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交通角度剖析武汉“麻木”

合集下载

武汉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武汉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武汉交通状况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武汉市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

作为中国的九省通衢,武汉市的交通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查和分析,对武汉市的交通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和展示。

2.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共收集到了500份有效问卷。

问卷内容以武汉市的交通出行为主题,包括了如下几个方面:交通工具选择、交通拥堵情况、道路状况、公共交通系统评价等。

3. 调查结果3.1 交通工具选择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市民在日常出行中选择的主要交通工具是私人汽车(58%),是公共汽车(28%)和地铁(12%),自行车和步行的选择率较低。

3.2 交通拥堵情况对于武汉市的交通拥堵情况,大多数市民(72%)认为交通拥堵程度比较严重,仅有少数人(8%)认为交通状况良好。

据分析,交通拥堵主要是由于车辆增多、道路容量不足、交通信号不畅等原因导致。

3.3 道路状况在道路状况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于道路质量的评价普遍较低。

有超过50%的人认为武汉市的道路存在损坏和坑洼的问题,并称道路维护不及时,给出行造成了不便。

3.4 公共交通系统评价对于公共交通系统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武汉市的公共交通系统整体评价呈现较高满意度。

超过70%的人对公交车和地铁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持肯定态度。

4. 分析和建议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对武汉市交通状况提出以下分析和建议:,由于私人汽车成为主要出行工具,导致了交通拥堵的问题比较严重。

应该鼓励和促进公共交通的发展,提升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武汉市的道路状况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建议加大对道路的维护力度,及时修复损坏的道路,并制定规范的道路维护计划。

,随着智能交通技术的发展,我们建议在武汉市引入智能交通系统,包括智能信号灯、交通监控和交通信息系统等,以提升交通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5.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对武汉市的交通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我们发现,武汉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道路质量有待改善,但公共交通系统整体表现较好。

武汉交通状况调查报告2023简版

武汉交通状况调查报告2023简版

武汉交通状况调查报告武汉交通状况调查报告1. 背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武汉市交通状况备受关注。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和中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流量持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武汉市的交通状况,本次调查将对武汉市内交通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

2. 数据来源和调查方法本次报告的数据来源于武汉市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交通流量数据、交通拥堵指数数据以及公众意见调查数据。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采集和整理交通数据、开展交通拥堵指数分析、以及进行公众意见调查。

3. 交通拥堵情况分析3.1 交通拥堵指数分析通过对武汉市历年交通拥堵指数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近五年来,武汉市整体交通拥堵指数呈上升趋势,交通拥堵程度逐渐加剧。

- 早晚高峰期是交通拥堵的主要时段,交通流量大且速度慢,拥堵现象较为明显。

- 武汉市不同区域的交通拥堵程度存在差异,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拥堵问题最为突出。

3.2 交通流量分析根据武汉市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交通流量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武汉市交通流量年均增速稳定,在近五年内平均每年增加约10%。

- 武汉市各主要交通路段的交通流量较大,尤其是连接市中心和周边地区的快速路段。

- 交通流量的增加导致了交通压力的增加,拥堵问题日益严重。

4. 公众意见调查结果本次调查中收集了武汉市民对交通状况的意见和建议,得出以下结果:- 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武汉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对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

- 一些受访者提到了交通规划和建设不足的问题,建议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改善。

- 一些受访者建议加强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覆盖范围。

5. 建议和对策基于以上分析结果,针对武汉市的交通状况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升道路容量和交通运输效率。

- 完善交通规划和管理,合理疏导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状况。

- 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舒适度,鼓励市民减少私人汽车使用。

武汉已购买方式取缔麻木车

武汉已购买方式取缔麻木车

武汉“禁麻”:立法为民的成功尝试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就是要求行政机关自觉运用能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法律,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诚实守信,便民高效和权责统一的要求,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的原则。

武汉市以赎买方式取缔客运三轮摩托车,很好的向我们诠释了政府依法治国的方针。

2003年6月23日,随着最后一辆营运三轮车的上交,武汉市终于告别困扰14年之久的“麻木时代”,3.7万多辆营运三轮车在短短一个月内被彻底取缔,城市的交通秩序、空气质量和市容市貌由此得到明显的改善,市民无不拍手称快。

在立法“禁麻”过程中,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不仅充分考虑到大部分的利益,而且也充分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也充分考虑到了少数人的利益,从而使这次禁麻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即合理合法,又富有人情味,创造了一个立法为民,真情操作的成功范例。

2003年6 月24日,武汉市政府郑重宣布:截至2003年6 月24日,经过85天的时间,武汉市彻底清理了无证正三轮摩托车、有证正三轮摩托车和人力三轮车,但此之前,武汉的“禁麻”行动已历时6年,其间几经曲折。

强制禁麻首次失利,1997年,武汉市决心“动真格”,当时采取的是强制式的行政管理方式,即使上街强制收缴麻木,这种简单化的公共管理方式的选择,引起看强烈的反应并进而形成了“麻木”问题——上访,静坐和开着车上街游行堵塞交通。

二次整顿告失利,2000年,武汉实施了一个“百日交通秩序整顿”行动,全天侯大力收缴无证麻木,做到“见一收一,”,但这种整顿仍然片面强调强硬措施,没有考虑到取消麻木后的社会保障问题,也没能彻底解决“麻木”问题。

2003年初,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麻木问题要解决,要以“依法整治,有情操作,回收车辆,帮助择业”作为处理原则,而有关方面也接着作出了承诺,即代表国家意志,代表大多数的根本利益,同时又不容忽视城市中社会弱势群体。

武汉麻木难题

武汉麻木难题

A、武汉市的麻木问题由来已久,14年的治理治了乱、乱了治,最终依靠政策制定者关注民众的利益,执行中充满人情味,最大限度的避免伤害群众感情来化解了种种不稳定的因素,走出了怪圈,最终的禁麻政策获得了成功。

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必须遵循五大原则,忠实原则、民主原则、法治原则、创新原则和效益原则。

