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相控阵雷达天线的电磁场的研究.doc
雷达工作原理及相控阵雷达工作原理
雷达的工作原理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
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感兴趣的目标,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
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
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
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
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
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
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
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
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公式为:S=CT/2 其中S为目标距离,T为电磁波从雷达发射出去到接收到目标回波的时间,C为光速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
通过机械和电气上的组合作用,雷达把天线的小事指向雷达要探测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雷达读出些时天线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
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
雷达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作用距离、威力范围、测距分辨力与精度、测角分辨力与精度、测速分辨力与精度、系统机动性等。
其中,作用距离是指雷达刚好能够可靠发现目标的距离。
相控阵雷达天线近场测试系统发展与研制概要
相控阵雷达天线近场测试系统发展与研制在传统的雷达天线研制中,人们习惯采用远场测量的方法来测量天线的辐射特性。
远场测量虽然可以直接测量出天线的基本性能,但也存在多方面的不足,很容易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影响,难以真实的反映天线的实际性能。
新一代的天线测量技术是以近场测量为代表的,作为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一种先进天线测量技术,近场测量具有测试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和计算分析能力强大等特点,用于这种测试的天线近场测试系统已成为雷达研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实验设备。
在当今世界的雷达工程领域,相控阵雷达已经成为现代雷达发展的重要方向,相控阵雷达天线测试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普通雷达天线,其测试工作量也往往是普通雷达天线的数倍乃至几十倍,因此对相控阵雷达天线的近场测试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相控阵雷达天线的近场测试系统测试速度更快、测试灵敏度更高、微波激励信号也更加复杂。
而且,相控阵雷达天线近场测试系统的集成已经不光是对测试系统自身的研究,还要对被测天线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所涉及的专业包括相控阵天线设计、自动化伺服控制和微波测试等。
为了满足相控阵雷达天线的测试需求,在相控阵雷达天线近场测试系统的设计集成中采用天线波束控制系统通用仿真技术实现了相控阵天线工作与测试的控制同步,通过高标准的伺服控制设计提高了测试探头的定位精度。
另外,多任务测试技术的应用成功的实现了在探头单次扫描的情况下的多个频率、多个波束、多个通道方向图的高密度测试,有效的促进了系统测试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本文对这些技术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同主题文章[1].扈罗全,陆全荣. 电磁场近场探测模型与测试系统' [J]. 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9.(06)【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电子与通信工程; 相控阵雷达; 天线近场测试系统; 波控仿真; 多任务测试【作者相关信息搜索】:南京理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苏卫民;侯飞;。
天线阵列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案例分析
天线阵列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案例分析一、引言雷达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探测和监测工具,在军事、民用等领域都发挥着关键作用。
天线阵列技术的引入,为雷达系统的性能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天线阵列的基本原理天线阵列是由多个天线单元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组成的系统。
通过合理控制每个天线单元的激励电流或电压,可以实现波束的形成、扫描和控制。
其基本原理基于电磁波的干涉和叠加。
在天线阵列中,每个天线单元都会辐射出电磁波。
当这些电磁波在空间中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通过调整天线单元之间的间距、相位和幅度等参数,可以使得电磁波在特定方向上相互增强,形成较强的波束;而在其他方向上相互削弱,从而实现波束的指向性控制。
