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
——社会文化因素初步研究
张橙华朱奚红
苏州大学物理系苏州沧浪区委宣传部
十梓街1号十梓街100号
江苏省苏州市邮编215006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五代、两宋以降,特别到明清以至近现代,由苏、锡、常、沪、杭、嘉、湖、宁、绍这些吴方言地区构成的苏南、浙北成为我国经济与文化的重心区,对我国的科技教育各领域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古代,这里是徐霞客、沈括、徐光启、王锡阐、叶天士……的故乡,这里诞生了吴门画派、吴门医派、昆曲……。

当列强入侵中国、民族危机来临之时,王韬、冯桂芬率先提出向西方学习科技以求自强超胜。

李善兰、王季烈、徐寿、赵元益等学者为把近代数理化生科学引入中国奠定了基础。

随后大批青年英才负笈海外,学成归来后为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奉献了杰出的成就,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王大珩……这些二弹一星功勋与“863”元老是我国科技界的耀眼泰斗,也是家乡人民的骄傲,家乡青少年的楷模。

从吴地走向世界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朱棣文,光纤之父高锟与建筑大师贝聿铭等展示了辉煌的聪明才智,以他们对人类科技的贡献为华人争得了荣誉。

在研究历史名人与科学家的事迹时通常着眼于他们的治学经历、所遇困难及创造发明,统计名人的籍贯似有地方主义之嫌。

但我国各地人才分布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江浙人才辈出的现象必有某种原因。

早在
80年前,丁文江曾研究过我国历史人物和地理的关系;10年前,缪进鸿统计了历代各省进士人数,并以《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主统计了历代至现代各学科著名学者的籍贯分布,重点分析浙江的人才状况。

本文引用缪先生部分统计资料及熊月之统计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数学家的籍贯,加上作者统计的明清状元的籍贯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士的籍贯,对苏锡常特别是苏州古代有最多的状元、到现代有最多的院士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作初步研究并初步探讨在苏州市委宣传都领导下宣传苏州籍院士事绩各项活动的重要意义。

由于资料有限,又囿于作者自身的水平,文中必有错误、遗漏,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不吝指正;并因篇幅关系,有些相关因素只能从简提及,敬请谅解。

一、状元之乡
到封建社会后期,科举制度成为阻碍科技发展的因素之一,必须加以批判。

但科举制
表1明、清各省及部分市县进士数
毕竟优于世袭制,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存在自有其历史原因,它对社会的影响并非百分之百负面。

能够通过各级考试的多数是勤奋读书的学者,各地科举人数是对当地教育状况的反映。

表1采自缪进鸿的明清进士分布,苏州补入了他漏掉的元和县进士数,常熟、昆山与太仓的进士数也根据地方志略有改动。

表中行政区域均按现代方式划分,古代县城内并存的县治均合为现代地名,如杭州含钱塘、仁和,苏州含吴县、长洲、元和,无锡含无锡、金匮等等。

在全部5万名进士中江苏、浙江各占九分之一。

苏州地区(含现在所领的六县、市,下同)约占全国3.8%。

不过,各省被录取的进士数有一定的配额,与各省财赋有关,也受政治上照顾或限制的影响,不能完全代表各地教育水平。

而每届状元只有一名,且由皇帝钦定,就不可能舞弊,因此各地教育质量高低可由状元人数多少来反映。

由于元以前考试范围与现代地理相差太大,开考时间也不稳定,不易作比较,我们统计了明清两代的状
元籍贯,见表2。

表2明清状元籍贯分布
状元共202名,其中明代90名,清代112名(2名满榜状元未计入)。

在全部202名状元中,江苏约占1/3,浙江的占1/5,华东各省状元有二位数,总数占全国3/4,而其他各省状元均少于10人,有些省分还未出状元。

江苏的优势又集中在苏南,若以地区论,出状元最多的十
个地区除福州外都在吴语区,即本文序言中所提及的九个地区,所出状元占全国的44%(在下文中还能看到,这九个地区出院士占全国33%),且这些地区的状元数达到或超过华东以外各省的状元数。

苏州地区状元35名,与华东以外各大区状元总和相当;苏州状元占全国状元的比例达17%,是苏州进士占全国进士比例的5倍。

另据李嘉球统计,自唐代开始科举,全国历代共考出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15名,苏州地区状元各有45名(武)与5名(武),分别占全国7.6%与4.4%,苏州优势主要在明清。

