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利用外资的宏观负经济效应及其对策_范淑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7-28作者简介:范淑芳(1965-),女,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人,内蒙古财经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王桂贤(1974-),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内蒙古财经学院金融系,讲师。
2006年11月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N o v ,2006第38卷 第6期
J o u r n a l o f 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 o l .38 N o .6
内蒙古利用外资的宏观负经济效应及其对策
范淑芳,王桂贤
(内蒙古财经学院金融系,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
摘 要:内蒙古利用外资有其宏观正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促进了经济增长、增加了就业和税收等方面。
然而,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利用外资也不例外,其宏观负经济效应则主要表现为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区内金融风险隐患、不利于区内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等。
鉴于此,内蒙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利用外资的质量标准体系、调控利用外资的规模、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以最大限度发挥利用外资的正面效应,遏制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
内蒙古;利用外资;负经济效应;对策分类号:
F 127(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18(2006)06-0096-06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
实业界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利用外资问题的研究已从注重基础知识层面的介绍①逐渐过渡到注重外资的作用分析②
以及利用
外资中存在问题的探讨③
并提出相应策略的层面上。
然而,梳理上述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一
方面,对利用外资效应的全面分析者并不多见④
,他们的研究要么过分强调利用外资的正面效应,如韩彩珍(2006),要么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李杰(2004);另一方面,立足于民族地区及我区实践的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分析问题的立足点只是立足于现状、对策分析或战略选择上⑤
,对民族地区利用外资中的负效应研究尚未引起重视。
鉴于此,本文在简要介绍我区利用外资概况及正面效应的基础上,全面剖析了我区利用外资的宏观负经济效应,并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一、内蒙古利用外资的宏观负经济效应1984-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实际利用外资额累计52.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率达34.47%;实际利用外资额占G D P 的比重已由
最初的0.1%左右上升到2003年的2.56%⑥。
随着内蒙古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资在内蒙
古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正经济效应是不可否定
的,主要体现在弥补了区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增加了大量的就业和税收、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快了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利用外资也不例外。
利用外资在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建设发挥促进作用的同时,在其动态发展中已经显现出不利的一面。
1.外资的引进,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区内金融风险隐患
首先,在引资过程中,内蒙古自治区引进外资主要依赖于国外贷款,“八五”以来国外贷款比重一直在55%以上,最高年份(1991年)曾高达98.2%,而对于新型的跨国企业并购、资产重组、证券融资、B O T 、B T O 、B O O T 、B O O S 等利用外资的方式则很少甚至并未采用,造成引资方式单一呆板、引资不足、还款压力重的不利局面。
其次,在投资过程中,外商在内蒙古自治区所投资金到位率低。
如果以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协议利用外资额的比例为指标来衡量我区外资资金到位情况,我们似乎能够得出我区外资资金到位率较高的结论,因为从1999年及2000年的统计数
·
96·
据看,这一指标均在60%以上,2000年甚至高达106.9%。
但是如果细分不同利用外资方式,我们发现,我区较高的外资资金到位率是靠较高的对外借款资金到位率带动的,而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到位率在上述年份则只达到48.85%和43. 55%。
较低的外商直接投资资金到位率,意味着项目的投资周期延长,区内银行的配套资金闲置,形成了一定的风险隐患;而较高的对外借款资金到位率,则说明我区会面临较高的对外借款还本付息风险。
再次,在外资经营过程中,外资企业经营状况较差,在登记注册的外资企业中,能够维持正常运营的企业寥寥无几,截至目前,已经注销或破产的企业占登记注册企业的57.3%,而能够盈利的企业仅占登记注册企业总数的6.1%。
外资企业的惨淡经营,致使金融机构为转贷项目垫付了大量本息,造成转贷资产质量下降,甚至蒙受损失,从而形成了潜在的或事实的外债风险。
2.外资的引进,不利于区内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以产业划分,内蒙古自治区引进的外资,主要投向了第二产业,而亟待发展的第一、第三产业则所投甚少,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例,1997-2003年,第二产业利用外资占直接利用外资总额的平均比例为77.02%,其中加工制造业占62.86%,而第三、第一产业则分别只占16.70%和6.28%;以行业划分,外资主要投向了加工制造业、交通通讯业,二者占利用外资的80%以上,而农业占比则仅在10%左右;以地区划分,外资主要投向了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及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等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其他盟市所投资金占比则不足20%。
这均说明外资投向与目前我区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有所偏离,不利于我区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3.涉外税收少,关键技术也未充分有效引进