三、天线阵列在雷达系统中的优势(一)提高分辨率天线阵列可以通过增加天线单元的数量和优化排列方式,有效地提高雷达系统的角度分辨率和距离分辨率。
这使得雷达能够更精确地分辨目标的位置、形状和尺寸。
(二)增强抗干扰能力通过灵活调整波束的方向和形状,天线阵列可以有效地抑制来自特定方向的干扰信号,提高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工作能力。
(三)实现快速波束扫描与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相比,天线阵列可以通过电子控制方式实现快速的波束扫描,大大缩短了雷达对目标的搜索和跟踪时间。
(四)增加系统的可靠性天线阵列中的多个天线单元可以互为备份,当部分单元出现故障时,系统仍能保持一定的工作性能,提高了雷达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四、应用案例分析(一)机载预警雷达在机载预警雷达中,天线阵列通常安装在飞机的机头或机背上。
通过采用相控阵技术,可以实现对大范围空域的快速扫描和多目标跟踪。
例如,美国的 E-3 预警机上的 AN/APY-1/2 雷达,其采用的天线阵列能够同时监测数百个目标,并引导己方战机进行作战。
在这种应用中,天线阵列需要克服飞机飞行时的振动、气流影响以及对低可观测目标的探测等难题。
通过采用先进的信号处理算法和优化的天线设计,有效地提高了雷达的性能。
相控阵雷达天线的工作原理及其发展
相控阵雷达天线的工作原理及其发展摘要:本文从相控阵雷达天线的工作原理入手,简要说明了相控阵雷达天线的优点和应用。
关键词:相控阵;天线;雷达;应用自20世纪30年代雷达问世以来,雷达作为一种军事装备开始服务于人类,始终保持着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态势。
雷达技术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在国防、军事和民用的各个领域,雷达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精确打击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武器系统发挥作战效能的有力保证。
相控阵雷达是20世纪60 年代问世的一种新体制电扫描雷达。
相控阵雷达能在设定的空域,根据战术需要,灵活地改变波束形状及指向,对多达数百批目标实施无惯性搜索、跟踪、编码,识别和分类的多任务功能。
在雷达发展史中,相控阵雷达完成了从早期雷达仅能对单个目标的距离,角域等标量参数进行粗略测量而感知目标,到瞬间同时对众多目标的距离、角域、速度,加速度和极化等标量和矢量参数精确实时测定而认知目标的飞跃。
一、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相控阵雷达即相位控制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利用大量个别控制的小型天线元件排列成天线阵面,每个天线单元都由独立的开关控制,通过控制各天线元件发射的时间差,就能合成不同相位(指向)的主波束,而且在两个轴向上均可进行相位变化;相控阵各移相器发射的电磁波以建设性干涉原理强化并合成一个接近笔直的雷达主瓣,而副瓣则由于干涉相消而大幅减低。
我们知道,蜻蜓的每只眼睛由许许多多个小眼组成,每个小眼都能成完整的像,这样就使得蜻蜓所看到的范围要比人眼大得多。
与此类似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面也由许多个辐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称为阵元)组成,单元数目和雷达的功能有关,可以从几百个到几万个。
这些单元有规则地排列在平面上,构成阵列天线。
典型的相控阵是利用电磁波相干原理,通过电子计算机制移相器改变天线孔径上的相位分布来实现波束在空间扫描,简称电扫。
辐射单元把接收到的回波信号送入主机,完成雷达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和测量。
每个天线单元除了有天线振子之外,还有移相器等必须的器件。
关于相控阵雷达的调研报告
关于相控阵雷达的调研报告相控阵雷达调研报告一、引言相控阵雷达(Phased Array Radar)是一种使用大量小型天线单元组成的雷达系统,能够通过改变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来实现波束的控制和调整。
相控阵雷达因其快速扫描、高分辨率和多功能等特点,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调研报告旨在探讨相控阵雷达的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二、原理相控阵雷达通过改变天线单元的发射和接收相位以及振幅来控制波束方向和形状。
通过改变天线单元的相位,可以使电波在某一特定方向上相干相位叠加,形成狭窄的波束,从而提高雷达系统的定向性。
而通过改变天线单元的幅度,则可以调整波束的强度和覆盖范围。
相控阵雷达通过合理调整每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实现对雷达波束的控制和优化,具备高速扫描、多波束和多任务处理等能力。
三、应用1. 军事应用在军事领域,相控阵雷达被广泛应用于舰船、飞机和卫星等平台上,用于进行目标搜索、跟踪和导引等任务。
相比传统雷达系统,相控阵雷达能够实现快速扫描,提高目标探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并且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有效应对电子对抗。
此外,相控阵雷达还能够实现多个波束同时工作,可以用于实施多个目标的跟踪和导引,在战场上具备更强的战术灵活性。
2. 民用应用相控阵雷达在民用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航空交通管制雷达系统,用于监测和引导飞行器。
相控阵雷达能够扫描更广的空域,并实现目标的精确定位,提高空中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
此外,相控阵雷达在气象预报、地质勘探、边防监控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四、发展趋势1. 小型化随着技术的进步,相控阵雷达系统逐渐趋向小型化。
传统相控阵雷达需要大量的天线单元来形成波束,占用空间较大。
而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相控阵雷达凭借集成电路和微小天线单元的技术,实现了更小型化的设计,可以适应更多场景需求。
