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初探
摘要:在社会与教育整体发展的影响下,新课改对教育教学侧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
文章以高中物理教学为
切入点,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其具体的教学实践提升途径,为相关教师提供一定的
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探究
引言:
相较于其他学科,高中物理对学生的综合要求较高,对学生知识理解能力以及思维转化
过程都有相应的考察环节。
而在目前的高中物理教学环境中,部分教师仍未拥有与物理学习
发展相匹配的教学策略。
因此,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构建符合新课改要求以及满足学生综合
成长需要的物理教学模式,成为相关教师的重点关注内容。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不足
(一)教学观念陈旧
在社会整体快速发展影响下,教育自身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
因此,在高中物
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受自身观念影响,并未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论与相应的教学方法,导
致其物理课堂在整体上稍显落后,使得学生在相对简单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逐渐丧失了
自主思考学习能力,抑制了自身在物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成长空间,削弱了物理课程的教育
意义。
(二)教学内容单一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过于偏重知识点的灌输,导致学生在
课堂中只能通过完成机械式学习任务,理解相关物理知识概念以及解题技巧。
该教学内容虽
然能够满足应试要求,但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对其个
人成长发展同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1]。
二、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实践途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学习活动的发起人,教师应及时更新自身教学观念,优化自身教学内容设计,进而
构建有效教学模式。
为此,教师应重新审视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新课改要求与
学生学习需要,调整教学结构,在保证课程知识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优化[2]。
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的课时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主要通过简单讲解万有引力在现实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物理知识,看似合理,但是忽略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自主观察发现规
律的环节,整个教学活动仍是以教师为绝对主导模式开展的。
而在教师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后,可利用信息技术,灵活设置课堂导学内容,针对万有引力,教师可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将部
分有关万有引力的现象展示给学生,如卫星相撞后产生的碎片运动、宇航员出舱后的运动轨迹、地球围绕太阳进行运动等,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教师可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合理设
置课堂问题梯度,帮助学生完成自主思考探究,进而接触到课程内容核心。
由于学生在该课
程学习阶段已经掌握了圆周运动相关物理知识,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设置具体教学问题,如“视频中的人和物,其运动类型是否相同?是什么运动?”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圆周运动的答
案后,教师抛出下一个问题“若行星运动可以看做圆周运动,那么其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提供的呢?”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太阳与行星之间的引力,引出后续教学内容。
同时教师可将其他行星运动过程进行展示,令学生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探究引力潜藏的物理规律。
通过该教学调整,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同时,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导问
相结合,为学生创造了自主思考探究空间,使其通过观察分析、推理总结、适当猜想这三个
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触碰课程知识核心内容,进而在完整的逻辑思维推演过程中对相关物
理知识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二)丰富教学内容
为提升物理教学实际效果,教师应结合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调整课堂教学内容,
并在修改教学设计时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提升其在物理学习中的主动性。
为此,教师
应将教材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而非全部,即构建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将物理教学
生活化,以此为主要方向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延伸[3]。
例如,在《圆周运动》的课时教学中,针对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辅助,通过动画演示,将物体离心运动
的完整运动过程以及物体受力的变化情况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得知,离心运动
产生的原因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不足以为物体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造成的,而该类型的运动命名为离心运动,在学生初步掌握离心运动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将离心运
动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危害通过不同案例展示出来,并将相关题目融入其中。
如动画演示中,一辆汽车在弯道处进行转弯,驾驶员准备加速通过该弯道,此时弹出题目:“已知汽车的质量为m,水平弯道则是半径为50m的圆弧,汽车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为车重的0.2倍,则驾驶
员在转弯时行驶的最大安全速度为多少?(g=10m/s2)”学生通过前面教师的讲解可以对汽车受力情况进行分析,可分析出汽车在做圆周运动过程中,其向心力是由车与地面间的摩擦力
提供,而随着车速增加,其需要的向心力也是随之增加,静摩擦力会随之提升到自身最大值,一旦超出,车就会做离心运动。
在理清解题思路后,学生可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向=fmax,∵F向= ,fm=0.2G,解得v= =10m/s,得出驾驶员在转弯处的最大行驶速度,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动画演示继续,驾驶员以学生提供的速度完成转弯,顺利通过弯道。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为有效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教师应及时更新自身教学
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构建符合教学发展形势并能满足学生实际成长需求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章袁洋. 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8):107.
[2]彭云键.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的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2019(45):198-199.
[3]胡元波.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浅谈[J]. 才智,2019(2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