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言
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以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

古代南粤有许多古驿道,如梅关古道、西京古道等都是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

历经两千多年兴亡盛衰的南粤古驿道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广东省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更是世界的财富和瑰宝。

然而,随着科技迅猛发展,南粤古驿道原始风貌逐步消失,部分建筑遭到破坏,功能与时代需求不相匹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和“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等重要讲话精神,响应“一带一路”与创建“文化强省”战略,2016年起广东省启动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先后颁布了《广东省南粤古
南粤古驿道研究文献综述
□文/张河清1冯怡琳1王蕾蕾2
(1.广州大学管理学院;2.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提要]自2016年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开展以来,南粤古驿道研究备受重视,兼具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通过对2016~2020年南粤古驿道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发现5年间南粤古驿道的文献数量具有波动上升的特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文化传承、体育赛事举办成效与不足、农产品营销与设计、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沿线古村落联动发展、古驿道时空演变过程等方面,总体而言实践研究居多,理论研究较少。

关键词:南粤古驿道;文献综述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
“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研究”(批准号:19FSHB007);广东省土地调查规划院委托项目:
“南粤古驿道古道学基础理论课题研究”(项目编号:2020231)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12月7日
性,保险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投保人的投保意愿,投保人更看重保险公司的理赔能力,可以尝试先由大公司推出相关产品,打开相关市场,提高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知名度。

同时,保险公司可以与商会联合,通过座谈会等方式,增强相关利益者对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理解。

(三)完善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制度体系。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有力的政策制度支撑。

叶朝晖(2018)指出要全面深入研究政府扶持保险发展的投入与回报,从而动态地调整支持力度。

所以在天气指数保险发展方面,政府应当充当守夜人的角色,加大对天气指数保险支持和引导,加强相关的立法保护,建立完备的保险法律体系,明确保险人和投保人的权利和义务,这既保障了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也维护了投保人的权益,减少不必要的道德风险。

政府可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在露天采矿业构建推行天气指数保险的制度框架,明确以天气指数保险保障露天采矿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制订好长期发展规划,逐步完善露天采矿业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制度体系。

五、结语
我国以天然石材开采为代表的露天采矿业将继续蓬勃发展,但是随着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日益频发,露天采矿业将更加容易受到恶劣天气状况的负面影响,有必要在
露天采矿业推行天气指数保险产品。

天气指数保险可与巨灾、工伤保险等形成互补,弥补其他保险无法保障的部分。

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保险业多样化的发展,也有利于露天采矿业的稳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马改燕,徐学荣.我国农业指数保险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5(02).
[2]徐思云,金璐,董明英.国外农业天气风险管理金融创新产品实践及经验启示[J].世界农业,2014(09).
[3]王绪瑾,王翀.我国农业保险创新实践[J].中国金融,2020(13).
[4]张卓,张冰瑶.天气指数型海水养殖保险的优势与困境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7).
[5]徐光清,陈晓玉,刘海博,等.气候保险的概念、理论及在中国发展的建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0.16(03).
[6]范红丽,刘玮.天气指数保险在发展中国家的应用及启示[J].上海保险,2015(01).
[7]叶朝晖.关于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思考[J].金融研究,2018(12).
经济/产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3x2021
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费用计价指引(试行)》《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规划建设技术规范》《南粤古驿道维护管养工作指引》等多个文件,大力推动落实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

作为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与活化利用不仅能树立起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感,更能带动南粤古驿道沿线众多贫困乡村早日实现脱贫,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向前迈进一大步。

经过近5年的发展,政府主导、专业团队出谋划策的运作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促使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生态等多种要素与南粤古驿道融合发展,为广东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能。

与此同时,众多专家学者也围绕南粤古驿道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就2016~2020年间发表的南粤古驿道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对南粤古驿道研究动态有进一步的认知,为南粤古驿道在未来的发展与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资料来源及年谱分析
为深入了解2016~2020年间南粤古驿道的研究状况,本文以“南粤古驿道”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获得2016~ 2020年间包括80篇学术期刊、9篇特色期刊、1篇学术辑刊、7篇学位论文、9篇会议论文、4篇报纸刊登文章在内的与南粤古驿道相关的共110篇文献。

从时间维度来看,2016~2020年这5年间南粤古驿道文献数量存在波动性特征,2016年的文献数量很少,2017~2019年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2020年文献数量有所回落但仍与2017年、2018年数量持平。

三、南粤古驿道研究动态
南粤古驿道研究起步晚,总体而言近年来研究文献数量在不断增加,相关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实践研究居多,理论研究较少。

研究面不断扩大,涉及文化遗产、体育、农业、旅游、沿线古村落、南粤古驿道时空演化等多元化研究方向,国内专家、学者多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南粤古驿道进行研究,进一步推动了南粤古驿道研究体系更加完善,从而能更好地总结实践及归纳理论。