2. 多波束和多任务处理能力相控阵雷达具备多波束和多任务处理能力,可以同时对多个目标进行跟踪和导引。
相控阵雷达原理
相控阵雷达原理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利用阵列天线实现波束形成和波束指向的雷达系统。
它通过控制阵列天线中每个单元的相位和幅度,实现对目标的定位、跟踪和探测。
相控阵雷达因其具有快速波束扫描、高分辨率、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气象、地质勘探等领域。
相控阵雷达的原理主要包括阵列天线、波束形成和波束指向控制三个方面。
首先,阵列天线是相控阵雷达的核心部件。
它由大量的天线单元组成,每个天线单元都能够独立控制相位和幅度。
当射频信号通过阵列天线时,每个天线单元都会对信号进行幅度和相位的调制,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波束。
其次,波束形成是相控阵雷达实现目标探测的关键。
当发射信号经过阵列天线后,各个天线单元产生的信号经过相位控制和幅度控制,最终形成一个特定方向的波束。
这样,雷达系统就能够在不同方向上同时进行目标搜索和跟踪,大大提高了雷达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最后,波束指向控制是相控阵雷达实现对目标定位和跟踪的关键。
通过改变阵列天线中每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可以实现对波束的指向控制,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和跟踪。
这种灵活的波束指向控制方式,使得相控阵雷达能够快速、准确地对目标进行跟踪和定位,适用于复杂的作战环境和多目标跟踪场景。
总的来说,相控阵雷达通过阵列天线、波束形成和波束指向控制实现了对目标的高效探测和跟踪。
它具有波束扫描快速、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目标探测和跟踪,航空航天领域的飞行器导航与控制,气象领域的天气预报和气象探测,地质勘探领域的地质勘探与勘测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控阵雷达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应用,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发展。
相控阵雷达天线调试常见问题与对策探讨
相控阵雷达天线调试常见问题与对策探讨摘要:相控阵雷达(英文:Phased Array Radar,PAR)即相位控制电子扫描阵列雷达,利用大量个别控制的小型天线元件排列成天线阵面,每个天线单元都由独立的开关控制,基于惠更斯原理通过控制各天线元件发射的时间差,就能合成不同相位(指向)的主波束,而且在两个轴向上均可进行相位变化;与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相似,相控阵各移相器发射的电磁波以建设性干涉原理强化并合成一个接近笔直的雷达主波瓣,而旁瓣则由于破坏性干涉而大幅减低。
相控阵分为"被动无源式"(PESA)与"主动有源式"(AESA),而性能更优异、发展前景更好但技术门槛较高的"主动有源式"则到了90年代末期才开始有实用的战机用与舰载系统开始服役。
关键词:相控阵;雷达天线;调试;常见问题;对策;1、引言相控阵雷达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机械扫描雷达的种种先天问题,在相同的孔径与操作波长下,相控阵的反应速度、目标更新速率、多目标追踪能力、分辨率、多功能性、电子反对抗能力等都远优于传统雷达,相对而言则付出了更加昂贵、技术要求更高、功率消耗与冷却需求更大等代价。
相控阵雷达虽然性能优异,但因为造价昂贵,操作成本高,多用于军事用途,比较著名的相控阵雷达例如美国伯克级驱逐舰的AN/SPY-1无源相控阵雷达、美国F-22战斗机的AN/APG-77有源相控阵雷达等。
2、相控阵雷达天线基本原理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面也由许多个辐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组成,单元数目和雷达的功能有关,可以从几百个到几万个。
这些单元有规则地排列在平面上,构成阵列天线。
利用电磁波相干原理,通过计算机控制馈往各辐射单元电流的相位,就可以改变波束的方向进行扫描,故称为电扫描。
辐射单元把接收到的回波信号送入主机,完成雷达对目标的搜索、跟踪和测量。
每个天线单元除了有天线振子之外,还有移相器等器件。
不同的振子通过移相器可以被馈入不同的相位的电流,从而在空间辐射出不同方向性的波束。
雷达天线阵列中的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雷达天线阵列中的波束形成技术研究摘要:讨论卫星跟踪和数据传输系统中的多波束形成算法;自适应模型和相位调整,分析如何控制波束和实现波束形成。
关键词:TDRSS;多波束形成相控阵雷达具有多功能模式,多目标跟踪和多功能模式。
这些发展优势和战术特点与多波束能力可行性有关。
相控阵天线可以发送和接收多个波束,波束的大小如何,的方向可以迅速变化,并且波束形状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方式灵活变化,这是一个重要相控阵天线优点。
一、相控阵雷达与多波束形成根据相控阵雷达它不仅可以发送接收波束,还可以以各种形式变化,这改变了它的工作方式。
基本上,相位阵列雷达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力和多波束成形方法。
目前有多种方法可用于相控阵天线的多个波束,根据雷达和现有技术设施的要求,可以选择多波束产生方法,随着数字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数字多波束形成技术已应用于相控阵雷达。
该技术提供了一种使用电子转换和数字波束的形成,接收和传输电子射线的方法,从而为雷达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二、多波束形成算法在多址卫星数据传输系统中,服务对象通常分布在低地球轨道上。
如果用户的恒星轨道位于地面以下3000公里处,则中继星波束可以覆盖地球周围26°用户星宽度。
当用户星以10公里/秒的最高速度移动时,通过3.5°宽合成波形所需的最短时间为205秒。
因此,波束角速度似乎是最低的,新的是合成波束3.5°宽度水平为05%,为10.5秒步进间隔。
