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重庆市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重庆市十八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社会运转中,以线上远程互动为主要特点的数字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推动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
而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是重要抓手。
在既有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基础上,构建若干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更大范围的交互、协同,有望推进经济社会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效率,助力宏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促进工业互联网健康发展,要打破信息互联网、消费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惯性思维,认真审视工业互联网区别于前二者的技术特征、内在规律,重新定位其发展模式。
从企业数字化建设、数字技能人才培养、数据安全保护等多方入手,夯实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技术、人才及制度基础。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应重点扶持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开展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提高制造业整体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
一方面,创新政府支持模式,将有限的政府资金用于支持专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建设的门槛。
例如,浙江新昌在推广轴承制造专业互联网平台时,政府专门拿出500万元与平台运营企业浙江陀曼成立“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免费体验基金”,支持中小轴承企业接入平台免费享受基本平台服务。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培训、参展、研讨等形式,提升中小企业负责人对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认知,增强其转型意愿和内在动力。
培养数字技能人才,应重点关注复合型高技能数字人才的培养,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深度交流合作中加快人才培养。
行业内复合型高技能数字人才往往具有跨界知识背景和行业专属性等特征,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探索和生产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的,加快此类高级数字人才的培养,需要为有潜质人员创造更多跨界交流合作机会。
另外,还可以尝试引导高等教育机构、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合作,让企业更早介入数字人才培养中,确保输送的人才更符合企业要求。
保护数据安全,一方面要从立法和制度层面建立起能够有效保护企业数据权益的法律和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数据安全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构建起保障数据安全的软硬件技术屏障。
(摘编自蔡跃洲《数字化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材料二:目前,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其中,具体体现在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形态、数字消费者、数字政府等方面。
社会的数字化率,成为衡量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数字化水平的新标准。
当前,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各个省市推动经济的主要抓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目前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
对此,要加快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形成健康看序的发展格局,还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1)。
5G是数字基建的网络支撑。
根据工信局统计数据,我国已建成5G基站超过70万个,地级市以上已基本覆盖。
这是我们打造新基建的重要基础设施。
同时,工业互联网也是新基建中的重要基础设施,要大力发展。
目前,全国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总计已有上百家,“工业互联网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数字基础设施并非孤立存在。
比如,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的交叉点,工业大数据是大数据与智能制造的交叉点,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以原材料、机器、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及产品、人等各种要素的互联为基础,通过工业数据的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变革。