若以县、市计,则以苏州市最为突出,22名状元数是全国各县市中唯一达到二位数的,占全国状元11%,超过浙江以外所有各省,还超过华东以外各大区。

《苏州状元》作者李嘉球列举了经济富裕、社会安定、教育发达、藏书丰富与家族影响这五条原因来说苏州盛产状元。

前四条原因也可以用于说明苏语区其他各地区出状元较多,如在吴语区内再作比较,则江苏略高于浙江;而苏州高于常`、锡、沪、则因苏州本是江南文化中心,苏州的藏书、教育、家族影响在各地区中又为最。

二、古代科技专家之乡
苏州状元中不乏文震孟,翁同龠禾这样的良相诤臣,也有史学家毕沅与外交家洪钧等。

不过状元们主要攻读经史,并不从事自然科学。

人们习惯上把各行业中取得最高成就的能手称为“状元”,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意思,那么我国《大百科全书》各分册中列专门条目介绍的历代专家大约也相当于这个层次,缪进鸿对2677名专家按时代与学科作统计,见表3。

“杰出专家学者”标准:列入《中国大百科全书》1960名,如有些专家
同时列为教育家与历史学家,就多计一次,二十五史列传中选入717名,未列入大百科全书的中科院学都委员(院士)313名。

有籍贯可查的共2677名。

近代指1840-1919年,现代1919年以来。

“长江三角洲”指皖中、皖南,苏中、苏南、上海、浙北这一范围。

表3A历代杰出专家学者地区分布(不同朝代)
表3A表明长江三角洲(比本文所说9个地区稍大些)出的专家人数总计达903名占全国的34%。

按省分算,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属历
史型,是我国宋元以前文化重心所在,因此古代人才多,在吸取外来先进科技与发展现代教育上还未追上先进省分。

福建、湖南、广东属近代型,在古代时文化落后,而在近现代率先接受外来学术影响因此后来居上。

而江浙皖三省属渐增型,在明清已领先全国,在近代化步伐上并不慢于广东、福建,由于经济文化基础雄厚,现代人才数量比其他省分占绝对优势。

而总起来说,江浙二省的杰出专家占全国34%。

表3B给出按学科统计,历史型省分的人材主要出在古代,那时当然以文科人才为多。

表3C是按城市统计籍贯,苏州以102人高居榜首,且苏锡常地区的一些县级市也侪身上游,如常熟、吴江的人才多于许多省会城市。

从表中可看出河南、山东、河北、陕西,文科人才多于理科人才。

其他各省文理均衡,而广东、湖南、福建著名西医多于中医。

表3B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籍贯分布(不同学科)
表3C历代杰出专家学者地区分布(按城市统计)
在吴语区、特别在苏州出现了众多的杰出学者决非是偶然现象,初究其原因大致可看到下列四方面:
第一,社会安定,较少受战乱影响。

北方士人纷纷南迁到此,赞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

如明代丘睿曾说“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

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

而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之十九也。

洪武中,天下夏税秋粮以石计者总2943万,而浙江布政司275万,苏州府280万、松江府120万、常州府55万……”(《大学衍义补》卷24,转引自《江苏史纲》),也就是说苏州府以占全国1/90的耕地(9.6万顷/849.6万顷),负担了全国1/10的税粮,超过浙江全省,当然更超过其他省。

著名的大运河,就是由苏南浙北向中央政府输送粮赋的国家命脉。

富裕的经济为本地区
上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向文人与各业匠师提出了种种课题。

水利专家(郏 )、医学家(吴有性、叶天士)、建筑师(蒯祥、陆祥)、纺织能手(黄道婆)、造园家(计成、张南阳)、跟随郑和下西洋的水手为他造船的工匠……也都应运而生。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这里的中小城市较为发达,又涌现大量市镇,这些市镇诸业兴旺,“商贾辐辏、烟火万家。

蕃阜气象几与郡县相埒。

”这就大大增加了江南总体经济实力。

市镇经济的出现,也是苏南浙北的一大特色,为我国其他地区所无,同时也带来了文化的普及与提高。

第二,文化教育发达。

我国在宋朝之前仅设国家学堂(国子监),范仲淹1035年在苏州创建府学为全国郡学之始,《苏郡儒学兴修记》自赞道“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除府州、县学等官学外,吴地书院繁荣也非常,如无锡东林书院、江阴南菁书院、杭州诂经精舍、苏州紫阳书院等,书院不同于官学(专攻课考)更高于一般私塾、学馆,书院中研习经史、传授学术、施行英才教育、追求更高层次。