见书367武汉市政策的有效执行正是因为很好的遵循那五项原则。

1、忠实原则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原则,凡有悖于忠实原则的,必然会导致公共政策执行偏差乃至失败。

案例中,麻木的存在与武汉城市现代化交通极不协调,并引起大量交通事故,武汉市政府痛下决心全城禁麻,禁麻前武汉市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始为有证车主筹集保洁、安保等岗位;城区所有职业介绍所、劳动力市场开设专门窗口为车主介绍工作,可以体现出政策执行的忠实原则。

2、公共政策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反映的是大多数公民的利益诉求,因此政策执行必须坚持民主原则。

而民主政策有四点要求,政策执行的各种行为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必须坚持公民参与,必须维护公民的知情权,必须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执行公正。

在案例中,政策制定者充分考虑车主的利益,对上缴麻木给予补偿,补助车主过渡生活费、自谋职业补贴等,正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做到以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要求。

再者,武汉组成的五包小组,包宣传政策,正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包入户调查,正坚持了公民参与,也面向了广大人民群众。

3、政策执行坚持法治原则,有利于实现政策执行的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案例中省市两级人大修改有关地方法规,确保禁麻有法可依正可以看出武汉市政府政策执行坚持法治原则。

4、政策执行坚持创新原则,就是要求政策执行主体在遵循政策的精神实质,保证政策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的前提下,坚持从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

因时因地制宜,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在此案例中,武汉市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充满人性化,充分考虑群众利益,不强力执行,不在路上收车,把工作做到家里去,不搞简单行政命令,而是满怀热情,柔性操作,政策执行从以前的强行收缴到现在的有情操作,正体现出了政策执行的创新原则。

武汉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武汉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决 ,使 其大打折扣 ,社 会各方面对 4 条 ,经停武珞 路丁字桥车站 的公 的 线 路 条 数 占线 路 总 数 的 比重 也 在 2
3. 4 交线路达 3 条 ,经解放大道协和 医 2 2 %。 8
院 门前 路 段 的 公 交 线 路 达 2 条 , 市 9
这 种 不 正 常 情 况 ,使 大 多 数 线 路 越 绕 越 长 ,其 中超 过 3 公 里 的 超 O
公共客运 交通客 运结构 ,一般是无 轨 道 交 通 的骨 干 支 撑 、存 在 结 构 性 法满足广 大市 民不断增长 的大客 流 缺 陷 外 ,另 一 重 要 问题 是 作 为 目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量 需 求 的 ,也 很 难 达 到 人 们 对 公 交 公 交 主 体 、分 担 率 最 大 的城 市 公 共 出行 应 快 速 、迅 捷 、交 通 时 间短 、 步 行 到站 距 离 近 、换 乘 方 便 、 不 受 汽 电车 交 通 未 能 充 分 发 挥 其 应 有 潜 能 ,从 线 网结 构 、线 路 布 局 、 站 点
武汉城 市公 共交通存在 的主要 问题分析
虽 然近 两年 武 汉 市不 断 加强 轨 道 交通 建设 ,但 其 发展 仍 然滞 后 ,至 今 仍未 成 为城
市公共交通 的骨干运 力。另外 ,公交结构不合理 ,运营管理服务质量不高 ,是导
致更 多市 民转 向私人 交通 、加 剧城 市交通 拥堵 的 重要 因素与推 动 力。
武 汉 城 市 公 交 的 主 体 还 只 能 依 靠 以
公共汽 电车为特 征的传统常规城市
公 共 交 通 ,其 在 公 交 总 量 中所 占 比
重 远 远 超 过 轻 轨 与 这 几 种 方 式 的 总 和 ,高 达约 7%。 2 对 于 像 武汉 市 这 样人 口超 过3 0 0

城市交通拥堵的新解读——以武汉市为例

城市交通拥堵的新解读——以武汉市为例
4 、 停 车 位 严 重 不足
2 0 1 0 年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达 1 0 4 . 6 万辆 ( 其中私人小 汽
车4 9 万辆 ) ,而停车 泊位仅有 3 1 . 5 万个 。按照国际通行的 1:
万辆 , 其 中私人小汽车 4 9 万辆 。 武汉市 道路交通 流量主 要集中在 以过江通 道为纽 带的主 干道上 , 城 区中心的交通拥堵表现为从 中心 向外围迅速扩散的 趋势 , 其 中高峰小时流量大于 5 0 0 0 辆 的路 口从 2 0 0 8 年的 6 8 个 增加到 2 0 1 0年的 8 o个 , 年均增长 6个 ; 高峰小时流量大于 1 万 辆的路 口从 2 0 0 8 年的 1 6 个增加到 2 0 1 0 年的2 2 个。 近五年来 , 武汉市道路运行车速 呈下降趋势 。 2 0 1 0 年三环线内平均车速为 2 0 . 0公里 / 小时, 较2 0 0 9年下降 0 . 4公 里 /小时 、 2 %, 较2 0 0 5 年下降 6 . 3 公里 / , j 对、 2 4 %。
对策。


武 汉 市 交 通 现 状
2 0 1 0年底 , 武汉市户籍人 口为 8 3 7万 , 主城 区人 口 4 8 3万 , 主城建成 区总面积 4 4 7 平 方公里 ;轨 道交通通车 里程 2 8 . 5 公 里, 城 市道路长度约 2 7 2 4公里 , 道路 面积 7 1 2 5万平方米 , 人均 道路面积 1 2 平方米 。人均道路面积达到 了国家规范要求 ( 7 — 1 5平方米 ) , 位于中值 区间。2 0 1 0年底机动 车保有量达到 1 0 4 . 6
【 摘要 】随着 国民经济的发展 , 我 国城 市交通拥 堵呈现加
剧 之 势 。本 文 以武 汉 市交 通 情 况 为例 , 深 入 分析 了路 网 密度 、 道 路级 配、 城市布局 、 出行 方 式 等 导 致 城 市 交 通 拥 堵 的 重要 原 因 .

