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试题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试题答案及解析
1.【自然灾害】读图,对比A, B两地地质灾害发生频率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案】A地比B地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2分)
A地:地处板块碰撞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多地震、火山,附近地势起伏大,坡度较陡,(地中海气候)降水集中,从而易发滑坡、泥石流(4分)。
B地: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地势平坦,处于板块内部,地壳活动比较稳定,
地质灾害少发。
(4分)
【解析】
读图,根据经纬度判断,A地位于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处板块碰撞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
多地震、火山。
根据等高线判断,A地附近地势起伏大,坡度较陡。
该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
降水集中,易发滑坡、泥石流灾害。
B地位于欧洲西部,属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地势平坦,处于板块内部,地壳活动比较稳定,地质灾害少发。
所以A地比B地发生地质灾害的
频率较高。
【考点】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2.读“1950~1998年我国南方某山区洪、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变化状况”(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地区
A.洪旱灾害呈现逐年减轻的趋势
B.洪旱受灾面积加大、旱害受灾面积减小
C.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
D.该地区洪灾受灾面积比旱灾大
【答案】C
【解析】据图可以看出洪旱灾害呈现波动变化的趋势是洪害受灾面积减小、旱害受灾面积加大,
而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旱灾受灾面积比洪灾大,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故本题选C。
【2】下列不属于减轻洪旱灾害危害的措施是
A.不断改良土壤B.监测预报灾情C.加强植树造林D.兴修水利设施
【答案】A
【解析】植树造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兴修水利设施,在丰水期蓄积一部分水源,在枯
水期释放一部分水源,起到削丰补枯的作用,可减轻洪旱灾害危害;及时、准确的发布灾情监测
预报也可减轻洪旱灾害危害;改良土壤不能起到减轻洪旱灾害的作用,故本题选C。
【考点】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防灾与减灾。
3.(10分)【地理——自然灾害】
蝗灾是指由蝗虫引起的灾害。
蝗虫性喜温暖干燥环境。
2013年7月中旬至8月,湖南省中部、北部、西南部发生大面积竹蝗灾害,造成大面积竹林枯死。
下图为7、8月份全国高温区域分布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湖南竹蝗灾害发生的原因。
(4分)
(2)列举预防与治理竹蝗灾害的措施。
(6分)
【答案】(1)该地区受副高控制,高温干旱,适合竹蝗繁殖和生长;该地区竹林广布,蝗虫食
物丰富;缺少害虫的天敌。
(答对其中2点得4分)
(2)人工诱捕幼虫、成虫;重点地区组织化学防治(农药灭虫);投放天敌(生物措施);加
强监测,调查产卵地,为明年防治打好基础等。
(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蝗虫性喜温暖干燥环境”,结合题图中所给信息可得:湖南被高压脊(副高)控制,干旱天气;气温普遍在37℃以上,高温天气,满足了蝗虫生长的天气条件;湖南竹林广布,蝗虫食物丰富;缺少害虫的天敌等都是湖南竹蝗灾害发生的原因。
(2)蝗虫灾害属于生物灾害的一种,对于生物灾害防治的措施主要有:人工诱捕幼虫、成虫;
重点地区组织化学防治(农药灭虫);投放天敌(生物措施);加强监测等。
【考点】生物灾害发生的原因与防治。
4.(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0分)
(1)指出自然灾害的名称并据图说出该灾害形响力指数分布的特点。
(4分)
(2)试分析该自然灾害可能会带来哪些有利影响? ( 6 分)
【答案】(1)台风(2分)从东南沿海向内陆及北部地区递减;影响较大的地区位于东南部沿海、台湾岛及海南岛。
(2分)
(2)台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可缓解早情;使温度降低,消除酷暑;大风能改善空气质量。
(6分)【解析】
(1)从自然灾害的影响力指数空间分布判断,该灾害为台风;从图中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是从
东南沿海向内陆及北部地区递减;影响较大的地区位于东南部沿海、台湾岛及海南岛。
(2)台风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所以受台风影响地区此季节高温,而台风发生时,多大风暴雨,所以其有利影响主要是可缓解早情;使温度降低,消除酷暑;大风
能改善空气质量。
【考点】气象灾害
5.(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图例举A国山区常发的一种自然灾害及其灾害链,并分析其多发的原因(10分)
【答案】台风一暴雨一泥石流/滑坡(6分)。
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台风影响大(}2分);台风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2分)。
地震一泥石流/滑坡((6分)。
