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专项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沪教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专项复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课外阅读。
临平泊舟
宋黄庚
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气凉。
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
[1]前两句诗中,诗人在一个月光明亮的夜晚在________旁泊舟,只觉得湖光月影映照着________,带给人丝丝的________。
()
A.湖边;船篷;凉意
B.柳阴;船篷;凉意
C.柳阴;船篷;暖意
[2]后面两句说月光________,让人________。
()
A.被摇碎;心酸不已
B.被摇碎;感到惊奇
C.消失;感到失落
[3]于诗人来说,这月光或者代表着他的________,或者________。
这让人想到第一句里的“柳”。
柳所代表的意象,别离居多,也许诗人正在面对一场别离,这让诗人觉得怅然若失。
月亮碎了,只剩下藕花的香味。
()
A.理想、思念
B.美梦、想象
C.错觉、幻影
D.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
[4]诗人_______的是万顷湖面上水波动荡,摇碎了月影,粼粼的波光清寒侵人;_______的是阵阵荷花的香气传来;_______的是微风拂面,夜露湿润。
短短两句诗写出了_______种感觉。
()
A.闻到;见到;感到;三
B.见到;闻到;感到;三
C.看到;感受;闻到;三
2. 课外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
A.佳节;思念孩子
B.佳节;思念朋友
C.佳节;思念亲人
[2]下面对古诗中的字词理解不正确的是()
A.倍:倍数
B.独:独自
C.遥:在远方
[3]诗中的“佳节”指的是_______,是在_______这天。
()
A.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B.重阳节;九月初九
C.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4]以下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是(____)(多选)
A.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B.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C.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3. 阅读。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的杜甫,他被人们尊称为“_____”。
[2]结合古诗解释下列的词语。
(1)泊:____________________
(2)千秋: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哪两句写了近景?哪些是描写颜色的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课外阅读理解题。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给下面的字注音。
清()魂()牧()遥()2.解释词语意思。
纷纷:
借问:
3.这首诗描写的什么季节情景?从哪里看出来?
4.“路上行人欲断魂”表现了行人怎样的心情?
5. 课内阅读。
溪边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_______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____ ____,
钓竿上_____一只红蜻蜓。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草地上蹦跳着_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第一句诗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__。
这形象地写出了小溪______、______的特点。
[3]与“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人影把溪水染绿了。
B.人影被溪水染绿了。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1)这首诗第一、二句是静态描写,描写的景物有垂柳、溪水、人影、鱼竿、蜻蜓。
()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中的“扑腾”是写孩子不小心掉到水里时的声音。
()
(3“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描绘了鱼跃人欢的画面。
()
6. 古诗理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词语解释
潋滟:。
空蒙:。
西子:。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代____________。
[3]诗人抓住______季______________的特征来描绘西湖的风采神韵。
[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7.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题目。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1]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
[3]“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4]“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
8. 阅读天地。
林中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
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
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说说你在林中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说说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了哪几种植物?
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课文《听听,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
(1)根据片段内容填空。
秋的声音在里,在里,在里,在里。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绽开-- 匆匆--
(3)用“匆匆”造句。
10. 读古诗,回答问题。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的,全诗描写的是(季节)的景色,从第、句诗中可以看出。
[2]人笔下的秋景图,主要写
了、、、四种景物,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前三句是为第四句做铺垫的。
B.第三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C.“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D.古诗歌颂的虽然是大自然的秋色美景,但是通过诗中的“寒山”“霜叶”等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对秋季到时的哀伤叹息深秋。
11. 古诗欣赏。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读一读,理解其中的大意。
[2]解释诗中加点的词。
怜:__________________ 深:_________________
[3]诗的第一句写幽草是___________ 景,第二句是___________景。
(选择“动”或“静”填空)
[4]这首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感情?最能体现这一感情的是哪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后两句常被作为画题,用自己的话把这幅画面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完成下列练习。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______________。
乱入池中看不见,
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代诗人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了一群_____________的采莲少女形象。
1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绝句
_____代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绝句》
[2]古诗讲究对仗。
诗句中“迟日”对“______”,“江山丽”对
“_______”,“泥融”对“________”,“_________”对“鸳鸯”。
[3]选一选,填一填。
(填序号)
(1)这首诗的首句和第二句分别从(_______)和(_______)的角度来描写春天的清新秀美。
A.视觉 B.嗅觉 C.听觉
(2)这首诗的后两句通过燕子衔泥翩飞的(_______)描写和鸳鸯相偎而眠的(_______)描写,表现出春天的和谐宜人。
A.静态 B.动态
[4]根据诗中景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填空。
(填序号)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诗中依次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①江山②太阳③花草④鸳鸯⑤春泥⑥春风⑦燕子⑧沙滩
14.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游园不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2]这首古诗的作者是___代诗人______。
[3]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怜:
苍苔:
小扣:
[4]诗的后两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