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树的画法(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树的画法(教案)
第一篇:中国画--树的画法 (教案)
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
第1 课时:树木画法
课型:综合课教学方法:欣赏、讲解、示范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目的: 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

为以后学习山水画打下基础。

重点: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难点: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具准备:山水画二至三幅,树木结构图一幅,树枝、树叶分类挂图学具准备:国画工具——笔、墨、纸、砚。

教学步骤
课前,在教室前面挂出写意山水画二至三幅。

1导言:
先欣赏挂在墙上的几幅山水画,由此引入新课,介绍树木是山水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祖国的传统艺术,我们要十分珍爱并发扬光大。

2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3树干、树枝的画法:
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

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

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

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即:“鹿角法”和“蟹爪法”。

鹿角法:枝条上挺如鹿角状,两枝交接处的内角多为锐角,也有成钝角的,但不宜取直角,因直角太呆板。

蟹爪法:枝条下屈,如蟹爪。

(枣、柿等树,大体属于这一类。


4树叶的画法:
树叶的表现法虽很多,但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

即:点染法和双勾法。

点染法:
(1)胡椒法:为密集的圆形小点。

最好用微秃的毛笔画,落笔时笔锋直擢纸面,有节奏地点下去。

注意墨色的浓淡变化。

梅花点与鼠足点:由五点聚成一个小单位,其形状如梅花和鼠足,然后由许多小单位交错排列而成。

梅花点下笔重;收笔轻;鼠足点下笔轻,收笔重。

松叶点:松叶又叫松针,由八、九笔或更多的笔画组成上仰的扇形,一般由中间一笔画起,先左后右,每个小单位参差交叠构成一大片树叶。

介字点与个字点:叶形下垂,每个小单位形如“介”字或“个”字。

要注意参差交叠与浓淡变化。

双勾法:
双勾法,就是用勾线的方法画树叶。

其组织排列规律也与点染法相似。

根据树叶的形状特征,可采用象征形的。

如:三角形、圆形、菱形等。

也可采用写实形的,如实的勾勒描绘树叶的形状。

如梧桐叶、槐叶、棕叶等。

采用双勾法,可以使丛林有变化,防止画面的单调和沉闷感。

(介绍树叶画法时,除挂图外,还可采用边讲解,边示范的办法,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作画步骤:
以一棵树为例,边画边讲解。

(1)画主干。

由上起笔向下用中锋画主干,运笔要加强顿挫转折,用墨宜稍淡,画成之后,用浓墨在背阴处略加破醒,树的精神就出来了。

(2)画枝干。

画枝干,一要注意穿插关系,树枝交叉的最小单位是三根枝条,这三条枝构成的状态以不等边三角形最美。

落笔时,从主枝上生出小枝,小枝上又生出小枝,层层生发开去自可收到“齐而不齐,乱而不乱”的效果。

二要掌握疏密关系,有收有放,才有风致。

用墨要前枝浓,后枝淡,适当地把空间距离拉开。

(3)点叶。

点叶从树端点起,注意疏密、浓淡及树冠的造型。

画完后,还可在后面添加丛树和远树。

作业要求
临摹一棵树或多棵树。

要求线条流畅,墨色有浓淡变化,以体现前后关系。

第二篇:中国画菊花画法教案
课题:国画四君子之菊花授课对象:初中八年级课时:4课时课型:造型·表现
设计思路:陈毅赞菊:“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画“四君子”之一的菊花,它以其傲霜耐寒的品质为中国人所称道,成为花鸟画的
重要绘画题材之一。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课件、毛笔、墨、宣纸、碟子、笔洗、报纸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花卉的技巧特点,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并从中领会到画的意境。

2、学习中国画写意菊花的简单画法,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掌握一些菊花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情感和任务。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中国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引发学生的创造灵感。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指导学生观察画中的虚实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绘画的形式描绘菊花,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教学难点:抓住菊花的特征,画出菊花的全貌,提高学生绘画的技能和技巧。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课堂秩序,清点人数,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二、新课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上次的课我给大家介绍过了国画四君子,我们学过了竹子、兰花,这节课我给大家讲讲菊花的画法。


