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师教学教育研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而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顾就课文内容设计提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预设的答案进行回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主观地把知识硬塞给学生,忽略了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对哪些内容有疑问,也就是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古人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正是为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天真好奇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关键在于“问”。
一、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敢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课堂上,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课堂,学生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节课下来,极少有学生提出疑问。
是不是学生就没有疑问呢?非也,只是学生们不敢问而已。
究其原因,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胆量与见识的差异是制约农村学生质疑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阻碍教师开展质疑能力培养的屏障。
个别教师因学生不敢问或无法质疑而放弃,造成教师将设计好的问题把答案和盘托出,因而无形地扼杀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养成了学生的惰性心理,中下层生只有姓“等”了,那就是等待老师和尖子生质疑是否正确,等待老师肯定个别学生的质疑是否可行。
学生不敢质疑除了惰性外,还有一个的主要是原因是受到自尊心制约。
怕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怕同学们笑话,怕教师对自己有看法等等。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教师要树立民主的教学思想,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上,创造一种“朋友式”交谈交流的气氛,轻松和谐的环境,学生才敢把自己对文章的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
并告诉学生人的思维是有差距的,有问题很正常。
老师会出错,教材也会有漏洞,只要你勤思多想,就会发现问题。
并强调:能提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是爱动脑的孩子。
教师也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故意“出错”,让学生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来。
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无论什么样的问题,只要学生敢于提出,都应给予肯定,肯定学生动了脑子,在思考了,维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对每一个有思维价值的疑问给予奖励,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促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二、教给方法,指导学生会问
学生有了“问”的勇气之后,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如何“问”。
从“敢问”到“会问”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刚开始,学生不会自己提问,教师不必着急,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现问题,更不要以问题简单、幼稚来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耐心等待。
俗话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就得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通过示范、指导,让学生懂得可以从题目上提问,从理解障碍处提问,从上下文过渡处提问,从课文中心句、中心词上提问等。
从题目上提问是比较常见的,也是比较常用的。
因为题目是
文章的“眼睛”,其内涵是丰富的,具有统领全文的作用。
平时学生在写作上写出的作文内容比较空洞,甚至尖子生都有反题现象。
这就是没有很好地对题目作质疑,因此而破不了题,自然就写不出好作品。
如何引导学生从题目上质疑呢?例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题目质疑,大致可以分四步引导质疑。
第一步:解题,初知大意。
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借”。
谁借箭?向谁借?引导学生通过这两点去初读课文,以便解疑。
第二步:析题,理解课文。
为什么叫“草船”?谁造的“草船”?怎样用“草船”去借箭?这就让学生去精读课文,理解诸葛亮向鲁肃借船及稻草、布幔等物品的原因。
这是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他深知鲁肃为人老实,不会像周瑜说出借船之事。
第三步:品题,领悟课文的中心。
为什么要借?结果怎样?引导学生质疑后带着问题深入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智慧和才干。
第四步:议题,拓展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质疑:借到的东西必须要还的,那借到曹操的箭还了吗?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课外读《赤壁之战》。
这种模式既可解决和培养学生的质疑,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质疑的方法有很多,主要的是教师要做好指导。
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
巴普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造的前提。
”可见,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
一个问号,连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思维的方式,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适当评价,欢迎学生乐问
“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欣赏和赞美。
”真诚的赞美,是让学生乐问的好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往往对学生都会产生积极的鼓励,都会给予学生极大的提问勇气。
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让“你的发现真不错”、“问得好!”、“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等鼓励、赞美的语言在课堂上飞扬,你的赞美让学生大胆而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的各种异想天开、幼稚的见解,不要轻易地去否定它,而应该去保护、赞赏它。
小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常有异于常规的想法出现,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这种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求异的思维火花,提高质疑的价值。
要想让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保证让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时间。
预习时,把要提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上课时提出来;授课中,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课文内容讲授完后,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课余时间也欢迎学生继续发问。
保护学生质疑的兴趣,学生乐于提问,质疑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质疑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言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们带着质疑这把金钥匙,在课堂这个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让课堂充满生命力吧!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研究》、《广东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周巧莲
(肇庆市高要区乐城镇中心小学 广东 肇庆 526126)
【摘要】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让学生敢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积极评价学生的问题,使学生乐问。
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质疑能力;敢问;会问;乐问【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078-0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