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堂讨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课堂讨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而课堂教学
中的“合作、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的途径来实现的。
“课堂讨论”是
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
标的方法。
本文尝试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课堂讨论的实施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课堂讨论的意义
课堂讨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
生活。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创新过程,与由教师讲授和个人探索相比,课堂讨论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课堂讨论能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活跃
状态,各种或同或异的见解可得到广泛的交流,并得到及时的反馈,进而促进思
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程度。
课堂讨论可让学生集思广益,协作攻关,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善,使结论趋于完满。
而且课堂讨论也有利于教师
及时、真实地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课堂讨论的实施
1. 合理组织课堂讨论
首先,讨论小组的建立可以座位同桌分成小组讨论,也即双人讨论学习。
两
人一组讨论学习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个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
这种
学习活动简便易行。
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也即三至四人一组讨论
学习。
这种方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是课堂中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例如:教学“统计”一章时,可以让若干学生收集数据,其他学生进行登记、汇总、制表。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
以分组。
即是班级小组讨论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引进竞争机制,以增强学生
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互相合作的精神。
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
的发展。
接着要有效地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讨论环境,有两个途径:一是激发学生的
讨论愿望。
主要方法有:①反激法,即当遇到“启而不发”的局面时,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促使其产生一种急于用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愿望。
②诱引法,即根据学生的探究心理,通过设置矛盾,来引发学生的探究愿望。
第三必须创设师生平等研讨的课堂情境。
在讨论中教师不“妄加”评判,而
是充分尊重学生不同见解,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加以肯定,使学生在“言论自由”
的气氛中获得“成功感”。
2. 恰当把握讨论的契机
课堂讨论的成败及作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讨论时机的选择与把握。
过早讨论,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未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
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
过迟讨论,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
意义不大。
教师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
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课堂讨论的契机掌握可注重下面的几个时间。
当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渴求之时。
学生的认知需要常常来自于学生学习过程中
出现的似乎近似,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理解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或者不能
立即解决的实际问题。
通过操作实验来探究数学规律之时。
数学课程中有很多数学规律需要学生通
过操作才能发现其奥妙,如:各种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
的关系等等,这时仅凭个人的才智是不够的,须挖掘集体智慧,在集思广益中,
实现真正的掌握和理解。
解答开放性数学问题之时。
解答开放性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结论并不唯一,不同学生常常发现不同的结论。
学生间的交流较好地完成了这种差异的解决。
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能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解题策略,倾听同伴的意见,并从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共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可促进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其发散思维的能力。
3. 科学安排课堂讨论的方式
我们较常见的教师把题目一呈现,便立即让学生讨论,讨论了两三分钟,教师便草草收场,只留于表面形式,没有注重效果。
教师不能由于时间关系,相互交流未充分展开就终结,应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广大空间。
其实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特点和课型特点,精心设计各种讨论方式。
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讨论方式。
①导向式讨论。
这种方式是从主导者角度着眼安排讨论程序,通常呈示为:定向导入──循序点拨──归纳总结。
这种讨论方式的关键是选取“讨论点”,使讨论流程环环相扣,其特点是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自由式讨论。
这是一种从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自主性、培养主动探索精神着眼,侧重于学生“自由探究”的讨论方式。
③竞赛式讨论,这是一种根据学生好胜,竞争的“开放期”心理,引发竞争机制来组织讨论,解决某些问题,达到教学目标的方式。
④双向咨询式讨论。
这是一种围绕中心讨论题目,通过学生的提问,老师的作答;或是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展开的讨论。
这种讨论宜以学生提问老师作答为主。
⑤随机式讨论。
即教师敏锐地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有价值的思想火花,随时组织讨论,有开拓思维的即时效果。
讨论的方式必须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而且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要科学地采用恰当、有效的讨论方式,才能将课堂讨论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4.精心准备课堂讨论的内容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首先必须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
组织讨论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要让学生去主动学习,只有学生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学有成效;其次是设计能展开讨论的内容。
讨论的内容应有适当的难度,处于班内大多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针对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具体分析,作出恰当安排。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
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各方面,以期为实施新课程“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