(一)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研究。

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研究是南粤古驿道相关研究中文献数量最多的版块,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传承、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等方面展开,其中对文化传承研究较多,多为针对南粤古驿道整体进行研究,较少进行个案研究。

龚蔚霞等以梅州市古驿道为研究对象,基于历史文化传承视角进行古驿道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研究,主张采取历史文化(古色)、红色革命文化(红色)、绿色生态文明(绿色)三位一体空间组织策略,点线面全过程活化,以期丰富南粤古驿道乃至线性遗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王嫚对古驿道遗存文化符号系统在古时与现代的不同意义进行解释,从语用、语义、语构三个方面对文化遗存符号应用途径进行创新探索。

刘晶鑫将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设计相结合,探索价值共创机理,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徐丹等运用特产“菠萝”与“玉米”,与徐闻古港元素结合,设计出反映徐闻人民精神面貌的南粤古驿道特色农产品;将连州特产白茶与连州特有元素“布袋木狮”相结合设计农产品包装、讲好地方故事,展现特色地域文化与人文精神。

赵中枢提出应注重文化线路相关性,主张深入挖掘南粤古驿道内涵并进行合理规划,找出文化传承的合适路径,同时南粤古驿道应联合周边乡村做好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比申遗更重要。

许瑞生通过还原历史资料挖掘寻乌红色文化,探究寻乌与南粤的历史地理关系,以期指导区域规划与古驿道活化。

陆琦等重视南粤古驿道周边村落特色人文景观与深厚的文化积淀,从古道周边传统村落入手,梳理归纳其文化特征。

唐曦文等着眼于南粤文明复兴,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从项目意义、目标、技术路线、概念界定、时间和空间视角下广东典型古驿道线路演化、设施系统、功能与线路规划等方面解读《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

朱雪梅基于文化线路理论,探究如何将南粤古驿道与周边古村通过文化进行联结,使遗产活起来,推动乡村振兴。

许瑞生等研究如何通过线性遗产的文化等价值传递动能,实现线性遗产区域功能与价值一体化。

(二)“南粤古驿道+体育”研究。

将南粤古驿道与体育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近年来被大力推动举办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方面,分析其举办成效与不足,较少关注到南粤古驿道与体育相融合的其他表现形式并进行深入探究。

卞伯高等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以“户外体育运动”为切入口研究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对户外体育运动产业带的价值与路径进行深入分析。

王长在等通过深入研究“南粤古驿道+体育”模式的重要表现形式定向大赛的社会效应,从组织、方式、发展方向的角度分析其举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为进一步研究定向大赛与乡村文化旅游融合情况,通过实地勘察,从动力、问题和对策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究。

吴磊等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统计分析法等方法,分析赛事与参赛者基本情况,提出赛事举办存在的设施、组织、营销等方面的问题。

(三)“南粤古驿道+农业”研究。

南粤古驿道与农业相结合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很少,仅有少数研究关注到古驿道沿线村落的农产品营销与包装设计等内容,
“南粤古驿道+农业”研究仍有较大的实践探究空间。

王蕾蕾等关注南粤古驿道沿线周边乡村发展,提出“旅游+南华草菇”产业融合模式,带动周边村落农业、旅游与经济发展。

徐丹等将徐闻特色农产品菠萝与徐闻古港作为“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的“海”元素结合、特色农产品玉米和“甜”元素相结合,提出“菠萝的海·玉米的田”主题概念,设计出富有特色的一县一品南粤古驿道农产品系列包装。

(四)“南粤古驿道+旅游”研究。

南粤古驿道结合旅游进行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以“南粤古驿道”和“旅游”为双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可以获取包括7篇学位论文在内共32篇相关文献,约占南粤古驿道总文献数量的1/3,尤其是近3年文献数量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南粤古驿道旅游资源分类与价值评价、旅游开发、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相关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

香嘉豪等将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与旅游紧密结合,从旅游开发的重要性、遵循原则、开发路径探究等角度深入分析南粤古驿道旅游开发问题。

王长在等以实地调查的方式研究南粤古驿道乡村文化旅游与体育赛事的融合情况,肯定了旅游在南粤古驿道众多融合发展要素中的重要地位。

王蕾蕾等主张
“旅游+南华草菇”产业融合,带动南粤古驿道沿线农业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五)南粤古驿道沿线古村研究。

南粤古驿道沿线古村研究着眼于南粤古驿道与沿线古村的紧密联系,研究内容重点阐述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利用计划实施后,南粤古驿道的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密切联系以及古驿道是如何对沿线古村产生影响的。

肖宇等从战略与空间的角度讲述了“道”、
“道”与“村”的联系,从文化、农业、旅游、农村人居环境四个维度阐述了“道”如何兴“村”,从而促进南粤古驿道持续繁荣。

陆琦等关注南粤古驿道周边传统村落,从其形态、建筑等方面进行研究,整理出南粤古驿道传统村落文化特征,挖掘古道沿线传统村落文化价值。

吴晓松等以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为研究对象,分析阐述了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是如何影响乡村转型的,并提出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

