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高产养殖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鳗鲡高产养殖技术
鳗鲡,属鳗鲡科(Anguillajaponica),俗称河鳗、风鳗、白鳝等,是我国淡水养殖名特水产主要品种。
鳗鲡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原产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又回到海中产卵。
由于很难满足鳗鱼繁殖的环境条件,鳗鲡的人工繁殖技术尚未完全突破,种苗基本来自天然捕捞。
但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养殖利润高,现在鳗鱼养殖在南方地区已经形成成熟的养殖片区。
鳗鲡适宜生活在水温为10~30℃,当春季水温上升到12℃时,开始摄食,水温在24~30℃的夏、秋季节,食欲旺盛,生长快;冬季水温在10℃以下会停食。
鳗鲡对温度敏感,日温差大于3℃就会影响摄食。
鳗鲡可以通过皮肤辅助呼吸,因此对水中低溶氧时有较大的耐受能力,但也要保证溶氧至少在3 mg/L以上。
鳗鲡为广盐性鱼类,可在盐度0~30.3的水中生活。
pH在7.0~7.5时,最适合鳗鲡的生长。
鳗鲡有趋光性,喜欢弱光,不喜强光,可利用这一点诱食或诱捕。
喜欢逆水流上游,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防逃。
鳗鲡为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浮游动物如轮虫、水蚤、底栖动物,如水丝蚓、贝类及有机碎屑、小鱼虾蟹等,当食物缺乏时,会相互残杀。
二
鳗鱼养殖水质要求
溶解氧:5-12mg/L;
pH值:7.0-8.5;
氨氮:≤0.2mg/L;
亚盐:≤0.1mg/L;
总碱度:150-250ppm;
总硬度:>200ppm;
氧化还原电位>200mV;
透明度:20cm-40cm。
藻相要求:绿藻为主,硅藻为辅。
三
鳗鱼各养殖期调水需求
鳗鱼养殖的前期调节
鳗鱼食量较大,养殖密度高,通常后期水浓,底泥较厚,容易坏底,因此每年放养前,应做好清塘工作。
养殖过程中要求水质控制到“嫩绿”,“清爽”。
养殖水体中要有适量的绿藻繁殖,水体底部培养底栖硅藻。
藻类可起到遮荫、增氧和
稳定水质的作用。
有时水质清瘦、混浊加之会培养些许轮虫供仔鳗吃食,这种情况下容易破坏水质,使藻类不能正常生长;有时水体中藻类很少,使得水体变得清瘦,这都会影响鳗鱼的摄食和生长。
前期水温较低可主培浮游硅藻搭配定向肥提供营养,因为硅藻的生长温度比小球藻广泛,之后随着水温的升高到15℃以上向浮游绿藻(小球藻)上转变,
底部培养底栖硅藻。
同时可投入适量的光合细菌进行维护,达到藻菌平衡。
中后期水质管理
鳗鱼中后期应当定期检测池水各项指标如:pH、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等,严格关注指标变化。
高密度、高投饵量、低透明度鳗鱼养殖模式下,大量的饲料残饵、排泄物、浮游生物尸体等有机物不断沉入池底,是造成水质和底质变坏最重要的原因。
鳗鱼池塘中后期容易水浑,养殖水深与增氧能力成反比,造成底层溶氧不足,底泥发臭。
增加了氨氮、亚硝酸盐的释放量。
很多人习惯大量而频繁地排放水,使池塘泥土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流失,造成塘底渗漏,保水、保肥的功能减退。
氨氮,亚盐偏高可用解毒培藻素,超效益菌宝和光合细菌全池泼洒,再用底藻源维护分解底部,使用微生物制剂既安全又能长效分解水体中有机物从而降低氨氮,亚盐。
鳗鱼的免疫调节
经常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鳗鱼摄食正常,减少病害的发生,能快速生长,反之则造成鳗鱼摄食差,病害多、生长慢、饵料系数高,使用胆汁酸和丁酸梭菌
等拌料投喂可降低饵料系数,护肝胆,平衡肠道菌群,提高饵料利用率。
适当使用微生物制剂拌料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还有助于水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