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爱国故事荟萃_热爱祖国的名人故事5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爱国故事荟萃_热爱祖国的名⼈故事5篇
热爱祖国、热爱⼈民,以这些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名⼈爱国故事荟萃,供⼤家参考。

名⼈爱国故事1
⾼志航
⾼志航⾸创⼋⼀四空战⼤捷的空军战神⾼志航⼤队长⾸战击落⽇本轰炸机六架,创下中⽇空战全胜纪录,打破了“皇军⽆敌”的神话。

芦沟桥事变后,⽇本⽴即以海陆空三军,展开对上海⼤规模攻击作战,⽇军在开战之初,就企图以优势的航空兵⼒,歼灭刚刚培训成⽴的中国空军。

事实上,⽇本空军当时根本不认为“年幼的”中国空军有任何的战⽃⼒。

因为就两国兵⼒⽐较,⽇本拥有⾃⾏⽣产的先进战机三千⼆百架,⽽中国只有购买拼装⼆⼿各国杂牌战机三百架,训练与后勤均落后于⽇本许多。

⼀九三七年⼋⽉⼗四⽇清晨,中国空军主动对黄埔江上的⽇本海军舰艇发动攻击,⽇军盛怒下⽴刻调动从台湾飞来的⽊更津联队与⿅屋联队战⽃机,企图⼀举消灭南京、上海地区之所有中国空军基地。

不料当天⼊侵的⽇本机动群,遭到中国空军第四⼤队长⾼志航率领的战机反击,结果,中国空军以六⽐零击落⽇机,⾸开中⽇空战全胜纪录,打破了“皇军⽆敌”的神话。

全国百姓从⼴播⾥知道这⼀消息后,欣喜若狂,⼀泄屈辱之⽓。

国民政府宣布⼋⽉⼗四⽇为“中国空军节”,⾼志航⼤队长被誉为“空中战神”。

⾼志航,⼀九0⼋年出⽣于东北⼀个农户家庭,⼗七岁获东北陆军军官学校选派赴法国航校学习飞⾏,虽然是异国学员中年龄最⼩的⼀位,但他精⼒充沛,好学不倦,基本飞⾏技术掌握很快,继⽽专修驱逐机专科。

学成归国后,任张学良部东北航空处飞鹰队少校队员,再担任东北航空教育班少校教官。

九⼀⼋事变后,⾼志航不愿在东北当顺民,登上了满载流亡难民的列车,⼊关南下投效中央,定下了抗⽇复仇的决⼼。

⼀九三三年,⾼志航进⼊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级班学习,毕业后以上尉阶任中央航空学校教官;⼀九三六年底,⾼志航调任第四⼤队队长,他⼀贯严于律⼰律⼈,号召平时如战时,吃饭限时五分钟,加油⾃⼰动⼿,不假⼿于他⼈,⽣活上亦与部属同⽢共苦。

在他的训导下,第四⼤队训练精进,成绩特优,成了⼀⽀赫赫有名的队伍,他本⼈也于次年五⽉晋级中校。

⼀九三七年上海保卫战爆发当⽇,第四⼤队由河南周家⼝奉命⽴即迁到南京,担任战场制空任务。

⼋⽉⼗四⽇,⾼志航在杭州笕桥机场接到警报,驻在台湾的⽇本海军⽊更津航空队⼗⼋架轰炸机越海来袭,他⽴即命令第⼆⼗⼀中队“飞机不要停飞,⼀半起飞警戒,⼀半加油待机出击”,并以信号指⽰正好赶来的⼆⼗⼆、⼆⼗三中队留在空中,他⾃⼰架机霍克三式战机升空,率队迎战来犯敌机。

当他在空中发现敌机时,便作了⼀个动作,提醒跟在⾝后的机群,⾃⼰架机直扑过去,瞄准⼀架敌机,⼀阵炮⽕,⾸创纪录,僚属见状⼠⽓⼤振,纷纷加⼊战⽃,四处开花。

短短的空战,⾼志航击落⽇机两架,全⼤队击落⽇机六架,我⽅毫⽆损失。

当晚,⽇本⼴播称“⼗⼋架飞机中,有⼗三架失去联络”。

⼋⼀四笕桥空战,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次重创强敌于空中的纪录,是中国空军史上最光荣的⼀页。