三、讲授新课
1、先介绍菊花(菊花简介)
菊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下部稍带木质,叶卵形互生,秋末开花,傲霜耐寒。

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等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

2、介绍菊花的功能菊花除了观赏功能,有些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3、观赏各种种类的菊花
4、观看画家笔下的菊花(用白描的、双钩画法、没骨法各种画法的菊花)
5、利用多媒体放映一张菊花的图片并提问
(1)、认真观察这幅菊花,看看它们是由哪几个部分构成的?
菊叶、菊枝、菊花
(2)再看看菊叶有什么不同?菊花又有什么不同?菊枝呢?a、菊叶有大有小,有淡、有浓
b、菊花,有露出花蕊的和没有露出花蕊的,有朝上的、朝左、朝右开的花
c、菊枝干劲有力地衬托着叶和花。

(3)而花是由什么形状的花瓣组成的?
由尖头椭圆形组成的。

6、菊花的绘画步骤
①画花:先用浓(淡)墨从花心往外有层次地勾出花辨。

用中锋双沟花瓣。

(花一般不重复,浅几朵重几朵)
②画叶:先用毛笔蘸淡墨,笔尖蘸浓墨,侧峰画叶,待叶子稍干,用毛笔蘸浓墨,用中锋勾叶脉。

③画枝:用笔可曲可直、要有节奏,不可太光,可中锋,可侧锋,要留下用笔的痕迹。

(墨色比花色重)
7、用多媒体展示菊花画法的步骤图和最终效果图。

四、学生练习
通过课件放映画好的菊花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并尝试画菊,教师巡回指导。

1、突出重点:详细讲解用笔方法与点染要领,指示学生注意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卫生、不要乱甩毛笔,要用专用的抹布或吸水纸来吸墨、揩桌、擦画具等,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五、作业展评
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
3、提出今后应注意的地方
六、教学小结
五、课后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第三篇:《树石画法》教案2
美术教案
2017·9中国山水画《树之画法》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初步理解对意境的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是山水画的灵魂。

2.通过创作山水画,提高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树木的结构和中国画画树的特有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树木的穿枝插叶。

教学准备:
教材、视频资料、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1·树石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树
画法尤为重要。

2·展示不同季节树木景色图片,说明树有不同种类和姿态,因此有不同的画法。

(展示一组山水画请学生欣赏,提问:你能发现画不同的树有哪些不同吗?)
二·笔墨技法讲解。

1·树枝的结构:
传统画论中把向上生长的树枝称为鹿角枝,把向下弯曲的树枝称为蟹爪枝,另外还有平生横出的长臂枝。

(展示图片,让学生分别找一找其中的鹿角枝和蟹爪枝。

)教师总结:树的结构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向上生长类,称为鹿角枝,这类树最常见,如柳树,樟树等。

二是向下弯曲类,称为蟹爪枝,如龙爪槐。

三是平生横出类,称为长臂枝,如松、杉,木棉等。

2·远树和近树的画法:(物象的远近关系表达法)
展示图片《富春山居图》局部。

提问:你知道近树和远树的画法有什么不同吗?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物象具有近大远小,近遮挡远,近清远朦的特点,所以在表达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物象的远近关系。

3·树的画法步骤:(1)·先画主干。

(2)·添加树节。

(3)·再画树枝。

(要四面取势。

画树出枝一忌干、枝均等排列;二忌数枝平行;三注意枝要抱体,不可散乱。

)(4)·用浓淡不同的墨色画出不同形态的树叶。

(铅笔亦可。

)4·点叶画法:
画树有单叶(点叶法)。

夹叶(双勾法)。

根据不同种类的树,画面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用法。

三·学生练习
根据以上学习内容,请大家大胆临摹一副课本上或图片展示的作品。

(播放背景音乐及视频文件,让学生在欣赏树石画法视频的同时自己动手创作。

)四·作品展示--点评五·教师总结六·教学反思:1·山水画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如何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水平?
2·如何让学生用作品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传
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长岭中学
陈鹏
·9
2017
第四篇:中国画之兰花画法(二)
中国画之兰花画法
(二)花中四君子—国画兰花的图文步骤步骤一
中墨勾花头,线条稍细,宜光滑且要有顿挫变化,重墨勾叶,同时勾出蝴蝶。