以内蒙古工业企业为例,2000年内蒙古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区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0.8%和35.5%,其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占应交总额的比例及应交增值税占应交总额的比例则分别高达56.4%和42.9%,而外商工业投资企业同类指标则仅分别为7.3%、7%、0.14%和4.14%,在这种税赋不公的条件下,国有工业企业很难与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竞争。
此外,在外来投资当中,绝大多数是外资控股或独资企业,由于外商在投资中拥有技术优势,所以它们不会轻易转让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即使开放市场也很难获取先进技术。
外资企业里的中国员工虽然可以学习并掌握部分技术,并参与一些研究和开发,但却无法掌握控制在外资企业母公司内部的核心技术。
近年来,投资于我区交通建设项目的外资约占全区吸收外资总额的17%,投资于能源开发项目的外资占36%。
而投资于其他生产加工项目的外资则占40.8%,大部分外资集中于一般加工工业。
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导致大量高科技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以及大量“硬件”技术设备的进口,从而难以达到以市场换技术的直接利用外资的目的,并易陷入低技术不断引进的恶性循环怪圈。
4.外商投资规模小,难以发挥外资的地区经济发展带动效应
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例,2000年在全区500多家正常运行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投资上3亿美元的企业只有27家,仅占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5. 3%;注册资本在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61家,占全区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12%,而注册资本在2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占全区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比例却高达77%。
⑦截至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没有一家在我区投资办厂,能够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带动较强的项目更是缺乏。
较小的外商投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使外商投资企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很难充分体现出来。
5.出口对外依存度低,出口产品质量不高,影响了出口创汇和内蒙古经济的有效增长
2002年内蒙古出口对外依存度(商品出口收入/G D P)只有3.99%,比全国同类指标低22.31个百分点。
内蒙古的出口商品虽然以工业制成品为主,1999年及2000年内蒙古工业制成品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分别是67.9%和75.6%,但内蒙古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质量并不高。
据统计,1999年及2000年内蒙古出口商品中,化工类产品占比不足3%,轻工业品占比不足1%,家电设备类则占比不足0.3%,而同期纺织丝绸类与服装类产品出口则分别占出口总值的40.9%和31.6%。
这说明内蒙古的工业制成品仍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粗加
·
97
·
工阶段,国际竞争力不高,这势必影响出口创汇能力,也不利于利用两个市场拓展经济增长空间。
此外,在利用外资过程中,还会存在诸如逃避税收、经济主权受损、冲击内资企业、人才与国有资产流失等负面效应。
如:在目前区内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尽人意,在外资面前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情况下,外资进入会对内资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而压力一旦超重,则内资企业将会被压跨;外资企业通过提供相对优厚的工资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会造成内资企业人才的流失;外商通过高报投资物价款、投资不到位、控制购销权、转移定价、高进低出等手段侵吞国有资产等等。
鉴于此,我们必须结合自治区区情做好利用外资的宏观调控工作,以最大限度发挥利用外资的正面效应,将利用外资的负面效应降至最低。
二、对策性建议
(一)建立一套科学的内蒙古利用外资的质量标准体系
任何事物的协调发展都是质与量的有机统一过程,只有单纯的数量扩张而无质量的提高不能称其为事物的协调发展。
随着我区近年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外资的种种负面效应已经显现,这说明我区的外资利用处于非协调发展状态,我们必须把重视利用外资的质量问题提上日程,严把利用外资质量关,有效确立和实施利用外资的质量标准和政策,使利用外资的实际运作真正建立在有质量保障的基础上,并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标准水平。
结合内蒙古利用外资的实际,我们应设立一套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利用外资质量标准体系,具体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确立利用外资对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率,即外资对G D P增长的作用。
这一指标可在实践基础上由专家评估预测得出。
第二层次,以利用外资的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产业优化等直接目标为基础,确立与之相适应的利用外资的有关指标期望值和基本政策框架。
包括扩大出口的预期增长率和基本政策,扩大就业的预期增长率和净增人数,技术引进的先进性等级标准,推进产业升级的基本指标和基本政策,加速资本形成和投融资方式选择的基本政策,金融风险监管预警指标体系及风险防范政策等。
第三层次,将第二层次的相关指标和基本政策再具体化。
如,就产业升级政策而言,可细化为利用外资对我区主导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预期影响程度,对我区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预期影响程度,对我区传统产业和落后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的预期影响程度,对我区某一具体行业发展所产生的预期影响程度等。
第四层次,针对微观内外资企业的投资项目、投资方式、经营管理方式等确立相应的指标、标准和管理办法。
包括确立外商投资企业自身的规模、资金实力、股本结构、资信状况、技术水平、产品品牌、管理经验等方面的要求和考核指标,确立内外企业选用独资、合资、合作、购并、来料加工等方式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确立内外资企业融资方式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确立外资企业投入要素本地化要求及比率指标等。
将以上四个层次的内容衔接起来,就能够较为系统全面地勾画出我区利用外资的质量标准体系。
将质量标准付诸宏观调控重点实践,并按质量标准要求对外资质量进行动态考评,将有助于我区利用外资正面效应的发挥,进而遏制负面效应。
(二)调控内蒙古利用外资的规模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应有一个合理的“度”,无度则滥。
