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贵州省黔西南州重点中学第二学期初三开学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贵州省黔西南州重点中学第二学期初三开学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与运用
1.(2分)指出下列词语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
A.迫不急待负隅顽抗不求胜解随声附和
B.偃旗息鼓别出心裁未雨绸谬惟妙惟肖
C.无暇顾及谈笑风声任劳任怨发愤图强
D.同仇敌忾妄自菲薄相形见绌好高骛远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
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
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现在提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还是低质量的阅读?
⑤在这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A.②④①③⑤B.①③④⑤②C.②④⑤③①D.①④⑤③②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经验一再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的国家。
B.以迥异于西方同类题材影片而设定的“春节档”电影《流浪地球》,其结尾是人类选择背负地球家园一同迁徙,用《愚公移山》式的故事与艺术的手段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C.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当下中国的客观实际,这对社会治理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也对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D.在珠峰,常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克服高寒缺氧的恶劣条件,在五、六千米的山腰,为茫茫雪山捡拾垃圾。
4.下列各句中,存在语病的一项是( )
A.第23届空调赶集会将为广大消费者奉献一场饕餮盛宴,必然会带动新一轮的空调抢购热潮。
B.团风县在新春伊始就部署抹牌赌博、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等行为的专项整治,开展“清风行动”系列活动。
C.区长要求学员好好利用时间,抓紧充电,在对比中解放思想,在交流中提升自己,在思考中理清思路。
D.五一期间,黄冈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合理安排部署警力,认真负责突发交通事故现场的快速处置、快速反应工作。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丽莎白落落大方,没有矫揉造作
....的习气,因此大家听她讲话特别高兴。
B.我们的班主任对工作十分负责,她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总是吹毛求疵
....。
C.我们原打算天黑前赶回襄阳市区,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使我们在这个小山村滞留
..了一夜。
D.我确实找到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
..了。
6.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一位妈妈说:“说实话,我们并不太了解孩子到了哪个年龄段应该多补什么营养,仅有的一点知识都是通过电视广告或朋友圈转发的文章知道的。
这样东听西看,也不知道靠谱不靠谱,有点茫然的感觉。
”
(摘自《“儿童食品”噱头多》)
(材料二)“我家孩子从小吃的东西有70%都是‘儿童食品’,比如面条、麦片、牛奶,连酱油我都会买专门为儿童生产的。
”李嫣然说,“‘儿童食品’的制造商一般会宣称专门添加了一些孩子需要的营养元素,而且‘儿童食品’造型可爱,会增加孩子的食欲。
”
(摘自《“儿童食品”真的适合儿童吗》)
(材料三)“儿童食品”在生产上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很多“儿童食品”生产标准是以成人食品相关标准为依据的,并不适合儿童。
在外观、风味、口感上吸引小孩子,是“儿童食品”成功的关键;但风味、口感的提高,都要以增加“不健康”的成分为代价。
(摘自《互动百科》)
(1)为什么家长给孩子吃“儿童食品”会存在误区?
(2)李嫣然的孩子过于肥胖,根据材料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
(3)要让“儿童食品”成为广大家长放心选用的食品,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请就此提出两条合理建议。
7.默写蒹葭萋萋,___________。
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角声满天声色里,____________。
凄神寒骨,________。
散入珠帘湿罗幕,________________。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为全文写景抒情奠定感情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
同学在你的毕业纪念册上写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你可以引用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赠他,表达你美好的祝愿。
8.名著阅读。
“谅你一个女共产党员。
还制服不了?你不愿讲,好嘛,我们帮你打开嘴巴。
来人!”
接着,传来一阵狼豪似的匪徒的狂吼。
夜,在深沉的痛苦、担心与激动中,一刻一刻地挨过。
星光黯淡了,已经是雄鸡报晓的时刻。
以上这段话出自罗广斌
和杨益言的《______》,选文中的女共产党员是________关于这本小说,下列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______)
A.这是一部描写重庆解放前夕严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的长篇小说。
B.小说中,甫志高被敌人注射了麻醉剂,仍然凭着坚强的意志,保守了党的机密。
C.重庆地下党工运书记许云峰具有高度的革命警惕性和处理意外情况的果断与镇静。
D.小说中塑造了一个聪明伶俐、刻苦、顽强的小萝卜头的人物形象。
二、阅读
9.现代诗歌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请从诗中各找一处运用了下列修辞手法的诗句。
比喻:拟人:
2.“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是什么?“挂霜的葡萄”象征着什么?
3.诗歌的第二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诗人主要抓住哪些具体内容从而使诗歌层次井然有序、逐层推进?
