡施肥;化肥品种向复合化、浓缩化方向发展,复合肥总量已占化肥总量的80%。
美国玉米田土壤深耕和深松标准为35cm,远高于国内水平。
中外玉米机械程度比较:
2008年我国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51.8%,其中机耕水平73%,机播水平64.7%,机收水平10.6%。
相当于先进国家1970年代的水平,部分大型机械达到1990年代水平。
不同农户在品种选择、播种、施肥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限制了我国玉米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简单快速土壤性状数据采集及测试技术体系,且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及农民素质较差等,精准农业的实现还有很大困难。
动力机械仍以小型拖拉机为主。
小型机械式播种机为主,只能穴播2-3粒,不能单粒点播,作业速度慢。
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约30%,一般采取摘穗方式。
20世纪40年代前后美国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1960年前后则实现了电气化。
80年代后,美国玉米生产由机械化开始进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连续数据采集传感器等高新技术对自然环境及作物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对田间作业的联合收割机和播种机进行精确定位,并及时获取产量数据和分布图以及土壤信息和病虫害等环境因素的自动化过程,大大提高玉米劳动生产率和玉米单产水平。
动力机械以大马力拖拉机为主。
机械联合作业,种肥播施监控等。
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约15-20%,直接脱粒收获方式。
第二篇:山区玉米种植探讨
大化县石山地区玉米丰产
栽培技术探讨
摘要:大化县石山地区生态条件复杂、气候干旱、土地贫瘠、缺乏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等问题,本人在石山地区从事农业工作多年,对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开展了研究,经过总结,对如何组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高单产等一些带共性的原则和技术规范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
大化县石山地区,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地理气候生态条件是:山系纵横,山高谷深,海拔高差悬殊;常年多雨多雾,低温寡照;大风暴雨、倒春寒、春旱、夏秋伏旱、秋风等灾害天气频繁;土壤肥力差异大,水土流失严重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玉米种子生产的发展。
为提高本区的玉米生产水平和切实保障本区杂交玉米种子的足量优质供应,多年来,各级种子部门克服了种种困难,不断探索改进生产技术,使本地玉米及玉米种子生产水平得以逐渐提高,本人经十余年的学习探索和生产实践,总结整理了一系列玉米杂交种子生产优质高产的理论和技术。
现就一些共性作探讨:
一、因地制宜的选用抗病高产良种
选用良种,也叫“备种”。
品种是内因,栽培技术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用。
因此,选用优质、抗病、丰产玉米杂交良种是获得玉米丰产的基础,无论土地肥力高低,只要我们正确选用适宜的玉米杂交良种,一般都比当地品种增产30-40%,有时会成倍增长。
根据近几年的生产实践表明,适宜大化县石山地区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主要有:“正大619”,“正大618”。
搭配品种有:“818”,“迪卡007”等。
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的营养物质积累要多些,因此,晚熟品种产量相对要高些。
上述“正大619”广适性品种。
二、整地——农闲时整地为播种做好准备