朱雪梅提出应通过增加绿道的方式串联南粤古驿道沿线村落石塘古村和丹霞山并促进互动,通过文化把更多的古驿道沿线古村加入其中形成联动发展。

(六)南粤古驿道时空演变研究。

南粤古驿道时空演变研究多以单一古驿道为研究对象,通常贯穿于多种内容或维度的南粤古驿道研究中,多出现在古驿道文献中的古道简介或历史演变等部分。

龚蔚霞等从古驿道线性遗产空间切入,研究梅州市古驿道的修缮保护策略与点线面活化过程。

许瑞生通过分析20世纪30年代寻乌与南粤在交通、邮政、经贸等方面的联系,探究其红色历史地理关系。

郭昊羽以广州古驿道为研究对象,解析了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和当下六个时期广州古驿道的时空演变进程,凸显古驿道价值。

马向明等以绿道和南粤古驿道为研究对象,提出在都市绿道与健康休闲结合,而在省域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将引领绿道新发展的观点,主张绿道与南粤古驿道组合布局,共同发展。

许瑞生等基于空间的角度,针对大运河和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产如何进行活化设计提出设想方案。

陆琦对唐宋时期南粤古驿道的空间变化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古代南粤地区的发展。

四、总结
南粤古驿道作为一个兼具理论与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对其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南粤古驿道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研究体系逐步成熟与完善。

本文回顾并梳理总结了自2016年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启动至今的南粤古驿道相关文献,从文化遗产、体育、农业、旅游、沿线古村、时空演化六个维度对南粤古驿道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目前,南粤古驿道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文化传承、体育赛事举办成效与不足、农产品营销与设计、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沿线古村落联动发展、古驿道时空演变过程等方面,文化、体育、农业、旅游等各要素的融合发展研究较为活跃,针对南粤古驿道整体或个案分析的研究均有所涉猎。

总体而言,实践研究居多,理论研究较少,这也可能与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利用计划实施时间不长的原因相关。

主要参考文献:
[1]唐曦文,梅欣,叶青.探寻南粤文明复兴之路——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简介[J].南方建筑,2017(06).
[2]龚蔚霞,周剑云.历史文化传承视角下的线性遗产空间保护与再利用策略研究——
—以梅州市古驿道活化利用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20(01).
[3]王嫚.南粤古驿道遗存的符号学阐释与创新应用研究[J].美术大观,2019(12).
[4]刘晶鑫.南粤古驿道文创设计探究[J].艺术评论,2019(09).
[5]徐丹,盛玉雯.一县一品南粤古驿道农产品系列包装之徐闻特产[J].包装工程,2019.40(12).
[6]徐丹.一县一品南粤古驿道农产品系列包装之连州白茶[J].包装工程,2019.40(10).
[7]赵中枢.文化传承比申遗更重要:南粤古驿道牵手今昔[J].城市规划,2018.42(03).
[8]许瑞生.南粤古驿道红色寻踪——
—基于《寻乌调查》的历史地理分析[J].热带地理,2018.38(02).
[9]陆琦,蔡宜君.南粤古驿道与传统村落人文特色[J].中国名城,2018(04).
[10]朱雪梅.自然与人文交织石塘和丹霞互映——
—基于文化线路的南粤古驿道与古村联动发展研究[J].南方建筑,2017(06).
[11]许瑞生.线性遗产空间的再利用——
—以中国大运河京津冀段和南粤古驿道为例[J].中国文化遗产,2016(05).
[12]卞伯高,马少辉.“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南粤古驿道户外体育运动产业带路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04).
[13]王长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定位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05).
[14]王长在,柴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与乡村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J].体育学刊,2018.25(04).
[15]吴磊,张新安.南粤古驿道定向运动赛事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04).
[16]王蕾蕾,张河清,蒋露娟.“旅游+南华草菇”产业融合助推南粤古驿道沿线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中国食用菌,2020.39(09).
[17]香嘉豪,张河清,王蕾蕾.“一带一路”背景下线性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以南粤古驿道为例[J].当代经济,2018(17).
[18]肖宇,蔡穗虹,邱衍庆,张砚婷.探索“以道兴村”的广东模式——
—南粤古驿道推动乡村振兴之实践[J].中国勘察设计,2018(07).
[19]吴晓松,王珏晗,吴虑.南粤古驿道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研究——
—以西京古道韶关乳源-乐昌段为例[J].南方建筑,2017(06).
[20]郭昊羽.广州古驿道的时空演变与文化遗产[J].南方建筑,2017(06).
[21]马向明,杨庆东.广东绿道的两个走向——
—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对广东绿道发展的意义[J].南方建筑,2017(06).[22]陆琦,林广臻.唐宋南粤古驿道的空间轴向关系探析[J].南方建筑,2017(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