步骤二用花青分染兰叶正面及花茎,分染时注意留出水线。

步骤三白粉平涂花头,用草绿平涂反叶、花茎、苞片。

步骤四用淡草绿分染花瓣根部,用胭脂从托叶尖部向下分染,依结构用朱磦分染唇瓣,平涂藤黄。

步骤五曙红分染花瓣尖部,用四绿分染反叶,胭脂点唇瓣及合蕊柱上的斑点,然后画出蝴蝶,调整整体完成。

自古以来,作为“四君子”之一的兰花深受中国文人的倾慕,也是中国国画家书写描绘的恒定题材。

那么兰花的绘画技法有哪些呢?如何画好兰花呢?让我们系统的学习一下中国国画中兰花的绘画技法。

兰花生于深山幽谷,有“王者香”之称的馥郁清芬,加上其纯洁高雅的形象,成为坚贞不渝、不慕荣华的君子美德的化身。

历代中国国画家以画兰花著称的画家甚多,成就较大的有南宋元初的赵孟坚、郑思肖,元代的赵孟頫、雪窗,明代的文徵明、陈元素、徐渭,清代的石涛、朱耷、郑燮、李方膺、蒋予检及近现代的吴昌硕、潘天寿、吴葬之、白蕉等。

一、中国国画中兰花叶的绘画技法
起手第一笔,是决定一株兰花的结构、位置之关键。

兰花叶有扭曲或飘动,但一般都以一笔画出。

常有“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的绘画技法。

对于兰叶的宽度变化,以笔的提按加以表现。

稍微提笔则叶细,稍微按笔则叶宽。

叶片扭曲的部分,稍稍提笔。

撇叶行笔须有起伏断续之变,收笔须力到毫端,切忌尖露轻滑。

1.一笔兰叶绘画技法:一般是长叶,笔势长而有力,先从根部藏锋起笔,成“钉头”状。

2.两笔兰叶绘画技法:根据第一笔笔势画第二笔,并和第一笔相交成凤眼,第二笔略短于第一笔,两笔不能平行。

3.三笔兰叶绘画技法:第三笔破凤眼,前两笔交叉处从中破之。

破凤眼后应形成一大一小两个''眼”,切勿平均切分。

4.五笔兰叶绘画技法
三笔为一组,五笔亦为一组。

画好后,可在旁边补稍短的两笔,并和前三笔相交,不宜平行。

短叶也可以从叶梢起笔,画向根部。

叶梢有尖有秃,但笔锋不宜过尖。

注意表现出叶片之间充满变化的相互关系。

在实际创作中,有时候画完花之后,作为调整画面需要可再加上短叶。

5.多丛兰叶绘画技法
画面上出现两株或多株兰花,首先应确定主次关系,以突出主体。

一般主体应花叶多而密,客体应画得简单而少些,墨色也可淡些。

其次,在两株兰的位置关系上,有前后、高低、左右、斜向之不同。

各株兰叶之间应相互照应,顾盼有情,主次分明,并体现出主体感及空间感。

二、中国国画中兰花花朵的绘画技法
1.画花步骤:画花先以两笔画中心位置的花瓣,通常由外向内用笔。

中间两瓣短而肥厚,周围数瓣长而瘦劲。

角度不同,花瓣的大小应有变化。

花有俯仰、向背、含苞、正侧、疏密等变化,应一气呵成,忌雷同。

2.花蕊画法:花蕊如人眉目,一至四点均可,如作草书的“上、下、小、心”等字形,下笔沉着肯定,笔势跳跃而连贯。

待花即干未干时以浓墨点蕊,便显生动活泼。

3.花朵的不同姿态
写花之法,兰、蕙各不相同,兰一茎一花,蕙一茎多花;的用墨宜稍淡,以表现其轻盈、丰腴之风韵。

画时先将笔在兰花生叶下,蕙花则往往一茎举出叶外。

与兰叶相比,兰花
清水中蘸湿,使笔根含水量足,再用笔尖蘸少许淡墨。

(下部分)学习中国国画花鸟画,一般认为“四君子”是基本功训练的重要课程。

因此,历代都有不少关于“梅、兰、竹、菊”的画谱,并深受欢迎。

学画兰花,要临习历代名家墨兰精品,深入锤炼中国国画的笔墨绘画技法,更要走进大自然,对兰花仔细观察,掌握不同品种、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兰花形态、结构、习性和风韵的变化规律,进行写生。