⽇本则为讨回军威,在第⼆天即对中国空军作全⾯报复性攻击,结果,在连续三天的中⽇密集空战中,⽇机再被击落四⼗六架之多,⽊更津与⿅屋联队可以说出乎意料地被中国空军打得溃不成军。

⾼志航不久便升任空军驱逐司令,同年⼗⼀⽉,他奉命⾄兰州接收苏联E-15驱逐机,率机⼗三架飞抵河北张家⼝机场,⼆⼗⼀⽇清晨,遭长城⽅向飞来⽇本飞机九架袭击机场,他⼀⾯命令飞⾏员迅速起飞参战,⾃⼰不顾⽇机机枪炸射,飞奔强⾏登上座机,命机械师开动引擎失败,此刻,⼀颗炸弹落在他机舱前头,⾼志航与座机⼀同被炸得粉碎,机场同胞见状纷纷落泪,烈⼠时年⼆⼗九岁。

⾼志航殉国后,国民政府明令褒扬,并追赠他为空军少将。

名⼈爱国故事2
阎海⽂
阎海⽂宁死不屈的“⽀那空军勇⼠”
⼀个驾机作战被击落跳伞的中国空军,⽤配枪的最后⼀颗⼦弹拒绝俘降,⽤⾃⼰的热⾎和正⽓,征服了他的敌⼈。

⼀九三七年⼋⽉⼗七⽇,睛空万⾥。

淞沪会战硝烟弥漫,激战正酣。

天上,战机穿梭往来,煞是忙乱,⼀朵朵弹花象盛开的的⽊棉,布满天空。

突然,⼀架中国战机被密集的地⾯⾼炮击中,拖着⿊烟,向西坠去。

这时,⼀个⿊点弹出了燃烧的机⾝,转眼,化作⼀朵洁⽩的伞花。

降落伞轻柔地飘落空中,阎海⽂拔出⼿枪,警惕地四下搜索着。

⼏分钟前,当他把成吨的炸弹准确地投向地⾯上的⽇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时,⽇军虹桥⼀带密集的⾼炮击中了他的座机。

