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金才:择高而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金才:择高而立
作者:成尚荣
来源:《江苏教育》2007年第23期
徐金才校长具有鲜明的个性,他留给我们的印象总是那么生动:勤敏、精干、从容、洒脱。

见过以后,他仍在你的眼前浮现,让你继续从他的健谈中回味出一些哲理,从他的文字中领悟到鲜活的思想。

他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实验,在“教育家办学”的召唤和主题中行走,渐行渐高,渐行渐近。

校长究竟该怎么做?学校究竟该怎么办?负有使命感怀有志向的校长都会这么去思索。

徐金才的独到和高明之处,在于既守望又嘹望,既俯察又仰视:守望学校50多年的文化传统和发展的根脉,又瞭望学校的未来和走向,既俯察学校的现状和优势,又仰视灿烂的星空,怀抱着历史的记忆,追寻着时代的理想,向过去吮吸经典的营养,向未来敞开学校的胸襟。

徐金才的这种状态和价值追求,让我想起荣毅仁先生的为人治家的格言:“择高而立,就平地坐,向宽处行”。

实际上。

无形中这已成了徐金才的为人与治校的信条。

是的,徐金才为人与治校首先是择高而立:在心灵的深处筑起了一块精神高地,在现实的平地上竖起了思想的标杆,引领全校师生员工向宽敞处执着地前行,终于建构起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体系。

审视这一体系。

我们会发现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是心浮气躁的“急就章”;是从实际出发、贴近地面的,而不是个人冥思苦想的“书生腔”;是完整的、内涵深厚的,而不是零打碎敲的组装,更不是随意的拼凑,因而最示了领导的大气与智慧、文化的底蕴与思考的深度。

这一体系的建构也许是徐金才和他的同事们,对邗江中学的一大贡献。

择高而立的实质就是寻找到和把准学校发展之魂。

徐金才的重大抉择是;“合道德”。

这成了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核心理念和独特主张。

赫尔巴特早就说过:道德是人类最高的目的;如果用一个词语来表达人类最高的目的和最后的目的,这个词语就是“道德”。

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见解:“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传道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认知教育总得传授知识,进行读写算技能的训练,但是教育“绝不仅仅是读写算技能的获得,更为重要的是以此开始参与精神生活”。

雅斯贝尔斯的这段话,非常明确地揭示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和目标。

因此有学者进一步说,伦理上有考虑的教师应把教育教学当作道德事业。

徐金才认为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育教学恰恰是违背道德的,甚至是反道德的。

这一判断当然合乎事实。

但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徐金才大胆地提出:实施“合道德”教育。

我个人以为,这是在寻找教育的“合目的性”与“合规
律性”的上位点与联结点,即无论合目的还是合规律。

首先应是“合道德”的,“合道德”主张下
的合目的、合规律才会更有方向感,才更具有灵魂,更符合也更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
展为本”的理念,体现教育的“最高目的”和“最后目的”,体现教学的精神价值与大智慧。

邗江
中学的道德课堂的研究与建构的深刻意义和影响绝不仅仅在课堂上、在教学上。

这种“合道德”
的教育规定了学校的教育观、教学观、管理观、质量观、人才观等等。

这就是徐金才的“高”处。

这就是邗江中学超拔的高杆,是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高地,成为教育和管理体系的核心。

校长应当有自己的办学主张。

名校长更应有自己的办学主张。

徐金才正是在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办学主张上“择高而立”,体现了他的价值理性和价值理想。

徐金才建构的这一体系不是空洞的,而是有丰富的文化和教育内涵,这就是三个文化标识。

一是校训。

校训应是学校传统和理念的概括与提炼,应是学校高高飘扬的旗帜。

邗江中学的旗帜上写的是:“蓄德·修能,日新”。

“德”与“能”构成了邗江中学的核心目标,但“德”与“能”又是在“新”的期许中;“蓄”与“修”与“日”。

表达了一种发展的动态与过程,展示着永远向前的姿势:这三个关键词都出自我国古代经典文献,透着厚厚的文化底气,体现了中国教育的品格、品质与风格。

二是校标。

飞鸟的羽翼一边可能是“德”,另一边可能是“能”,其身躯里永远涌动着创新的生命活力。

飞鸟扇动起“盛德有范、有教无类”的教“风”和“乐学致用、活学致远”的学“风”。

三是校歌。

恢弘有气势的旋律,裹挟着青春的朝气,飞扬着时代的激情,温润着年轻的心,似穿石的滴水,清亮着师生的心灵,铸造着师生们的精神世界。

如此,教育和管理体系不只是一种中规中矩的文本,也不只是一种刚性的制度,而是充盈着思想,让人有一种温暖和冲动。

徐金才又为这一体系架起了三根支柱。

第一根,道德课堂。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要有道德判断,用道德的维度和方式去追求“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

说到底道德课堂“是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师生生命充实与展开的过程”。

道德课堂支撑着学校的教学体系。

第二根,教师队伍。

徐金才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定位是:“建设具有共同教育信念的优秀教师集体。

”不仅仅是理念,而是信念,进而是信仰:不仅是理念,而且是本领、学识、水平。

比如,在红旗渠旁的骨干教师的集训,教师们领悟到的是:“徐校长想让我们关键时刻能够有一种发愤图强的信念和气魄……我们有什么理由放慢‘追日’的脚步?,’教师队伍的建设支撑起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任,锻造了能“亮剑”的精兵强将。

第三根,学校管理。

“制度规范、文化引领、学术提升”,多有深度、多有分量啊!可以说,它道出了学校管理的内在逻辑与成功的秘诀。

显然,这根支柱支撑起学校的运作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