如苏州紫阳书院历代掌院共27人全为进士,其中有清代诗学家沈德潜、乾嘉名家钱大昕、近代改良家冯桂芬等。

且由于小城镇的发达,吴地书院数量众多也为全国之最,以苏州为例,吴县17所、常熟13所、太仓6所、吴江9所、昆山11所。

各乡镇科举人数也相当多,如唯亭在明清时期出举人63名、进士29名,用直出举人83名、进士30名。

苏南以藏书丰富、刻书精良著称天下,如无锡华氏真赏斋,常熟汲古阁、铁琴铜剑楼。

浙江也多藏书家如宁波天一阁。

清乾隆时编《四库全书》全国各地进书12000种,其中江苏进4800种,
浙江4600种,各超过1/3,两省进书合计则占全国77%。

在江、浙任职的官员有不少是重文敬教的,如唐代白居易韦应物刘禹锡在此留下了“苏州刺史例能诗”的佳话;宋代范仲淹创办郡学;清代陶澍在苏州任职时,为正谊书院等拟定章程,林则徐在主持书院考试识拔了冯桂芬。

(顺便说起,晚清名臣陶澍、林则徐及变法创议者康有为、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分别由苏州籍的学者型官员石韫玉、韩封、吴郁生与王颂蔚所识拔)。

文化发达还表现在书香门第众多,如唐代归氏一门出了五个状元,号称“天下状元第一家”;元代葛氏世代名医,明代文征明家族五代都是书画家,等等。

许多家族里科第不绝,还出现了兄弟进士、父子探花、祖孙状元等。

第三,讲究实学、重视科技。

范仲淹延请胡瑗到苏州主持郡学进行因材施教,要求学生通经致用,且开算学、水利诸科,被誉为“苏湖教法”。

范仲淹自己也领导兴修水利,以兴建工程、促进消费作救荒奇策。

沈括祖籍吴兴祖辈迁入钱塘,沈括随母入吴县籍,曾在舅舅许洞家读书,他的《梦溪笔谈》被李约瑟誉为“巾国科技史上的座标”,其中有不少内容是来自苏杭的科学记录。

明清交替之际,学者反思明亡的教训,学风转向实学,号称三大实学思想家顾炎武(昆山)黄宗羲(余姚)及王夫之(衡阳)中二人来自苏南浙江。

他们批判明代“心学”空言误国,“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

”提倡认真读书、实地调查以求经世致用,他的《日知录》与《天下郡国利病书》包括经济、军事、文学、地理的考据及调查,梁启超称他“指点出客观方面许多学问途径,于是学界空气一变。

”黄宗羲还提出“工
商皆本”。

但在文字狱高潮后,乾嘉学派专事校勘注释古籍,目光脱离了现实,但他们认真考证辑佚,使古典天算著作得以继承而不致失传,这个学派的主将就在苏州、常州及皖南。

乾嘉学者中多有精通天文、地理、算学的,他们造成文理兼通的风气为吸收西方科技准备了基础。

这里确有众多擅长科场的学子,但也有许多不屑科举、淡泊名利、执着热爱从事科学技术的士人,他们不仅重视理论研究,也亲自进行科学考察、动手制作各种仪器,如地理学家徐霞客,光学家孙云球等等。

另一方面,在这里任职的不少地方官员是重视实学重视科技的,如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筑阊门到虎丘的堤岸,后人称白堤,即今山塘街。

江苏巡抚中,明代张国维、清代陶澍都命人编印水利著作,林则徐在住所试种双季稻,徐有壬编印数学书等。

科学研究活跃又一表现是学术交流,如北方梅文鼎到无锡与杨作枚讨论,《物理小说》、《天工开物》的作者都不时南下苏州。

扬州焦循、安徽汪莱与苏州李锐长期共同探讨数学被称为“谈天三友”。

唐大烈主编《吴医汇讲》连续十一年,他“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之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均可辑入。

”如叶天士《温热论》就在此刊中流传出来的,这是古代的医学杂志。

清代阮元命苏州数学家李锐为我国历代天文学家、数学家编写传记,称为《畴人传》,熊月之对《畴人传》及后来的二种续编进行统计,可见江浙两省的天算家占全国60%,苏州12人、杭州16人各占6%与8%。

