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旅游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教学大纲
〔供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使用〕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课程类型:专业根底课
总学时:32 讲授学时:24
学分:2
先修课程:旅游资源学,旅游学概论
一、课程目与任务
本课程在学习区域旅游规划对象、理论体系根底上,对区域旅游规划编制方法及程序进展详细介绍,是学习旅游管理重要根底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旅游规划理论体系,熟悉并掌握旅游规划技术体系,了解旅游规划编制程序与实施管理等,为以后从事旅游管理实践活动打下坚实根底。
二、课程有关说明
区域旅游规划原理?虽然是一门专业限选课,但却是目前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考试重要科目,该门课程操作性很强。
在授课中,在夯实学生理论根底同时,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3学时〕
本应掌握:区域旅游规划概念;区域旅游规划作用;区域旅游规划层次与内容;我国区域旅游规划开展历程。
熟悉:区域旅游规划对象。
了解:我国区域旅游规划组成机构。
教学重点:区域旅游规划作用;区域旅游规划层次与内容;我国区域旅游规划开展历程。
教学难点:区域旅游规划层次与内容。
一、区域旅游规划概念
二、区域旅游规划对象
三、区域旅游规划作用
四、区域旅游规划层次与内容
五、我国区域旅游规划组成机构
六、我国区域旅游规划开展历程
第二章旅游规划与开发根底理论〔4学时〕
本应掌握:区位理论、增长级理论、可持续开展理论、旅游人类学理论。
熟悉:旅游生态学理论。
了解:旅游心理学与行为理论方法与启示;旅游相关政策。
教学重点:区位理论、可持续开展理论、旅游人类学理论。
教学难点:区位理论、可持续开展理论。
一、区位理论开展与应用
二、增长级理论开展与启示
三、可持续开展理论开展与启示
四、旅游人类学理论方法与启示
五、旅游生态学方法与启示
六、旅游心理学与行为理论方法与启示
七、旅游相关政策
第三章区域旅游规划一般范式〔4学时〕
本应掌握:区域旅游规划根本模式;区域旅游规划技术程序。
熟悉:区域旅游规划案例范式。
教学重点:区域旅游规划根本模式。
教学难点:区域旅游规划技术程序。
一、区域旅游规划根本模式
二、区域旅游规划技术程序
三、区域旅游规划案例范式
第四章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4学时〕
本应掌握:旅游市场数据收集与分析。
熟悉:旅游市场分析预测理论技术。
了解:适用于国内旅游市场预测根本规律。
教学重点:旅游市场分析预测理论技术;适用于国内旅游市场预测根
本规律。
教学难点:旅游市场常用空间分析技术;旅游市场研究最新趋势。
一、旅游市场数据收集与分析
二、旅游市场分析预测理论技术
三、适用于国内旅游市场预测根本规律
第五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5学时〕
本应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熟悉:旅游资源容量评价;旅游资源计价。
了解:旅游资源调查与创新。
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旅游资源容量评价;旅游资源计价。
教学难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方法;旅游资源计价方法。
一、旅游资源调查与创新
二、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三、旅游资源容量评价
四、旅游资源计价
第六章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5学时〕
本应掌握:旅游形象研究在中国开展;旅游形象设计前期根底研究。
熟悉:旅游形象设计后期显示性研究。
了解:案例分析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旅游形象研究在中国开展;旅游形象设计前期根底研究;
旅游形象设计后期显示性研究。
教学难点:旅游形象设计前期根底研究中受众调查与形象替代分析;
旅游形象设计后期显示性研究中形象定位策略。
一、旅游形象研究在中国开展
二、旅游形象设计前期根底研究
三、旅游形象设计后期显示性研究
四、案例分析
第七章旅游产品〔吸引物〕开发规划〔4学时〕
本应掌握:旅游产品谱;旅游产品组合战略;以旅游产品为中心旅游规划模式。
熟悉:旅游产品与目地。
了解:旅游产品概念与产品生命周期。
教学重点:旅游产品谱;旅游产品组合战略;以旅游产品为中心旅游规划模式。
教学难点:旅游产品组合战略;以旅游产品为中心旅游规划模式。
一、旅游产品与目地
二、旅游产品概念与产品生命周期
三、旅游产品谱
四、旅游产品组合战略
五、以旅游产品为中心旅游规划模式
第八章旅游支持系统与规划实施〔3学时〕
本应掌握:旅游开展政治与政府管理保障;旅游开展社区与人才保障。
熟悉:旅游开展政策与法制保障;旅游企业开展保障。
了解:旅游开展投资与财务保障。
教学重点:旅游开展社区与人才保障。
教学难点:旅游开展投资与财务保障。
一、旅游开展政治与政府管理保障
二、旅游开展政策与法制保障
三、旅游开展投资与财务保障
四、旅游企业开展保障
五、旅游开展社区与人才保障
第九章旅游专题地图阅读分析〔2学时〕
本应掌握:旅游专题地图得根本要素及图面构造编制。
熟悉:旅游专题地图阅读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旅游地图阅读与分析;辅助要素阅读与分析;数学要素阅读与分析。
