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可波罗》读后感
第一篇:《马可波罗》读后感
《马可·波罗》今天看完了,掩卷遐思,马可·波罗不愧为一个伟大的人物。

在我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而且也可算是一位作家、总督。

因为他写了风靡世界的名著《马可·波罗游记》,让欧洲人充满了对东方帝国的憧憬与向往:那是一个黄金遍地、珍宝充满的神秘帝国。

哥伦布的世界旅行就是以它为导航的。

马可·波罗历经四年来到了中国,与元世祖忽必烈结下了深厚友谊,忽必烈几乎把他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特别信任与宠爱。

马可温柔敦厚,爱写作,常把自己每日观察所得记下来。

在中国,有中国石拱桥——赵州桥,说望之如“长虹卧波”、“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可以上天。

他考察了西南的西安、四川、云南。

记录了蒙军与缅甸的大象兵激战的场面。

在中国,他还考察了东南的苏杭,做过苏州总督,当然也有对当年成吉思汗对常州的屠城与镇压。

在西部,还记录了赤海的叛乱与平息。

马可在中国居住了24年,对中国的道路、驿站、税关、建筑、名胜都有详细深刻的了解。

可以说比我们这些中国人还了解中国,而我们了解些什么呢?不应该向马可学习吗?
1291年,为护送可可真公主到了波斯。

从泉州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波斯湾。

1293年到达。

可可真公主下嫁波斯新王子之后,马可从黑海回到威尼斯。

马可是中意两国人民的信使,促进了中意两国人民的了解,也可以说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从他身上,我学到了顽强、坚毅、勇敢、忠诚、信念、观察、写作······马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第二篇: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读《马可·波罗游记》有感
魏尚贤1103100544经济学基地班 100
5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

他在书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中国人的智慧,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中国在全书中分量很大,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

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

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通过书中的描写,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元朝的强大和昌盛,从书中附录的马可·波罗旅行中国路线略图上可以看到元帝国的疆界非常宽广,南到印度,北到俄罗斯南部,西到中欧,横跨欧亚大陆。

虽然书中所述很多地名和现在不太相同,甚至有很大出入,但是从其中可以看到当时元朝的强盛。

也可以从书中所描述的战争感受到当时元朝统治者扩张领土的野心以及战争的残酷。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给我们了解蒙古族兴衰史增加了一些素材。

《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知识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已经使用煤炭作燃料,然而,十三世纪欧洲人还根本不懂煤炭是什么东西。

马可·波罗看到中国人用煤,还以为那是一种可以燃烧的“黑色石块”。

游记里写道:“整个契丹省到处都发现有一种黑色的石块,它挖自矿山,在地下呈脉状延伸。

一经点燃,效力和木炭一样,而它的火焰却比木炭更大更旺。

甚至,可以从夜晚燃烧到天明仍不会熄灭。

这种石块,除非先将小块点燃,否则平时并不着火。

若一旦着火,就会发出巨大的能量。

”在游记中,还记载了数种珍禽异兽、奇花异草、珍珠宝石等许多欧洲人所不曾见过的东西。

这些都给欧洲人
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著名旅行家哥伦布也从中受到巨大的鼓舞和启示,非常钦慕中国的文明富裕,激起了冒险东航的决心。

书中没有用华丽的词藻进行耸人听闻的叙述,只是用旅行家口气把所见所闻的大量史实,让鲁斯梯谦记载下来。

而马可·波罗在中国任职期间,了解到忽必烈喜欢听各地的奇闻轶事,所以他每次出访一个地方,都要打听那里的风土人情、奇闻轶事等等,回朝后禀报给忽必烈,博得他的欢心。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马可·波罗也可以说是充当了新闻记者的角色,在各地调查采访。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

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这本书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马可·波罗和他的《马可·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同时,在《马可·波罗游记》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

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更深入了。

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

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

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时代开始了。

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

事实证实,《马
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第三篇:《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马可·波罗游记》是公元十三世纪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记述他经行地中海、欧亚大陆和游历中国的长篇游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1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