见表4。

表4明清天文学家、数学家籍贯分布(共201人)
资料来源:《畴人传》及《续编》、《三编》,明万历至清光绪十二年。

表5江苏名中医的地区分布
资料来源《中医人物词典》李经伟主编,全国共有6100位名中医。

统计者:南通中医院朱良春,载《江苏中医史资料汇辑(87)》江苏省中医学会中医史研究会印(1996.11)
表5是江苏省各地区各地地区名中医的统计。

苏州作为吴门医派
的大本营,名中医人数占全国的5%,为江苏各地区之首。

第四,接受先进文化与吸收外来人才的传统。

如果泰伯奔吴尚有可疑,那么吴公子季扎赴中原观礼,重用鲁人孙武、楚人伍子胥是吴国倔起的重要因素。

明末耶稣会教士来华,为了吸引士人入教,他们传播了西方经典科学。

常熟瞿如首先劝利玛窦穿上儒生服装,利赠瞿三棱镜等,并教他学习天文。

在面对夹杂着科学的宗教宣传时,当时有三种人,第一种是接受宗教而并不学科学,常熟、杭州、松江都有几万人信教,江浙一带建起了许多天主教堂。

另一种人看出教士的野心但连其科学技术一起反对,典型是“宁可使华夏无好历法,不可使华夏有西洋人”的杨光先。

士人中有许多人则持较正确态度,如徐光启“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他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前半部),把几何学引入中国。

王锡阐主张“考证古法之误而存其是,择取西说之长而去其短”,反对守旧、反对崇洋,但又吸取各自的优点。

利玛窦的世界地图在苏州刻版印行,薄珏学习了测经纬度,使用望远镜。

孙云球磨透镜制成眼镜、望远镜,在苏州开创了光学手工业。

苏州、南京、上海都仿制西洋自鸣钟,苏州从此兴起钟表手工业,所制的精品还进贡朝廷,至今仍在故宫博物院内展出。

全国各地吸收西洋科学技术最多最成功的,就是江浙一带。

乾嘉时代因中外双方原因,经过传教士输入西方科技的活动停止了,但江南数学家仍在传承着刚学到的西方数学与天文知识,为下次西学东渐作了准备。

三、院士之乡
中国人民遭遇到深重危机后经过艰苦斗争赢得了解放。

旧社会中怀有
“科学救国”梦想的科技人员投入了“向科学进军”的洪流,中国科学院在1955年选举了首批学部委员;在历经极左干扰与文革浩劫后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中科院在1980、1991两次大量增补学部委员后转入每二年增选不超过60名院士的惯例。

中国工程院组建于1994年、1995年后亦每二年增选一次院士,1997、1999二次各选近120人。

两院院士都是从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或在石油、农业各科技领域中有杰出建树,或在各学科的奠基人、带头人中经过严格程序遴选的学界泰斗,是我国最高的学术称号,每次两院联合召开院士大会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参加、给予高度重视。

在介绍院士时,首先是也应该是他们对国家对科学的贡献,然后谈及成长道路时,说明他们在何处上大学或留学,这也确是接受科学教育的主要阶段。

他们籍贯何地、在哪里受基础教育似乎无关紧要,往往不予提及。

其实,人生观自幼年就开始确立,对科学的兴趣是否能被激发、是否准备好基础知识,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与中小学时期的师资、校风都是密不可分的,而这些因素又常常有地域上差别。

为此我们对两院院士籍贯进行了统计,见表6。

由于各省人口有多少,又计算了每位院士所对应人口,以说明产生院士的密度,人口依1990年全国统计数字,院士包括在世及已故的,兼任中科院士与工程院士的作了重复计算,这是为了便于与缪进鸿的数字相对照,因他在统计人才时,如某人在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及文学卷中重复出现,就予以重复统计,我们也不对重庆作单独统计。

另有十几位中科院士籍贯尚未得知,恐怕不至于影响总的分布。

依大区统计,华东籍院士占全国60.8%,中南占17.8%,华北9.9%,西南4.9%,东北3.8%,西北1.0%,如按院
士对应人口数,则次序为华东、华北、中南、东北、西南、西北。

依省分统计,江、浙、粤、闽、沪位于前列;其中江苏籍院士占全国20.8%,浙江籍占17.0%,雄据全国冠亚军;按人口院士比算则江浙沪为第一梯队,闽京津为第二梯队……。

如细究科学院士与工程院士的分布,则情况相仿,只是科学院士更集中于华东,集中于江苏,可能这与科学院更偏重基础学科,工程院主要是应用科学、受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按省分统计还太笼统,因省内各地区也是不平衡的,故而再按地区及市县再统计,见表7与表8。

江苏省各地区院士数在表15中,附于文后,从中可看出苏北、苏中、苏南三个不同层次。

从表7中可以看到,出院士最多的前十个地区也就是出状元最多的地区,其中九个地区在吴文化区;对这些地区再加分析,苏锡常籍院士共有191名,占全国的13.1%,而人口占全国1.17%,院士对人口密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2倍;宁绍籍院士115人,院士密度高9.9倍;杭嘉湖籍院士91人,院士密度高6.1倍;福州籍院士49人,院士密度高7.2倍;沪、京、津的院士密度分别高4.9、2.6、2.3倍。

