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南宁市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3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一、语言基础:(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省.识(shěnɡ)敕.造(chì)歆.享(xīn)环珮.(pèi)
B.抚.膺(yīnɡ)锦瑟.(sè)吮.(yǔn)血霓裳.(cháng)
C.栈.道(zhàn)嗟.叹(jiē)商贾.(ɡǔ)钿.头(diàn)
D.朔.漠(shuò)两靥.(yàn)悯.然(mǐn)江渚.(zhǔ)
2.下列词句中,有错别字
...的一组是()
A.俨然迷惘炮烙抚赝 B.放诞喧豗万壑孽根
C.驯熟伶俐踌躇残骇 D.潦倒杜撰寒喧洗漱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被“,这真
是一念之差
....,变废为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
....,盛气凌人。

C.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向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
....的商品。

D.提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
....,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4.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蔡校长说:“李虎对张林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我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

D.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B.鲁迅,原名周树人。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祝福》就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他在50年代塑造了一批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

D.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

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豪迈飘逸的艺术风格。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____ 。

____,____,____。

____,____,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织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被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心目中很神圣
A.③②④⑥⑤① B.③①②⑤⑥④ C.④①③②⑤⑥D.④③②⑥①⑤
二、诗歌鉴赏(共17分)
7.下列关于课内诗歌相关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杜甫在《咏怀古迹》(其三)中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思。

诗歌首联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人物,感叹人逝村存,点出题意。

B. 《登高》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颈联的“万里”“百年”呼应了颔联的“无边”“不尽”,分别从横(空间)、纵(时间)两方面着笔。

C.《蜀道难》中描写连峰绝壁和急流瀑布的部分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险,令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D.《锦瑟》中间两联通过几个典故极写对往昔的留恋与怀念,而这些句子都由尾联中“此情可待成追忆”一句中的“此”词概括了。

《马嵬》一诗的颔联用“空闻”和“不复”二词,写出了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的境遇,极尽狼狈和慌乱。

8.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情景“和谐统一的典范”,请结合诗歌前两联进行赏析。

(4分)
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送张子尉南海岑参
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

楼台重蜃气,邑里杂鲛人。

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岭春。

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俗话说“自古忠孝难两全”,首联表明诗人对友人忧国忧民,舍小家顾大家,甘愿辞别年迈的父母双亲,到遥远海南做官的高尚品质的赞美。

B.“邑里杂鲛人”中的“鲛人”,即鱼尾人身,谓人鱼之灵异者。

诗人想象友人将会与鲛人来往,
突出此地的偏僻荒凉。

C.第三联的“暗”与“明”字,写出南海特殊的地理特点,因紧邻大海多雨而发暗,因雨量充沛
而四季花开如春的景象。

D.“海暗三山雨”中的“暗”字,还隐喻官场黑暗,友人仕选艰险;“花明五岭春”中的“明”字,
是祝福友人仕途柳暗花明,前程似锦。

E.“此乡多宝玉,慎勿厌清贫”,是一直受人们所称道的绝佳诗句,这是诗人对朋友语重心长的警
示。

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仍然充满着正能量。

10.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复杂的感情,请你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4分)
答:
三、11、默写(共10分)
(1) ,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琵琶行》白居易)
(3) ,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杜甫)
(4)《锦瑟》中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的句子是:,。

(5)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进一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

(共10分)
虞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也。

早孤,孝养祖母。

县举顺孙,国相奇之,欲以为吏。

诩辞曰:“祖母九十,非诩不养。

”相乃止。

后祖母终,辟太尉李脩府,拜郎中。

后羌寇.武都,邓太后以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

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

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

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

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

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

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以戒不虞,而今日且二百里。

何也?”诩曰:“虏众多,吾兵少。

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

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

众多行速,必惮追我。

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数十日。

诩乃令军中,潜发小弩。

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

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

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

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

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

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设伏于浅水,候其走路。

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

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南入益州。

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是时,长吏、二千石听百姓谪罚者输赎,号为“义钱”,托为贫人储,而守令因以聚敛。

诩上疏曰:“元年以来,贫百姓章言长吏受取百万以上者,匈匈不绝,谪罚吏人至数千万,而三公、刺史少所举奏。

寻永平、章和中,州郡以走卒钱给贷贫人。

司空劾案,州及郡县皆坐免黜。

今宜遵前典,蠲(注)除权制。

”于是诏书下诩章,切责州郡。

谪罚输赎自此而止。

先是,宁阳主簿诣阙,诉其县令之枉,积六七岁不省.。

主簿乃上书曰:“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

臣章百上,终不见省,臣岂可北诣单于以告怨乎?”帝大怒,持章示尚书,尚书遂劾以大逆。

诩驳之曰:“主簿所讼,百上不达,是有司之过,愚蠢之人,不足多诛。

”帝纳诩言,笞之而已。

诩因谓诸尚书曰:“小人有怨,不远千里,断发刻肌,诣阙告诉,而不为理,岂臣下之义?君与浊长吏何亲,而与怨人何仇乎?”闻者皆惭。

诩好刺举,无所回容,数以此忤权戚,遂九见.谴考,三遭刑罚,而刚正之性,终老不屈。

临终,谓
其子恭曰:“吾事君直道,行己无愧。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蠲,juān<书>免除。