一旦计算机将相位矩阵的用户星为10.5 s创建相位加权系数,具体取决于位置。
根据目标的启动和跟踪过程,多波束有三种操作模式:主波束、扫描及自跟踪方式。
如优先验目标的当前位置的信息,目标在空中的轨道方程计算,可以作为一个主波束控制。
计算机可以根据其高度和方向实时计算出加权系数矢量,并将其发送到多波束处理器完成波束加权。
用户星相对中继星来说缓慢移动角度,随着移动用户星,权系数矢量计算机计算,并实时跟踪每个点的主波束。
某相控阵雷达天线结构设计与研究
某相控阵雷达天线结构设计与研究发布时间:2022-08-29T02:27:53.703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37卷第8期作者:张小蔚[导读] 雷达作为一种电磁系统,能够在对于人类视线无法观测的条件下发现目标并能确定其位置,同时能够测量目标的坐标和运动参数,识别目标的类型,对目标进行跟踪。
张小蔚技术中心一、绪论1.1 引言雷达作为一种电磁系统,能够在对于人类视线无法观测的条件下发现目标并能确定其位置,同时能够测量目标的坐标和运动参数,识别目标的类型,对目标进行跟踪。
自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雷达问世以来,其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60年代出现的电扫相控阵天线和数字化处理技术,对雷达技术产生了革命性影响;70年代合成孔径雷达的出现,使通过卫星检测大地、海洋成为现实;80年代以美国陆军的“爱国者”等系统为代表,相控阵雷达技术大量用于战术雷达。
从60年代末相控阵雷达技术出现以后,在随后的20年,各发达国家对三坐标相控阵雷达技术研究不断深入,相继研制了多款应用型产品。
近20年来,高技术战争成为常态,各国为了提高雷达的战场生存能力,高性能机动式相控阵雷达得到极大重视。
越野能力强、转场时间短,使雷达具有较高的机动性;自动化程度高、展开/撤收迅速,使雷达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迅速发现目标以提高毁伤概率。
高机动雷达较好的战场适应性,已成为地面机动雷达的发展方向。
现代战争以高科技、非接触为其主要特征,以导弹为主要攻击武器,以雷达为主要的电子战武器,这就要求雷达在具备常规性能的基础上,提高其战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地球的球面外形使雷达电磁波探测目标时存在盲区,尤其是对远区低空目标;同时由于战场上高山、树木、建筑物等地物遮挡,阻碍了雷达对低空目标的探测。
为了减小雷达盲区,提高雷达低空性能,使用结构方式将雷达天线升高,有助于克服地球曲率和地物遮挡对雷达低空性能的影响。
要实现高架雷达工作的稳定性和升降机构的安全可靠性,同时保证雷达的机动性能,需要对雷达结构进行认真研究。
对相控阵雷达天线的电磁场的研究解读
对相控阵雷达天线的电磁场的研究1 引言新一代机载相控阵雷达采用金属底板(d=680mm 圆形平板)上竖立的电介质片上的印刷偶极子天线阵。
其散射特性(结构项)的分析已经提到日程上。
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对它的报道。
它的立体介质片印刷电路的结构不适用于现有的分析微带贴片的全波混合位积分方程(Full wave mixed potential integral equation)用矩量法(MoM)的求解方法。
原因是积分方程的核心(kernel)格林函数的求解非常困难。
由于平行偶极子的“腔体效应(Cavity effect)”,不能采用现有的复镜像(Complex Image)技术,由水平和垂直电流元的谱域场求出空域格林函数。
有限元法(FEM)有很强的处理复杂介质的能力。
场域只需写出一个FEM 方程,场域中有不同的介质时只需在剖分单元中代入相应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即可。
对复杂的辐射单元采用FEM 分析,容易建立计算模型和获得较准确的电磁场解。
但对于大型天线阵,由于变量数太大(例如,大于107 ),从而需要很长的计算时间和对内存的很大需求。
在上世纪末计算数学界在有限元分区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场域分区方法(DomainDecomposition Method,DDM)成为应用数学、计算力学、流体力学和计算电磁学中最具吸引力的课题。
DDM 与其它方法不同的是,并不直接计算全域,而是将全域分解成若干子域(subdomain),对每个子域单独求解。
子域与邻域的耦合作用则通过强加边界条件以保证交界面(interface)上场的连续性加以考虑。
DDM 把一个大的问题化为一些小的问题求解,从而大量地节约内存,并且更便于并行计算的实施。
本文拟采用FETI-DPEM 方法对立体介质基片上的偶极子天线阵进行数值分析。
该方法在处理大型周期结构的电磁问题时有很高的效率,但其建模的过程要复杂一些。
毕业论文网提供大量毕业论文范文。
相控阵雷达天线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相控阵雷达天线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作者:谢振武张劲栓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9年第03期[摘要]本文应用惠更斯菲涅耳原理以及平面衍射光栅原理简要的分析了相控阵雷达天线的工作原理,并简要说明了实际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优点。
最后举例说明了相控阵雷达天线的应用。
[关键词]相控阵;相位差;天线中图分类号:TN958.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9)03-0380-01一、引言相控阵雷达现已被人们视为现代科技的标志物。
各国对此相当重视,将其列为机密科研项目之一。
但就是这样一个被视为现代科技的标志物的原理却不那么深奥,它仅仅是一个电磁波发射和接受的装置。
它所应用的高技术,始终是波产生和接收这两个环节展开的。
传统雷达对区域进行探测时是通过机械转动其天线,形成波来扫描,这种扫描的周期较长(几秒~几十秒),且扫描速度慢,因而机械扫描无法实现对高速飞行物的跟踪探测。
而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无物理运动,故其波束扫描的速度和方向均可以敏捷地调节。
二、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相控阵天线由三个部分组成:天线阵、馈电网络和波束控制器。