学习中国国画花鸟画,一般认为“四君子”是基本功训练的重要课程。

因此,历代都有不少关于“梅、兰、竹、菊”的画谱,并深受欢迎。

上篇我们学习了兰花的自古以来,作为“四君子”之一的兰花深受中国文人的倾慕,也是中国国画家书写描绘的恒定题材。

那么兰花的整体绘画技法有哪些呢?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兰花的整体绘画技法。

兰花生于深山幽谷,有“王者香”之称的馥郁清芬,加上其纯洁高雅的形象,成为坚贞不渝、不慕荣华的君子美德的化身。

一、中国国画中兰花的花与叶绘画技法步骤
步骤一:画主叶。

先画出从左下方向右上方伸展的第一笔;第二笔亦从左下方向右上方斜出,与第一笔交叉后弯折呈下垂状;第三笔破“凤眼”。

步骤二:画小叶。

将短而细的小叶画在长叶根部。

步骤三:画两朵花。

其中,满开的一朵,半开的一朵。

满开的兰花朝向左边,与兰叶相背。

半开的一朵隐于叶后,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意,一隐一现,相映成趣。

最后落款,钤印。

二、中国国画中兰花整体的绘画技法步骤步骤一:撇主叶。

中国画强调“不似之似”,笔者在画前先对写兰对象细致观察,把握其大致姿态,删繁就简,大胆取舍,确定构图。

根部置于画面左下部,叶子分别从右上方及左边撇出,整丛兰叶重心略向右侧斜。

步骤二:画副叶。

在长叶根部中心点呈扇形伸出。

副叶多短而直,以托主叶之摇曳飘动之态,墨色稍淡。

叶片左促右展,既朴素自然,又避免了平板。

行笔爽劲稳健,力求表现剑兰兰叶坚韧挺拔之姿。

步骤三:出茎生花。

兰叶画好后,先从左边斜生出一茎,尾部向左收回,与兰叶走向及弧线取相反之势。

三朵开放程度不同的花依次生发,姿态各异,生气勃勃。

步骤四:画完花、叶,落款、钤印。

学习中国国画兰花,要临习历代名家墨兰精品,深入锤炼中国国画的笔墨绘画技法,更要走进大自然,对兰花仔细观察,掌握不同品种、不同气候背景下的兰花形态、结构、习性和风韵的变化规律,进行写生。

兰花画法(3)画兰也叫“写兰”、“撇兰”,要以书法之用笔“写”出兰之形、之神、之品格。

应以清为上。

1.如作草书一样,写成一组:
2.按心中设计安排另一组,两组要有向背等变化:根据需要接叶,接叶要肯定,不要留下接痕。

用笔要有提按关系:斗方构图一般应占够三边才会好看,所以画兰不但要有主次安排,更应将气韵延向三边。

画花要舒展洒脱,所谓喜气写兰,力求婀娜多姿,疏密有致,方可观也。

花同样要有疏密,反转呼应等关系
画兰长叶不可多,多则俗气;短叶不可少,少则不茂。

待花画完,不要急着点心,应先收拾叶子。

平行的要破,等长的要加。

等花心处稍干,以浓墨笔点花心。

为了不使长叶散气,所以要堵,给右下画石头来堵气。

画石头应用长锋,逆锋向左戳去,而后调换笔锋方向拧笔画下,再以托笔拉回,勾起画出石头轮廓。

石头轮廓画完,皴出阴阳,石分三面,要画出立体感。

提款位置很重要,要与画面协调并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

细心收拾后盖章此种画法的优点是不容易画坏。

过去的“一笔长,二笔短,三笔破凤眼”容易让人都画成长叶。

而此种画法是先画短叶,那里需要长的加接就行,所以容易掌握。

女子,若兰
喜欢和倾慕兰花,是因为她的真实与自然,清雅恬静,秀外慧中。

在中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没有哪一种植物能与兰花相比,“兰”,已完全离开它本身的植物性,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

