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高科技企业走向世界的()绝不会一帆风顺,难免还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
________.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并时刻做好准备。

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
知道哪天就会被人________.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

A.历程骚扰一网打尽
B.进程掣肘釜底抽薪
C.历程骚扰釜底抽薪
D.进程掣肘一网打尽
【答案】
B
【考点】
字义词义辨析
【解析】
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要理解词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解答】
历程:经历的过程,仅指已发生的。

进程: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包括已发生的和未
发生的。

掣肘:拉着胳膊,比喻有人从旁牵制,工作受干扰,难开展。

骚扰:意指扰乱他人,
使之不得安宁,含贬义。

此处指难免还会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干扰,故:掣肘,排除AC。

釜底抽薪: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沸,借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指暗
中进行破坏。

一网打尽:比喻一个不漏地全部抓住或彻底清剿。

此处指一旦核心技术
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在暗中进行破坏,故:釜底抽薪,排除D。

2.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梳理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一个
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

去日本旅游的人,往
往会感慨其公共文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什么是现代社会的“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律写得明明白白
②以至日本媒体写社论提醒国民要尊重对方国家的风俗、习惯、礼仪
③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的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等
④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功不可没
⑤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的
不文明现象
A.③②④⑤①
B.⑤③①②④
C.⑤③②④①
D.③④①⑤②
【答案】
D
【考点】
句子衔接与排序
【解析】
该题考查排序,高考能力层级为:E.排序题可以先把握基本内容,然后初步分层归类,再进行连缀排序,最后检查调整,确定顺序,排除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办法。

【解答】
该段文字重点阐述“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的观点。

通过空
格前面的冒号可知,后面是具体详细的实例说明,故应该把③放在最前面。

故排除BC 两项。

其它的句子中通过“以至日本媒体写社论提醒国民要尊重对方国家”可知前面应该是日本人的不文明现象,应该是⑤②排在一起,排除A。

3. 下列诗句涉及的传统节口,按农历一年内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②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餐相亚。

③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④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A.①③②④
B.④②③①
C.③①④②
D.②③①④
【答案】
A
【考点】
句子衔接与排序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要在注意语言表达的整体性、连贯性原则以外,还要多角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口。

【解答】
段意:传统节日排序。

①根据“无烟火、为子推”,应是寒食节,即清明节;
②根据“运巧思、穿针”,应是乞巧节,即七夕;
③根据“艾符、蒲酒”,应是端午节;
④根据“紫萸黄菊”“插满头”,应是重阳节。

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

4. 文中所述下列听雨场景,与图意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疏雨滴梧桐
B.骤雨打荷叶
C.江阔云低客舟中
D.白头听雨僧庐下
【答案】
C
【考点】
表格
【解析】
该题考查图文转换。

做这类考题,应当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资料的主题或方向。

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同时要注意图表细节,留意方位,按照顺序,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

【解答】
根据题干可知,该图要体现“听雨”。

A.不能体现“大江”“小舟”,故排除。

B.图中没有荷叶,故排除。

C.符合。

D.图中没有“白头”和“僧庐”,故排除。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放翁家训(节选)
陆游
吾生平未尝害人。

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可也。

若中吾过者,尤当置之。

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

吾虽悔己不可追,以吾为戒,可也。

祸有不可避者,避之得祸弥甚。

既不能隐而仕,小则谴斥大则死,自是其分,若
苟逃谴斥而奉承上官,则奉承之祸不止失官,苟逃死而丧失臣节,则失节之祸不止丧身。

人自有懦而不能蹈祸难者,固不可强。

惟当躬耕,绝仕进,则去祸自远。

风俗方日坏,可忧者非一事,吾幸老且死矣,若使未遽死,亦决不复出仕,惟顾
念子孙,不能无老妪态。

吾家本农也,复能为农,策之上也。

杜门穷经,不应举,不
求仕,策之中也。

安于小官,不慕荣达,策之下也。

舍此三者,则无策矣。

汝辈今日
闻吾此言,必当不以为是,他日乃思之耳。

暇日时与兄弟一观以自警,不必为他人言也。

吾少年交游,多海内名辈,今多已零落。

后来佳士,不以衰钝见鄙,往往相从,
虽未识面而无定交者亦众,恨无由遍识之耳。

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
旋即乖隔。

今既屏居不出,遂不复有邂逅之期,吾于世间万事,悉不贮怀,独此未能
无遗恨耳。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

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

切须常加简束,
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

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

不然,其
可虑之事,盖非一端。

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杜门穷经,不应举杜:堵塞
C.不以衰钝见鄙鄙:轻视
D.勿令与浮薄者游处游:交往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伤害过自己的人,陆游认为大多情有可原,不必去怨恨,但要注意避开这类人,不再与之交往。