为此,应加大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
二要加快产业数字化的进程。
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推动产业活动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
实现产业上下游无缝对接、配合联动,及时回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竞争力。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商业模式和产品服务升级,实现智能化、平台化、品牌化发展。
例如,新媒体融合平台上线的“新花城”在广州市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数字化经济的范例。
三要(2)。
数字治理在当下非常重要。
要着力破解“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沟通数据难”的问题,打破“数据不通、网络不通、业务不通”的限制,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一体化政务服务。
然而,“三跨”的难度在于数据治理,数据是瓶颈。
因此,从总体的发展来看,数据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在提升数字治理能力,这对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
通过有效数据治理,可以提高数字基础设施的统筹能力。
另外,当前全国不少地方都在建设数据中心,在此过程中,要防止浪费和一哄而起。
数据需要的是数字整合和统筹,要防止数字中心“遍地开花”,造成重复浪费。
对此,可通过工业大数据的有效治理,提高智能制造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数据共享能力。
此外,要完善政府治理体系,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需要各地有为政府大胆创新,政府环境好了,才可以更快更好地进行数字化建设。
(摘编自汪玉凯《政府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经济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在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运转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了数字经济的纵深发展。
B.我国已建成的5G基站超过70万个,这标志着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善。
C.工业互联网的技术特征和内在规律,与信息互联网、消费互联网有本质的区别。
D.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是数据治理的重要性体现,对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非常重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推进经济社会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提升经济社会运行效率,促进宏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B.高等教育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创造跨界交流机会,是培养复合型高技能数字人才的有效途径。
C.为保证数字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加大以工业互联网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举措之一。
D.在产业数字化的进程中,新媒体融合平台上线的“新花城”是数字化经济的范例,在广州市影响很大。
3.下列与材料一所阐述的数字化建设不同的一项是()
A.派昂医药为准确、及时、有效地掌握企业运营情况建立了统一的报表访问平台。
B.通过“浙里办”手机客户端,台州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为孩子办理出生医学证明。
C.广州电信持续进行数字化建设,为自身发展提供更多机会,打造企业更加美好的未来O
D.青特藁团建设数字化车间,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业务流程,降低成本, 提升企业效益。
4.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5.材料二最后一段提到“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需要各地有为政府大胆创新”,政府应为数字经济发展创设怎样的环境?请根据文本内容,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鸡毛
汪曾棋
西南联大有一个文嫂,她靠给学生洗衣服、拆被窝维持生活。
每天大盆大盆地洗。
她在门前的两棵半大榆树之间了两根棕绳,拧成了麻花。
洗的衣服夹紧在两绳之间,风把这些衣服吹得来回摆动,霍霍作响。
大太阳的天气,常常看见她坐在草地上做被窝,一针一针,专心致志。
学生叫她文嫂,她管学生叫“先生”,时长了,也能分得出张先生,李先生……但是,没有一个先生知文嫂的身世,只知道她是一个寡妇,有一个女儿。
人很老实,虽然没有知识,但是洁身自好,不贪小便宜。
文嫂养了二十来只鸡。
这些鸡都长得极肥大,很肯下蛋。
隔多半个月,文嫂就挎了半篮鸡蛋,领着女儿,上市去卖。
蛋大,也红润好看,卖得很快。
回来时,带了盐巴、辣子,有时还用马兰草提着一块够一个猫吃的肉。
文嫂的女儿长大了,经人介绍,嫁了一个司机。
这司机是下江人,他来看过老丈母,每次回来,会给文嫂带点曲靖韭菜花,贵州盐酸菜,甚至宣威火腿。