如果把女子比作花,大概唯有兰花可堪比拟。

“丰骨清清叶叶真,迎风向背笑惊人;自家笔墨自家写,即此前身是后身。

” 兰花的魂清骨洌可谓亘古独一,她清高避俗,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更可贵的,是“兰在幽林亦自芳”。

兰花不与桃李争艳,不因霜雪变色,绝无矫揉造作之态,更无趋势求媚之容。

李敖在一篇文章里曾写过:“如兰的女人,她聪明,柔美,清秀,
妩媚,有深度,善解人意,体贴自己心爱的人,她的可爱是毫不嚣张的,她像空谷幽兰,只是不容易被发现而已。


女人当如兰,清高而优雅,兰心而慧质。

纸醉金迷的时代不会让她们的灵性蒙尘,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她们依然独自芬芳。

女人当如兰,聚思成文,凝情为章,她的文字中缀满了生命的阳光和愉悦,还有对生活细节之美的聪颖顿悟。

她更能体会音乐的灵魂和书籍的芳香,更能够享受天的湛蓝和风的清柔。

如兰花一样的女人,不一定要拥有回肠荡气的爱情,但她们一定向往世间最纯真的感情。

“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兰味沁心脾,临窗自流芳”。

如兰一样的女人不渴望闭月羞花的容貌,但是她们处事得体,气质优雅,内心浪漫,洒脱自然,她们性感却不张扬,典雅却不孤傲,内敛却不失风趣。

这是一种历炼,只有女性先天的蕙质兰心,加上后天对人生长久的深入思考,才能由内而外升华出这样的气质。

如兰花一样的女人,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蔚蓝天空。

无论对生活和事业,她们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她热爱生活,为人女,她们是父母的骄傲;为人妻,他们善解人意,懂得生活;为人母,她们平和宽容,足以做孩子最好的榜样;为人友,她们懂得谦让,总能带给身边的人快乐和信心。

她深知,一株娇小的兰花,在自然的神秘体系中,不过是一株小小的香草,既然有缘相遇,只要心怀圆满的喜悦与感恩,就足矣。

蕙质兰心,这是一个与兰有关的成语。

如果一个女子真的能够称得上蕙质兰心,一定是聪明到了极致、优秀到了极点的。

她们也一定持有如兰一般的品性:简约淡雅,不卑不亢,看似纤弱,却又坚强不屈。

如兰花一样的女人一定心中充满爱,除了珍惜爱情,她们还更珍惜友情和亲情。

知道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嘘寒问暖,懂得人世间最珍贵的是真情,她们勇于付出,会用真心呵护。

喜爱兰花,就是喜爱她的神清、色清、气清、韵清。

而如兰花一样的女子,她也能始终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兰花之韵,清新淡雅,幽雅高贵。

女性之美,纤柔淡约,优雅大方。

经过岁月的打磨,如兰的女人拥有的是一种知性温婉的美和脱尘不凡的气质,以及不会随时光流逝而去的优雅和对生命的执着。

不会画兰花的是不是笔法和用墨错了?
欣赏四大名家画兰花石涛写兰石涛《芳兰图》石涛写兰,风格之多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成为二赵(南宋赵孟坚、元代赵孟頫)之后成就最高的杰出大家。