B.人的天性中都有懦弱的一面,面对灾祸时便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

于是,厮
守田园成为唯一选择。

C.面对日益败坏的世风,陆游反复叮嘱子孙以务农为上策,即使不得不踏入仕途,也
要不慕荣华,不失臣节。

D.才气过人的年轻人最容易变坏。

作父兄的一定要勤加检查约束,督促其读圣贤之书,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行。

(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汝辈但能寡过,勿与贵达亲厚,则人之害己者自少。

②又有道途一见,心赏其人,未暇从容,旋即乖隔。

(4)陆游是从哪几个方面训诫子孙的?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
A
B
①你们这些人只要能够少犯错误,不与达官显贵过分亲近(或译作“深交”),那么危害自己的人自然很少。

②也有的是在路途中见到一面,心里十分欣赏他,但没有时间慢慢细谈,立刻就分别了。

待人之道,避祸之策,交游之憾,育才之法。

参考译文:
我一生不曾伤害他人。

伤害我的人,有的是出于嫉妒,有的是事出偶然而不了解我,
有的是为了利益,其情状大多可以原谅,没有必要把这些人当作仇人,小心避开他们,就可以了。

假若别人正好指出了我的过错,更应当放下(不要有所不满)。

你们这些人
只要能够少犯错误,不与达官显贵过分亲近,那么危害自己的人自然很少。

我现在虽
然很后悔,但已不能够追悔,以我为警醒,就行了。

有些祸患不可逃避,逃避将会招致更大的祸患。

既然不能退隐而要做官,那么小则受
到斥责,大则招致死亡,自是难免。

如果为了逃避斥责而苟且逢迎上司,那么逢迎上
司的祸患就不仅是丢官。

如果为了避免杀身之祸而失去为臣的节操,那么丧失节操的
祸患就不仅仅是自身被杀了。

人自然有懦弱的天性而不能慷慨赴难,(对此)固然不能
勉强。

只有躬耕务农,断绝做官(的念头),才可以远离祸患。

如今世风正日渐败坏,令人担忧的不只是一件事,幸好我已年老将死了,即使不会马
上死去,也绝不再出来做官,只是想到子孙后代,不能不像老太婆一样(啰嗦几句)。

我家本是农民,若再务农,是为上策。

闭门读书,不应科举考试,不去做官,是为中策。

安心做一个小官,不羡慕荣贵显达,是为下策。

除此三种情况,就没有别的方法了。

你们这些人今天听到我这些话,内心肯定不以为然,以后再考虑吧。

空闲时和兄
弟们一起看看,用来自我警戒,不要对他人说。

我年轻时交往的人,多是各地的名流,如今大多已经作古。

后来的有才华的年轻人,
不因为我年老迟钝而轻视我,常常与我相互往来,虽然未曾见过一面而且没有固定交
往的人也很多,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和他们一一结识。

也有的是在路途中见到一面,心
里十分欣赏他,但没有时间慢慢细谈,立刻就分别了。

如今既然闭门不出,也就不会
再有相逢的机会了。

我对世间万事都没有什么放不下的,唯独对此不能不感到遗憾。

年轻人中才气过人的最容易变坏。

如果有这样的孩子,做父母兄长的应当以之为忧,
不可以以之为喜。

一定要经常加以检查约束,令其熟读经典和诸子百家之书,用宽容
厚道谦恭谨慎(的道理)教育他们,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的人交往,这样十几年后,(远大的)志向和(高尚的)情趣自然就养成了。

不这样的话,那些令人忧虑的事情
就绝不只是一方面了。

我说的这些,是后人的良药,每个人都必须认真对待,不要留
下后悔。

【考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
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
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
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注意要先确定筛选范围,然后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解答】
A.中,恰好合上。

译文为:假若别人正好指出了我的过错,更应当放下(不要有所不
满)。

B.“不能以强者姿态同命运抗争”无中生有。

文段中的“不可强”意为“不可强求”。

①过,犯错误;亲厚,过分亲近;贵达,达官显贵;人之害己者,危害自己的人。

译文为:你们这些人只要能够少犯错误,不与达官显贵过分亲近(或译作“深交”),那么危害自己的人自然很少。

②一见,见到一面;心赏,心里十分欣赏;从容,慢慢;乖隔,分别。

译文为:也有的是在路途中见到一面,心里十分欣赏他,但没有时间慢慢细谈,立刻就分别了。

陆游是从哪几个方面训诫子孙可以结合“人之害吾者,或出忌嫉,或偶不相知,或以为利,其情多可谅,不必以为怨,谨避之,可也”“惟当躬耕,绝仕进,则去祸自远”“吾少年交游,多海内名辈,今多已零落”“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概括得出。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黄藤山下闻猿
韦庄
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