基本原理是微处理器接收到包含通信方向的控制信息后,根据控制软件提供的算法计算出各个移相器的相移量,然后通过天线控制器来控制馈电网络完成移相过程。
由于移相能够补偿同一信号到达各个不同阵元而产生的时间差,所以此时天线阵的输出同相叠加达到最大。
一旦信号方向发生变化,只要通过调整移相器的相移量就可使天线阵波束的最大指向做相应的变化,从而实现波束扫描和跟踪。
相控阵在快速跟踪雷达、测相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可以使主瓣指向随着通信的需要而不断地调整。
相控阵为主瓣最大值方向或方向图形主要由单位激励电流的相对来控制天线阵。
通过控制阵列天线中辐射单元的馈电相位改变方向图形状的天线。
控制相位可以改变天线方向图最大值的指向,以达到波速扫描的目的。
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控制副瓣电平、最小值位置和整个方向图的形状。
相控阵雷达原理实验报告
相控阵雷达原理实验报告相控阵雷达(Phased Array Radar)是一种利用相控阵技术的雷达系统。
相控阵技术通过使用阵列天线,能够实现快速改变雷达波束的方向性和形状,以及实现快速波束扫描,从而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和灵活性。
本实验报告将详细介绍相控阵雷达的原理、应用以及实验过程和结果。
一、相控阵雷达的原理1. 相控阵原理:相控阵雷达系统主要由阵列天线、接收发射模块、信号处理模块和控制模块等组成。
阵列天线是由多个具有不同相位的天线单元组成的,通过控制各个天线单元的发射相位和幅度,可以实现对雷达波束的控制。
2. 波束扫描:相控阵雷达可以通过改变各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实现对雷达波束方向的改变。
当各个天线单元的相位相同,波束将在指定方向上形成高增益,捕捉到目标返回的信号。
通过改变相位,可以实现快速波束扫描,从而实现对目标的跟踪和定位。
3. 空时采样:相控阵雷达通过采样各个天线单元接收到的信号,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处理。
通过对不同天线单元接收到的信号进行相加、相减和加权,可以实现波束的形状控制和抑制干扰,提高雷达系统的性能。
二、相控阵雷达的应用相控阵雷达具有快速波束扫描、高增益、抗干扰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1. 军事领域:相控阵雷达在军事领域中用于飞机、导弹、舰船和陆地防空等系统中。
通过快速波束扫描和目标跟踪,可以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和追踪,提高作战的精确性和反应速度。
2. 民用领域:相控阵雷达在民用领域中用于气象监测、空中交通管制、地质勘探和无人机监测等。
相比传统雷达系统,相控阵雷达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能够实现更精确的监测和控制。
三、相控阵雷达实验本实验主要通过搭建相控阵雷达系统,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和跟踪。
1. 实验器材:需要准备的实验器材包括阵列天线、接收发射模块、信号处理器、控制器和目标模拟器等。
2. 实验步骤:(1) 搭建相控阵雷达系统:按照实验器材的连接方式,将阵列天线、接收发射模块等组件连接到信号处理器和控制器上。
相控阵雷达原理14
相控阵雷达原理
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利用多个天线单元共同实现波束指向和形成的雷达系统。
它
通过控制每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使得合成的波束在特定方向聚焦,从而实现目标探测和跟踪。
相控阵雷达具有快速跟踪、高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基本原理
相控阵雷达由若干个天线单元组成,这些天线单元通常被排列成矩阵状结构。
每个天线单元都能独立地产生并发射雷达波束,并且可以通过控制单元实现波束指向。
当所有单元协同工作时,它们可以形成一个高度定向的波束,实现对目标的精确定位和跟踪。
工作原理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波束形成和波束指向控制。
波束形成是指利用天线
单元的相位和振幅调节,使得各个单元发射的波束在一定方向相互叠加形成合成波束。
波束指向控制则是通过改变每个单元的相位差,使得波束的主瓣指向目标,同时抑制旁瓣和杂波。
优势与应用
相控阵雷达具有以下优势:- 高分辨率:能够实现对目标的高精度探测和跟踪。
- 快速跟踪:能够快速改变波束指向,在复杂动态环境下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
-
抗干扰能力强:通过波束形成和指向控制,能够抑制来自旁瓣和杂波的干扰。
相控阵雷达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包括目标探测、跟踪、导弹防御等;同时也
逐渐在民用领域得到应用,如天气预报、航空管制等领域。
总结
相控阵雷达利用天线单元的相位和振幅控制实现波束形成和指向,具有高分辨率、快速跟踪和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
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雷达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在雷达天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在雷达天线设计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雷达天线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电磁场的分布进行精确分析和模拟,进而进行天线的优化设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本文将围绕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在雷达天线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在雷达天线设计中的基本原理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是运用计算机通过解决波动方程或麦克斯韦方程组来模拟电磁场的分布的技术。