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保证出苗齐全一致。
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是确保出苗全、出苗均匀的重要措施之一。
“正大618”、1 “ 正大619”由于种子粒小,顶土力较差,出苗弱,盖土厚度超
过5厘米种子萌芽后容易盘芽,长不出来。
针对这一弱点,在播种前应掌握土壤水分合适时进行整地犁耙,冬闲地或前茬作物收后,应及早翻梨晒垡,要求深耕20—25厘米,翻犁两次,耙碎再进行人工碎土。
低洼容易积水的地块还要开好田边四周排水沟。
并捡除秸杆杂草和石块,达到土质松软、细碎、平整、干净。
然后拉线开播种沟或起畦播种,一般畦距120厘米,畦面宽50—55厘米,高15—20厘米,播种时,在施足基肥的前提下,深犁浅盖土,最好人工细土覆盖,做到无大块土压种,盖土厚度2厘米左右,保证盖土厚度基本一致,确保出苗全、整齐一致。
三、适时播种、合理密植、保证合理的群体结构。
玉米种子在10—12℃时正常发芽,在土壤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早玉米应适时早播,大化县石山地区气温较低,以“惊蛰”前后播种为佳,各地可根据气象预报和品种特性,适当提前或推后播种,在适宜播种期内要抓住雨后土壤湿润的有利时机抢种。
如季节已到,久旱无雨,则采取施足水肥后播种,以达到抗旱抢种的目的,切忌“三干”(即干土、干肥、干种)播种。
晚玉米—般在7月上、中旬播种最佳。
合理的群体结构,是保证个体发育与群体协调,获得理想的最佳产量的必要条件。
根据几年来田间调查结果显示,“619”适宜种植密度为每亩3400--3700株之间,“618”每亩,适宜种植2800-3200株之间,在适宜的种植密度范围内根据土质情况肥密瘦稀。
目前常用的种植方式有以下两种。
1、单行双株。
种植规格“619”为93厘米×40厘米,“618”为93厘米×50厘米,采用这种方式种植,即可通风透光,增加光合效率,又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病虫害发生,还可增加边行优势和减少施肥劳力,肥料集中,减少浪费,播种时每穴播种子2一3粒。
2、双行单株。
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
采用这种方式种植,即通风透光良好又不浪费地力和空间,播种时每穴播两粒种子。
上述一般情况下亩基本苗保证在4000株左右,即可获得高产稳。
四、科学管理,配方施肥
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深入田间,逐块逐行查苗,若发现缺苗应采取措施补救:一是补种,缺苗较多的地块,要及时用经过浸种催芽露白后的种子补播,方法是打洞或控穴淋水类后播种,盖土;二是补苗,可采用事先准备的营养杯育苗移栽,也可在原大田多苗穴移苗补栽,先打洞或挖穴栽苗,后淋定根水。
移栽或补种都必须在三叶前完成,补后偏施水肥1—2次,幼苗长至4一5叶时定苗,去弱苗、虫苗、畸苗,留粗壮一致的苗,并尽可能选留定向的苗,拔苗时应斜向外侧轻提,以减少对留下苗的根系的影响,如在5—8叶期发现有分蘖苗,应及时拔除,以免消耗养分,拔除分蘖苗时,注意不要损伤植株。
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要吸收很多养分。
播种时要施足基肥,基肥要以有磷肥为主和无机化肥相结合,一般亩产400公斤玉米干粒,露地栽培的亩施基肥,腐熟优质农家肥1000—3500公斤,尿素10公斤,磷肥30公斤,钾肥10公斤,以满足玉米苗期对养分的需要,促进根系发达、生长健壮。
幼苗出土3叶1心前,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亩用尿素10~15千克离幼苗根部7~8厘米打孔深施促苗棵生长。
5~6叶期间苗定苗,亩用碳铵15~20千克打孔偏施弱苗,促平衡生长。
施肥时不能把肥料抖落在幼苗上,防止烧苗。
其次是巧施拔节肥:玉米拔节后营养器官旺盛生长,雄穗和雌穗先后开始分化,对养分的要求日益增大。
为争取秆壮、穗大,在植株8~9片可见叶时,亩用尿素20~25千克、普钙30~35千克、复合肥10~15千克混匀深施作拔节肥。
最后重施穗肥:玉米生长进入大喇叭口期,适时重施穗肥,是实现高产的一个关键环节。
在10~11片全展叶时,亩用尿素35~40千克与复合肥15~20千克混匀深施作穗粒肥。
五、抗旱防涝、防治病虫害、防倒伏
1、抗旱防涝。