1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羌寇.武都寇:侵犯
B.积六七岁不省.省:审察
C.遂九见.谴考见:遇到
D.虏果大奔,因.掩击因:趁此
1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虞诩孝敬奉养祖母,被县里推举为顺孙。

国相认为他是非凡出众的人打算任用他为吏,而他却因为要奉养祖母拒绝了。

B.虞诩有将帅之略,被调任为武都太守。

在作战中,他指挥若定,用增灶示强、巧用弓弩、易服回转、伏兵掩击等方式迷惑并打败羌人。

C.虞诩为“义钱”之事上疏皇帝,陈述了贪官污吏的罪行以及百姓遭受的痛苦,建议废除“义钱”。

皇帝采纳后,“义钱”制度从此停止。

D.虞诩认为宁阳县主簿上告该县县令受冤一事虽然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对这样愚蠢的人,没必要杀他。

1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设伏于浅水,候其走路。

五、现代文阅读(共28分)
(课内阅读)
15.根据课文选择准确的词语。

()(3分)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前先的神色。

A.简捷偶尔精采悲哀
B. 简洁偶尔神采悲哀
C.简捷偶然精采悲苦
D. 简洁偶然神采悲苦
16.下面关于《西江月》二词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二词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却是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B. 二词对宝玉的不谙世务、不喜读书、不思进取的不肖行为作了批判。

C. 二词预示了作为封建贵族家庭里的富贵闲人的不幸结局――富贵分散,家道败落。

D.《红楼梦》续书的结尾,宝玉高中乡魁,荣受朝封,光耀祖上,又生贵子,继承祖业,与“天下无能第一”相矛盾,续写违背了曹雪芹写贾宝玉的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7题。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

待到祥林嫂出来掏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

祥林嫂还哭喊了几声,此后便再没有什么声息,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罢。

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老婆子。

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

①“可恶!②然而……。

”四叔说。

这一天是四婶自己煮中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午饭之后,卫老婆子又来了。

③“可恶!”四叔说。

“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

”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阿呀阿呀,我真上当。

我这回,就是为此特地来说说清楚的。

她来求我荐地方,我那里料得到是瞒着她的婆婆的呢。

对不起,四老爷,四太太。

总是我老发昏不小心,对不起主顾。

幸而府上是向来宽洪大量,不肯和小人计较的。

这回我一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
17.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①“可恶!②然而……”③“可恶!”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唢呐王
宋志军
唢呐是我们豫东这一带很有名的乐器,一支唢呐和一支笙,一阳一阴,恰如一个男人和一个女
人,合在一起,便可演奏出各种基调的曲目,欢快如百鸟朝凤,悲伤如雪梅哭灵,让观众随着不同的曲子时喜时悲,完全沉浸到乐曲的氛围之中。

我们这里有许多唢呐艺人,三五人聚到一起,便可组成一个唢呐班,他们走村串户,谁家有了红白喜事,便会请他们前去演出。

唢呐王姓王,六十多岁了,是我们这一带最有名的唢呐艺人,打小就跟随父亲学艺,至今已吹奏了大半个世纪。

他的真名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喊他“唢呐王”,一是因为他姓王,另外也有称赞的意思。

唢呐王一生未娶,只有一个捡来的儿子,大家习惯叫他“小唢呐”,也少有人叫他的真名。

据说是唢呐王在演出路上于荒野偶遇的弃婴,便抱回家中,一直养在身边,视为己出,打小就教他吹奏唢呐,父子二人相依相伴生活。

唢呐演奏在过去物资短缺的年代,也算得上是一门不错的营生,不用种不用收,走到哪里都能讨口饭吃。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行当渐渐地不太为人看重了。

如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演出团队多了,用的都是现成的音响里放出来的音乐,唢呐二胡这类“老把式”,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面对这一切,唢呐王丝毫不为所动,而小唢呐却有点儿坐不住了,几次他和唢呐王商量,要唢呐王把积蓄拿出来,办一个歌舞团,去挣大钱。

但唢呐王就是不答应,气得小唢呐冲他大吼,你不是我亲爹,把你的那些钱都带到棺材里吧!小唢呐决计和唢呐王分开,自己带了几个人另起炉灶。

虽然还是演奏唢呐,可心里却总有不甘。

这一天,南村的李伯过八十大寿,又派人来请唢呐王父子前去演出,让父子二人再唱一出对台戏。

并许下重彩,谁若胜了,奖彩头十万元,当场兑现。

小唢呐闻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同时心里暗暗较劲,发誓这次一定要赢。

原来,这李伯不知怎的,打从前年祝寿就为他们父子摆开擂台,连续让他们唱对台戏,每次都拿出重彩,前两年分别是三万、五万,今年一下子增加到十万,前两次的钱都被唢呐王赢走了。

