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保障作战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勤保障
一体化联合作战,必须实施一体化后勤保障。

军委决策在济南战区进行大联勤改革试点,是探索三军一体后勤保障,促进我军后勤建设转型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试点实践的基础上,坚定一体化方向,推进大联勤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与作战指挥体制相适应是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基本依据
后勤保障体制与作战指挥体制相适应,是由后勤的根本职能所决定的。

后勤从属于作战,有效满足军事需求是一切保障活动的最终目的。

后勤保障与作战指挥的这种本质联系,反映和作用在体制关系上,必然是后勤保障体制要与作战指挥体制相适应。

这是各国军队建立后勤保障体制所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保障体制与指挥体制相适应,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不同模式。

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军后勤保障体制基本上是三军自成体系,各军兵种的后勤保障都按建制系统垂直组织实施,基本上是有一级作战指挥环节,就有一级后勤保障机构。

这种保障体制,是与三军相对独立的作战指挥体制相适应的,对指挥员来说,“用后勤”与“办后勤”高度一致,确实比较方便。

但这种三军分供的保障体制,不仅造成“大而全”、“小而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而且在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实际上谁也建不全,谁也建不强。

特别是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形态,传统的三军自成一体的保障体制,确实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大联勤体制的显著特征,是在战略战役层次上打破三军后勤自成体系的格局,实现保障力量集中统管、集约使用,按区域对诸军兵种部队实施一体化保障。

对战区军兵种机关来说,负责所属部队的作战训练,而不再负责对部队后勤保障的组织实施,也不再直接领导保障实体,这样,虽然在形式上出现了作战指挥与后勤保障的相对分离,但通过新的机制仍然保持着作战训练与后勤保障的有机结合,完全能够实现保障体制与指挥体制新的相适应。

因为联勤系统的职能定位是面向三军、保障三军、服务三军;联勤系统的力量构成实现了集中统管和三军合成,要素齐全,能力更强;联勤保障的运行
机制有了明确规定,战时,当诸军兵种联合作战时,谁指挥打仗,联勤力量就交给谁指挥。

如果军兵种部队单独遂行作战任务,联勤部门按照指挥员的作战决心和保障需求,组织对作战部队实施联勤保障。

也就是说,作战指挥员“用后勤”可以不“办后勤”。

这是实行三军联勤保障的理论基石,也是后勤保障体制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通专一体是大联勤保障的重要标志
有了军队,便有了后勤。

后勤保障内容也经历了一个分分合合的过程。

早期的军队后勤,保障力量军民合一,保障内容一体组织。

随着战争形态的发展,军队力量构成的变化,保障内容的不断丰富,保障任务有了分工。

特别是随着军兵种部队的出现,保障军兵种部队的后勤也随之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联勤思想逐步进入实践,军兵种部队的后勤保障,出现了通用与专用的划分。

随着诸军兵种联合作战及联勤保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通用保障与专用保障又出现了融合的趋势。

通专一体的产生与发展,也是社会化大生产中专业分工与合作的反映。

就军队后勤保障而言,通专分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通专合一,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因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三军联合作战样式的出现,后勤保障手段的进步,实行联勤体制下的通专合一,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军队后勤保障发展的趋势。

伊拉克战争后,美军加快了联勤的发展步伐,更高程度的总部联勤进入评估、论证阶段,战区联勤进入试行阶段。

美军后勤的通用物资,已由早期的240多万种,发展到目前的480多万种。

英军三军一体、通专一体的联勤体制已经建立。

俄军后勤部也正在筹划将内务部、安全总局、边防总局等部门的后勤保障纳入联勤体系。

无疑,随着三军后勤保障一体化的大趋势,通专一体势在必行。

通专一体,是大联勤改革试点的现实选择。

我军曾经实行通专划分、统分结合的联勤体制。

存在的明显局限是军兵种后勤保障出现了“两个渠道”,基层部队对上要找两家,关系复杂,协调困难,很不方便。

同时,随着装备技术保障从后勤保障职能中逐步分离,军兵种后勤保障中真正属于特殊保障的部分,实际上已越来越少。

这为实行后勤通专一体保障提供了可能。

为了加快建立一体化保障体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军联勤,军委确定大联勤试点实行通专一体保障。

这种后勤保障的通专一体,使“两个渠道”变为“通专合
一”。

这一改革,将日趋表现为促成战区保障资源的优化配置,促成战区保障力量的集中集约,促成战区保障机制的科学合理,促成战区保障活动的统一高效。

实行通专一体,不仅符合三军保障一体化的发展要求,而且对实现三军保障一体化的目标将起到促进作用。

按照通专一体的改革思路,全军的后勤保障资源不再区分为通用和专用,保障资源不再专属于哪个军种单独所有,而是属于三军共有,统一集中管理,集约使用。

平时,根据三军保障需求,集中力量搞建设,面向三军搞服务,将有利于解决三军自成体系、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效益不高的问题,便于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发展路子;战时,将有利于打破三军传统保障的壁垒,打破战略、战役、战术后勤保障的壁垒,打破军地保障力量使用的壁垒,实现保障有力。