石涛《兰花图》石涛曾说:“运腕虚灵则形能折变”。

石涛运腕的工夫可说是炉火纯青的了。

石涛《兰花图》石涛《兰花图》中兰叶瘦劲,浓墨托出,交迭穿插,兰花散发出幽香。

粗细长短的笔踪、枯湿浓淡的墨形,经过疏密聚散的组合,使整幅画显得轻松明快,充满了生意。

瑞兰图轴立轴设色纸本 1699年作款识:真州吴子文野之清越草堂,今年己卯二月尊堂五十寿时,幽兰盛开丛中,多并头,中间一茎产双并双花烦四朵。

吴子藉以奉母,至夏五月复产一枝,台高三寸许,花开八朵。

俯三仰五,其色如玉。

碧者
三、白者
二、黄者三焉。

远近观者如堵,此世罕之见者也。

氤氲满室,非寻常可比,吴子买舟至广陵出旧宣小幅,请绘其图。

今以管仲姬笔意写此,并索诸同人各赋诗章兴瑞草,争先再祝堂上,俟补八博闻,亦一段嘉话云。

清湘老人济大涤堂下。

印文:痴绝(朱文)前有龙眠济(白文)清湘石涛(白文)石涛兰石图画兰最难之处在叶子的穿插,石涛却能得心应手。

多而不乱,少而不疏,而且往往因难见巧,使之格外生动。

石涛兰竹图石涛固然是一位具有“天马行空”之才的人,然其画兰的成就并非易得。

石涛在一幅墨兰册页中题道:“十四画兰五十六,至今与兰争鱼目;始信名高笔未高,悔不当初多食肉。

”这诗的意思是:十四岁画兰已画到五十六岁了,还未能画好。

虽然名高而笔未高,未能予兰传神,不过鱼目混珠而己。

早知这样,不如当初多食肉以养生,何必要这番素心。

这首诗貌似诙谐,实则表露了石涛画兰的甘苦。

二八大山人写兰八大山人兰八大山人兰八大山人《水仙兰花图》八大山人花鸟八大山人《梅兰图》八大山人兰八大山人与石
涛合画《兰竹图》此幅作品先是八大山人画兰石,巨石向右拔地斜立,纯用淡墨简约地勾勒皴染,占据半幅画面,石下是左高右低的土坡,石脚一丛展开的兰花仅仅简约的数笔,将兰挺立而又摇曳多姿、生机勃勃之态写出即收笔,堪为八大本色,惜墨如金,高度凝练概括,而恰到好处。

石涛后写竹,补竹之后他所题的“八大山人写兰,清湘涤子补竹。

两家笔墨源流,向自独行整肃。

”大意是说,他与八大山人合画一画,八大写兰石部分,自己写竹部分而补成,原本两家均卓立不群,自成一家,笔墨源流,各自不一,但均各有传统源流为依据自成一家的,虽然各成一家,但在这幅画中心灵、意趣以及笔墨,却是交融的。

三吴昌硕写兰吴昌硕《香骚遗意图》1892年作吴昌硕《幽兰》吴昌硕《山谷幽兰》1918年作吴昌硕《兰石图》1919年作吴昌硕《幽兰》上款人赵子云(1874-1955),吴昌硕弟子。

此幅作品用笔沉稳,融入千古而显现于一丛一瓶幽蓝间,既突出了文人画的清雅格调,又表现了师徒两人的深厚情谊。

此幅作品用笔沉稳,融入千古而显现于一丛一瓶幽蓝间,既突出了文人画的清雅格调,又表现了师徒两人的深厚情谊。

吴昌硕《兰桂清赏图》1906年作吴昌硕绘画尤工花卉,博取徐渭、石涛、赵之谦各家长处,并取篆、隶、狂草的笔意入画,继承“扬州八怪”画风,下笔如急风骤雨,色酣墨饱,布局重整体,尚气势。

吴昌硕说:“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

”因此一笔一画,一枝一叶匠心独运,配合得宜。

“临橅石鼓琅玡笔,戏为幽兰一写真。

中有离骚千古意,不须携去赛残神。

”“东涂西抹鬓成丝,深夜挑灯读楚辞。

风叶雨花随意写,申江潮满月明时。

”作品上题此二首并记:“掘地得瓶如秋壶,腹内有字用洁白日本纸拓出之。

谛审霍是霍字。

吴愙斋藏叔男彝霍字相同。

罴是罴字吴氏两罍所储庚。

”吴昌硕牡丹兰花图设色纸轴1917年作四齐白石的兰齐白石《兰》此幅作品是齐白石81岁绘制,从绘画与书法风格看,是其成熟期的作品。

这时期老人身体强健,气力弥满,落笔坚实,墨色简约而精妙,正处于艺术巅峰状态。

此幅齐白石的作品有齐家两代三人的墨迹:上方是庚午年四子齐良迟拜读的提拔,视若拱璧。

事隔多年之后,齐白石小女齐良芷观此先君珍迹,感慨万千,于裱褙旁复又亲题。

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