教学难点:辅助要素阅读与分析;数学要素阅读与分析。
一、实验目与要求
要求学生根本掌握旅游专题地图得根本要素及图面构造得编制,学会旅游专题地图阅读分析方法,为今后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打下根底。
二、实验预习与器材资料准备
1、教师为学生提供地形图、旅游专题地区,相应卫星图各1张,事先进展预习。
2、要求学生提前学习与大致掌握有关地图事先进展预习,根本能将实验提供图件阅读清楚。
三、实验步骤
1、教师先讲授地图、旅游专题地图、卫星图根本构图要素相关知识,重点突出地图构图与图面标准,让学生学会用卫星对照地形图方法,学会阅读旅游专题地图主要内容方法,并进展有关分析。
2、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并积极参加旅游规划实验室安排相关开放式实验,稳固与加深旅游专题地图阅读方法。
四、实验内容、方法提要
1、旅游地图阅读与分析
2、辅助要素阅读与分析
1〕图名
2〕文字说明与图表
3〕文字说明与图表
3、数学要素阅读与分析
1〕坐标系统
2〕高程系统
3〕比例尺
4〕地理方向
4、图形要素阅读与分析
1〕水系
2〕地质地貌
3〕境界限
4〕交通网
5〕城镇
6〕自然旅游景观区〔点〕
7〕人文旅游景观区〔点〕
8〕旅游工程规划
9〕旅游根本建立设施
五、实验报告
提交一份旅游专题地图阅读报告〔可以是某一旅游专题地图要素阅读分析报告〕。
第十章区域旅游景观资源野外调查〔3学时〕
本应掌握:掌握对调查区域前人工作成果资料收集程序与方法,掌握旅游景观资源野外调查及资料统计分析各种方法。
教学重点:对调查区域前人工作成果资料收集程序与方法;旅游景观资源野外调查及资料统计分析各种方法。
教学难点:旅游景观资源野外调查及资料统计分析各种方法。
一、实验目与要求
掌握对调查区域前人工作成果资料收集程序与方法,掌握旅
游景观资源野外调查及资料统计分析各种方法。
二、实验预习与器材资料准备
1、预习课程相关章节已讲授内容,根据该实验工程要求有针对性学习了解。
2、利用学校图书馆与资料室收集有关旅游景观考察报告,大致了解野外旅游景观资源调查情况。
3、旅游景观资源考察评价报告数份。
4、野外专业实习考察所需器材、资料准备。
三、实验步骤
1、重点讲授该实验应掌握内容,侧重列举案例讲明野外旅游景观资源调查程序与方法。
2、由学生对实验提供旅游资源考察案例进展自主实验,实验教师、实验人员参与辅导。
3、课外联系当地旅游局当地旅游局与相关规划局部,组织学生进展专业见习活动。
4、按照专业教学方案开展野外专业实习,学生根据实验教师制定野外调查实习提纲,对该项实验内容实际操作,完成野外专业实习调查报告。
四、实验内容、方法提要
1、旅游景观资源调查根本内容
1〕调查区域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2〕自然旅游景观资源状况
3〕人文、自然旅游景观资源状况
4〕游客客源市场调查
2、野外旅游景观资源调查程序方法
1〕调查前准备工作
2〕野外调查阶段
3〕调查报告编制阶段
五、实验报告
完成某景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该“调查报告〞放在两周野外专业实习中完成〕。
第十一章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报告编制〔3学时〕
本应掌握:掌握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编制程序。
熟悉:掌握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编制方法。
教学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编制程序与方法。
教学难点: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编制方法。
一、实验目与要求
掌握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编制程序与方法。
二、实验预习与器材资料准备
1、学生根据实验目要求,预习课程相关章节理论讲授内容。
2、利用学校图书馆与互联网查阅有关风景名胜区或地区旅游规划,事先了解旅游规划编制情况。
3、收集本地区风景名胜区或旅游景区〔景点〕资料。
三、实验步骤
1、教师讲解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案例,讲授旅游规划编制程序与方法。
2、学说自拟一份风景名胜区旅游规划提纲,利用自己收集资料,拟编旅游规划,教师进展辅导。
四、实验内容、方法提要
1、旅游规划报告编制程序
2、旅游规划报告内容
五、实验报告
编制一份简单景区〔景点〕旅游规划
四、实践教学要求
实验工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陆林,旅游规划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参考书:[1] 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3] 马勇.舒伯阳,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方法、案例,
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4] 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5]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
六、其他说明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