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注]①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

(1)简要赏析颔联“便能”“何必”两词的表达效果。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便能”承接首联“吊旅情”,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

何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

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

【考点】
古诗词比较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把握关键字词含义的能力。

在仔细理解诗句内涵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

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相关诗句详细分析。

【解答】
首先要理解颔联“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的大意。

这两句大意是说猿鸣之声即便刚入耳就能引发人的百种怨恨之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已经可以让人肝肠寸断了。

“便能”就是“就能”的意思,“何必”是反问,就是不需要。

使用了这两个词,加之后句的反问的表达方式,突出地写出了由猿鸣之声所引发的人的哀愁之深、之浓。

“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自己一个人漂泊在外,夜晚留宿时听了一夜的猿猴的哀鸣之声,勾起了自己羁旅漂泊的愁苦与感伤之情。

尾联“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中,“武陵年少”代指京城的富家子弟。

这里流露出年少只懂得享乐的悔恨。

现在正值壮年,却无事可做,只能独自垂泪,流露出壮年一事无成的感伤。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

(荀子《劝学》)
(2)________,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3)钉头磷磷,________;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杜牧《阿房宫赋》)
(4)淇水汤汤,________。

(《诗经▪氓》)
(5)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6)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8)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而致千里
朝菌不知晦朔
多于在庾之粟粒
渐车帷裳
寄蜉蝣于天地
转轴拨弦三两声
只是当时已惘然
舞榭歌台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

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
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解答】
而致千里(重点字:致)
朝菌不知晦朔(重点字:晦)
多于在庾之粟粒(重点字:粟)
渐车帷裳(重点字:帷)
寄蜉蝣于天地(重点字:蝣)
转轴拨弦三两声(重点字:拨)
只是当时已惘然(重点字:惘)
舞榭歌台(重点字:榭)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最后三分钟的高贵
威廉•保西
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保留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很多特色,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

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

半年前,艾
迪和邻近的迪克鲁斯镇上的姑娘苏菲相爱了,可镇上大法官的儿子洛克也看上了苏菲,
发誓非她不娶。

几天前,苏菲告诉艾迪,她父亲对洛克家的背景很满意,但在听说苏菲爱上了卖
草帽的艾迪后非常生气,并且打电话给远在伯明翰当医生的苏菲的哥哥博格,要他回
家阻止妹妹。

另外,博格也打算近期回家给父亲做一个手术,切除父亲额头上的良性
肿瘤。

“百合节”要到了,按照当地习俗,镇上的男孩都会在这天到心爱的女孩家送上
一份价值不菲的礼物,借此表明心迹。

苏菲抽泣着要艾迪想办法,送一份能够打动她
父母的厚礼。

艾迪咬咬牙,取出了全部积蓄,共6000英榜,但他想来想去不知买什么,于是就
把这些钱都放在他母亲留下来的一个梳妆匣子里,他想都带给苏菲,让她自己用这些
钱去挑选礼物。

“百合节”这天早晨空降暴雨,艾迪急匆匆起床。

阿普达和迪克鲁斯两镇相隔几十公里,山路崎岖不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马车夫享特驾着马车来到了艾迪门前,
半小时后,马车来到镇中心,艾迪远远看见洛克站在路边,洛克也要去苏菲家送礼。

“亨特,给我把画搬上去,千万小心,光那个檀香木框就抵得上你十几辆马车!”洛克大声嚷嚷着跳上了车,“嘿,这不是艾迪吗,你不会也要到苏菲家去吧,准备了什么
礼物啊?”听着洛克的揶揄,艾迪没接腔,他很是自卑。

飘泼大雨让马车速度愈加慢了,以前只要三四个小时的路他们走了七八个小时还
没到,现在离迪克鲁斯镇还有好几里山路呢!此时大雨滂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车在过一条岔道口时,一个浑身湿透的中年男子拦在前面,他提着一只便带式手术箱,“对不起,能让我搭乘一段吗?我到前面的迪克鲁斯镇。