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分析及改进建议——以武汉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现状为例

城市交通公共设施分析及改进建议——以武汉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现状为例

明度感 觉都相 当敏锐 。我们 可 以在公共 交通设施 的用 色上
考 虑明度 的变化 ,或 用其他 的一些 辅助方 法帮助 色觉 障碍 人士获得公共 交通 中的必要信息 。 2a . N鉴国外经验进行无障碍人性化设计 人 性化 无障碍 设计更 需要设 计师在 设计 中更多考 虑残
此 外,武 汉市指 示牌也 存在语 言的单 一问题 。武汉 作
够帮 助行人更 加便捷 、有效地完 成公共 交通行 为。相反 ,
不合 理的色彩 设计不仅 起不到任 何作用 ,还会给行 人带来 不必要的麻烦。 色 彩使用不恰 当,缺乏整 体性是公 共交通 设施色彩使 用 的常见 问题 ,也是存 在 比较广 泛的 问题。武汉 也有这样
的问题,例如 说一些公 交站指 示牌的文 字与底色 色彩对 比


城市交通公共设施 分析及 改进建议
以武 汉 市城 市 交 通公 共设 施 现状 为 例
■ 李一 蒙 翟子寒
随着城 市化进 程的不断 发展 ,交通在 人们的生活 中扮
演 着越 来越重 要的角色 。城市交 通公共设施 包括站牌 、路 口指示牌 、公 共汽车站 、候车亭 等,是在城 市 中分布 广, 与 人们的 日常 生活与外 来游人接 触最密切 的公共设施 ,它 以其独特 的功能特 点遍布 城市的大街小巷。 武汉自古就是我 国 的交通 中心 ,现在更是 中部最 大的城市之 一,相对 落后 的交通公共 设施阻碍 了日益发展 中的武汉。 1武汉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的现状分析 . 11 . 武汉市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缺乏系统性 当代城市公 共设施 的系统化设 计,成为实 现城市生活 和公共 空间的人性 化和效 率化运作 的基本保 障。涉及城 市 公共设 施领域 的系统化设 计,在视 觉的 “ 标识 ”意义 与文

武汉市交通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武汉市交通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
(3)交通宣传要从“娃娃抓起”,力争早宣传、早教育。老 师的教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社会的影响是儿童世 界观形成的主要来源。因此,从幼儿开始,我们的教 育工作者要在传播知识的同时,对其进行交通安全知 识教育。可以借鉴香港的交通儿童乐园的做法.采取 寓教于乐、生动活泼的形式向学生灌输交通常识,让 学生遵纪守法的交通安全意识在不断培养中得到提升 。
(2)改造、渠化易堵路口。近期,对交通流量较大 的易堵塞路口,如小东门,友谊大道中山路口,街道 臼,解放大道桥口路、宝丰路口等,进行交通工程设 计和改造,提高路口通行能力。
(3)加强道路交通细微末节问题的研究。例如人行 系统、盲道、无障碍设施。自行车专用道系统、自行 车交通控制问题。机动车快速走廊系统、专用道系统 、单行道系统、公交专用道系统、交通保护区、交通 渠化、车辆行驶、停车诱导系统、停车系统等方面的 专题研究。
2)内外交通的通道堵塞。
联系武汉市内外的放射道路网与武汉周边经济开发 区或新区交通重合,造成联系内外的放射道路网交通流 量异常集中。
① 东新开发区与中心区的连接通道高峰时间经常发生堵 塞。东新开发区与武昌、青山、汉口的连接主要通过珞 瑜路、武珞路完成,造成相关路口的堵塞,如卓刀泉路 口、街道口、中南路口交通集中。
② 沌口开发区与市内连接道路只集中,如王家湾路 口、墨水湖北路口、二桥路等道路高峰时交通滞流。
③ 常青片区与市内连接通道常青路高峰时间堵塞。主要 原因是机场路的交通与东西湖台商开发区交通叠加,以 及常青片区高度开发、107 国道北段分流交通的影响。
5)交通管理手段落后,技术含量不高
目前,武汉道路交通控制方式主要采用单点、定 周期的控制技术。全市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仅占全 市交叉路口的36%,主要靠交警人工指挥来疏解交通和 组织分流,不能大面积合理调控交通流。

武汉道路交通问题及研究报告对策立足于武汉现状道路交通条件

武汉道路交通问题及研究报告对策立足于武汉现状道路交通条件

武汉市道路交通问题及研究对策立足于武汉市现状道路交通条件,努力挖掘深层次道路交通特征、规律、矛盾。

探索道路交通的改善对策。

武汉市是中原地区的最大城市,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均相距1000公里左右。

是全国或中原地区交通、通讯、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枢纽和集散地。

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

武汉市独特的城市形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机动化进程加速,给武汉城市交通的发展带来的既是挑战;又是新的机遇。

一、城市道路交通现状<一)武汉市城市机动化进程加快。

武汉市现有机动车总数是60万辆,是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的14倍。

进入2000年以来,车辆增长趋势逐步加快,平均每年增长16.8%。

家庭私用小汽车的发展对城市交通提出了新的课题。

截至2003年年底,武汉市统计在册的私人车辆总数达32.2万辆,其中私人小汽车达8.7万辆,比2002年底增长了49%,大大高于16.8%的机动车平均增长率。

据统计,武汉市主城区每百户机动车拥有量已达到32.5辆,其中每百户私人客车拥有量达到6.7辆。

每千人机动车拥有量已达到99.6辆,比香港的77辆/千人还高,比全国平均每千人机动车拥有量31辆的水平要高3倍多,国际通行标准是当百户机动车达到10辆时,城市便进入汽车化时代。

机动车的快速增长给城市道路交通和停车带来较大压力。

<二)武汉目前城市道路总里程1899公里,比建国初期的433公里增长了 4.38 倍,道路面积 3247 万平方M,比建国初期的 288 万平方M增加了 11.3 倍。

路网密度6.8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11.6%,人均道路面积7.7平方M/人。