它是13世纪最著名的旅行家,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他的父亲和叔叔经过长途跋涉穿越了欧洲和中亚。

在1275年马可波罗来到了元朝,他被元朝的富丽堂皇而惊艳到,便决定留在元朝。

皇上见马可波罗是其他地方的人,便给他封了一个大官儿,并做自己的翻译。

马可波罗因此立下了不少功劳哦,也获得了许多的钱。

于是,他便跟皇帝说,皇上我想回家,皇帝便说要不然你在这再留几年吧啊?马可波罗无奈便只能留到这儿。

于是,他到了期限别跟皇帝说皇帝我必须要回去了,皇帝便送她回自己的家乡,回家乡的时后便碰见自己家乡叛变。

自己被当成汉奸被抓了起来,进了监狱,他就跟他的狱友说,我告诉你啊,我去了元朝,他们太富有也太厉害了,他的狱友听了他的故事便答应为她整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这就整理出来了《马可波罗游记》的故事。

无论如何,《马可波罗游记》向欧洲人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马可波罗在书中盛赞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达繁荣。

这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好奇和探索,促进了中西交往,给世界带来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2
1253年,马可波罗出生于水上之城威尼斯,家族世代为贸易商,1260年,马克的父亲尼古拉和叔父,玛杜兄弟俩从君士坦丁堡来到蒙古大帝的首都上都,见忽必烈大王,1266年兄弟俩拿到忽必烈大王赠于的一块雕刻有大雕符号的金牌通行证,所以通行非常方便,又由上都出发,回威尼斯。

1271年,17岁的马可随父亲和叔父,自威尼斯出发,一块儿来到中国。

渡过地中海,横穿欧亚大陆,来到中国旅行。

他们翻越了无数陡峭险峻的山峦,穿过了许多荒无人烟的沙漠,历尽
了艰辛。

1295年,马可?波罗带着不菲的金银珠宝,还有关于中国人的生活秘密,回到了自己暌违已久的故乡威尼斯。

可是,威尼斯人根本就不相信,这个“失踪”了二十多年的冒险家所讲的那些不可思议的故事。

他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百万马可”,意思是说,他所讲的故事乃是“一百万个谎言。

看了标题和其中的有关杭州和东南亚的几章,杭州的街道和运河,都相当广阔,船舶和马车载着生活日用品,不停地来往在街道上和运河上。

连接运河两岸主要街道所架的桥,都有高级的建筑技术,使桥身高拱,以便竖有很高桅杆的船只可以从下面顺利通过。

杭州城内有十个巨大的广场和市场,街道两旁的商店,不计其数。

每一个广场的长度都在一公里左右,广场对面则是主要街道,运河跟一条主要街道平行,河岸上有庞大的用巨石建筑的货栈,存放着从印度或其他地方来的商人们所带的货物。

这些外国商人,可以很方便地到就近的市场上交易。

一星期中有三天时交易日子,每一个市场在这三天交易的日子里,总有四万人到五万人参加。

杭州街道全铺着石板或方砖,主要道路的两侧各有十步宽的距离,用石板或方砖铺成,但中间却铺着小鹅卵石。

阴沟纵横,使雨水的一流入运河。

街道上始终非常清洁干燥,在这些小鹅卵石的道路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一样地,不停奔驰。