”这个中年男子告诉他们,他
坐的马车半路坏了,他只好徒步前行了十几里路。

“快上来吧!”艾迪忙招呼这名男子坐下,他得知男子叫博格。

洛克不满地哼了一声:“小心些,别弄坏了我的画!你可赔不起!”
道路越来越泥泞,突然马停下来不走了,它可能累坏了。

洛克气急败坏地猛踹马
屁股,马受到惊吓,飞快地向前冲去,前方正是一个斜坡,还没等他们回过神来,马
车就向路旁倾覆,他们滚进了数英尺深的坡底。

一阵眩晕过后,艾迪睁开了眼睛,四周一片昏暗,洛克和博格也躺在附近的泥泞
里呻吟,不过他们还可以站起来。

但艾迪突然发现亨特半天没有爬起来。

“噢!上帝,
他腿上流了好多血!”在艾迪点燃的灯火机的光芒里,洛克惊恐地指着亨特右大腿下的
一汪鲜血叫道。

“让我看看,”博格蹲下身察看伤情,亨特已经昏迷,鲜血从他的大腿股动脉汩汩流出,一根尖树枝刺穿了他的大腿。

“动脉破裂了,他失血过多,必须立即缝合动脉止血!”博格果断地说,接着他又以医生的口吻命令艾迪和洛克道:“去把我的手术箱找来!”
博格接过艾迪从泥泞中找到的手术箱,取出手术刀和缝事伤口的针线,然后和艾
迪合力将亨特抬到一块突出的崖壁下。

就在博格准备开始手术时,他发现天色实在是太暗了,让他看不清楚亨特伤口的
准确位置,“快点燃打火机。

”博格急切地说。

衣物都被雨水打湿了,无法点燃,艾迪
只好一直摁着打火机,借着薇弱的光芒,博格开始给亨实施手术。

然而,打火机油就
快消耗光了,火光越来越微弱。

“我还需要3分钟,你们身上还有什么可以用来照明吗?”博格心急如焚地问。

“对了,年轻人,你的画用塑料包着,应该可以点燃的。

”听到博格问起了自己,洛克开始支支吾吾:“这……下着雨……要是打开就毁了,那可是幅名画,值很多钱。


这时,艾迪突然想起了匣子里的6000英榜,他赶紧将它找出来,还好,钞票还没
有被打湿。

“快缝合伤口!”艾迪迅速点燃了一张张钞票微弱的光映着他有些苍白的脸。

3分钟过去了6000英榜烧成了灰烬,手术也终于完成了,艾迪和博格都瘫软地坐
在了泥地上。

“小伙子,你身上怎么带着这么多的现金?”博格忍不住发问了。

“那是我
准备给心爱的苏菲买礼物的,现在,我可一无所有了。


“苏菲?”博格轻轻念道,很快地拍了拍艾迪的肩膀,“放心吧,好小伙,这个女孩
会属于你的!”远处传来了马车声,原来苏菲的家人得知博格今天要回来,却迟迟没到后,派人来接他了。

当洛克知道来的人就是苏菲的家人,并且得悉博格就是苏菲的哥哥时,赶忙殷勤
地问这问那。

但是,博格只冷冷地看了他一眼,然后,他薇笑地对着艾迪说:“小伙子,我的妹妹需要与高贵的人共度一生,3分钟里,你失去了6000英榜,却赢得了真正的
高贵!”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了两个身份地位悬殊但精神品质却有着天壤之别的人
物形象,旨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在于心灵。

B.当那个中年男子要求打车时,艾迪热情招呼他上车坐下,是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个
中年男人叫博格,是苏菲的哥哥。

C.小说结构严谨多处埋下伏笔,比如第二段提到博格要回家给父亲做手术,使得后文
马车出事,艾迪在泥泞中找到手术箱,博格能给亨特做手术的情节不显得突兀。

D.洛克不愿意点燃包画的塑料布,是因为他画是他“百合节”送给苏菲的礼物,不能随便就给毁了,担心名贵的画会被雨水毁坏。

(2)小说第一段对阿普达镇及艾迪、洛克的介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结合全文,请探究小说题目是“最后三分钟的高贵”为题的妙处。

【答案】
B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主要人物;②介绍阿普达镇阿普达是英国伯明翰南部山区的旅游观光小镇,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为下文马车失事埋下伏笔。

③点出艾迪
和洛克身份地位的悬殊,引出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①能体现人的高贵不在于身份地位而在于心灵,越是紧急情况,越能检验出人灵魂的
高下这一主旨。

②能表明作者对艾迪高贵心灵的赞美。

③产生对比的效果,体现出作者对地位高贵的洛克的讽刺批评。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涉及到小说细节,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小说情
节作用的等多个考点。

我们需要认真阅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2)这是一道分析语段的作用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结合语段位置
分析作用,分析作用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此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妙处的能力。