玉米抽雄前10天到开花后20天对水分要求最多,最敏感,约占总需水量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这时若土壤干旱缺水,易出现“卡脖子旱”,雄花不能抽出,雌穗不能吐丝,或花期不遇,造成减产,应及时进行抗旱,如果降雨过多,土壤水份过量,会影响根系的生理活动和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而导致青枯,地面积水还会导致玉米严重缺氧而中毒死亡,应及时排水防渍防涝。
2、防治病虫害。
玉米主要虫害有玉米螟、黑毛虫、铁甲虫、小地老虎、蚜虫等主要病害有纹枯病、根腐病、小大斑病等,应经常深入田间检查,做好病虫测报,备足对口农药及时准确地消灭病虫鼠害。
玉米苗期,可用甲胺磷50克对水0.1公斤拌玉米籽粒1公斤,防治鼠雀危害。
苗期主要虫害有小地老虎,粘虫、毛虫等。
小地老虎主要是躲在被咬倒的玉米幼苗附近的泥土里,一般是幼虫,可采用早上人工捕杀的方法。
毛虫防治方法,用敌百虫150克兑水75公斤,喷雾叶片,也可以用1%的敌百虫液喷雾在青菜叶、红茹叶、玉米叶上制成毒饵,撒放在幼虫潜藏的周围或地头诱杀。
粘虫可用甲敌粉1.5—
2.5公斤,加细泥15公斤,或用40%乐果5克或92%的磷胺50克,加适当水稀释后,加细泥10公斤制成毒土,撒施玉米心叶内,在5—7叶时亩用25%杀虫双水剂200—2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防治大螟危害。
玉米穗期的主要虫害是玉米螟为害叶片,茎杆及雄穗,应在玉米心叶期(即抽雄前),用50%可溶性巴丹500克,加细泥或煤渣粉30—40公斤拌匀成的毒土或用辛硫磷乳油,甲六粉、呋喃丹等制成的颗粒剂撒人放心叶内进行防治。
一般情况下第一次防治是5叶期,第二次防治期大喇叭口期,即1米高左右。
7—10天一次防病2—3次。
3、培土防倒伏:移栽密度过大,在茎秆伸长时肥水管理不当,容易造成倒伏,影响产量。
其防治方法是:在种植时要深耕,增施基肥,并注意植株密度,保证叶片有足够的光照,以壮秆,提高抗倒伏能力;中耕时要适当培土,使玉米扎稳根架;施肥时要氮、磷、钾结合,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在抽雄前7天喷施维他灵,可降低株高25~30厘米,降低穗位高10~15厘米,有防止倒伏的作用,一般每亩叶面喷施25毫升。
同时在大风雨后发现有倒伏,应及时扶正培蔸,必要时要插竹棍绑护。
六、玉米除草剂
(1)用38%阿特拉津在玉米播种后喷药封闭杂草。
(2)用41%异丙草胺或50%莠去津悬乳剂或50%扑草净或43%丁
草胺等兑水(在墒湿)喷雾防治。
(3)20%百草枯在杂草多时喷玉米行间防除(勿喷着玉米上)。
每次追肥前,人工清除行间、畦间内杂草,施肥后用细土盖严施肥孔。
总之,种好玉米主要有五大关键间问题:“选好种、起好沟、备够肥、把握好播期、保全苗齐苗。
”良种必须要良法配套才能夺取高产。
各农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运用操作,提高地块玉米单产。
第三篇:玉米种植技术
示范县项目玉米种植技术方案
一、推广优良品种。
籽玉米以冀承单3号、承单
13、新冀承单3号、承单22等极早熟或早熟品种为主,青贮专用玉米选用东陵白、哲单
37、承早20、哲单7号、四单
19、赤单85等。
二、主推技术:玉米旱作覆膜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种子包衣、精量播种、前氮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机械化收获技术等技术措施。
三、高产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
玉米高产在可能的情况下,应播种在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质地为轻壤或中壤的地块上,这样的土壤通透性好、肥力高,可满足作物对氧气及各种肥料的需要。
春季耕翻失墒多,应在秋季进行,并通过耙耱、镇压等保墒措施,蓄住土壤水分。
耕作深度应考虑土壤质地,土体构造及能源消耗,从多方面考虑,耕深以25厘米左右为宜,并及时铺膜,压严,防止风揭膜。
2、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我旗一般在4月25日-5月5日播种为宜。
确定合理的播种密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紧凑型品种宜密,平展型品种宜稀;②肥地宜密,瘦地宜稀;③梯田宜密,洼地宜稀;
④沙壤土宜密,粘土宜稀;⑤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⑥清种宜稀,套种宜密。