对此,他早有准备,本来他就是强⾏闯⼊敌⽕⽹的,当他看到地⾯上⽇军⽬标处升起的烟尘⽕海时,他觉得够本了,只是在⼼⾥有点⼉为他的座机惋惜。

伞花还在飘荡着,突然,⼀阵逆风吹过,吹得他睁不开眼。

不好,他⼼⾥⼀惊,这么飘下去不落到海⾥,也得落向敌阵地。

他⼼⾥急速地考虑着,⼿中的左轮枪抓得更紧了。

与此同时,⼀队队的⾝躯粗壮的⽇军从⼯事、掩体⾥,从村落、树林⾥也向他扑来。

⼏天来,他们已尝到了中国空军的苦头,中外舆论对中国空军的赞誉,也使他们有⼀股武⼠精神受到玷污的感觉。

他们急着想看到中国空军是什么样,粗野的⽇本⼤兵边飞跑边喊骂着:“活捉⽀那飞⾏⼠”、“让这家伙偿偿皇军战⼑的滋味”、“不,让他投降,让他跪着求饶。


⼟⾊的⼤兵聚拢过来,把阎海⽂团团围在⼀块坟地⾥。

他们也许急着看看中国飞⾏员急着求饶的样⼦,也许是为了⽴个⾸功,不顾官佐们的吆喝、阻⽌,直挺挺地向前扑来。

砰!砰!砰!
三声清脆的枪声,三个冲前的⽇军扑通倒在地上,两脚急蹬急蹬便僵硬了。

“捉活的,不许开枪!”⼀个精瘦的陆军少佐冲上来,狠狠地命令道。

捉活的谈何容易,空军的绝活就是百发百中。

在天上,你要是⼀次敲不下对⼿,很可能反⽽成了对⽅的枪下⿁。

为了这百发百中,阎海⽂不知脱了⼏层⽪,洒了多少汗;就是在地⾯上,他⼿中的那把枪也是指哪⼉打哪⼉,绝不会错。

⼏个⽇兵探出头来,未待前冲,阎海⽂“叭!叭!”两枪⼜射倒两个,⽇兵忙⼜趴下,双⽅⼀时僵住了。

时间在⼀分⼀妙地流淌着。

⼀会⼉,少佐⾝旁的⼀个汉奸探出头来,对卧在坟头上的阎海⽂喊起话来。

“空军朋友,你已经被包围了,你⾛不掉了,再抵抗是⽆谓的,如果你放下⼿枪,皇军⼀定会宽⼤,会好好的对待你……”砰!阎海⽂愤怒地咬着⽛,把汉奸撂倒地。

少佐再也忍不住了。

他率领的部队,⾃踏上中国的⼟地,还从未挫过锐⽓,可眼前这么⼀个年轻⼈,却成了他⽆法逾越的⼀座⼭。

他扬起枪,先扣动了板机,⽴时,⼀⽚枪弹在阎海⽂藏⾝的坟头掀起⼀⽚尘⼟。

“砰!砰!砰!砰!”阎海⽂躲在坟后举枪射击,⼜有⼏个⽇兵应声倒地。

这时,他检查了⼀下枪膛,见只有两颗⼦弹了,他抬⼿⼜打死⼀个⿁⼦。

敌⼈在⼀步步逼近,死亡也⼀步步向他⾛来。

阎海⽂擦了擦枪上的尘⼟,缓缓地站起了⾝。

头上,天空还是那样蔚蓝,脚下,祖国的泥⼟那样芳⾹。

他最后轻蔑地扫了⼀眼围上来的⽇军,⾼声吼道:“中国⽆被俘空军!”举起了枪。

“砰!”枪响了,⼀股殷红的鲜⾎,伴着英雄洒落在脚下深情的⼟地上……当天下午,⽇本兵列队脱帽,向刚树⽴的⼀座新坟,上书“⽀那空军勇⼠之墓”致敬,为敌⼈的勇⼠举⾏葬礼,这是他们的第⼀次。

⼀个多⽉后,在东京新宿繁华的闹市区,“⽀那空军勇⼠阎海⽂”公展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本⼈,参观的东京市民络绎不绝。

阎海⽂,辽宁省北镇县⼈,殉国时年仅22岁。

他⽤⾃⼰的热⾎和正⽓,征服了他的对⼿⽇本⼈,更为⼀个民族⽴起了⼀座不朽的丰碑,可这丰碑上,⼜何⽌凝聚着⼀个阎海⽂,⽽是⼀⽀军队、⼀个民族的不屈精神的化⾝。

名⼈爱国故事3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

新⽂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

1896年考中秀才。

1897年⼊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开始接受近代西⽅思想⽂化。

1899年因有反清⾔论被书院开除。

1901年因为进⾏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本,⼊东京⾼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

1903年7⽉在上海协助章⼟钊主编《国民⽇报》。

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宣传⾰命思想。

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命组织岳王会,任总会长。

1907年⼊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早稻⽥⼤学。

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

1911年⾟亥⾰命后不久,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

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次⾰命”,失败后被捕⼊狱,出狱后于1914年到⽇本,帮助章⼠钊创办《甲寅》杂志。

1915年9⽉,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年后改名《新青年》)。

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学⽂科学长。

1918年12⽉与李⼤钊等创办《每周评论》。

这期间,他以《新青年》、《每周评论》和北京⼤学为主要阵地,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学⾰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化、旧礼教,成为新⽂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之⼀。

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先成⽴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联系,发起成⽴中国共产党,成为主要创始⼈之⼀。

1921年7⽉在上海举⾏的中共第⼀次全国代表⼤会上,他虽然没有出席,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从⼀⼤到五⼤,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中央局执⾏委员会委员长、中央总书记等职务,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

在⼤⾰命后期,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放弃对农民、城市⼩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量的领导权,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

1927年中国⼤⾰命遭到失败,除了来⾃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

1927年7⽉中旬,中央政治局改组,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

此后,他接受托派观点,以在党内成⽴⼩组织的⽅式进⾏活动。

1929年11⽉,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被开除党籍。

同年12⽉发表由81⼈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

同时,在上海组成托派⼩组织⽆产者社,出版刊物《⽆产者》。

1931年5⽉,出席中国各托派⼩组织的“统⼀⼤会”,被推选为中
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