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就是要求利用外资的总量及其与投资效益相联系的单项融资数量都应达到合理的水平,既不能超过,也不能低于合理数量界限所规定的“度”的要求。
有效把握利用外资适度规模的尺度,对于保证我区资源供求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对于提高我区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和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我区在某些地区、某些行业利用外资的总规模偏大和单项利用外资规模偏小的缺陷,我们必须加强对利用外资的规模调控,该扩大规模的项目和领域就扩大,该抑制或削减规模的行业和领域就坚决压缩,以有效保持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
第一,我区要扩大农林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公益事业建设利用外资的规模,以使利用外资结构符合适度规模要求。
第二,我区应对利用外资规模过大的产业、行业、区域采取限制政策,对利用外资规模过小的产业、行业、区域采取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从而利于适度
·
98·
规模的实现。
第三,我区应加快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引资硬件的建设,建立和引进各种金融中介机构,推动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
第四,我区应进一步完善吸引外资的软环境,包括加强市场法制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打击各种不法经营行为,增强市场法规体系的透明度,自觉接受外商监督;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使各类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能真正按市场规律运行;进一步提高政府机构的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增强外商在我区投资的信心。
(三)优化内蒙古利用外资的结构
1.内蒙古利用外资的区域结构优化
我区外资利用主要集中于呼和浩特市、包头及鄂尔多斯市,其他盟市利用外资较少。
在这种明显的区域差别状况下,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宏观调控:第一,充分发挥包头等大中城市的发展极的作用,直接引入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资本、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带和工业区,以带动周遍地区发展。
第二,以我区的自然资源吸引外资。
我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我们可建立自然资源信息库,对我区自然资源进行考察,评估资源的开发价值,并将各种数据资料进行综合汇总,以便于外商在进行投资项目选择时,通过信息库获得信息资料,找到合适的开发项目。
第三,充分发挥我区对外边境接壤的优势,在边境城市设立经济开发区,吸引外商投资企业落户,搞加工贸易和边境贸易。
第四,加快服务业和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业对外开放步伐,包括有效开放金融业、旅游文化业、教育培训业、零售维修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煤炭开采业等。
2.内蒙古利用外资的来源结构优化
目前我区利用外资来源结构存在着单一化的格局,对我区有效利用外资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我们应本着逐步确立利用外资来源结构多元化的调控思路,实现直接利用外资与间接利用外资的协调发展。
第一,继续扩大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直接利用外资规模。
外商直接投资往往涉及资金、技术和管理的一揽子转移,不仅给投资所在地提供了资金,还能带来包括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真实资本以及国际市场信息,而且,外商直接投资多为追求长期利益且不存在到期还本付息问题,是稳定的利用外资资金来源。
针对我区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区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一直不高但已呈增长的态势,我们应继续努力,扩大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直接利用外资规模,提升直接利用外资比重。
第二,应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外资。
除了外债及传统“三资”企业外,还应不断开拓B O T、T O T、国际租赁、利用境外共同基金、购并等新的利用外资渠道。
第三,要帮助区内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大中型企业到国外发行股票。
第四,采取优惠政策,吸引跨国公司投资。
第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以有效弥合文化背景差异。
3.内蒙古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优化
我区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很不合理,不仅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不合理,而且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的结构亦不合理,不利于我区产业结构优化。
我们必须把优化利用外资产业结构、使之与我区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相一致作为我区对利用外资产业结构调控的出发点。
(1)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从技术、资源、环境等多方面为合理引进外资、进行产业结构调控及促进产业安全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支撑点和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否则,不仅产业结构调控及产业安全无从谈起,而且产业的生存或存在都将面临极大的困难。
为此,我区多年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必须改变,以为我区引进外资、优化产业结构提供重要的基础性力量。
(2)引导外资嫁接改造传统产业。
着力引导外资投向我区的轻纺、原材料、能源、电力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利用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3)引导外资投向我区的农牧业生态建设、荒山荒地治理、草原生态建设以及农村水利设施建设。
(4)引导外资投向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
(5)引导外资投向我区引导外资投向我区亟待发展的旅游、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
(四)确保内蒙古经济、金融的安全
为了确保内蒙古经济、金融的安全,对利用外资企业的准入进行控制。
第一,政府应制定我区关键产业股权控制的上限标准及有关的退出制
·
99
·
度。
作为一种限制性政策,应不允许外资股权控制上限超过30%———50%;作为一种鼓励政策与限制政策的转换,可制定先允许控股后退出控股的政策,如对高新技术型企业可先允许外资控股,存续一定时间后(如十年),外资持股比例必须退回上限以下。