每亩播 1
种量=每亩穴数×每穴粒数×粒重÷发芽率。
播种方式为大行距70厘米,小行距30厘米种植。
3、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铺。
一般以
亩施农肥1500-2000公斤为宜,种肥以磷肥为主,在肥力低的土壤可配施少量氮肥,用磷肥作种肥应提倡与农肥混合,避免被土壤固定,施用量以每亩5-6公斤为宜,配施氮肥元素应在2.5公斤左右。
应在施足底肥基础上,施攻秆肥和攻穗肥。
攻秆肥:拔节期幼苗生长旺盛,雌穗开始分化,对养分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应追肥。
追肥时间应考虑基肥和种肥的施用情况,当基肥或种肥充足时,拔节肥施用不宜过早,施肥量占追肥40%左右。
攻穗肥:玉米拔节期至抽雄期间追肥称为攻穗肥。
此时玉米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是决定果穗体积和行数分化的关键时期,结合中耕、浇灌进行。
施肥的最大肥效在雌穗小穗分化期,即在大喇叭口期施用,施肥量应占追肥总量60%左右。
施用方法应将氮肥施于土内,最好是直接施入湿土层,并用湿土封严。
4、加强田间管理。
①做好查苗、放苗、补苗、间苗、定苗工作,确保苗全、苗壮。
②加强中耕。
拔节前后中耕一次,深度5-6厘米,小喇叭口期前仍应中耕,但以2-3厘米为宜。
③及时浇灌。
大喇叭口期灌水一次,抽雄期、灌浆期视自然降水情况适时浇水。
④隔行去雄与人工辅助授粉。
5、站秆剥棒,适时收获。
四、大力开展技术培训。
开展玉米覆膜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培训6期以上,按照生产季节的需要不定期的开展技术培训,组织现场观摩或现场指导,推广示范区的经验和做法。
第四篇:玉米种植技术
玉田县2011年玉米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为实现2011年我县全年粮食增产目标,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发挥玉米增产优势,在玉米生产当中要突出关键环节,加强技术指导,把增产措施落实到位,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把好播前准备关
(一)选择优良品种
要根据种植样式选择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的玉米新品种。
要优先选择抗倒性好、后期叶片保绿度好、光和物质生产高
效的紧凑耐密型、增产潜力大品种,搭配半紧凑耐密型品种和平展大穗型品种。
春播套种玉米以纪元128、三北
21、农华101、先玉335、东单60、三北6号、中单808、宽诚60等为主栽品种,夏播玉米以京玉
16、纪元1号、浚单20、浚单
22、郑单958、冀农1号等为主栽品种,套种以三北
21、农华101、浚单
22、郑单958等为主栽品种,一垵多株种植模式以冀农1号为主栽品种。
(二)搞好种子处理
播前搞好种子处理是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的重要措施。
种子处理应做到“四要”:一要搞好种子精选;二要播前晒种2-3天,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三要种子包衣或药剂处理,对有地下害虫危害或有病害发生危险的地块,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拌种,减轻苗期病虫的危害;四要播前做好发芽试验,确保苗全、苗匀、苗齐。
(三)合理精细整地
春播玉米在前茬收获后及时灭茬进行秋深耕深松的基础上,早春进行镇压耙磨,精细整地,使土壤细碎无坷垃,上虚下实,蓄水保墒。
夏播玉米在上茬小麦播种前深耕深松精细整地的基础上,在麦收后采取机械化铁茬免耕播种,争抢农时。
二、严把播种质量关
1、适期足墒播种。
春玉米始播期以当地5-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10℃为标准。
在温度条件尚未达到播种要求时,不要急于早播,以保证幼苗健壮生长。
播种期偏早常导致种子萌发至出苗时间过长,幼苗瘦弱,易感染丝黑穗病,易遭受低温冷害,后期灌浆期昼夜误差小不利于灌浆。
我县春玉米适播期一般以5月上中旬播种为宜,根据今年气象干旱的问题,春玉米有水源条件的地块,播种前要洇地造墒,或在适播期内趁墒、抢墒播种;没有水源条件的地块,只要气温达到播种要求就可以趁墒、抢墒、抢雨播种,或异地运水坐水播种,确保一1