1932年10⽉,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判刑后囚禁于南京。

抗战爆发后,他于1937年8⽉出狱,先后住在武汉、重庆,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

1942年5⽉在贫病交加中逝世。

名⼈爱国故事4
张⾃忠
他是带领⼤⼑队夜袭长城喜峰⼝的英雄,也为“临沂⼤捷”、“鄂北⼤捷”⽴下战功,最后在⽇军的围歼下,战死南⽠店,找到了⾃⼰战死报国的地⽅。

九⼀⼋事变后,中、⽇两国实际已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先有东北义勇军马占⼭奋起抗⽇,再有“⼀⼆⼋”淞沪之战,复有长城各⼝之战,都是七七全⾯抗⽇前的序幕战。

在这⼏场序幕战中,战果最突出、最辉煌的,⾸推长城喜峰⼝⼤捷。

这是⾃九⼀⼋以来,⽇军所遭遇到最严重的打击,敌⼈⾃⼰也承认,是侵华以来所遭遇到的最⼤失败和耻辱。

当时⼆⼗九军第三⼗三师,在师长张⾃忠率领的千⼈⼤⼑敢死队,以急⾏军兼程赶赴前线,⽤⼤⼑、⼿榴弹为武器,于⽉⿊风⾼之夜,乘敌不备,歼灭⽇军步兵两个联队,骑兵⼀个⼤队,⾎染喜峰⼝,造成空前⼤捷,震惊中外。

张⾃忠获中央颁授青天⽩⽇勋章,于是抗⽇英雄的威名,传遍全国,妇孺皆知。

张⾃忠将军⼭东临清⼈,⽣于⼀_⼀年,喜峰⼝⼀役后,中⽇塘沽停战协定签字,先后出任察哈尔省主席和天津市长。

⼀直以来,⽇本⼈都想拉拢张⾃忠,七七事变后,他奉中央之命留守北平与敌周旋,⽬的是希望拖到中央军前来增援。

后来北平、天津急速失守,张⾃忠眼见⼤事已去,继续留在北平已⽆必要,乃设计脱险。

他骑⾃⾏车出⾛到天津,再乘英国轮船经青岛转赴济南。

张⾃忠到了青岛,再改乘⽕车去济南。

⼀路上,他⾝陷险境,更承受着千夫所指的屈辱,因为从北平沦陷起,全国舆论集中⽕⼒攻击他,认为他是华北头号汉奸,报纸上都称他为“张逆⾃忠”。

张⾃忠后来抵达南京,获中央还以清⽩。

蒋委员长接见他时,说:“等你⾝体康复,我命令你重回部队,让你再有机会报效国家,回到前⽅看看你的长官、同僚及部下。

”张⾃忠深受感动。

⼀九三⼋年春,中央任命张⾃忠为五⼗九军军长,返回部队那天,他对部众宣⽰:“今天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是和⼤家⼀同寻找战死的地⽅。

”全体官民激昂效命,泣不成声。

五⼗九军组成不久,战事延⾄徐州外围,⽇军侧⾯进攻临沂,张⾃忠受命挥兵前进增援,转眼间将敌军精锐部队击退,⽇军仓惶后撤时,张⾃忠继续追迫,歼灭残敌,造成抗战史上有名的“临沂⼤捷”。