4.比较本诗与《我爱这土地》在情感上的异同点。
10.造酒忘米
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
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参②和,酿七日,便成酒。
”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参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酒家,谓不传与真法。
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
”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
”酒家曰:“可有米么?”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
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①曲:酒
曲,酒母,酿酒所用的发酵剂。
②参:通“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一项()。
A.归.而用水二斗/云归.而岩穴暝
B.何异.于是/渔人甚异.之
C.犹.水也/在昼犹.昏
D.尔第不循.我法耳/循.规蹈矩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
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怒怨教之者之非也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11.阅读《地平线,遥远的地平线》,完成小题
地平线,遥远的地平线
肖复兴
①在城市,已经看不到地平线。
被高楼大厦遮挡,地平线在遥远的天边。
地平线,对于人们似乎可有可无,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看到看不到,不当吃不当穿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②是,关系不大。
但不能说一点关系都没有。
③对于我,看到地平线最多的时候,是在北大荒。
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
无论出工到田野,或者垦荒到荒原,或者收秋在场院,都可以看到遥远的地平线,连接着田野荒原的尽头,和天边紧紧地镶嵌在一起。
④早晨或黄昏时的地平线最为漂亮,有晨曦和晚霞,有朝阳和落日,地平线的色彩格外灿烂。
而且,天空中呈现出的所有的灿烂,都是从那里升起、在那里落幕的。
有一年的麦收,我们打夜班,连夜把地里的麦子抢收,拉回到场院里来。
坐在铺满金色麦秸的马车上,迎着东方走,看见了地平线是怎样一点点由暗变青、怎样由鱼肚白变成玫瑰红的晨曦,那一刻的地平线,真的是诗情浓郁,像是变化万千的舞台,上演着魔术般的童话,让人心生向往。
⑤1974年的初春,我离开北大荒,队上派了辆牛车送我到农场的场部,赶车的是我的中学同学。
黄昏时分,春雪还未化尽,牛车嘎嘎悠悠地走得很慢,似乎依依不舍。
我不住地回头,看着生活了整整六年的二队,忽然看见一轮橙红色的灯笼一样巨大的落日,在以很快的速度下沉,一直沉落在地平线之外,光芒还弥散在四围。
我生活了六年的二队,就在这一片金黄色和橙红色的光晕包围之中。
第一次感到,地平线离我竟是那样的近,近得是那样亲近。
⑥第二天早晨,天气忽然变了,细碎的雪花飘飘洒洒起来。
那一天,我的妹妹送我上了一辆敞篷解放牌大卡车,我坐在后车兜里。
分手在即,不知未来,来不及道别,甚至连挥一下手都没有来得及,车子已经驶动,而且,吃凉不管酸地越开越快。
很快,她的身影变小,和地平线融合在一起。
春雪似乎是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地平线一点点地飘曳过来的。
我看见,她顶着雪花在跑,一点一点的,变成了一片小雪花,淹没在茫茫的雪原之中。
地平线,似乎在我的周围,像一个圆圈,像如来佛的一只巨手,紧紧地围裹着我,寒冷而凄切,不动声色,又幽深莫测。
⑦离开北大荒,回到了北京,我再也没有看见过这样开阔、这样让我感到亲近又难忘的地平线。
⑧再一次和地平线邂逅相遇,是几十年之后,在遥远的戈壁滩。
那一年的夏天,我去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西部,寻访阿吉老人之墓。
老人是乌兹别克族,是第一位带领勘探队到青海寻找石油的向导。
墓地在尕斯库勒湖畔,湖水全部来自昆仑山和阿尔金山融化的雪水,清澈如泪。
湖水的尽头,便是地平线。
站在湖边,遥望地平线,如同看大海和天相连,水天荡漾,天如水,水如天,是与别处不一样的感觉。
⑨几十年前,一群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北京学生,来到这里当石油工人。
他们和我们一样,也到这里来寻访阿吉老人,也是站在尕斯库勒湖边,被那水天相连的地平线所吸引。
和我不一样的是,他们竟然脱下鞋,挽起裤腿,走进湖水之中,向着那遥远的地平线走去。
那个时代,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拥有很多诱惑,膨胀着很多激情,便毫不犹豫地泼洒出最宝贵的青春。
这一群年轻人被地平线所诱惑,把全部的激情投身于尕斯库勒湖中。
想起这一切,地平线给予我的感觉,竟是那样激情澎湃,充满力量。
⑩前些天,看到何多苓那幅有名的《春风已经苏醒》。
记得当时在美术馆看到这幅油画的时候,我很感动。
画中那个坐在草地上、咬着手指的小姑娘, 带着对春天和未来的无尽遐想与渴盼,望着画面之外的什么地方。
什么地方呢?是遥远的地平线。
⑪无论如何,我们经历了多少苦难、迷茫、失落,乃至付出整个青春甚至生命的代价,还是要相信,地平线是存在的,哪怕它在画面之外。
1.读文章③—⑩段,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
在北大荒看到漂亮的地平线,心生向往→⑴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看到画中小姑娘遥望地平线,心生感动。
2.简要分析第⑥段画线语句是如何用形象的语言写出地平线带给人的感受的。
3.读文章结尾段,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并说说这个问题对你阅读本文有怎样的帮助。