第二,政府应强化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政策。
制定完善外商投资项目的能耗、水耗、占用土地等准入标准,依法对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实行强制淘汰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制度。
加强对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环境保护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实行清洁生产审核、环境标识和环境认证制度。
制定和完善鼓励外资投资节水、节能、节材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以及转让先进技术的相关政策。
第三,在管理权控制中,除外商独资企业外,我区应根据外资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状况决定由谁来掌握管理主导权。
如果外资企业拥有技术、资金、管理优势,则一般应由外方掌握管理主导权,否则由中方把握管理权,这符合有效与利用外资优势相互协调的原则。
第四,在商标和品牌控制中,政府应在外资项目内容审查和商标注册登记时,对纯外国品牌进入加以必要的限制。
第五,在出资方式控制中,为有效获取资金,我们要尽量要求外方以现汇出资,以国际招标方式引入外国设备。
第六,在外购外销控制中,除外商独资企业外,应尽量由中外双方共同办理外购外销业务,并充分发挥区内审计机构、税务部门的监督检查职能。
注释:
①参见:陶湘、李春著《利用外资知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刘向东主编《利用外资知识手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以及李岚清主编《中国利用外资基础知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有关各章。
②参见:邓洪波“北京市利用外资的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城市问题》1997年第3期第53-56页;张建勤“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利用外资的战略选择”《经济体制改革1997年第5期第98-101页以及谢光亚、陈春霖“利用外资对北京市就业的贡献”《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9期第45-50页。
③参见: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利用外国资金问题:利用外资问题座谈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和杨永华等著《利用外资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年有关各章以及王恕立、谢丹“我国利用外资的效应偏差及其矫正”《改革与战略》2001年第1期第39-41页。
④参见王巾英、崔新健著《中国利用外资———理论、效益、管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五章以及李杰“我国利用外资的正负效应分析”《经济学家》2004年第1期第65-70页;韩彩珍“利用外资的效应分析及外资政策的调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6期第33-38页。
⑤参见:郑长德“论民族地区利用外资的战略选择”《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第5-8页;斯琴图雅“内蒙古利用外资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第89-93页;李金玲、李晓燕“有效的吸引外资推动我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前沿》2005年第4期第71-73页。
⑥文中数据除非特别说明,均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1986—2004年)有关各卷。
⑦数据资料来源于内蒙古商务厅。
【责任编辑 田雪峰】
O n N e g a t i v e Ma c r o-e c o n o m i c E f f e c t s a n dC o u n t e r-m e a s u r e s o f
I n t r o d u c i n g F o r e i g nC a p i t a l i n t o I n n e r Mo n g o l i a nA u t o n o m o u s R e g i o n
F A N S h u-f a n g,WA N
G G u i-x i a n
(F i n a n c i a l D e p a r t m e n t,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 i c s C o l l e g e,H u h h o t010051,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F o r e i g n c a p i t a l h a s m a d e g r e a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t o e m p l o y m e n t,t a x r e v e n u e a n de c o n o m y g r o w t h i n I n n e r M o n g o l i-a n A u t o n o m o u s R e g i o n.H o w e v e r,e v e r y c o i n h a s t w o s i d e s,s o d o e s f o r e i g n c a p i t a l.T h e n e g a t i v e m a c r o-e c o n o m i c e f f e c t s o f f o r-e i g nc a p i t a l a r e s h o w n a s f o l l o w s:e n h a n c i n g f i n a n c i a l r i s k s e x p l i c i t l y a n d i m p l i c i t l y,h a n d i c a p p i n g o p t i m i z a t i o n o f e c o n o m i c s t r u c-t u r e a n ds o o n.S o w e e l a b o r a t e o n p u t t i n g f o r w a r d t h e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s o nd e a l i n g w i t ht h e s e n e g a t i v e e f f e c t s a n d e n h a n c i n g t h e p o s i t i v e e f f e c t s.T h e s e m e a s u r e s i n c l u d e e s t a b l i s h i n g a s e t o f q u a l i t y s t a n d a r d i n d i c e s,r e g u l a t i n g q u a n t i t y,o p t i m i z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o f f o r e i g n c a p i t a l.
K e y w o r d s: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nA u t o n o m o u s R e g i o n;u s i n gf o r e i g nc a p i t a l;n e g a t i v e m a c r o-e c o n o m i c e f f e c t s;c o u n t e r-m e a s u r e s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