表6两院院士省籍分布
从表8中可以看出依城市人口统计,按院士密度排列的情况,因无锡籍院士数据中缺少无锡市与无锡县划分,暂时没有计算。

依院士籍贯论,上海、宁波、苏州分别为1、2、3位,按院士密度计,则苏州、宁波、常州分据前三位,苏州市区院士密度为全国的35倍。

排在前10位的城市主要是江、浙、闽的历史名城,院士密度高过京津沪三大市,远远高过其他省会。

这些城市文化底蕴丰厚,有重视教育与热爱科学的传统,又有对外开放的风气。

可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对造就人才的意义。

表7两院院士籍贯依地区统计
表8两院院士籍贯依城市统计(城区人口)
具体论述到苏南,特别是苏锡常地区人才密度之高的原因,还可以更突出地看到:第一、爱国与民族气节是强大的原动力。

这里是范仲淹“先忧后乐”深入人心的地方,明代这里有“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的东林书生与反抗东厂特务的苏州市民,明末有扬州、嘉定、江阴惨烈的抗清斗争,顾炎武沉痛地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清代这里最早禁鸦片、抓洋船,打响了鸦片战争的前哨战,定海、镇江的抗英斗争久留人心。

明代末年,东林党及随后的复社,清代末年的南
社都在此地活跃。

老一辈院士有许多是在海外刻苦攻读的英才,他们在世界科技舞台上刚崭露头角就义无反顾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

把聪明才智献给贫穷的祖国。

如李强院士是《孽海花》作者“东亚病夫”曾朴的孙子,他投身共产主义运动后先赴苏联,后在延安开创了解放区电信事业,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王淦昌院士的衣服上溅过五卅运动的鲜血。

谈镐生院士参加过129运动,以后他们希望能用科学救国。

李敏华、顾诵芬院士亲眼目睹日机的狂轰滥炸,从此立下为中国造飞机的决心。

王守武王守觉院士的祖父王颂蔚曾师从冯桂芬,甲午战争后悲愤至死,他们的父亲王季同曾协助蔡元培造炸弹、办爱国女校与《俄事警闻》(报)。

张光斗院士因抗战爆发,不等领取博士学位就提前回国。

朝鲜战争爆发后,吴仲华、李敏华、钱学森等冲破重重障碍回到新中国。

以后在困难时期、文革逆境中,院士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二弹一星、大庆油田攻关闯坚。

在商品大潮冲激来临之时,王大珩、王淦昌、杨
嘉与陈芳允(嘉兴人)为民族的前途就中国应拥有高科技而上书党
中央,被誉为863计划四元老。

作者曾请问过顾健人院士对家乡最深的印象,他提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这是他上初中时每天进出校门所看到的(敬范中学)。

第二,热爱科学与学习外来文化的风气。

吴地在这方面的历史情况已在前面简介过,当西方列强持船坚炮利侵入我国时,冯桂芬提出“始则师而法之,继则比而齐之,终则驾而上之。

自强之道,实在乎是。

”这建议在上海办广方言馆。

王韬、李善兰在上海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方科技著作,徐寿、华衡芳受曾国藩之聘试制成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


州洋炮局是全国第一个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

赵元益、王季烈等在上海江南制造局译书馆翻译了我国近代最早的医学、物理学书籍,为把近代科学引入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通过广东的对外贸易最早,由于吴文化区的经济实力与文化优势,江浙通过上海的对外贸易很快赶上去了,马克思在1858年就指出,五口通商和占领香港后“(对外)贸易从广州转移到了上海”(《马克思全集》29卷348页)。

无论是兴办近代工业,翻译科教书籍,派遗留学生,都在全国领先。

如容闳首次率领百名幼童出国时,广东籍70%,后来通过考试选送留学人员时,江浙学生考取的比例就高了,如首批留美官费生中江浙生占62%。

清廷又规定官费生必须学理工科,这二个因素就造成了当时我国理工科高级专家江浙籍居多。

见表9、表10,均引自缪进鸿。

我国留学生总数当然要高出表9中数字几十倍,就苏州地区而言各类留学生有967人。

但总起来说,经过严格选拔的官费生人数虽少,水平远高于自费生,院士中留学生基本上是官费的。

众多留学生在各国著名大学拜师求学,进入世界科研前沿,回国后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也带动家乡学子热爱科学的风气。

表9近现代杰出专家学者地区分布(按学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