12.阅读《瓷的华章》,完成各题。
瓷的华章
王剑冰
①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
在你的脚下,人们利用你特有的土质,燃烧起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了奇妙的钧瓷。
②神垕,我与你不期而遇。
在车上打了个盹儿,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
我已经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
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
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
③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一再凝视。
宋朝,离去了近千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光照着历史,这不屈的泥土便从未停止续写瓷的华章。
④走进一条古街,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
当地人说,你没有看见过,当年这些老房子深处,都是钧瓷作坊。
早晨的阳光里,一队队马帮驮着泥土和柴草或是精美的瓷器,踏响青石的路面。
路面上,有人扛着担着做好的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
到了饭时,男孩女孩提着饭罐,川流不息地给大人们送饭。
那时的神垕,就
是一个大的瓷场
..,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在瓷场的秩序中。
⑤整个神垕依山就势错落成美妙的图景。
走过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来看那些老窑,有些窑就在半山坡上,这样取土或许更加方便。
人住的是石头窑洞,烧的是石头窑体,放眼望去,会望见鳞次栉比的苍然。
⑥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六,火神庙开始祭火神。
烟雾缭绕,旗幡飘摇。
火,对于神垕是那么的重要。
所有钧瓷的烧造,都是火的艺术,更是火的魔术。
钧瓷的图形和色彩不是事先画出,全凭窑变而成。
那样,一切就全在想象中了。
那是幻想与火神共同的勾画,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越和飞翔,充满了翻空出奇的期待、异想天开的盼望。
⑦看见一个窑炉门上贴着对联:求仙翁窖中放宝,赖圣母炼石成金。
⑧卢师傅默默地守在一座窑前,窑里的火焰早已熄灭。
他慢慢起身,嘴里絮叨着什么,在众人面前带着一点矜持,大家似乎是要看他掀开新娘的盖头。
他终于打开了封口,探身进去,恭谨地取出一件“大洗”。
那大洗子怎么了,完全没有那种流光溢彩,而像一个锈迹斑斑的出土文物。
再取出一件,还是同样。
它们是在抵达生命辉煌顶点的时刻,遭遇了不幸吗?那粗糙扭曲的外形,表明它经受了多么痛苦的挣扎。
⑨满怀期待的人们散去了,老卢还在看着两件不成器的东西,拿起又放下。
我似乎体会到了他的心情。
炉子外边,
好大一堆被失望与懊恼打碎的瓷片,堆满了烧瓷人的内心。
那是瓷殇
..。
⑩当地有句话:“十窑九不成。
”火的惊喜、幻想的惊喜、等待的惊喜的到来,一次次竟是那么的不容易。
⑪走进钧瓷艺术馆,就像进入了一个瓷海
..,我似听到叮当的开片声啸闹成一片秋声。
我看到形状各异的精魂在起伏腾跃,色彩潮一样汹涌。
⑫你的曲线为何这般柔润迷离?你的色彩为何这般大胆恣肆?还有你,你的花片为何这般勾魂摄魄?经过长时间的静默与忍耐、摔打与烧灼,火给了你怎样的折磨与唤醒,给了你怎样的调教和激发,使得你如此觉悟开化?一千三百摄氏度的浴火而出,每一个都成为仪态万方的精灵。
⑬一个女孩站在一个瓷瓶前,带着景仰的神情,伸出手又缩回来。
我知道那种感觉,有一种爱就是这样,想看又不敢看,想摸又不敢摸,别后的回味比现场还深刻。
我知道,在那一刻你已经和她心脉相通。
⑭神垕,。
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做瓷者。
⑮竟然还有女技师,她们长发飘逸,姿态端庄。
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抔泥土。
⑯又有人进来,小声地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⑰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
是呀,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不能说她们在作词呢?是的,你一下子惊醒了,她们是在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春、临江仙、菩萨蛮……那从宋代遥遥传来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
(有删改)
注:①钧瓷:中国古代五大名瓷之一,并以其独特的釉料及烧成方法产生的窑变神奇而闻名于世。
②开片: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③窑变: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由于窑内温度发生变化导致其表面釉色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
④洗:宋钧窑的主要器型之一。
1.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文中加点的“瓷场”“瓷殇”“瓷海”的理解。
2.结合上下文,从下面两个句子中选择一个填入第⑭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
B.你将我从安宁与沉静中摆渡过来,让我感受一时的喧嚣。
3.阅读第⑧⑨两段文字,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展现卢师傅心情的?