马车是长方形的,上面有篷盖,更有丝织的窗帘和丝织的坐垫,可以容纳六个人。

从二十六公里外的内海所捕获的鱼虾,每天被送到杭州。

当你看到那庞大的鱼虾数量,你会想到怎么能卖得完。

可是,不到几小时的光景,就被抢购一空,因为杭州的居民实在太多。

通往市场的街道都很繁华,有些市场还设有相当多的冷水浴室,有男女侍者分别担任招待。

杭州人不管是男是女,终年都用冷水沐浴。

他们从小就养成了这个习惯,认为冷水对身体有益。

当然,也有热水浴室,不过专供外国人使用,因为外国人不能忍受那冰一样的冷水。

杭州市民每天都时间,大都在晚饭之前。

杭州主要街道的两旁,矗立着高楼大厦。

男人跟女人一样,皮肤
很细,外貌很潇洒。

不过女人尤其漂亮,眉目清秀,弱不胜衣。

她们的服装都很讲究,除了衣服是绸缎做的外,还佩戴着珠宝,这些珠宝价值连城。

这就是欧洲威尼斯王国商人马可波罗笔下的十三世纪中国杭州的景象。

真是让中国人汗颜!不怪乎,白杨说,明皇朝让中国倒退了整整三百年!也由于这篇游记,使欧洲的探险家前仆后继,寻找通往遍地黄金的大汗乐土之路。

看了这些描述,我觉得欧洲之行所作的游记,实属多余。

十三世纪中国已建立起高度的文明与繁荣!而那时的欧洲人尚未开化。

他们看到当时的中国,就像乡下人进大都市,满目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惊奇得目瞪口呆!跟我们这群游客今天看到的繁华欧洲一样惊奇。

读史,让人感到心情的沉重!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3
游记一般是个人兴趣所致,不是遵命文学,没有政治色彩与正史相比与当初现实情况更为接近,不过也会因个人脾性问题而不太靠谱。

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传说很多:一个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人在七百多年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将他看到的中国写成游记,引得无数外国的英雄竟折腰,他们看了《马可波罗游记》引发了对中国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到东方来寻找发财机会的强烈欲望。

据说哥伦布就是被《马可波罗游记》激励想到东方来发财,却无意中发现了“新大陆”。

我看这本书时想起了一个故事:文革结束后全国都开批斗“四人帮”的会,陕西农民批评毛夫人说蓝萍女士的床头和床尾都放了糖罐子和油条,睡觉前吃油条蘸白糖,一起床又吃油条蘸白糖,那日子过得比皇后还奢靡。

马可波罗游记的语气有如陕西的农民,以一个倾慕的视角大胆进行想象,对于忽必烈各种穷奢极欲的生活有明显夸大之嫌,道听途说的成分太浓,说忽必烈身边的巫师可以人工影响天气,更加不靠谱了。

和我有相同感觉的人很多,这篇游记在当时也引发大量争议,一些威尼斯人说那是他在波斯商旅的营帐中听来的,当时做买卖能去到波斯已是天的尽头了。

英国学者披露意大利考古学家最新研究成果:
一系列新证据显示,马可波罗其实从未到过中国。

大英图书馆的弗朗西斯·伍德于1995年出版《马可波罗真的去过中国吗?》一书,称马可波罗很可能连黑海都没到过。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述的内容可信度不高,连该书的版本都没有定数,有的有四篇,有的只有三篇。

那些关于西方人看了这本书引发对古老东方国度向往的说法大约也是个传说吧?不知道我的老师们是否读过这本书,他们介绍说这本书描绘当时中国的繁华、富庶,并要我们引以为自豪,我们的祖先也曾经阔过。

看看书中那时哪里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首都北京被他们称为“汗八里”,这里是鞑靼人、契丹人、突厥人、撒拉森人的乐园,哪里看得到华夏的子孙?就是到了云南这样偏远的西南边陲,都是由鞑靼人统治,鞑靼人禁止我们打猎、捞珍珠,只为那忽必烈一人享用。

在北京的北土城公园里有忽必烈进入北京的大型雕塑,那神气比解放军进入北京城还要英武许多。

法国大儒孟德斯鸠说鞑靼人是世界的祸害,曾经两次征服中国,但我们中国人却不这么看,还自豪地说我们的祖先曾经打到了欧洲,我们的历史地图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辽阔。

那个年代按顾炎武的说法应当是中华民族第一次亡天下,按照“殖民地”的概念来看那时的中国只是蒙古人的殖民地。

我们的文化是顺从的,被人家征服了就直接认他为祖先,明时的江山被大清国侵占了,于是大家都蓄起了长辫,做了大清国的顺民。

但顺从不一定是中华一贯的思想,清末反清斗士们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直接指出满清就是鞑虏,鲁迅先生也提出成吉思汗应当是蒙古人的祖先。