要注意标题中的关键之处,还要结合文章的
主旨,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分析其妙处。

【解答】
B.“是因为他隐约感觉到这个中年男人叫博格”有误,艾迪在此之前并不知道那个中年
男子是博格。

第一段交代阿普达镇,是因为故事发生于此,这是交代社会环境。

介绍到艾迪是镇上
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还介绍洛克也喜欢苏菲,主要是介绍故事的主人公。

从故事情节来看,交代阿普达至今仍然使用马车代步,为下文主人公出行而出现
马车失事埋下伏笔。

另外说艾迪是镇上一家出售特色草帽的小工艺店老板而洛克是大
法官的儿子,两人身份悬殊,他们同时爱上一个女子,让我们有兴趣知道她会选择谁,
吸引读者的兴趣。

“最后三分钟”,这是最宝贵的最紧急的三分钟,越是紧急情况越能看清一个人的心灵,符合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高贵”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主人公艾迪心灵的高度赞美。

另外
与地位高贵而心灵丑陋的洛克形成鲜明的对比,讽刺效果强烈。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各题。

苦吟:生命的艺术化
刘明华
文学创作有一个共通性的现象:那就是作者在创造时所遇到的“生产”困难。

人们常常在作品租坯出现之后,反反复复地“推敲”,打磨,不到自己满意不罢休。

最后呈现
给世人的作品,多是涵蕴着作者几许欢乐几许痛苦之作。

自声律问世之后,诗人对诗之“吟”的看重以及“吟”诗的风气是大超过往日了。

声调
之抑扬、音韵之美感只有通过“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换个角度。

声律论的产生与魏
晋以来“吟啸”的风气也有着必然的联系,而“苦吟”现象大量出现在唐宋时期,无疑与律诗这一体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一般的吟诵到苦吟,反映的是欣赏与创作的关系。

“苦吟”是一种创作状态,它既有对声律的追求,又有对字义的选择。

它正是带镣之舞的表现。

唐人中最早提出苦吟概念的不是杜甫,但最早进行这方面的实践,且取得极大成
就的则无疑是他,杜甫提出了“长吟”的概念。

《解阿十二首》之六云:“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这里把“改”和“吟”连在一起,表明的是诗人创作的一一种重要
形态:边改边吟,边吟边改,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而饶有意味的是,吟的和改的
是“新诗”近体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位才气纵横诗如泉涌的天才常常来不及字斟句酌,对于律诗,他是非不能也,不为也。

当他写过少量律诗之后,便兴趣索然了,那种体裁对他确实
是一种束缚。

因而,相传他写的《戏赠杜甫》说杜甫做诗太苦以致成了“太瘦生”,也
不是空穴来风。

当然,杜甫的苦吟决不限于“新诗”。

其创作过程中养成的刻苦写作态度必然会贯穿到他所有创作中去。

杜甫如此,整个诗坛也如此。

于是,许多故事、许多感慨由此而生。

一种刻苦写作态度可能成为受罪遭难式的自我折磨,一种玩命式的呕心沥血,一
种亢奋不已的精神状态,一种自我为仇的生活态度,甚至是一种生命寄托。

苦吟诗人刻苦态度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但苦吟本身又塑造了诗人的个性。

大体而言,刻苦吟诗的人中少有浪漫派。

他们的行为多少有些乖僻,其风格也自成一体。

孟郊自称“积恨成狂痴”,《唐才子传》记载卢仝“性亦古介僻”。

痴、憨、狂、癖竟
成了苦吟诗人的共同性格倾向。

文人苦吟的意义在于生命的投入。

元人杨载对此有一深刻认识:”古人苦心终身,
日炼月锻,不曰“‘语不惊人死不休’,曰‘一生精力尽于诗’。

”苦吟在本质上是诗人们对
美的创造。

诗人在“吟”时,既有推敲之意,也有把玩之乐。

而把一个字改来改去,为
的是什么呢?是服从声律的需要,还是为了使表达更准确?还是为了使意思更新鲜,
抑或是为了作者想象的情景更精彩?这样,在苦吟的过程中,就表现为两种倾向,一
是更准确,一是更艺术。

苦吟诗人的认真态度,构成了文学史上的一道风景。

胡适说:“这样认真的态度,
便是杜甫以后的新风气。

从此以后,做诗不是给贵人贵公主做玩物了,也不仅仅是应
试应制的工具了,做诗成了诗人的第二生命。

”苦吟诗人们,创造着美妙的“第二自然”,这是他们对文学的贡献。

(节选自《丛生的文体一唐宋文学五大文体的繁荣》,江苏教育出版社,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