除路网密度达到国家规范指标外,道路面积率没有达到指标,人均道路面积仅达到了国家规范指标的下限。

与武汉同等规模城市主要道路指标统计但与武汉同等规模的全国主要城市道路统计指标相比,武汉市的各项指标偏低。

且干支路比例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主干道宽敞只是一种表象,次干道、支路相对较少,交通循环能力较差,城市主流交通集中在主干道上,在武汉的主干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交通越来越集中,道路交通堵塞状况更加严重。

武汉交通调查报告

武汉交通调查报告

武汉交通调查报告武汉交通调查报告1. 背景介绍武汉市位于中国中部,是湖北省的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中部地区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武汉的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更好地了解武汉市交通状况,本报告对武汉市的交通特点、交通流量、交通拥堵情况以及交通出行方式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2. 武汉市交通特点武汉市交通网络较为发达,包括高速公路、城市道路、铁路、航空和水路。

其中,武汉市是中国重要的铁路集结点之一,有多条铁路干线经过武汉。

此外,武汉还拥有天河机场和汉口码头,便于航空和水路交通的支持。

3. 交通流量调查为了了解武汉市交通流量情况,我们在不同时间段选择了武汉市的几个交通繁忙路段进行了流量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期,交通流量呈现明显的增加,交通拥堵问题较为突出。

而在非高峰时段,交通流量相对较为稳定。

4. 交通拥堵情况分析我们进一步对武汉市的交通拥堵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武汉市交通拥堵主要集中在城市主干道和交通枢纽附近。

此外,交通拥堵问题也较为明显地存在于湖北大学和武汉大学周边道路。

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主要包括车辆数量过多、道路狭窄以及交通信号不畅等。

5. 交通出行方式调查为了了解武汉市民的出行方式以及对不同交通方式的衡量,我们进行了交通出行方式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民出行方式多样化,主要包括公共交通、自驾车和步行。

而对于不同交通方式的选择,武汉市民更倾向于公共交通方式,因为公共交通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还能减少交通拥堵问题。

6. 改善交通状况的建议针对武汉市的交通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改善交通状况:- 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扩建道路、桥梁和交通枢纽,提升交通流动能力。

- 推广公共交通的发展,增加公交车数量和线路,同时提高公交车辆的准点率,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出行体验。

- 鼓励绿色出行方式,如骑行和步行,提供更多的自行车停放点和步行街,提高市民对于绿色出行方式的接受程度。

武汉交通调查报告2023简版

武汉交通调查报告2023简版

武汉交通调查报告武汉交通调查报告1. 引言本报告是关于武汉市交通状况的调查分析报告。

我们通过对武汉市不同区域的交通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旨在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了解交通问题,并提出改善交通状况的建议。

本报告主要包含交通状况概述、交通工具使用情况、交通拥堵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内容。

2. 交通状况概述武汉市作为华中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交通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武汉市交通系统发展较为完善,包括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工具。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3. 交通工具使用情况3.1 地铁武汉市地铁系统是市民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地铁在武汉市的使用率持续增长。

地铁线路覆盖范围广,方便市民从各个区域快速到达目的地。

,在高峰时段地铁车厢拥挤现象较为突出,需要采取措施疏导人流。

3.2 公交公交是武汉市最为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适用于市民短距离的通勤出行。

调查数据显示,公交车辆较为密集,覆盖的线路广泛,但在交通高峰时段,公交车辆也容易受到拥堵影响,造成不便。

3.3 出租车出租车是市民用于长距离、急需的出行方式。

据调查发现,武汉市出租车数量较多,市区到达目的地较为快捷。

,由于机动车保有量增加,部分地区出租车招呼困难,需要加强调度管理。

4. 交通拥堵问题及解决方案4.1 交通拥堵问题分析武汉市交通拥堵问题主要体现在交通高峰时段和道路瓶颈地段。

由于人口集中和道路资源有限,交通拥堵已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难题。

交通拥堵不仅耗费了市民宝贵的时间,还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

4.2 解决方案为了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有以下建议:- 加强公共交通的推广和建设,提高公交车辆的运营频次和部署密度,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 优化交通信号灯设置,合理调整绿灯时间,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 加强道路建设和改造,扩大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瓶颈。

- 推广共享出行模式,如共享单车和网约车,减少私家车使用量。

武汉的交通状况如何

武汉的交通状况如何

武汉的交通状况如何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交通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武汉的交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武汉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这使得武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无论是公路、铁路、水路还是航空,都有着较为发达的运输网络。

在公路交通方面,武汉拥有众多的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

市内的主干道如长江大道、解放大道等,承担着巨大的交通流量。

然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在高峰时段愈发突出。

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路口和路段,车辆常常排起长龙,通行速度缓慢。

这不仅影响了市民的出行效率,也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此外,部分道路的规划和建设未能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存在着道路狭窄、断头路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拥堵。

铁路交通是武汉的一大优势。

武汉拥有多个火车站,其中武汉站、武昌站和汉口站是主要的客运站。

高铁的快速发展使得武汉与全国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大大缩短了出行时间。

然而,在节假日和旅游旺季,火车站周边的交通压力也相当大,人流、车流密集,容易出现交通拥堵和秩序混乱的情况。

水路交通方面,武汉依托长江这一黄金水道,拥有重要的港口。

但近年来,随着内河航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占比相对下降,水路交通的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航空运输在武汉的交通体系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天河国际机场不断拓展航线,提升服务质量。

但机场与市区之间的交通衔接仍有待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旅客出行的便捷性。

除了交通基础设施的硬件方面,交通管理和服务的软件方面也对武汉的交通状况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交通管理方面,武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智能交通系统的应用、交通信号灯的优化、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等。

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交通信号配时不够精准、部分交通违法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理等。

公共交通在缓解武汉交通拥堵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铁网络的不断扩展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便捷、快速的出行方式。