《马可波罗游记》由一个不太靠谱的人记的不靠谱的传说,读了该书很容易得到这样的判断,但是对待历史我们还缺乏评判的尺度和价值观念的基本准则。

第四篇:马可波罗游记演讲稿
32号林景熙:演讲稿
标题:历史上第一部让西方人感知东方的著作------马克·波罗游记正文:介绍本书----出生,并讲述来到中国的所见所闻----感想,结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大家肯定对《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很熟悉了吧。

马克波罗是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马可波罗游记》是由他口述,他的狱中好友鲁思梯谦笔录的传世之作,被认为是“世界一大奇书”。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共有229章,每章叙述了一个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

马克波罗生于意大利一个旅行世家。

他的父亲和叔叔都是商人。

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当马可波罗第一次来到中国后,看到中国人民发达的经济文化而感到惊叹。

它记述了当时东方最富强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后来对东西方新航线的开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著名的哥伦布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大将慧元发明的奶粉和肉松,以及当时很多其他国家没有的火炮,纸币等东西的那些章节。

我认为《马可·波罗游记》促进中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并使西方后来居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走在世界的前列,马可波罗着实有着不可磨灭的启蒙功绩。

我认为:“《马可波罗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之作,这本书为欧洲做了很好的模范文明世界,为欧洲人文的广大复兴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给了西方人巨大的鼓舞,激起他们对东方的向往和热情,(对资本主义的萌芽和文艺复兴的兴起)。


原本看这本书,我是把它当成类似《徐霞客游记》一样来读。

可是后来我发现与徐霞客游记不同的是:《马可波罗游记》着重描述商业与经济等内容,而《徐霞客游记》却着重于山水游记。

看完后我不由的想,同样是走万里路,但是每个人的目的不同,看到的、得到的东西也都是不一样的。

《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行走也是思考的另一种方式。

结尾: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了。

第五篇:马可波罗网发展如何?可信吗
发展历程
2006年12月,马可波罗在北京中关村成立。

2007年6月,马可波罗首创国内互联网精准采购数据标准。

2008年10月,马可波罗建立国内最大的产品数据标准化格式。

2009年12月,马可波罗荣获2009电子商务风云榜“最具市场前景奖”暨“最具投资企业奖”。

2010年12月,马可波罗总裁苏继挺先生于“2010中国互联网经济论坛”的风云人物评选中荣获“电子商务行业最佳CEO”。

2011年1月,马可波罗成为Google标杆式合作伙伴,并向谷歌中国所有合作伙伴推广马可波罗的成功经验。

2011年4月,马可波罗成为百度B2B行业标杆式合作伙伴,双方联合推荐品牌供应商。

2011年5月,马可波罗实现正现金流,并实现历史性首次盈利。

2011年6月,马可波罗日UV达到120万,Alexa全球排名831,国内排名120;扣除行业资讯流量,马可波罗采购流量已经超过慧聪,成为中国最大的精准采购搜索引擎。

2011年7月,马可波罗“英才计划”启动,迎史上最大规模招聘,构建中国式谷歌企业文化。

2011年9月,马可波罗获得谷歌颁发的“2011Google合作伙伴成长奖”。

2011年9月,马可波罗网被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认定为软件企业。

2011年11月,马可波罗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等四部委联合认证的“高新技术企业”资质。

2012年7月,马可波罗网获得北京商委的外贸平台资金扶持。

2012年11月,马可波罗网获得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颁发的“2012北京信息网络产业新业态创新企业50强”。

2012年12月,马可波罗网总裁苏继挺先生被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评为海淀区创业领军人才。

2012年12月,马可波罗网获得北京市财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2012年12月,马可波罗网总裁苏继挺先生被中关村科技园评为创业之星。

2013年1月,马可波罗网“商机匹配系统”获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认定。

2013年2月,马可波罗网总裁苏继挺先生获商务部邀约参与《电子商务营销运营规范》国家标准的制定。

预计至2015年,马可波罗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精准采购搜索引擎,为全球中小企业提供精准采购搜索、精确广告投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