下江女婿答应养她一辈子。
文嫂胖了。
文嫂生活在大学的环境里,她隐隐约约地知道,那些“先生们”将来都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
但联大的人都有点怪,如今且说一个人。
此人姓金,名昌焕,是经济系的。
其怪异处不胜枚举,总括起来有三点:一是他所有的东西都挂着;
二是从不买纸;三是每天吃一块肉。
他在他的床上拉了几根铁丝,什么都挂在这些铁丝上,领带、袜子、针线包、墨水瓶……他每天就睡在这些叮叮当当的东西的下面。
学生离不开纸。
怎么穷的学生,也得买一点纸。
金先生从不花这个钱。
为什么要花钱买呢?纸有的是!联大大门两侧墙上贴了许多壁报、学术演讲的通告、寻找失物的启事,形形色色、琳琅满目。
这些启事告白总有一些空白的地方。
金先生每天晚上就带一把剪刀,把这些空白的地方剪下来,并把这些纸片,按大小纸质、颜色,分门别类,裁剪整齐,留作不同用处。
他每晚都开夜车。
开夜车伤神,需要补一补。
于是他按期买了猪肉,切成大小相等的方块,借了文嫂的鼎罐(他借用了鼎罐,都是洗都不洗就还给人家了),在学校茶水炉上炖熟了,密封在一个有盖的瓷坛里。
每夜用完了功,就打开坛盖,用一支一头削尖了的筷子,瞅准了,扎出一块,闭目而食之。
然后,躺在叮叮当当的什物之下,酣然睡去。
因此,同屋的那位中文系夜游神送给他一个外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可是金先生倒不在乎,他很快就要毕业了,并已经在重庆找好了事,就要离开西南联大,上任去了。
这时,文嫂丢了三只鸡,一只笋壳鸡,一只黑母鸡,一只芦花鸡。
这三只鸡不是一次丢的,而是隔一个多星期丢一只。
早上开鸡窝放鸣时还在,晚上回窝时就少了,文嫂到处找也找不着。
她又不能像王婆骂街那样坐在门口骂,她知道这种泼辣做法在一个大学里很不合适,只是一个人叨叨:“我的鸡呢?我的鸡呢?……”
文嫂出嫁的女儿回来了。
文嫂吓了一跳:女儿戴的一头重孝。
她明白出了大事了。
她的女婿从重庆回来,车过贵州的十八盘,翻到山沟里了。
女婿的同事带了信来,母女俩顾不上抱头痛哭,女儿还得赶紧搭便车到十八盘去收尸。
女儿走了,文嫂失魂落魄,有点傻了。
但是她还得活下去,还得过日子,有很多先生都毕业了,要离开昆明,临走总得干净干净,来找文嫂洗衣服、拆被子的多了。
有的先生要走了。
行李收拾好了,总还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这些先生就把文嫂叫了来,随她自己去挑拣。
挑完了,文嫂必让先生看一看,然后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
金昌焕不声不响地走了。
二十五号的朱先生叫文嫂也来看看,这位“怪现状”是不是也留下一些还值得一拣的东西。
什么都没有。
金先生把一根布丝都带走了。
他的王国里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文嫂毫无所得,然而她也照样替金先生打扫了一下,她的扫帚扫到床下,失声惊叫了起来:床底下有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
文嫂把三堆鸡毛抱出来,一屁股坐在地下,大哭起来。
“啊呀天呐,这是我的鸡呀!我的笋壳鸡呀!我的黑母鸡,我的芦花鸡呀!……”
“我寡妇失业几十年哪,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风里来雨里去呀,我的命多苦,多艰难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你先生是要做大事,赚大钱的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我的女婿死在贵州十八盘,连尸都还没有收呀,你咋个要偷我的鸡呀!……”
她哭得很伤心,很悲痛。
她好像要把一辈子所受的委屈、不幸、孤单和无告全都哭出来。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写文嫂的勤劳、老实、洁身自好等特点,是为了反衬金昌焕的不善和丑恶,以唤起读者对他的更强烈的鄙视,憎恶。
B. 文嫂尊称学生为“先生”,而“先生”并不知道文嫂的身世,金昌焕甚至还偷吃文嫂的鸡,作者以点代面说明联大学生冷酷无情,自私自利。
C. 文嫂的女婿人很好,经常来看望文嫂,并说要养文嫂一辈子,作者以“文嫂胖了”四字展现了文嫂的生活发生的改变。
D. 文嫂生活艰辛,三只鸡的丢失无异于使文嫂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所以文嫂从金昌焕床下扫出鸡毛时忍不住嚎啕大哭。
7. 小说以“鸡毛”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8. 小说是如何塑造金昌焕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渐远的叫卖声
黄开发
上午在家看书,楼下传来叫卖声:
“磨剪子磨刀——”
声音低沉,有些苍老的感觉。
“磨”字发音很轻,“刀”字音有点像“都”,与以往所听到的不同。
我走到窗前,见一个老师傅推着自行车走过。
他看起来六十来岁,光头,戴眼镜,上下一身咖啡色的衣裳,连自行车的挡泥板和支架都是这个颜色,——后者应是生锈的缘故。
他不时抖动着一串金闺,发出哗啦哗啦的铁片碰击声。
回到书桌前,我顺手从身边的书架上取下一本书—— 布面仿线装的《一岁货声》。
此书高踞书架已两年有余,之所以放在近前,是为了取读的方便,然而一直忙于读其他的书,无暇顾及。
时令交替,应时叫卖,最能反映出农业文明时代鲜明的季节感。
下面从《一岁货声》中略抄几则,可见一斑。
暮春四月,胡同口的菜摊传来:
“杏儿来,熟又烂来,酸来还又管换来呀,烂杏儿巴达来,小葱儿来,莴苣菜呀,嫩水萝葡来,白菜呀,
蒿子杆来,蒜苗来,豌豆角儿来,黄瓜来,勾葱辣秦椒来,卖粉皮儿一大钱。
”
听到这声音,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杏儿黄、水萝卜红、蔬菜绿的画面,丰富多彩。
“巴达杏”是一种出自西域的著名品种,小贩以此招徕顾客。
“嗳……十朵,花啊晚香啊,晚香的玉来,一个大钱十五朵。
”
这是叫卖晚香玉的。
农历五月,初夏的黄昏,悠长的青灰色胡同,篮筐中盛开的白花,阵阵馥郁的芬芳……这动人的情景,宛如一幅有声的风俗画,一首有味的乡土诗。
其中的点号不是省略号,原编者在序中解释,这是表示长声与余韵的。
初冬十月,天气转冷,卖蒸白薯的来了:
“栗子味的白糖来,是栗子味的白薯来……烫手来,蒸化了,锅底儿,赛过糖了,喝了蜜了,蒸透了白薯啊,真热活呀!”