漫谈家乡武汉的城市交通问题

漫谈家乡武汉的城市交通问题

n , ih swel eh lf l le ee a m g t l b ep s wh r . a u e
关键词 : 城市交通; 交通管理; 静态交通; 交通安全
M y Ho t wn Tr v l t : a cI s e nW u n me o a e es Tr f s u si ha No i
易汉 文
( 国加卅I 美 交通部 , 加利福尼亚 9 10 2 1)
Y IH a w e n. n
( a fri De a met f rnp r t n C lo i 9 US ) C lo a pr n a so a o , ai r a 2 , A in t oT ti fn 10 1
城市交通 第 9 第 3 2 1 年 5 卷 期 01 月
一 文章编号 :6 252 {0 10 .0 10 1 7.3 8 2 1 )30 0 .4
Ur a rn p r o Chn , o.' ., a 0 b n T a s o t f ia V 19 No3 M y2 1 J
漫谈 家 乡武汉 的城 市交通 问题
c m mo l e n i i a n r s n s a c r i g y s v r l o n y s e n Ch n ,a d p e e t c o d n l e e a
srtge rv h i ain icu iga t e ist i o etesu t ,n ldn )ma a igu— a o mp t o n gn r
通 的一些改善措施 , 可供其他城市参考。
Ab ta t Ba e n wh t I o s r e u i g my h m e o sr c : s d o a b ev d d r o n t wn

管理学行政案例分析《第六小组作业》

管理学行政案例分析《第六小组作业》

目录案例一:2003年武汉市政府禁止“麻木”事件分析1.武汉市“禁麻”案例简述 22.为什么武汉市要“禁麻”? 22.1数量庞大的“麻木”造成环境污染 22.2“麻木”严重扰乱交通秩序 32.3“麻木”容易造成安全事故 32.4“麻木”横行影响市容 32.5“麻木”系武汉市的历史遗留问题 33.武汉市不“禁麻”会产生什么后果? 33.1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持续混乱,事故数量攀升。

4 3.2民怨加剧,造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矛盾 43.3城市形象日益下降,进一步影响城市发展 43.4政府能力受质疑,政府公信力下降 44.武汉市政府如何“禁麻”? 44.1“禁麻”政策制定 44.1.1征集市民意见 4涉及内容:行政文化、行政改革 44.1.2建立政策议程 5涉及内容:行政决策 54.1.3规划政策方案 5涉及内容:行政领导、行政决策 54.2“禁麻”政策执行 64.2.1宣传“禁麻”政策 6涉及内容:行政改革、行政执行、行政文化 64.2.2全面实施“禁麻”政策 7涉及内容:行政执行、行政文化 74.2.3相关配套措施 8涉及内容:行政领导、行政执行 85.武汉市的“禁麻”效果 95.1环境明显改善 95.2交通事故减少,交通阻塞缓解 95.3公交的士收益上升,但市民交通选择余地减少 9 5.4“禁麻”得到肯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初显 96.关于武汉市“禁麻”案例的总结 106.1刚性规定柔性操作,体现政府平等意识 10涉及内容:行政文化、行政改革 106.2科学决策,阳光作业 10涉及内容:行政决策,行政领导 106.3形成统筹解决问题机制 11涉及内容:行政决策、行政执行 116.4“禁麻”政策的不足 11案例二:三峡观光明珠塔拆除事件分析 (12)案例一:行政案例分析:2003年武汉市政府禁止“麻木”事件分析(行政综合篇)1.武汉市“禁麻”案例简述“麻木”,是武汉市民对三轮车和蹬三轮车的人的统称。

案例讨论武汉告别“麻木时代”

案例讨论武汉告别“麻木时代”

案例讨论:武汉告别“麻木时代”2003年6月24日,武汉市政府郑重宣布:截至2003年6月24日,经过85天的时间,武汉市彻底清理了无证三轮摩托车、有证三轮摩托车和人力三轮车(统称“麻木”)。

武汉市“彻底告别麻木时代”。

武汉800多万市民面对的是一下子空阔了许多的城市街道。

36 985台合法“麻木”和无法统计数量的非法“麻木”,在他们的眼睛里忽然消失。

在数万辆消失的“麻木”身后,是遍及武汉三镇大街小巷的数万个家庭以及家庭中的10余万名成员。

在这85天的时间里,他们体验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爱恋与失落。

在数次较大规模“禁麻”遭受挫折之后,政府部门终于找到了种新的途径,来解决这个困扰武汉市达十四年之久的难题。

这个城市的社会管理也因之进人了一个新的模式。

一、"麻木”;武汉历史上的独特街景武汉人为什么把人力和电动三轮车称为“麻木”?对此有很多种解释,最流行的版本是:早年的黄包车夫都是好酒的人,每天很辛苦的工作,靠一瓶酒解除疲乏。

而武汉人管好酒之徒叫“酒麻木”,意思是除了喝酒,干什么别的都是呆呆的。

于是渐渐地就把这些好酒的车夫和他们的三轮称为“麻木”。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种三轮车在大街小巷里穿行,与拥挤的城市交通周旋,东一扭、西一拐,就像醉酒的“麻木”行路不稳,而且它们在行驶过程中不断震动使人麻木,故得此名。

因此,武汉人口中的“麻木”,指的既是车,也是开车的人。

武汉的“麻木”历史悠久。

武汉地处华中中心,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城市交通虽在明万历年间就有官渡船出人,但近代公用事业始于清末。

上世纪初三镇之间靠轮渡和木筏联通,但市民的交通工具主要依赖人力车、马车和三轮车。

1888年,人力三轮车首先出现在汉口租界上。

1936年武汉出现三轮脚踏车。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在武汉人的夜生活中,人力车、三轮车一直备受武汉市民的宠爱。

乘坐人力车、三轮车不仅凉快、敞亮、便捷,还可以看路边的风景,可以获得一种闲适的感觉。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武汉三镇陆续出现了大批从农村进城的人和下岗失业人员。

武汉市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武汉市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武汉市交通状况调查报告武汉市交通状况调查报告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对武汉市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了解和评估当前交通系统的运营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

