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四川省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选择题
下列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羁绊(pàn)磅礴(bó)辐射(fú)冗杂(rǒng)晦暗(huǐ)
B. 眼眶(kuāng)脑畔(bàn)屹立(yì)撺掇(cuān)家眷(juàn)
C. 欺侮(wǔ)铿锵(qiāng)连翘(qiáo)簌簌(sù)销声匿迹(nì)
D. 农谚(yàn)凋零(lín)潮汐(xī)褶皱(zhě)追溯(shù)
下列字形正确的一项为()
A.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
B. 随着时间的流失,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C. 每一个舞恣都充满了力量。
每一个舞恣都呼呼作响。
每一个舞恣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
D. 它振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下列成语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B. 国庆节的夜晚,大街上熙熙攘攘,逛街的人们兴高采烈。
C. 在绚丽的灯光下,宋祖英的服装精致得体,天衣无缝。
D. 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适可而止,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今年的玉米产量较去年比,整整下降了一倍。
B. 恐龙灭绝事件认为是由约6600万年前的一颗陨石撞击地球所致。
C. 读经典作品,会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D.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日光下澈:清澈
B. 为堪,为岩:不平的岩石
C. 以其境过清:凄清
D. 悄怆幽邃: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B. 闻水声,如鸣珮环庭下如积水空明
C. 如鸣珮环,心乐之念无与为乐者
D.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全石以为底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小石潭的西南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B.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清凉,不可以长久居住,就题字而去。
C.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潭中的鱼儿可能有一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
D.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文都寄情于自然山水,表达了一种郁郁不得志的悲凉,但柳宗元触景而伤感,苏轼处困境而旷达。
B. 甲文通过写形态各异的石头、参差披拂的枝蔓、空游无依的鱼儿、斗折蛇行的小溪,把小石潭描绘成一幅美妙的画面。
C. 乙文以“但少闲人”的感慨做结尾,隐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旷达的人生态度等复杂微妙的心境。
D. 甲文画线句通过鱼的影子来突显阳光的明媚美好;乙文画线句子通过写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色的澄澈透明。
三、句子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白露未晞。
《蒹葭》
(2)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青青子佩,__________。
《子衿》
(4)请你默写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颈联和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绿茶的魅力
①茶是中国的国粹,是一种优质的保健饮料。
茶叶中富含茶单宁、茶多酚等多种成分,对健身、驻颜都有明显的功效。
尤其是绿茶,据研究报告显示,长期饮用绿茶,不但能解渴、清热利尿及解暑降温,而且具有防癌、保健、美容等功效。
②绿茶具有非常好的抗癌效果。
日本人的吸烟量几乎为美国人的2倍,但其肺癌的发病率却仅为美国人的1/3,进一步研究发现,这可能与他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绿茶饮料和相关食品有关。
上海医学专家在市区和郊县对癌症患者和健康人进行了对比研究,证实常饮绿茶者患胃癌的几率降低约40%,患肝癌的几率降低约30%。
每天只要喝4杯绿茶,还可以预防皮肤癌。
一般来说,亚洲人对绿茶的饮用量远高于西方人,这也可能是亚洲人发生皮肤癌的几率远低于西方人的原因之一。
绿茶中含有EGCG等抗氧化物,研究人员认为它可能是防癌的主要成分。
过去还发现绿茶能够造成癌细胞周围新生血管的萎缩,所以具有抗癌的效果,许多专家都认为将绿茶当成日常保健品相当不错。
③“茶能明目”几乎尽人皆知。
这是因为茶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及多种微量元素。
据测定,在所有种类的茶叶中,绿茶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每100克绿茶中就含有280毫克维生素C,是红茶的5-6倍。
每天喝3-5杯绿茶,即可获得足够的维生素C。
此外,茶中含氟量较高,可起到预防龋齿、护齿、坚齿的作用。
④绿茶还能让女人更美丽。
因为它不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而且其含有的类黄酮能增强维生素C的抗氧化功效。
这种类黄酮也是珍贵营养品——蜂胶的主要成分,所以它对保持皮肤美白、活力可以说有珍品级的效果。
绿茶粉也可以做成面膜,甚至还能沾一点,和一般牙膏混合后刷牙。
它不但对牙齿有很好的保健作用,还可使口气持久清新。
外敷绿茶包也能起到减缓黑眼圈的作用。
只需将饮用后的绿茶包放在冰箱里冰镇一会儿,拿出来敷在眼睛上20分钟,黑眼圈即可得到一定的缓解。
⑤随着国际上对绿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绿茶似乎已经成了很多人养生保健的不二选择。
1.请根据本文的具体介绍,说说绿茶具有哪些魅力?