在雷达天线设计中,主要是通过有限元法、时域积分方程法等方法来解决电磁场的分布问题,进而对天线进行优化设计。
有限元法是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中最为成熟的方法之一。
其中涉及到把电磁场区域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域,然后采用Gauss分步法等求解方法,分别对每个小区域内的波动方程或者麦克斯韦方程进行求解,最终得到整个电磁场的数值分布。
时域积分方程法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猛的一种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
其中的基本思路是把电磁场分解成波和电流两个部分,然后采用数值积分的方法来求解电流的分布,最终推导出电磁场的模型。
与有限元法相比,时域积分方程法更加适用于复杂的电磁场环境。
二、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在雷达天线设计中的应用在雷达天线设计中,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可以运用于天线的结构和性能分析、阵列天线的优化设计、天线的参数匹配调整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具体分析。
1、天线的结构和性能分析天线的结构与性能是天线设计中重要的两个方面。
利用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天线的工作频段、增益、方向图等性能指标,并进一步得到不同结构参数下天线性能的变化趋势。
2、阵列天线的优化设计在阵列天线的设计中,电磁场数值模拟技术可以用来进行天线元件的不同排布方案的比较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的参数进行优化,可以在保证天线的性能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阵列天线的效能。
3、天线的参数匹配调整在实际应用中,天线与无线电源、接收器等的匹配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
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利用多个天线元件配合工作的雷达系统,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相控阵技术。
首先,相控阵雷达由许多个天线元件组成。
每个天线元件是一个小型的天线发射器和接收器,它们可以通过电子控制进行调节和控制。
在雷达工作时,首先通过控制系统将天线元件的发射信号进行时间和相位的调控,然后通过天线发射器将调控后的信号发出。
这些发射信号以不同的相位和时间间隔依次发射,形成一个发射波束。
当发射波束与目标物相互作用后,目标物会反射一部分的能量。
这些反射信号由天线收集到,并通过接收器进行接收。
接收到的信号经过放大和处理后,通过控制系统进行相位和时间的调控,然后传递给相应的处理单元进行信号处理。
在信号处理过程中,利用不同天线元件接收到的信号的相位和时间信息,可以确定目标物相对于雷达的位置和速度。
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计算和分析,可以实现目标物的跟踪和定位。
相控阵雷达通过调节和控制每个天线元件的发射信号,可以改变发射波束的方向和束宽。
由于每个天线元件的信号调控是在微秒级别进行的,因此相控阵雷达可以实现快速的波束扫描和定向,提高雷达系统的灵活性和性能。
总而言之,相控阵雷达利用多个天线元件的协同工作,通过调节每个天线元件的发射信号,实现波束的控制和调整,从而实现对目标物的跟踪和定位。
这种工作原理使得相控阵雷达具有较高的目标检测和定位能力,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气象等领域。
《光控相控阵雷达中光子射频移相器的研究》范文
《光控相控阵雷达中光子射频移相器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雷达技术的不断发展,相控阵雷达因其灵活的波束控制、高分辨率和抗干扰能力等优势,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光子射频移相器作为相控阵雷达的核心部件之一,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雷达的整体性能。
本文将重点研究光控相控阵雷达中的光子射频移相器,探讨其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及性能优化。
二、光子射频移相器的工作原理光子射频移相器是一种利用光控技术实现射频信号相位调节的器件。
其工作原理主要基于光电效应和光控开关技术。
当光信号输入到移相器时,通过光电效应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而控制射频信号的相位变化。
通过调整光信号的强度和相位,可以实现对射频信号的精确移相。
三、光子射频移相器的设计方法1. 光学系统设计:光学系统是光子射频移相器的核心部分,其设计应考虑到光学元件的选型、光学传输路径的优化以及光学系统的稳定性等因素。
通过合理设计光学系统,确保光信号能够高效、准确地传输到移相器中。
2. 电路系统设计:电路系统负责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实现对射频信号的相位调节。
设计时应考虑到电路的带宽、增益、噪声系数等指标,以确保电路系统能够满足雷达系统的要求。
3. 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负责控制光子射频移相器的各项工作。
通过软件编程,实现对移相器的精确控制,包括相位调节、功率控制等功能。
四、性能优化及挑战1. 性能优化:为了提高光子射频移相器的性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1) 提高光学系统的传输效率,降低光信号的损耗;(2) 优化电路系统的设计,提高电路的带宽和增益;(3) 改进控制系统的算法,提高移相器的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