二、背景武汉市作为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交通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给居民出行和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三、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1.实地调查:通过对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和交叉口进行实地观察和计数,收集交通流量和拥堵情况等数据。

2.问卷调查:以武汉市居民为对象,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居民对交通状况的感受和需求。

3.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和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对交通状况进行量化和定量分析。

四、交通状况调查结果1.交通流量调查:根据实地调查数据,在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上,平均每小时通行量为X辆。

2.交通拥堵分析:根据交通流量调查数据和交叉口延误时间测算,交通拥堵情况较为严重,平均拥堵延误时间为Y分钟。

3.交通事故统计:根据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武汉市交通事故率为Z/千车公里。

五、交通问题分析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我们 identified 出以下交通问题:1.交通拥堵:由于交通流量过大和道路容量不足,导致交通拥堵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和经济发展。

2.交通事故率高:交通事故率较高,可能与道路设计不合理、驾驶员行为问题等有关。

3.公共交通不便:部分地区的公共交通覆盖率低、线路不足,不满足居民出行需求。

六、建议与改进建议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增加道路建设:增加城市道路的建设和改造,扩大道路容量,缓解交通拥堵现象。

2.完善交通设施:改善道路标志和信号系统设置,提高交通效率和行车安全性。

3.加强交通执法: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和行为。

4.拓展公共交通网络:增加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提高公共交通覆盖率,减少私家车使用。

附件:1.实地调查原始数据表格2.问卷调查结果详细统计表3.相关法律法规文档法律名词及注释:1.道路容量:指道路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容纳的车辆数量。

武汉的交通优势范文

武汉的交通优势范文

武汉的交通优势范文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湖北省省会。

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武汉具有显著的交通优势。

以下是武汉交通优势的详细介绍:1.水陆空交通便利:武汉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和汉江贯穿全市,形成了重要的水运网络。

武汉是长江内河运输最迅捷和最广泛的港口之一,其港口拥有全球最大的内河集装箱码头之一、此外,武汉还拥有优越的陆地交通网络,包括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

此外,武汉还拥有国际机场,提供便捷的航空服务。

2.交通枢纽地位:武汉是中国内河航运的重要节点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和中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武汉是中国交通地理的枢纽,连接了京广、沪蓉、武九等多条国家级铁路干线,与长沙、南京、杭州等周边城市形成了交通网络。

武汉还是中国中部地区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门户城市。

3.多样化的交通选择:武汉拥有多种交通方式,包括地铁、公交、出租车和共享单车等。

武汉地铁系统发展成熟,拥有多条线路和站点,方便市民和游客出行。

公交系统覆盖面广,车辆密度高,方便地区内的短途和长途出行。

此外,武汉的出租车系统高度发达,提供快捷的出行方式。

4.便捷的物流环境:武汉是中国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拥有完善的物流设施和服务体系。

武汉港是中国重要的内河港口之一,具有良好的航道条件和配套设施。

武汉拥有多个物流园区,包括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提供高效的物流服务。

5.优越的产业优势:武汉是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拥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

这些企业和机构对交通和物流的需求很高,推动了武汉交通业的发展和创新。

武汉还拥有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交通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质资源。

6.旅游资源丰富:武汉作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黄鹤楼、东湖、武汉长江大桥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武汉交通便利,游客可以通过多种交通方式轻松到达各个景点。

7.市区发展和城市规划:武汉市区发展相对成熟,具有规范的交通管理和完善的城市规划。

武汉市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武汉市交通状况调查报告

武汉市交通状况调查报告武汉市是中国的交通枢纽之一,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之一。

交通状况对于武汉市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武汉市的交通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一、调查概况本次调查从2021年4月份开始,持续了约一个月的时间。

我们在武汉市内的主要道路、交通枢纽、地铁站等重要地点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共收集了2000份有效问卷。

二、问卷调查结果1.出行方式我们的问卷中设置了多个选项,采访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在本次问卷中,共设置了公交、地铁、出租车、共享单车等四种出行方式。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有近六成(57.5%)的受访者选择了公交作为常用出行方式,其次是地铁(27.3%)、出租车(10.2%)和共享单车(5%)。

2.交通拥堵交通拥堵一直是武汉市交通问题的重点之一。

据我们的调查,有约三成(29.4%)的受访者认为武汉市的交通拥堵问题非常严重,有超过六成(60.7%)的受访者认为武汉市的交通拥堵问题算是一般。

只有不到一成(9.9%)的受访者认为武汉市的交通拥堵问题不算太严重。

3.交通工具使用频率我们调查了受访者对于各种出行方式的使用频率。

在公交方面,有超过八成(84.2%)的受访者使用公交的频率比较高,在地铁方面,有四成左右(42.9%)的受访者使用频率较高,在出租车方面,使用频率较高的受访者也有约四成左右(39.2%),而在共享单车方面,使用频率较高的受访者仅有12.5%。

4.出行距离我们也调查了受访者的出行距离情况。

大约有三成(31%)的受访者每天的出行距离在5公里以内,接近五成(48.1%)的受访者每天的出行距离在5公里至10公里之间,而约一成(10.2%)的受访者每天的出行距离超过20公里。

三、实地观察结果我们还进行了实地观察,并收集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可以从不同角度刻画武汉市的交通状况。

1.交通流量我们选择了武汉市内一些主要的道路和交通枢纽,记录了这些地点的交通流量。

武汉麻木管理方案

武汉麻木管理方案

武汉麻木管理方案武汉当初花了大力气、大价钱,才把麻木问题整治好,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现在东西湖区金银湖、金银潭永旺一带,江汉区常青花园小区里、又开始到处都有麻木运营,特别是早高峰时间,闯红灯抢车道,没有人管。

建议趁着规模不大,及时整治,不要等形成大群体才治理,那时就晚了市交管局回复:为了有力做好电动车、麻木等通行秩序管理工作,我局紧盯城市交通秩序乱点、乱象,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治理重点,通过制定整治方案,列出整治清单,科学调整勤务,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在全面开展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的同时,注重对残疾人专用车、电动三轮车、电动自行车等“三车”、“麻木”上路非法营运违法行为的从严管理。