蒸白薯又香又甜又热乎,听了就使人流哈喇子。
时至腊月,临近年根,各种吆喝声、响器声密集起来。
有跑旱船、耍猴儿的,有卖供花、关东糖的,有卖年画、对联的,有熬粥、卖豆豉豆腐的,有卖红头绳、绫绢花的,有卖砂锅、装灯带的……各种吆喝声伴随着锣声、鼓声、唢呐声,在冰冷的空气里酿出了温煦、热闹、欢庆的年节气氛。
张恨水在《市声拾趣》中说:“我也走过不少的南北码头,所听到的小贩吆喝声,没有任何一地能赛过北平的。
”究其原因,与老北京的消费文化特点有关。
老北京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古都,商业发达,买卖兴旺。
居民相对富裕,有钱又有闲,喜欢找乐子。
做小买卖的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另外也会投人所好。
吆喝声不仅要足够响亮、悠长,传入胡同边四合院里主顾们的耳朵,还得好听,吸引他们出来。
一代代的叫卖声传下来,在时光里打磨,形成了京腔京韵十足的话语系统。
晚清至今,一百多年过去了,世事沧桑,生活方式巨变。
叫卖声依然存在,但已经大变了样儿。
那些与时令有关的食品果蔬的吆喝声,与旧时日常生活用品有关的吆喝声,都成了明日黄花。
今天尚存收废旧用品的和搞修理的叫卖声,其内容也与过去迥异。
从我居住的小区来看,除了雨雪天气,从上午九十点到下午四五点,叫卖声不时入耳。
声音本身也有了今昔之别。
去用裸嗓子喊,有的配以响器,总是自自然然的;而今,一些人用扩音器放录音。
最过分的是一个回收废旧电器的小贩,骑着电动三轮车,—— 经常翘着二郎腿,边走边在扩音器里重复播放“家电回收”,车子驶过,声音回荡,使人顿感几栋楼房在高分贝的噪声中沦陷……也有吆喝声是我愿意听的,比如一个修理门窗的骑着电动三轮车经过,叫道:“换玻璃,换玻璃,换纱窗纱门,换纱窗,修家具门窗的滑轮滑道,安装遮阳片,更换阳光板,换纱窗的来啦!”
他有时重复“换玻璃”,加重“修家具门窗的滑轮滑道”一句的语气,又间或高声叫道:“换纱窗的来啦!”嗓音响亮,神气十足,大有舍我其谁之概,让你感觉他是出身于修理门窗的世家,你家需要维修,就得请他。
从声音里想象,这人应该是京郊来的小伙子,身强力壮,留着平头,面皮枣红。
而实际上则是五十来
岁的中年人,头发稀疏,脸色黄黑,瘦而精干。
车子靠背后面是工具箱,工具箱后面镶着一块红底白字的广告板,工具箱上面还立着一块广告板,同样是红底白字。
车上堆满了各种工具和材料。
此人的吆喝声抑扬顿挫,颇具魔力,我有时静下来聆听。
很羡慕他有一副好嗓子。
我有时走过一些老胡同,留意叫卖声,但从未听到过。
问胡同里的老人,他们都说很少见了。
像我所居住的老小区,住户稠密,老房子多,老人也多,又是开放式的,给小商贩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如今,在侯宝林、郭德纲的相声中,在老艺人臧鸿的表演中,还能听到一些“老北京的吆喝声”,只不过都属于表演性的,少了真正的老北京吆喝声的土气和鲜活气。
现在所能听到的叫卖声中古意犹存的大概只有磨刀剪的了。
一年以前,有一个磨刀剪的五十多岁的师傅,隔十天半个月的来小区一趟。
他吆喝道:
“磨剪子嘞—— 磨菜刀—— ”
字正腔圆,洪亮悠长。
他留分头,戴茶色眼镜,系着长围裙。
车子大梁上搭着黑皮袋,后座的木板上放置磨石等杂物,两边挂着工具箱。
一次在路上遇到,过去与他攀谈。
见我感兴趣,他怂恿我回去拿把刀剪过来磨,听他好好聊。
提了几次,知道我无意,便和我聊了起来。
他介绍由五块铁片串成的金闺,说“金闺”是对闺阁的美称,因为来磨刀剪的大多是姑娘、媳妇们。
过去叫“唤金闺”,现在简化了,就叫“金闺”。
我问,以前样板戏《红灯记》里喊:“磨剪子嘞—— 戗菜刀—— ”,您怎么不用“戗”字了?他说,现在生活中都不用“戗”字了,也就不吆喝“戗”了。
他是天津蓟县人,在通州的村子里租了房子,白天骑车在城里的一个个小区间穿行。
他有两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做别的营生了。