2. 挑战:在光子射频移相器的研发过程中,面临以下挑战:(1) 光电转换效率问题:如何提高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效率,降低转换过程中的损耗;(2) 相位控制精度问题:如何实现精确的相位调节,确保雷达波束的精确控制;(3) 系统稳定性问题:如何确保光学系统、电路系统和控制系统之间的协同工作,保持系统的稳定性。
相控阵雷达原理
相控阵雷达原理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利用多个天线单元配合工作的雷达系统,通过合理控制每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实现对目标的高精度探测和跟踪。
相控阵雷达因其具有快速波束扫描、高分辨率、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在军事、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相控阵雷达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相控阵雷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多个天线单元形成一个天线阵列,每个天线单元都可以独立进行相位和幅度的调控。
当射频信号经过不同相位控制的天线单元后,会形成一个特定方向的波束,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向发射和接收。
通过改变每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可以实现波束的快速扫描和定向。
其次,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波束形成和波束控制的技术。
在波束形成过程中,利用每个天线单元的相位控制,将发射的波束聚焦到特定方向,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向发射。
在波束控制过程中,通过改变每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可以实现对波束的快速扫描和跟踪。
另外,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波束的形成和调控算法。
波束形成算法是指根据天线阵列的结构和特性,通过计算每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确定最佳的波束形成参数。
波束调控算法是指根据目标的运动状态和环境的干扰情况,实时调整每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以保证波束的稳定和精确。
最后,相控阵雷达的原理还涉及到天线阵列的结构和工作模式。
天线阵列的结构包括线阵、面阵和体阵等不同类型,每种结构都有其特定的波束形成和调控特性。
天线阵列的工作模式包括全向波束、单向波束和多向波束等不同模式,可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进行选择和切换。
综上所述,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利用多个天线单元配合工作的雷达系统,通过合理控制每个天线单元的相位和幅度,实现对目标的高精度探测和跟踪。
其工作原理涉及波束形成和波束控制技术、波束形成和调控算法,以及天线阵列的结构和工作模式。
相控阵雷达在军事、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在未来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试论雷达天线电磁兼容技术
试论雷达天线电磁兼容技术发表时间:2020-12-24T13:34:24.603Z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29期作者:高文斌,李晓华,焦磊[导读]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自然环境中的电磁种类以及电磁能量在不断增加,在此条件下,如何保证雷达天线系统免受电高文斌,李晓华,焦磊陕西长岭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宝鸡, 721006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自然环境中的电磁种类以及电磁能量在不断增加,在此条件下,如何保证雷达天线系统免受电磁干扰,保持正常稳定的工作。
对此,本文在对雷达天线的原理以及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雷达天线的电磁兼容技术结构设计的方法与内容以及电磁兼容技术在雷达天线中的应用,通过全文分析,可为提高雷达天线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工程价值关键词:电碰兼容;雷达天线;电子技术;结构设计Discussion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technology of radar antenna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electromagnetic types and electromagnetic energy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re increasing. Under this condition, how to ensure the radar antenna system from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and maintain normal and stable work.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rinciple and main technical parameters of radar anten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 and content of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technology structure design of radar antenn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technology in radar antenna. Through the full text analysis,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design of radar antenna, and has certain engineering valueKey words: Electric collision compatibility; radar antenna; electronic technology; structural design0 引言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与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在电子设备的种类以及数量上在不断地增加,导致在自然环境中的电磁种类以及电磁能量在不断的增加。