2.文章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第②段中加点词“几乎”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五、命题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那夜的好豆,那夜的好戏”让“我”的生活充满滋味和色彩;延安亲人的声声叮嘱让贺敬之的生活充满感动;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让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希望……这一切的一切,让生活越来越美好。
请你以“ ______ ,让生活更美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补充完整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真情实感,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六、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浣溪沙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
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①浮午盏②,蓼茸蒿笋③试春盘④。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雪沫乳花:形容泡茶时上浮的白泡。
②午盏:午茶。
③蓼(li?o)茸蒿笋:蓼茸,蓼菜嫩芽。
蒿,茼蒿。
笋,竹笋。
④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1.上阕中,______和______两种景物增添了晴天河滩的妩媚。
2.“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朗字伯达,河内温人也。
九岁,人有道其父字者,朗曰:“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客谢之。
十二,试经为童子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朗曰:“朗之内外,累世长大,朗虽稚弱,无仰高之风,损年以求早成,非志所为也。
”监试者异之。
后关东兵起,故冀州刺史李邵家居野王,近山险,欲徙居温。
朗谓邵曰:“唇齿之喻,岂唯虞、虢?温与野王即是也;今去彼而居此,是为避朝亡之期耳。
且
君,国人之望也,今寇未至而先徒,带山之县必驻,是摇动民之心而开奸宄①之原也,窃为郡内忧之。
”邵不从。
边山之民果乱,内徒,或为寇钞②。
年二十二,太祖辟为司空掾属,除成皋令,以病去,复为堂阳长。
其治务宽惠,不行鞭杖,而民不犯禁。
迁充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称之。
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建安二十二年,与夏侯悖、藏霸等征吴。
到居巢,军士大疫,朗躬巡视,致医药。
遇疾卒,时年四十七。
【注】①宄(guǐ):坏人。
②钞:掠夺。
1.下列句中的“以”与“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光先帝遗德
B. 徒以有先生也
C. 以塞忠谏之路也
D.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下列对人物的分析评价有错误的一项是()
A. 司马朗少年时即能从容应对质疑,初露才华。
B. 司马朗执政不靠刑罚而靠宽厚仁慈,百姓照样不犯法,很有人格魅力。
C. 司马朗为了让军士以他为榜样,故意在军队中过着简朴的生活。
D. 当军队出现瘟疫时,司马朗能体恤下属,亲自为军士送医送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客谢之谢:______
(2)监试者异之异:______
(3)窃为郡内忧之窃:______
(4)以病去去: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监试者以其身体壮大,疑朗匿年,劾问。
(2)边山之民果乱,内徙,或为寇钞。
八、名著阅读
(题文)名著阅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作为座右铭的文字,是出自前苏联小说
______,作者是______,这是书中主人公______对生命的诠释。
小说中,主人公爱上了林务官的女儿、富家女______。
九、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树樱桃绿映红
包利民
樱桃是我心里的点点星光,樱桃树便是生命中永不消散的一抹眷恋。
那时邻家的南菜园里,便生长着一棵樱桃树,每当粉红的花儿绽满枝头,邻家小妹妹的笑脸里便漾满了春风的涟漪。
那个时候,我就在树下,教她一笔一画地写字。
邻家那时极贫困,几个孩子都没上过学。
而最小的妹妹,却很是渴望能认字看书,每一次我放学回来,她都要跑来看我写作业,就那样认真地看着,眼中闪着幽幽的光亮。
她出人意料地聪慧,那些字,她都学得极快,夸她,她只是浅浅地笑,像风过水面。
樱桃树上的花儿落尽,嫩绿的叶片便悄悄地覆盖,就像换了一种心情。
再过差不多两个月,樱桃便成熟了。
这个时候,邻家小妹妹便会捧着樱桃送给我。
那些珠儿般的红樱桃,就躺在她洁白的掌心,在阳光下,直入心灵的美。
二十五年过去,在这离乡千里的城市,当买下现在所住的房子时,惊喜地发现窗前竟有两棵樱桃树。
于是有一种巨大的亲切感,仿佛故乡的气息,穿透重重的时光,轻轻地落入心底。
从故乡的小村搬走的.时候,我才十四岁,是一个夏天,微雨,邻家的樱桃树正是果实成熟的时候,回头看,那些红红绿绿被雨洗得越发清新,而我的心,却被洗得满是濡湿的伤感。
邻家小妹妹的眼中也下着雨,她就躲在樱桃树下,看着我坐的车渐行渐远。
一树樱桃绿映红,是我心里离别的背景,还有,树下那个小小的无助的身影。
当辗转的二十多年消散于时光深处,当那两棵樱桃树摇曳着走进我的眼睛,就像岁月的流水再度漫过心上,尘埃尽去。
隔年的春天,樱桃树开花了,让我惊奇
且惊喜的是,这两棵树,竟是白色的花朵。
不是记忆中的浅粉,而是一种柔软的白,只有细细的几丝花蕊是粉红色,使得凝望间,在洁白之中闪过不易觉察的粉。
然后,樱桃就红了。
在这异乡,那些鲜红的樱桃点亮了所有的过往。
在红绿之间,每一缕风都缠绕着我的眷恋与回忆,让我在遥远之处,在每一个四季轮回间,都能于小小的窗前,感受到故土的气息。
心儿便漫流成河,成海,任幸福将我围绕。
(选自20xx年5月20日《开封日报》)
1.故乡樱桃树下有两幅画面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请分别为这两幅画配上简短的标题。
2.请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写出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1)夸她,她只是浅浅地笑,像风过水面。
(2)当买下现在所住的房子时,惊喜地发现窗前竟有两棵樱桃树。
3.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得情景交融,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4.“在这异乡,那些鲜红的樱桃点亮了所有的过往”,请探究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5.请赏析题目“一树樱桃绿映红”的妙处。
十、综合性学习
央视举办《中国诗词大会》比赛活动,引发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热议,请你参加以下活动。
(1)【活动一】以下这幅图在20xx年中国诗词大会徽标征集活动中成功入选,请从构图创意说说入选的原因。
(2)【活动二】在唐诗宋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对月亮有一种独特的情感,形成了中国人一种独特的月亮情结。
下面月亮组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诗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张九龄《望月怀远》
诗二: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
清光无远近,乡泪半书间。
——戴叔伦《关山月》
诗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把酒问月》
(3)【活动三】光明中学开展了中学生课内古诗词学习情况问卷调查活动,从以下的问卷调查中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A你积累古诗词的原因是什么?答:为了应付考试。
B你背诵积累古诗词的效果怎样?答:会背,但不知道它的意思。
C你是否经常摘抄主动积累古诗词名句?答:在老师提醒下积累。
D在解答古诗词赏析过程中你遇到怎样的困难?答:理解题意。
E你平时在什么情况下积累诵读古诗词?答:老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