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2分);山地,降水丰富(2分)。
台风一暴雨一洪涝(山洪)(6分)。
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台风影响大((2分);台风
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2分)。
【解析】
从图中信息分析该国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
从海陆位置看,该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受来自海上的
气象和水文灾害的影响,西北太平洋是世界台风多发海域。
从板块位置看,该国位于太平洋板块
和亚欧板块碰撞边界,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
所以该国原发灾害主要是台风、地震。
该国地形山地、丘陵较多,气候深受海洋影响。
根据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原发灾害容易
诱发此生灾害,结合该国自然环境特点,来分析灾害链。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与防治。
6.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
根据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答案】(1)断层坡度
(2)崩塌洪灾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解析】(1)由图可知,高风险区多断层,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2)暴雨易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洪灾提供水源条件。
泥石流流向低处,应向高处逃生;垂直于泥
石流运动的方向可以最短路径远离危险区。
(3)对不稳定山坡加强监测;减少破坏山体平衡的工程活动;采取措施加固坡体,修建排水工程,可
减轻滑坡所带来的危害。
7.下图示意日本东北部(约38.8°~39.1°N,141.5°~142°E)沿海区域。
2011年3月11日发
生的东日本大地震(震级9.0级,震中38.1°N、142. 6°E,震源深约20千米)引发巨大海啸,
使甲地遭受了严重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根据图文资料,分析甲地此次海啸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本次地震震级大,震源较浅,)甲地距离震中较近,海啸到达的时间短;(3分)位
于外宽内窄的海湾的“项部”,海啸向陆地方向推进时,受海湾形状影响,越向内侧浪越高(海啸
波高越高),流速越快,冲击力越大(使海啸的巨大能量集中于更小的范围内释放),对甲地的
破坏格外严重。
(7分)
【解析】海啸的势力强弱与地震震级、震中距及海湾形状、海底地形有关。
由于(本次地震震级大,震源较浅,)甲地距离震中较近,海啸到达的时间短;位于外宽内窄的海湾的“项部”,海啸
向陆地方向推进时,受海湾形状影响,越向内侧浪越高(海啸波高越高),流速越快,冲击力越
大(使海啸的巨大能量集中于更小的范围内释放),对甲地的破坏格外严重。
【考点】海啸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8.【自然灾害】(10分)
近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
据资料回答:
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
(1)据图表找出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并分析其成因(6分)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
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
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
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
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4分)
【答案】(1)干旱和洪涝(2分)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导致我国旱涝灾害较为频繁(2分)我国众
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是的旱涝灾害的影响加大(2分)
(2)管理者的理由: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2分),导致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
(2分)
【解析】
(1)读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可知,干旱和洪涝是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其原因从引起旱涝
的原因及受灾体去分析。
(2)渭河流域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渭河洪水泛滥是因河流的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所引起的,所以管
理者应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去分析原因。
【考点】自然灾害与环境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雷暴和闪电是强对流天气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图为某城市雷暴月均分布图和闪电相对频率时间
分布曲线。
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该城市雷暴的时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6分)