师傅走了,左手推车,右手腕枕在车座上,抖动金闺,发出几串清脆悦耳的声音。
《一岁货声》在“工艺”类中,记录有磨剪子的吆喝声:“磨剪子,磨剪子,戗剃头刀子。
”原编者注解说,工匠多推车,有边走边敲铁片的,也有吹喇叭的。
更早的时候,工匠扛着板凳,上面放置粗细磨石。
除了磨刀剪,还代人清洗铜镜。
现在小区叫卖的小贩们的交通工具鸟枪换炮,几乎都是电动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只有磨刀剪的交通工具最落后,用老旧自行车,工具和吆喝声都去晚清不远,尚有昔日的流风余韵。
已经有一年多没有听到那个蓟县师傅的叫卖声了。
我所在的小区即将安装门禁,到时候,连收废品、修理门窗等的叫卖声也将远去……
摘自2019年10月《文汇报》,有删节
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章开头由身边的叫卖声写起,借助《一岁货声》的记载,回忆老北京小贩们的吆喝声。
B. 文中作者多次写到的生活中磨剪子磨刀的吆喝声,是为了突出“抖动金闺”的细节。
C. 老北京吆喝声之所以打动人,因为其响亮、悠长、吸引人,又适应人们的消费文化。
D. “明日黄花”一词比喻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文中指的就是那些与时令有关的吆喝声。
E. 作者通过对北京街头叫卖声的娓娓介绍,表达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遗憾之情。
10. 文章多次引用《一岁货声》里的内容,这样写有何作用?
11.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12. 文中写道:“……也有吆喝声是我愿意听的”,结合全文概括“我愿意听”的吆喝声有哪些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今为诗不推类极变,开其未发,泯其拟议之迹,以成神圣之功,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本便自机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
虽由此即曹、刘,即阮、陆,即李、杜,且何以益于道化也?佛有筏喻,言舍筏则达岸矣,达岸则舍筏矣。
(节选自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 13. 用斜线给画线部分断句(限五处)。
徒叙其已陈修饰成文稍离旧本便自机陧如小儿倚物能行独趋颠仆。
14. 依据材料,其中的“曹刘”最有可能是指________(人名) 和__________(人名)。
15. 作者引用佛经中的“筏喻”要表达什么意思?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
刘锜
竹引牵牛花满街,疏篱茅舍月光筛。
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
休懊恼,且开怀。
平生赢得笑颜开。
三千里地无知己,十万军中挂印来。
【注】刘锜,南宋抗金名将,多次大败金兵。
宋金议和后,赋闲乡间,常到小店喝酒,村人不识,屡遭白眼,遂作此词。
16.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牵牛花攀附于竹上,开满了街旁,点明词人此时已落职赋闲,隐居于乡间。
B.稀疏的篱笆,小小的茅屋,月光斜斜地照进来,斑斑驳驳,景色无比凄凉。
C.下片直接抒情,“平生”指词人一生功业,村人的白眼正衬托出词人的胸怀。
D.词人军中挂印归来,尽管也有“无知己”的寂寞,但全词仍具沙场名将气概。
17.“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