经此⼀役,张⾃忠名震中外,再也没有⼈说他是汉奸了。

当时中央明令嘉奖,同年⼗⽉就升为三⼗三集团军总司令。

⼀九三九年三⽉,⽇军进攻鄂西,进犯随县、枣阳,张⾃忠再次亲⾃率领两军团渡海迎战,⼤破⽇军,击毙击伤敌军超过⼀万三千⼈,再为抗战史上写下了“鄂北⼤捷”。

次年五⽉,⽇军⼜集结重兵再犯襄樊。

张⾃忠指挥部队渡河迎战,当时敌众我寡,但张⾃忠不顾⼀切冒险出击,⽴下遗嘱后即挥军渡河,双⽅⽆论在兵⼒和武器上都⼗分悬殊,但他毫不畏缩,指挥部队奋勇进攻。

两军昼夜激战九天,敌⼈伤亡惨重,不明⽩这⽀中国部队何以这样难打。

后来知道我⽅的领军是张⾃忠,⽴即增援反扑,誓要追剿张⾃忠以复前仇。

最后张⾃忠率部被围于南⽠店的⼗⾥长⼭,敌⼈以飞机⼤炮配合轰击,弹如⾬下。

五⽉⼗六⽇,张⾃忠卫⼠伤亡殆尽,⾃⼰⾝中六弹,屡次爬起冲杀,左右部属请他突围逃⽣,张⾃忠坚持不允,到了弥留时向左右卫⼠说道:“我今天战死,⾃问对国家对领袖可告⽆愧,你们应当努⼒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

”⼀代陆军战神终于战死南⽠店。

⽇本⼈⼗分敬佩张⾃忠的英雄⽓魄,在他战死后,把遗体装殓好埋葬起来,坟上还插着⽊牌,上⾯写着:“华军第三⼗三集团军司令官张⾃忠被皇军击毙之墓”。

遗体下葬时,⽇本官兵集合起来向张⾃忠⾏致敬礼。

不久,中国援军赶到,重新开棺以上将礼服重殓。

当灵柩经过宜昌时,全市下半旗,民众前往吊祭者超过⼗万⼈。

灵柩运抵重庆时,蒋委员长特亲临迎灵致祭,并⼿书“英烈千秋”挽匾,以资褒奖。

张⾃忠殉国时,年仅五⼗岁,他的夫⼈李敏慧闻耗悲痛绝⾷七⽇⽽死,夫妻⼆⼈合葬于重庆梅花⼭麓。

名⼈爱国故事5
陈逸飞
陈逸飞(1946年4⽉14⽇-2005年4⽉10⽇),⽣于宁波,浙江镇海⼈。

1965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进⼊上海画院油画雕塑创作室,曾任油画组负责⼈。

1980年旅美后,专注于中国题材油画的研究和创作。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闻名海内外的华⼈画家。

60—70年代创作了《黄河颂》、《占领总统府》、《踱步》等知名的优秀油画作品,让他在同龄⼈中脱颖⽽出。

1980年陈逸飞怀揣38美元赴美国留学。

1984年获艺术硕⼠学位。

后在纽约从事油画创作并在华盛顿、纽约、东京等地举办个⼈画展。

作品多次参加⾹港和国内的油画精品拍卖会,其中作品《⼭地风》创华⼈油画作品最⾼拍卖价。

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民⾰命博物馆和国内外收藏家⼴泛收藏。

⽔乡风景、⾳乐⼈物、古典仕⼥,还有西藏,都是他画笔下的主要题材。

早在1985年,美国《纽约时报》就称陈逸飞的“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想起欧洲⼤师的名作。

”1983年,哈默画廊
的主⼈哈默博⼠在向世⼈推介陈逸飞时,撰⽂指出:“他的画是接近诗的,因为他只是在指⽰⽽⾮肯定。

”1984年,美国《艺术新闻》杂志将陈逸飞定名为“⼀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息,弥漫其中的沉静与静寂氛围尤其动⼈。

”1985年,美国⽯油⼤王哈默博⼠访华时,曾将陈逸飞的作品《家乡的回忆——双桥》作为礼物送给邓⼩平。

在1985年后的12年中,陈逸飞⼀共售出500多幅画,1991年到1998年,他的33幅画的拍卖总额为4000余万元⼈民币,到⽬前为⽌,没有任何⼀个当代中国画家能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与之⽐肩。

2007年,陈逸飞成名画作《黄河颂》经过多轮争夺,最终以4032万元⼈民币的⾼价成交。

这不仅是陈逸飞本⼈油画作品的最⾼价,也创下了中国内地油画作品成交价的最⾼纪录。

他还曾进军影坛。

1999年,完成电影艺术⽚《逃往上海》和电视纪实⽚《上海⽅⾈》。

12⽉玛勃洛MARLBOROUGH画廊将为他在纽约举办“跨世纪”个⼈画展。

2002年开始筹备个⼈第⼆部电影《理发师》,次年发⽣了“《理发师》停拍事件”。

2005年4⽉10⽇早上8点44分,因胃出⾎在上海华⼭医院去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