雷达天线及辐射场
11 天线的电磁辐射特征11.1电流元的辐射场电流元是组成天线的微元体,是有限尺度的载流导体,电流元的组合构成了天线。
天线辐射的电磁场是电流辐射场的叠加。
因而了解电流元的辐射场是了解各种天线辐射特性的基础。
中心位于坐标原点的电流元00I l zI l =(0I 为复常数,l <<λ、r (即电流元的长度l 远小于波长λ和观察距离r (即观察点(r )到线元中心的距离)(图11.1.1a)的电磁场为Er E H θϕϕ⎧=+⎪⎨=⎪⎩E r θH (11.1.1)式中 ()02112cos 2jkr r j e E I l r jkr jkr θηλ-⎡⎤⎢⎥=+⎢⎥⎣⎦ (11.1.2a)()0211sin 12jkr r j e E I l r jkr jkr θηλ-⎡⎤⎢⎥=++⎢⎥⎣⎦(11.1.2b)01sin 12jkr j e H I l r jkr ϕθλ-⎛⎫=+ ⎪⎝⎭(11.1.2c)图11.1.1 电流元(中心位于原点,沿z 取向)a) 电流元 b) 电流元几何图 c) 电流元的辐射场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一电流元为中心,磁场的方向在电流元的环向方向,电场的方向在径向和切向方向。
径向电场强度在赤道方向最小,向两极以余玄方式增大。
切向电场强度在赤道方向最大,向两极以正弦方式减小。
就是说,在赤道方向仅有切向电场,平行电流元方向,而径向电场即垂直电流元方向电场分量为零。
这是一个重要结论,雷达的发射与接收天线工作主要就是利用赤道方向。
电磁波的电场极化方向平行天线,平行地面。
下边是电流元辐射场的方向函数图示。
由图可以看出,电流元的辐射场具有轴对称性和中心对称性。
11.2雷达振子天线的辐射场特性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地质雷达,主频在1.0GHz 以下的天线基本上都是对称振子天线。
频率高于1.0GHz 的天线也有部分是对称振子天线。
天线的特性参数包括方向性、阻抗特性、功率特性、等效长度、极化特性、频率特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相控阵雷达天线的电磁场的研究
1 引言
新一代机载相控阵雷达采用金属底板(d=680mm 圆形平板)上竖立的电介质片上的印刷偶极子天线阵。
其散射特性(结构项)的分析已经提到日程上。
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对它的报道。
它的立体介质片印刷电路的结构不适用于现有的分析微带贴片的全波混合位积分方程(Full wave mixed potential integral equation)用矩量法(MoM)的求解方法。
原因是积分方程的核心(kernel)格林函数的求解非常困难。
由于平行偶极子的腔体效应(Cavity effect) ,不能采用现有的复镜像(Complex Image)技术,由水平和垂直电流元的谱域场求出空域格林函数。
有限元法(FEM)有很强的处理复杂介质的能力。
场域只需写出一个FEM 方程,场域中有不同的介质时只需在剖分单元中代入相应介质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即可。
对复杂的辐射单元采用FEM 分析,容易建立计算模型和获得较准确的电磁场解。
但对于大型天线阵,由于变量数太大(例如,大于107 ),从而需要很长的计算时间和对内存的很大需求。
在上世纪末计算数学界在有限元分区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场域分区方法(DomainDecomposition Method,DDM)成为应用数学、计算力学、流体力学和计算电磁学中最具吸引力的课题。
DDM 与其它方法不同的是,并不直接计算全域,而是将全域分解成若干子域
(subdomain),对每个子域单独求解。
子域与邻域的耦合作用则通过强加边界条件以保证交界面(interface)上场的连续性加以考虑。
DDM 把一个大的问题化为一些小的问题求解,从而大量地节约内存,并且更便于并行计算的实施。
本文拟采用FETI-DPEM 方法对立体介质基片上的偶极子天线阵进行数值分析。
该方法在处理大型周期结构的电磁问题时有很高的效率,但其建模的过程要复杂一些。
毕业网提供大量毕业范文。
2 有限元-里兹方法基础微分方程式中,£是微分算符,f 是激励函数,是未知量。
计算电磁散射问题时,控制微分方程和边值条件有可能都比较复杂。
只有在少数问题中能得到解析解,大多数情况是得到近似解。
它是一种变分方法,其边值问题用泛函表示,通过求解泛函相对于其变量的极小值,可得到边值问题的近似解。
3 模型建立本文采用金属底板(d=680mm 圆形平板)上竖立的电介质片上的印刷偶极子天线阵。
其上有1100 多个偶极子振子单元,振子基板材料为硅,印刷的金属片为铜或铝,其厚度可忽略不计。
4 理论分析将天线阵的全域划分成为子域。
最简单的划分
方法是用平行和垂直于介质片网格将天线阵全域分为很多个子域,每一个子域就是一个辐射单元。
计算式中的矩阵元称为预处理。
由于需要计算rr F 、rc F 和一些矩阵乘积要耗费一定的CPU 和内存,但从前面可以看出这些矩阵运算都是在子域的水平上进行的,然后叠加到全域上。
最后根据RCS 公式,在整个ABC 上积分即可求得RCS 值。
最全最优秀的机电一体化范文。
5 结束语本文采用了FETI-DPEM 方法对立体介质基片上的偶极子天线阵进行数值分析。
该方法在处理大型周期结构的电磁问题时有很高的效率,但其建模的过程要复杂一些。
克服了用积分方程的核心(kernel)格林函数非常困难的求解,由于平行偶极子的腔体效应(Cavity effect) ,不能采用现有的复镜像(Complex Image)技术,由水平和垂直电流元的谱域场求出空域格林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