(2)雷暴易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说出预防措施。
(4分)
【答案】(1)时间分布不均衡。
(2分)月份分布:雷暴主要发生在5-9月份,月平均雷暴日超
过9天; 11、12、1 、2月份基本没有雷电发生。
日雷暴分布:11时—18时为高峰期,其他时
间相对较弱。
(2分)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对流旺盛。
(2分)(共6分)
(2)给高大建筑安装避雷针,做好森林防火准备,阴雨天不要站在高处和大树下,不打手机、
上网、看电视等(4分)
【解析】
(1)描述某地理事物时间分布特征主要从宏观分布是不是均匀,主要分布在那个时间段来描述,由
图可知雷暴时间分布不均,分年分布及日分布,主要分布在5-9月份夏半年地,冬半年分布较少,日分布主要分布在白天的11时—18时。
原因应从地理事物雷暴产生条件与该地自然环境进行分析。
两者相结合,说明与太阳辐射有密切。
(2)预防措施主要从应避免去雷暴高发地去,如山顶,树阴下等。
另一方面就是生活中对雷暴有诱
发的因素,如手机,看电视等。
还有就是给高大的建筑物安避雷针。
【考点】本题考查自然灾害。
10.【自然灾害】(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中左图为某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区示意图,右图为A城市气温与降水直角坐标图,据图回答
问题。
请依据相关材料,简析阴影区所示某种自然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并提出两条抵御此种自然灾害
的合理举措。
(10分)
【答案】原因:本区易出现洪涝灾害。
原因是该地(阴影所示地区春季积雪融水多)、夏秋季降
水多且集中,(2分)河网密布,且地处密西西比河干流,支流众多,汇水快,(2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2分)措施:加强地区气象和河流水文状况的预报与预警;(2分)疏浚河道,提高河流排水能力。
(2分)
【解析】
图中阴影部分为美国中部地区,地形为平原,河流众多;右图中给出了气温和降水,显然是要说
该地的自然灾害为洪涝。
洪涝灾害主要是水多形成的,水多主要是来水多(降水多,不稳定;河
流来水量大)支得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蒸发少、下渗不足等)。
根据此地情况该地形以平
原为主,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河流众多,支流多,汇水快。
从气候图上看,降水集中夏季且较多。
对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有:加强预报;工程措施(修水库、加固堤防等)与非工程措施(预警系统、
应急计划和对策等)相结合等。
【考点】本题考查气象灾害及防治。
11.(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2年是美国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一年,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拉尼娜现象的共同影响,夏季遭受“世纪大旱”,秋季又受題风影响。
下图为美国相关地理事物分布图,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中阴影所示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美国的干旱频发区,在2012年美国“世纪大旱”中
更是成为重旱区,请分析其干旱频发的原因。
(4分)
(2)2012年10月25日,飓风“桑迪”沿图中路线扑向美国大陆,肆虐历时五天,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昂贵”的自然灾害之一。
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迪”成为美国最“昂贵”
的自然灾害之一的原因。
(6分)
【答案】(1)西部高大山地对湿润气流的阻挡;寒流(加利福利亚寒流)的影响。
(2)飓风影响时间长,造成的损失大;影响区域位于美国东部人口和城市最密集地区;影响区
域位于美国工业发达地区,损失较大。
【解析】此题不难,解题关键是根据图中提示信息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1)根据图中阴影所示地区地理位置特点,位于高大山脉的西侧,阻挡了来自东部大西洋的水汽,而阴影地区西靠太平洋,由于受加利福利亚寒流的影响,降水量少。
(2)根据材料提示,飓风“桑迪”沿图中路线扑向美国大陆,肆虐历时五天,时间长,影响区域位
于美国东部人口、城市最密集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桑迪”成为美国最“昂贵”的自然灾害。
【考点】该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影响。
12.【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读以下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据伊朗媒体报道,伊朗西北部东阿塞拜疆省当地时间2012年8月11日16分53分发生里氏6.2
级地震,11分钟后,距震中约20公里的瓦尔扎甘地区发生6级地震。
这是首次地震的最强余震。
主震后还发生了约40次余震。
西北部震区6个村庄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已造成全少250人死亡、约2000人受伤,遇难者大多数居住在乡村地带。
(l)简述伊朗西北部东阿塞拜疆省地震多发的地质条件。
(4分)
(2)说明此次地震人员伤亡惨重的原因。
(6分)
【答案】(l)位于印度洋权块、亚欧板块交界附近(2分);地壳活动频繁。
(2分)
(2)地震震级较高、震源浅、多余震(2分);震中地区乡村房舍结构简陋,抗震能力差(2分);当地居民防震减灾意识薄弱等(2分)。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考查自然灾害与防治的基础知识,解题关键是能够从材料中快速获取与