播全苗。
套种玉米播前要结合麦田或菜田浇水造墒后播种。
菜田套种播期可以根据茬口需要确定播期,麦田套种玉米适宜播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
夏播玉米播期越早越好,在小麦成熟期采取熟一块收一块播一块的方式,采取机械化铁茬免耕播种,争抢农时,为夏玉米高产秋季播种适时麦奠定基础。
2、采取适宜种植样式。
春播玉米选用紧凑型耐密型品种的地块可采用60 厘米等行距平作种植样式,选用平展型品种的地块,可采用玉米与大豆2:
1、3:1间作或大小垄种植样式(大行距70-80厘米,小行距30-40厘米);夏播玉米推广平作种植样式,尽量改套种为夏播平作样式。
3、合理密植。
结合选用耐密型高产品种和化控技术,合理增加密度,一般应较普通生产条件下种植密度增加10%左右,或每亩增加500株左右。
适宜密植范围可根据采用的品种株型特征和要求的适宜密度等来确定。
一般紧凑耐密型品种密度范围4000-4500株/亩,半紧凑耐密型品种密度范围3500-4000株/亩,平展大穗型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可控制在3000-3500株/亩。
3、推广机械化播种。
机械化播种是提高播种质量、提高播种效率的重要措施。
玉米机械化播种,要根据品种适宜密度和平均行距调整好株距,根据要求的密度、种子大小和发芽率确定播种量。
播种机必须拖带覆土环,覆好土,用“∨”型镇压轮镇压提墒。
要求起落整齐,线条直,播到头,播到边,不重播,不漏播,播深3-5厘米,发现漏播的随插标记随补种。
4、测土配方施肥。
结合我县各地的具体情况,改粗放用肥为测土配方施肥参考量为:纯N20-25公斤(底施30%-40%,追施60%-70%),P2O57-8公斤,K2O 8-10公斤,ZnSO41-1.5公斤,MnSO41-1.5公斤,结合整地亩施入优质有机肥2000公斤。
播种时每亩可施用氮、磷、钾各含15%的优质复合肥45-50公斤,ZnSO41-1.5公斤,MnSO41-1.5公斤,要做到种肥隔离,防治肥烧苗。
5、化学除草。
平作玉米,播后芽前用40%乙阿合剂每亩150-200毫升或玉草净每亩200克,兑水30-50公斤均匀喷雾,进行土壤
处理,亦可采用克草灵、玉农思等除草剂。
使用除草剂时要严格按使用说明进行,喷施药液量要充足,用手动喷雾器喷洒,每亩不能少于30公斤的药液,强调一次喷洒均匀,不重喷不漏喷。
套种和间作种植,要严防除草剂对相邻作物的危害。
三、把好田间管理关
1、及时查苗补苗。
玉米出苗期,要及时深入田间检查。
如果发现缺苗断垄现象,要及时补种补栽,确保合理适宜的群体。
2、适期间定苗。
在玉米3-5叶期进行间定苗,按留苗密度和行距确定株距,若中间缺株时,两边或左右邻行可留双株。
间定苗时要剔除弱苗、小苗、杂苗和病苗,做到“四留四去”,即留壮苗去弱苗,留纯苗去杂苗,留健苗去病苗,留扁茎苗去圆茎苗,实现苗全、苗匀、苗齐、亩壮。
3、中耕松土、培土。
春播玉米一般中耕2-3次,定苗前中耕1次,深3-5 厘米;拔节前中耕1次,深度10-12 厘米,中耕松土要留有护苗带,避免伤苗;封垄前进行培土,培土高度7-8厘米。
夏玉米采取化学除草、秸秆覆盖等方式,实施少耕或免耕栽培。
4、科学追肥。
在施足底肥的前提下,进行分期追肥。
春玉米和底肥足的高产套夏玉米地块,拔节期追施追肥总量的30%,大喇叭口期追施追肥总量的70%,即拔节期追施尿素7.5~10公斤,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17.5~20公斤。
夏玉米和套种玉米一般地块追肥,采取“前重后轻”的原则,拔节期追施追肥总量的70%,大喇叭口期追施追肥总量的30%,即拔节期追施尿素17.5~20公斤,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7.5~10公斤;高产地块,在花粒期还要每亩补施尿素7~10公斤,保证玉米中后期不脱肥。
追肥应人工开沟深施或机械化深施,并结合灌溉,提高肥效利用率,切忌地表撒施。
大力推广穗期(大喇叭口期)采用机械化中耕施肥机施肥作业,以提高施肥效率、保证施肥质量。
同时提倡拔节期、大喇叭口期、花粒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硫酸锌等叶面肥。
5、搞好化学调控。
玉米高产田,一般密度较大,植株生长旺盛,潜在旺长和倒伏危险。
用玉黄金化控,可使玉米基部节间缩短、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