小唢呐对此是又疑惑又气恼,疑惑的是这李伯的行为实在费解,他哪来那么多钱?又为何专门为他父子俩摆开这个擂台呢?气恼的是自己父亲为何如此贪钱,丝毫不顾及儿子呢?
然而疑惑归疑惑,气恼归气恼,这件事倒憋出小唢呐的一番雄心壮志来,暗地里每日刻苦练功,发誓一定要打败唢呐王,不知不觉技艺大增,他所带的班子名气也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唢呐王,收入也较以往多出了不少。

所以,这一次他有信心打败父亲,把那十万元彩头赢过来。

比赛这天,父子二人依然是和从前一样,一上来就各不相让,各展其能。

唢呐王一曲《大祭桩》,让台下的老头老太太直抹眼泪;小唢呐的一曲《抬花轿》,又赢来台下年轻男女的一片叫好。

二人一曲接一曲,越战越勇。

这边观众如两股潮水,一会儿流向东,一会儿流向西,掌声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

二人从早上一直比赛到午后,太阳刚升起时像一只大红盆,后来变成了让人不敢直视的万道光芒。

唢呐王干脆甩下上衣,赤膊上阵。

只见他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

那边小唢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

时间久了,唢呐王渐渐露出败象。

一者他年纪大了,体力不支;二者他会的曲子没有小唢呐多,最后不得不重复演奏一些曲子。

眼看着观众一个个都到小唢呐的台子下,唢呐王突然吹奏出一个极高的声音,声震屋宇,然后吐出一口鲜血,倒在台上。

小唢呐见此,如梦方醒,他一把扔掉手中的唢呐,跑到唢呐王的台子上,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一阵混乱后,唢呐王被抬回家里,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一大早,李伯就来了。

当他把十万元交给小唢呐时,被小唢呐拒绝了。

小唢呐说,您老走吧,正是您老摆下这个擂台,让我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我恨您!
岂料李伯沉吟了一阵,却说出了这样一番话,孩子呀,你有所不知,这个擂台是你爹让我摆的呀!这几年他看你不安心,心里很着急,就和我商量,设下这个擂台,目的就是让你苦练技艺,别丢下这门艺术!这钱,本来就是你爹放到我这里的,他不是不愿给你,他是想让你靠自己的本事赢回去!
小唢呐听到这些,目瞪口呆,好一阵子才缓过神来,不禁转回身,大叫一声,爹呀——一下子扑到唢呐王身上。

唢呐王出殡那天,附近的几百名唢呐艺人都赶来了。

小唢呐身穿重孝,手捧唢呐走在前头,几百只唢呐一起吹响,声震旷野。

(选自《周口晚报》,有删改)(1)
18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
...的两项是()()(6分)
A.本文刻画的“唢呐王”这一人物,形象鲜明,感人至深,他技艺高超,是豫东一带的唢呐之王,更是一位视养子为己出的伟大的父亲。

B.文中唢呐王不答应小唢呐办歌舞团,却不想小唢呐另起炉灶,李伯在唢呐王的托付下为他们父子摆下擂台,成了间接杀害唢呐王的凶手,遭到了小唢呐的怨恨。

C.小说通过写唢呐王设计让李伯摆擂激发小唢呐的斗志,自己却在擂台上气尽人亡一事,赞扬了唢呐王作为父亲的良苦用心和他对唢呐艺术的执著,并呼吁人们不要忘却并丢弃民间传统技艺。

D.本文为表现唢呐王父子在擂台上争斗得你死我活的激烈场面,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两个人的外貌,唢呐王头上青筋乱跳,活像一只剥了皮的青蛙,小唢呐也头上冒汗,活像刚揭开的蒸笼。

E.李伯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在文中帮忙摆擂,起到了穿针引线、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19小唢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末唢呐王出殡的场面描写有何作用?(4分)唢呐王对唢呐艺术的坚持对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运用(共7分)
21、将下面的材料融合成一个单句,为“人道主义”下定义。

(3分)
①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②当时的思想家为摆脱经院哲学的束缚提出了这么一种思想体系。

③它是当时反封建和反宗教的武器。

④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

答:人道主义是
22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张立勇出生于江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他读高二时因家里无钱缴学费被
迫辍学,他很不甘心,一颗不甘命运摆布的倔强的心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远走北京去追梦--到大学校园当工人,既能挣钱养活自己,又有机会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续梦。

天遂人愿,1996年, 21岁的张立勇成为了清华大学食堂的一名切菜工。

他以英语为突破口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起早贪黑地学习,很快,他就接连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后又在托福考试中夺得630分(满分为670分)的超高分,他继续自学,考上了北京大学。

回望他的成长经历,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睿智和顽强。

在人生道路上,如果迈向梦想殿堂的正门紧紧的关闭,你,又该何去何从呢?
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