问题相关的地理信息。
(1)根据图中左下方的下图,可知伊朗西北部东阿塞拜疆省位于印度洋权块、亚欧板块交界附近,
地壳运动活跃,因而地震多发。
(2)根据文字材料信息,可知震中地区为乡村,乡村房舍结构简陋,抗震能力差,居民防震减灾意
识薄弱,地震震级较高、震源浅,且发生多次较大震级的余震,因而造成此次地震人员伤亡惨重。
【考点】该题考查地震多发的成因和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惨重的原因。
1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和水系图及南昌气候资料统计图。
分析鄱阳湖沿岸地区5-6月多涝灾的自然原因。
【答案】集水范围广,来水多(2分);5-6月降水量大,湖面水位上升(2分);环湖地区地势
地平(3分);汛期长江干流水位高,长江水倒灌湖区(3分)
【解析】
涝灾的原因主要是围绕水的“进”与“出”来思考分析。
“进”:集水范围广,来水多(看左图);5-6
月降水量大、湖面水位上升(看右图)。
“出”:环湖地区地势地平,排水不畅;汛期长江干流水
位高,长江水倒灌湖区,加剧鄱阳湖沿岸地区涝灾。
【考点】本题考查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4.(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海啸的传播速度与水深有关,海水越深,速度越快。
下图表示某次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在太平洋中
的扩展情况,图中的数字和曲线表示该灾害发生后扩展的时间(小时)和范围。
读图后回答:
(1)描述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A处等值线向西北弯曲的原因。
(6分)
(2)当海啸到达时,位于A、B、C三处的船只最危险的是哪一处,说明原因。
(4分)
【答案】(1)越靠近震源(海啸发生地、智利西海岸),数值越小(2分);大洋东中部等时线稀疏,西部(近海岸)等时线密集(2分)(或答水深处等时线稀疏,水浅处等时线密集)因A处离
岸较远,水更深,海啸传播速度快,故等时线向西北弯曲。
(2分)
(2) B处(2分),因B处后方等时线更稀疏,海水运动速度更快,后方的快速水波会推挤前方的
水波,使波浪高度迅速增加(2分)。
【解析】
(1)根据题目所述,图中的数字和曲线表示该灾害发生后扩展的时间(小时)和范围,则1处
最靠近震源,也就是越靠近震源(海啸发生地、智利西海岸),数值越小;从图上又可以看出:
大洋东中部等时线稀疏,西部(近海岸)等时线密集;A处等值线向西北弯曲,结合题中所描述
的海啸的传播速度与水深有关,海水越深,速度越快,因A处离岸较远,水更深,所以海啸传播
速度快,故等时线向西北弯曲。
(2)船只最危险的情况就是海啸到达时,大风大浪的袭击,图示海啸发生自东向西,结合等时
线可以看出,B处后方等时线更稀疏,海水运动速度更快,后方的快速水波会推挤前方的水波,
使波浪高度迅速增加,增加危险程度。
【考点】本题考查等值线知识。
15. 2013年1月,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霾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
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km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霾天气的分析,正确的是
A.霾的预报,有利于减少交通事故和保持通讯畅通
B.冷锋过境,会出现大风扬尘,加重霾的灾情
C.受生态破坏的影响,霾的灾情乡村比城市严重
D.霾的形成,与低层大气稳定度和污染物排放多有关
【答案】D
【解析】雾霾天气的成因:一是这些地区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比较大;二是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风力较小,大气层比较稳定;三是天空晴朗少云,有利于夜间的辐射降温,使得近地面原本湿度
比较高的空气饱和凝结形成雾。
产生雾的大气环境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向
外扩散,造成集聚效应,会使污染越来越重。
同样,城市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与低
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也会加重雾霾程度。
故答案D正确。
【2】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实现的是
①RS动态监测,灾害信息可实时更新
②GPS全天工作,可实时追踪灾害路径
③GIS数据丰富,灾情评估能够有据可查
④GIS模拟预测,灾前即可尽知灾害影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台风登陆的线路是利用遥感卫星获得气象云图推测,再根据GIS处理的,而不是利用
GPS跟踪的;灾前即可尽知灾害影响,说法明显不合常理。
故答案为C。
【考点】本题考查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雾霾天气)的成因、地理信息技术(3S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16.(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受自然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存在明显地域
分异。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作物熟制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影响该地区农作物熟制差异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2分)
(2)对比说明A、C两区域自然灾害的类型与防治措施的差异。
(8分)
【答案】(10分)
(1)地形(2分)
(2)差异:A地: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
(2分)C地:伏旱、洪涝为主的气象和
水文灾害。
(2分)