特别是从去年10月12日开始,交管部门启动“史上最严”的电动自行车、麻木等交通秩序综合治理,工作中,我们依托全市100个流动整治组,开展定点值守与路段巡控,切实提高路面见警率,坚持依法严处,对无证正三轮摩托车一律收扣,对正常人驾驶正三轮摩托车、残疾人代步车的,一律按上限处罚,无驾驶证的一律拘留,对残疾人代步车私自加装顶篷的,一律予以撤除;对残疾人代步车上路非法营运的,除对违法行为人进行处罚外,还积极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并将违法行为人送回家,对其家人开展劝导和教育,在数月时间的工作中,通行秩序明显好转,路面麻木非法营运现象明显得到有效遏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虽然在麻木整治上交管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一些重点区域麻木聚集候客营运的乱象仍未得到彻底的根治。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残疾人“麻木”营运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更是城市中的特殊困难人群,从事“麻木”营运是他们的主要生活来源。

武汉市区域内“残麻”的存在,即是交通问题,也是社会问题,作为交管部门也希望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参与进来,齐抓共管,从源头上不给“残麻”生存空间。

下步,我们仍需坚持“长期用力,久久为功”的理念,站在“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高度,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综合施策、教处结合”的原则,以“常态化整、系统化治、智能化管”为思路,动脑筋、想办法、出实招,锲而不舍的推动交通秩序走深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城市交通角度剖析武汉“麻木”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明伟华何继斌【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武汉“麻木”产生和取缔时期的城市交通背景,研究“麻木”与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公共交通网络布局、居民出行结构、交通经济性等方面的内存联系,总结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在今后交通建设与管理中城市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交通武汉“麻木”问题研究建设管理1.引言一种由正三轮摩托车改装的客运交通工具,武汉人称之为“麻木”。

它产生于1980年代末,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补充方式,为短途出行人员提供客运服务,同时解决部分下岗职工和生活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

至2003年初,武汉城区“麻木”约有1.8万辆,满街“麻木”成为武汉“一景”。

在全国十九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武汉“麻木”独一无二,它曾一度成为武汉市的一张“名片”。

2003年5月武汉市政府对“麻木”进行了取缔,在武汉市区横冲直撞了10余年的“麻木”最终驶向了营运的尽头。

笔者通过研究武汉“麻木”产生和取缔时期城市道路交通状况、公交网络布局、居民出行结构、交通的经济性等内容,分析“麻木”现象与城市道路交通、公共客运交通等方面的内在联系,总结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与教训,提出在今后交通建设与管理中城市应注意的问题。

2.“麻木”与武汉市的交通“麻木”能够在武汉生存发展十余年之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麻木”的形成发展除了与社会经济、政策有关外,还与武汉市的城市交通背景密不可分。

2.1城市路网布局武汉被长江汉水分割成三镇,山体、湖泊众多。

由于特殊的城市地理条件,城市道路交通建设难度大、投资高,是制约城市交通发展的难点和瓶颈,这使得武汉市的城市道路网络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缺陷,给“麻木”的盛行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在城市干道建设上,忽视了支路网建设。

由于武汉市的城市道路基础建设薄弱,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道路交通建设重点致力于过江桥梁和城市干道建设,主要解决机动车过江交通与区域间交通问题,逐步形成和完善城市道路干道网络。

受财力的限制,城市支路网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城市道路干道与城市支路比例关系失衡(见表1),大量成片区域没有城市支路通过,居民只能通过狭窄的街坊小路和巷道出行,于是“麻木”成了人们出行选择的理想交通工具。

事实证明,道路网比较完善的城区,其“麻木”数量较少,如汉阳沌口地区、武昌青山地区。

因此,城市道路网络的不完善是导致“麻木”形成的基本原因之一。

456表1 武汉市城区道路结构对比表(1998年)道路等级道路长度比例(%)国家标准比例(%)主干道221 18.0 15~17%次干道339 27.6 20~22%支路224 18.3 50~56%巷道443 36.1合计1227 100.0二是城市支路交通功能得不到完全发挥,交通效率低下。

在已形成道路中,占道设摊、车辆乱停乱放现象严重,经常造成交通堵塞;道路空间被占用,造成行人步行困难,缺乏安全感;同时支路交通功能的低下,造成车辆行驶速度下降,如公交车辆运营车速下降到10~15公里/小时,低于“麻木”的运营速度。

由于“麻木”车辆小,转弯灵活,成为人们短距离出行的选择。

三是大规模的居住区、企业内部与外部交通联系不畅,如七里庙小区、晒湖小区、武钢厂区等,常规公共汽电车线路不能进入这些地区,出租车也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常常也被拒绝进入。

“麻木”成为大型居住区、企业内部交通的有效补充。

2.2公交网络布局1980年代初期,是武汉市“乘车难”问题最为突出的时期。

1983年仅有公共汽(电)车辆1634辆,出租汽车170辆,公交运营线路80条,运营线路921.6公里。

在这之后的10余年中,公交发展一直滞后于城市需求,直至1996年,才进入高速发展期,至1998年,各种公交线路增至237条,公共汽(电)车辆保有量5260辆,出租汽车12218辆。

至此,武汉市的公共交通条件初步得到了改善,“乘车难”矛盾已经缓和。

但由于种种原因,武汉市公交的发展存在着如下问题,严重影响了公交的总体服务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公交线网布局不尽合理,公交线网覆盖率低,可达性差。

由于城市道路系统的不完善,公交线网都集中在主要干道上,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高达5.97(合理值应为2.5至3左右)。

线网布局的不合理,致使武汉市居民乘公交出行时间较长,交通可达性较差。

1987年和1998年进行的综合交通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居民公交方式出行的平均出行时间为51~55分钟,其中步行时间所占比例较大,“麻木”成为居民乘公交的换乘工具。