哪一个军种需要,就归哪个军种使用。

同时,实行通专一体,还有利于在全军统一规划后勤建设,统一区分保障任务,统一筹划军事斗争后勤准备,统一组织后勤保障行动,统一制定后勤法规制度。

从而为实现三军保障一体化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大环境,铺平前进的道路。

当然,大联勤改革试点的通专一体保障刚刚实施,按照三军一体保障要求,目前联勤系统的保障能力还有缺项和短板,联勤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还不尽适应,组织军兵种特勤保障的经验也还不足。

只要我们全面加强联勤系统建设,加快培养合成型的联勤人才,对军兵种的特勤保障做到关注特殊、研究特殊、解决特殊,就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军兵种部队的各项特勤保障任务。

矩阵式管理是大联勤体制下后勤管理的科学模式
如何处理后勤供应与后勤管理的关系,是大联勤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的后勤理论,把供管结合、供管一致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始终强调谁供谁管。

大联勤体制下的后勤供应与管理,出现了相对分离,对部队的后勤管理由过去的单一主体变成了双重主体。

在这种情况下,究竟应该实行何种管理模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同志在谈到联勤问题时就指出:“先搞‘三代’(代供、代修、代医),最终目的是实现联勤。

现代化的军队后勤保障需要立体交叉,搞矩阵式管理,多边协作。

”这一论断,站在时代的高度,不仅指出了保障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实行联勤,而且提出了联勤体制下需要实行“矩阵式”
的管理模式。

这既是大联勤改革试点选择管理方式的基本理论依据,也是试点中加强后勤管理的重要着力点。

矩阵式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种先进管理模式。

它的核心是以矩阵式的组织结构为基础,将纵向建制部门的垂直管理与横向业务部门的协调管理紧密结合,达到科学有效管理的目的。

矩阵式管理能够适应大联勤体制下后勤结构的变化。

实现大联勤体制后,联勤系统以及各军兵种后勤系统的各层次、各专业、各单位等都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特别是对军兵种部队的后勤供应与管理职能有了新的调整。

过去战区军兵种机关对所属部队,既负责供应保障,又负责后勤管理。

实行大联勤后,军兵种各级机关不再负责供应保障的组织实施,但仍然按照建制系统对所属部队后勤工作实施管理;联勤系统就近就便对军兵种部队组织实施供应保障,同时按供应关系负责军兵种部队后勤管理的业务指导。

这样,对军兵种部队后勤的管理,实际上由过去的按建制系统一家管,调整为现在的由军兵种和联勤系统两家管。

这种后勤结构,客观上要求对军兵种部队后勤管理实行矩阵式模式。

因为以纵横结合、立体交叉、多边协作为重要特征的矩阵式管理模式,有利于军兵种的建制管理与联勤系统业务指导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实现后勤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也能够有效避免都管都不管的扯皮现象。

大联勤体制对矩阵式管理的运用,赋予了多方面的新的内涵:一是从管理主体上看,传统的部队后勤管理,着眼点和着力点往往在建制系统,管理的主体也就是单一的行政领导者。

实施大联勤以后,管理的主体是由建制领导者与业务指导者密切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管理者。

这种管理主体的变化,实际上对部队后勤管理工作是一种加强。

二是从管理手段上看,以往的后勤管理,主要采用行政手段,实行指令性管理,受管理者的意志影响比较大,管理中随意性现象比较多,造成管理不规范、不统一。

矩阵式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相互弥补,相得益彰,有利于促进标准化供应、规范化管理。

三是从管理效益上看,传统的后勤管理,由于按建制实施,封闭运行,透明度不够,有时不易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时出现片面追求军事效益的现象。

矩阵式管理,多边协作,公开透明,互相监督,有利于及时解决供应和管理中的问题,有利于提高综合保障效益。

矩阵式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科学管理方式,对管理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了使大联勤体制下的矩阵式管理有效运行,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对联勤系统和军兵种系统的管理职责进行细化、具体化,便于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防止越位和缺位。

要组织管理人员学习新知识、树立新观念、增强新能力,使自身的管理素质,由“单一型”向三军“合成型”转变。

要健全管理法规,加强供应保障的标准化建设,健全后勤管理运行机制。

还要积极运用新的管理技术,加快发展和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管理手段,为矩阵式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大联勤改革试点的目的就是为建立科学的大联勤体制探索路子。

看准了的,要试;拿不准的,更要试。

经过试点检验,可行的,要坚持;不可行的,还可以调整。

关键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全局的意识,来认识和处理改革试点中的问题。

(陈国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