4.阅读文章最后一段,你会联想到怎样的画面?(50字左右)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何为诗人
余秋雨
①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诗人。
这种说法遇到了一个小障碍:“第一个”之前,中国已经有了《诗经》。
②《诗经》很了不得。
这三百多首诗,体现了中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请大家品味一下“诗经”这两个字。
在生产力极端低下的时候,我们的先人已经“以诗为经”,把《诗经》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
发展了几千年之后,我们现在重新向往一种诗化的生活,希望在繁杂忙碌的尘嚣中升起袅袅的诗意,使精神不再苦涩,使生活不再窘迫,这就是连现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谓的“诗意的栖居”。
③《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的诗体,用如此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出如此经典的喜怒哀乐,又表现得那么大气从容,实在让人佩服。
现在不少人呼吁让孩子从小读古代经典,开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没有《诗经》。
可见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输教条,而不是诗情。
④但是,《诗经》虽好,却没有任何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诗人。
《诗经》中虽然也有少量署名,但我们认为那是对集体创作所采取的一种个人署名方式,本质上还是集体创作,还是未指向一个明确的人。
⑤《诗经》是一种集体话语,到了屈原,变成了个体的话语,这就使他成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
⑥诗人有一种个体精神的审美自立。
诗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种自然环境的诱发。
例如,树木幽深处的花开花落,奇山怪水处的似梦似幻,巫风浓郁处的神人对话,大江险峻处的生死抗衡……正是这一切,熏陶着他。
结果,黄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变成了长江流域的“悬崖独吟曲”。
⑦屈原与诸子百家也不一样,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种“大道尽在我心”的导师形态,教主形态,像一尊尊雕塑一样矗立在门徒们面前,等待他们提问。
屈原正好相反,他觉得自己有很多问题得不到解答,但他不知道用什么去训导别人。
他要呈现的,是自己内心的全部苦恼、哀怨、分裂。
他没有雕塑般的坚硬,而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他不认为世间有多少通用的哲理,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
⑧把自己的生命彻底诗化的人,在屈原之前还没有出现。
其实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两种诗人。
一种只是“写诗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写云、写水的诗句;另一种人则相反,他本身就是诗,骨子里就是诗人,他的思维、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让人痴迷的天籁。
⑨诗人就是诗人。
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有诗的时代。
(选自《中华文化四十七讲》,有删改)
1.下列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被我们先人当作族群精神的经典,体现了我国早期文明的不朽诗情。
B.《诗经》是以四言为主,用简洁的汉语短句表达喜怒哀乐,又表现得大气从容。
C.文中提到孩子们的经典阅读篇目没有《诗经》,意在批评家长漠视传统文化。
D.“只担忧杜鹃叫得太早,群芳谢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种多愁善感的柔软。
2.有人说“无用之诗,是让你活得美。
”请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说屈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述
14.在你十五岁生日之际,当你面对父母为你做的一桌饭菜和送给你的生日礼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时,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是:。
四、写作
15.阅读下面这组言论,按要求完成写作。
你不为别人遮风挡雨,谁会把你举在头上。
——雨伞说
人家把全部的重量托付给了我,我还计较什么泥里水里的。
——雨鞋说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清龚自珍
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泪水,你必须选择一样。
任选一个角度立意,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汉字字形,平时应多积累牢记.A、胜--甚;B、谬--缪;C、声--生。
2、B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
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
B项正确,先提出是好事,再引出思考,回答问题后,得出结论。
3、A
【解析】
B:“愚公移山”应去掉书名号,用引号。
C:“新课题”和“依法执政”后的逗号都改为顿号。
D:“五”后的顿号去掉。
故选A。
4、D
【解析】
D项,句子顺序颠倒,改为“快速反应、快速处置”。
5、B
【解析】
B错误,吹毛求疵:求:找寻;疵:毛病。
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不合语境。
6、(1)因为家长缺乏与儿童营养有关的科学知识(答“家长不太了解孩子到了哪个年龄段应该多补什么营养”也可);电视广告或朋友圈转发的文章误导家长。
(2)①李嫣然的孩子大量食用“儿童食品”;②李嫣然的孩子吃的“儿童食品”并不适合儿童食用;③李嫣然的孩子吃的“儿童食品”可能含有“不健康”的成分。
(3)①国家要制定“儿童食品”的标准;②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生产“儿童食品”(或:严禁企业在“儿童食品”中添加“不健康”的成分)。
【解析】
(1)“误区”是在没有充分理解的情况下就做出不正确的判断。
仔细阅读材料一,抓住关键句子“不太了解孩子到了哪个年龄段应该多补什么营养”;“通过电视广告或朋友圈转发的文章知道的”作答即可。
(2)考查对材料的分析理解。
仔细阅读材料二,找出家长的做法,“孩子从小吃的东西有70%都是‘儿童食品’”“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