措施:A地建设岩土体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变形的土体(2分)C地兴建水库、加固堤坝、
疏通河道、退耕还湖等(2分)
【解析】
(1)影响农作物熟制差异的直接因素是热量,而在图示地区造成热量差异的因素是地形,所以影响
该地区农作物熟制差异的最根本因素应该是地形。
(2)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河流分布状况可知 A地位于青藏高原边缘横断山区,地壳不稳定,而且山高
谷深,多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
C地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势低洼,亚热带季风
气候,降水年际变化大,多降暴雨,干旱洪涝灾害多发,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
少多晴朗天气,形成伏旱等气象灾害。
针对A地的地质灾害,应该建设岩土体改造、疏排水工程,加固变形的土体,而在C地应该采取兴建水库、加固堤坝、疏通河道、退耕还湖等措施解决旱涝
灾害。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灾害和气象水文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17.(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石漠化是指地表植被遭破坏,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
贵州是我国西南石漠化面积
最大的省区。
(1)分析贵州石漠化的成因(6分)
(2)列举出四种与石漠化相关联的自然灾害。
(4分)
【答案】(1)自然原因:降水丰沛、集中(气候暖湿);山高坡陡(喀斯特地貌广布);土层较薄,易发生侵蚀。
(3分)
人为原因:滥砍滥伐(过度樵采)、不合理耕作方式(过度开垦)、工
矿建设等。
(3分)
(2) 关联性灾害:滑坡、泥石流、山洪、旱灾。
(4分)
【解析】
(1)石漠化主要表层土壤严重流失而使基岩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其成因有自然原
因和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角度回答,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地区山高坡陡,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易造成土壤流失;再加上土层较薄及人为的不合理的开垦
和破坏植被使贵州石漠化严重。
(2)自然灾害之间存在关联性,由于石漠化加上该地降水集中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由于植
被破坏使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大大减弱,容易发生山洪、旱灾。
【考点】本题考查石漠化的成因及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18.【选修5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与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里氏5.7级(震源深度
14公里)和5.6级(震源深度10公里)的地震。
震中附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05人。
地震造
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
严重影响救援工作
的顺利开展。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
(9分)
(2)简述为减小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
(6分)
【答案】(1)①震源浅,两次地震产生叠加影响;②建筑物抗震强度低;③震中附近人口密度
较大。
(9分)
(2)加强监测预警及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地震发生后,迅速制定救
援方案应对。
(6分,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解析】
(1)地震的破坏性强弱的影响因素有:①地震震级本身的大小;②震源深度;③震中距,即离
震中的距离大小;④离地表破裂带的距离;⑤当地的土质,岩性等地质条件;⑥房屋建筑物的质量。
依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级并不高,但是震源深度只有十几公里,比较浅,故破坏性大;
而且是连续发生,当两次地震叠加时,破坏性会增大。
材料中提到“震中附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
里205人。
”说明人口密集区离震中较近,即震中距较小,且人口密度较大,故破坏性大。
根据图中提到的地震发生位置:横断山区附近。
此处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壳运动活跃,地质条件差,故破坏性大。
因当地经济条件落后,故建筑物质量较差,故破坏性大。
材料中还提到“震后,连续
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滑坡。
”说明地震引发了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不仅会影响救援,还会
增大地震所产生的危害。
(2)针对地震破坏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和所产生的危害,加上地震的不可抗拒性,故在减小地震
灾害带来的损失时要注意做到:加强监测预报,并有提前做好的应急措施,做到应急物资的准备,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进入救援状态;提高人们对地震的防灾减灾意识,减小在地震发生的短时间
里做好自我应对;在建设时,依靠科技,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