二是新建居住区、城郊结合部缺乏公交网络。

一方面在中心城区公交线路过于密集,中心区公交运力大量剩余。

另一方面由于同期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布局不断调整,大量新建小区如雨后春笋般建成,城市人口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公共交通受经济条件和道路交通设施的限制,许多新区和城郊结合部地区没有开通公交线路,留下了大量的公交服务空白区,居民只能选择“麻木”这种交通工具了。

三是公交运营票价不合理。

武汉市公交采用的是“一票制”,无论乘车距离多长,都是1.2元(或1.5元),对于短途出行而言,乘坐公交车需采用“步行+公交+步行”的方式,费时费钱。

而乘“麻木”可以享受门到门的服务,费用同乘公交相比,相差很少,公交车对于短途出行人员而言,没有价格优势。

2.3出行方式结构在武汉市的居民出行结构中,步行、公交、自行车方式比例一直占居着前三位(见表2)。

457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方面由于机动车拥有量的快速增长,导致道路交通日益拥挤,自行车拥有量因道路环境的变化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城市公交车辆因运营速度日趋下降,在1990年代初期,其运量也渐渐减少,人们趋向于选择其它交通工具,如摩托车、助动车、“麻木”等,直至1996年后公交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时,其运量才逐渐恢复;另一方面,人们对交通便捷的要求日益增强,如点到点的交通服务,这样,中长距离出行,人们选择出租车比例越来越高,中矩距离出行,由于乘坐“麻木”费用较低,又能实现门到门的服务,人们选择了“麻木”。

表2 武汉市区居民出行方式结构变化表出行比例(%)出行方式1987年 1998年步行37.39 37.07自行车35.23 29.11公交20.12 21.74出租车0.07 1.75摩托车0.23 1.60助动车0.00 1.01 三轮车(麻木)0.00 1.21 单位车 3.65 4.17轮渡0.25 0.14其它 2.43 0.95混合 2.31 1.26合计100.00 100.00 2.4交通的经济性麻木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价格低廉的交通工具,可以实现下岗工人的低成本就业。

根据武汉市场行情,购买一辆电动三轮车(麻木)约需3000~5000元,而购置一台营运出租车,需花费15~16万元,相比之下,选择麻木运营,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是作为短距离出行的交通工具,其乘坐费用低廉(在3公里内的乘坐费用为2~5元),是偏低收入市民出行的理想交通工具。

据调查,武汉市居民月收入高于2000元的出行者,对出租车、私人车等高档交通工具的选择比例高达39~67%,而月收入低于900元的出行者,其主要出行方式是公交、自行车、“麻木”,比例为47~53%,而对高档交通工具的选择比例仅为8~13%。

3.“麻木”对交通的影响3.1与机动车“争道抢行”近10年来,武汉市机动车拥有量以年均12%的速度增长,至2002年底,机动车拥有量已突破50万辆。

而同期道路里程、总面积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8%、3.7%,大大低于机动车的增长速度,道路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麻木”与汽车争道、占道停放现象经常发生,严重影响了汽车交通的正常运行。

4583.2公共客运秩序混乱由于大量“麻木”的产生,在火车站、客运码头、商场、娱乐中心、居住小区等交通集散地,出现了“麻木”与出租车、中巴车争客、抢客的现象。

大量客源的流失,致使武汉市的出租车上座率一度降至60%。

由于“麻木”的经营成本较低,管理费用少,出租车、中巴车成本及管理费较高,造成“麻木”与出租车之间的经营矛盾突出,引起公共客运秩序混乱。

3.3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麻木”的大量涌现,使武汉市道路交通事故火速攀升。

据统计,近5年来,该市因“麻木”违章引发交通事故达3300余起,造成275人受伤,207人死亡,“麻木”被列为江城的“公害”;同时还影响江城的投资环境。

市民有关取缔“麻木”的呼声日益高涨。

3.4影响城市环境经测算,一辆正三轮摩托车的尾气相当于6至10辆小汽车的排放量,污染严重超出国家规定标准。

同时大量“麻木”上路行驶使武汉市的交通噪声增加约1分贝。

公安部、建设部畅通工程专家组来汉检查时,明确提出武汉市应尽快解决正三轮摩托车问题。

截止2002年底,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除武汉外)和湖北省内宜昌、黄石、襄樊、十堰等市,均已相继处理了正三轮摩托车。

4.解决“麻木”问题的措施4.1完善城市支路网近5年武汉市逐步认识到城市支路的重要性,加大了支路建设力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打通现有的“断头路”、“堵头路”,大力新建城市支路,增加支路网密度。

首先结合重大基础工程,建设改造城市道路。

如:1999年随着汉口旧京广铁路的废除、京汉大道的建成,打通了游艺路、民意四路、前进五路、南京路等“断头路”、“堵头路”,大大改善了汉口地区的纵向交通状况。

其次结合房地产开发,建设一批新的城市支路。

如汉口地区的长报路、红旗渠路,汉阳地区的马鹦路、十里铺路,武昌地区的机场一路、机场二路等。

据统计,近5年来,武汉市共新建、改建城市支路约100公里。

目前武汉市正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进一步地完善建设城市支路网。

二是对各种占道现象进行综合整治,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从1998年起武汉市对城市道路进行了大规模的综合整治。

首先对城区内的72条干道进行了交通综合整治,主要包括道路断面完善、公交站点改造、清除占道、交通环境改善等内容,保证了交通干道畅通。

其次对大量支路进行了整治,主要包括拆除临街违章建设、修缮道路、清除占道经营点等内容。

经过道路综合整治,较大地改善了道路交通条件,提高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三是大力改造现有背街小巷,改善道路环境,提高交通可达性。

武汉市老城区有许多背街小巷,街道宽度一般为4至7米,路面等级较低,凸凹不平,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

特别是到了下雨天,生活在城区小巷里的人们更是难以出行,市民称这些道路为泥巴路。

武汉市政府今年拿出1.3亿元资金,集中改造全市1635条泥巴路。

截至2003年7月底,泥巴路改造竣工1093条,面积达65.18万平方米,分别占总数的66.9%和7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