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地球运动高频考点专题汇总与地理复习九大锦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图地球运动高频考点专题汇总与地理复
习九大锦囊
地图低球运动由于最贴近生活也是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地理学问,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

我在此整理了相关资料,盼望能关心到大家。

地图地球运动高频考点专题汇总
地图专题
1. 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 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 纬线的外形和长度:相互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渐渐缩短。

4. 经线的外形和长度:全部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 东西经的推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 南北纬的推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 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 东西方向的推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 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 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状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 等值线的疏密:
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
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
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 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 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 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点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久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缘由:稳定的光照条件、平安的宇宙环境、相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
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日”,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放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平安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气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放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放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
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
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四季的更替
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形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之间为热带、回归线极圈之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之间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久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逝。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两次最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昼长最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消失,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 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长=24小时夜长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
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
00-夜长/2);
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发光、不透亮球体-昼夜现象消失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更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昼夜温差变化)地球倾斜的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地理复习九大锦囊
锦囊一:巧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剧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

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淡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锦囊二:如何推断地球运动速度
1.受地球外形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

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 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锦囊三:日照图中进行图图转换过程中必需留意的两个方面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留意以下两个方面:
1.绘制转换新图时,肯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

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肯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消失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依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假如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

转换时的留意事项主要有:
(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留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4)太阳直射点永久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久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锦囊四: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技巧
1.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区域的分布状况,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2.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主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经度和纬度的推断、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变化及与图示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的推断等。

3.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应留意:
(1)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

(2)一般来说,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

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

在有数值标注的图上,假如其最大的圆圈并不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就不是晨昏线。

这种局部图表示的只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3)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

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赤道除外),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肯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4)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

太阳直射北(南)半球时,北(南)极点位于最北(南)点以南(北),北(南)
极点与最北(南)点的距离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上没有南(北)极点。

锦囊五:判读锋面气旋的四大思路
1.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

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2.确定气旋前后方向: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3.推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

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遇到来自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

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4.推断雨区位置: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锦囊六:判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三个突破口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行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锦囊七:推断岩层的新老关系的四大技巧
1.依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
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依据生物进化规律推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洁到简单,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简单、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洁、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依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根据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推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依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推断:假如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月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月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月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月越晚。

留意进行上述推断时参照的必需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锦囊八:何谓雪线及影响雪线的因素
1.雪线的含义
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

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

雪线既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发消耗和溶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将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

雪线是掌握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形成多年积雪和冰川。

假如在某一高度以上,四周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被积雪掩盖且终年不化,这
个高度就称为雪线高度。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渐渐降低
降水雪线高度与降水量成反比,降水量小,则雪线高度高;降水量大,则雪线高度低。

如副热带地区降水少,雪线最高,为50006400米;赤道地区降水多,雪线高度一般为44004900米。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如喜马拉雅山南坡雪线为4600米,北坡雪线则高达5800米
地貌地形对雪线高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坡向、坡度等方面。

如阳坡气温高,冰雪消融量大,阴坡则相反。

地形陡峭的地方不易积雪,陡坡雪线较高,缓坡则相反
气候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
留意:详细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包含了气温、降水量等因素,非上表中的“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锦囊九: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分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有、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