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们在消费时经常遭遇一些“潜规则”,比如找搬家公司谈好价格却临时被告知要按楼层加价,买窗帘遭遇商家收打孔费等。
所谓“消费潜规则”大多是商家的“不成文规定”或所谓的“商业惯例”,消费者面对商家的这些“商业惯例”,即使很不情愿,但通常只能被动接受。
这些“消费潜规则”实际上存在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问题。
调查显示,73.8%的受访者遇到过“消费潜规则”,18.2%的受访者没有遇到过,8.1%的受访者回答不清楚。
受访者认为,装修(46.3% )、家居产品(40.2%)和电子产品(35.2% )领域最容易出现“消费潜规则”,其他还有:电影院(22.0%)、网购(2.5%)、搬家(23.1%)、物流(16.4%)、餐饮(28.0%)、旅游(34. 8% )、影楼(18.2% )和物业(12.3% )等。
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伟民指出,“消费潜规则”就是不明显的、不公开的、法律法规以外的规则。
“‘消费潜规则’屡禁不止,而且变得更加隐蔽。
日常消费领域往往是重灾区,比如金融保险、日用品维修和餐饮等。
”
调查显示,遇到“消费潜规则”后,64.0%的受访者会与商家协商解决,41.1%的受访者会找维权部门投诉,36.0%的受访者会忍气呑声,26.7%的受访者在网上发帖指责,11.3%的受访者会向媒体求助。
面对“消费潜规则,23.6%的受访者觉得维权容易,59.6%的受访者觉得不容易,16.8%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
(摘编自王品芝《“消费潜规则”横行,你“被套路”过吗》,《中国青年报》2018年11月15日)
材料二:
促销套路”深、“优惠账”难算。
早在“双十一”前期,各大电商平台早已拉开预售的战幕,促销手段也是花样繁多,越来越复杂,让“剁手族”难以比价,倍感促销“套路”深、“优惠账”难算。
不少网友反映今年“双十一”不但要拼网速、手气,还得拼智力。
梳理发现,商家们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促销模式:定金膨胀模式,即顾客支付定金后,将按照一定的膨胀比例享受高于其所支付的定金金额的抵扣;满减优惠券模式,即顾客在店铺中领取满减优惠券,“双十一”当天在该店铺中消费满一定金额可享有直接减价优惠;“1元”秒杀模式,即包括在“双十一”当天的10点、12点、18点等时间点,顾客只需1元,可抢购个别数量有限的商品,以及额客可支付1元来获取特定店铺或特定商品的大额满减优惠,在“双十一”备天可使用;平台购物津贴模式,指平台提供的跨店铺满减优惠;现金红包模式,就是在订单支付时直接抵扣金额。
促销模式的复杂化既增加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也令很多消费者被误导,这也是产生各种网购矛盾的原因之一。
部分“剁手族”甚至怀念起以往简单粗暴的“半价”“立减”了。
(摘编自《2017年“双十一”网购综合信用评价报告》,信用中国12月13日)
材料三:
把潜规则暴露于阳光之下,是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有效做法。
市消委会法律事务部陈朝辉认为:“反对潜规则,最基本的办法,就是要让它‘潜’不起来。
只有将其暴露在阳光下,才能引起公众、政府的重视。
而被置于众目睽睽之下的时候,原有的潜规则参与者中,必然有一部分会做出改变,从而打破商家之间的‘松散而沉默的同盟’。
”对于曝光潜规则,社会自治组织有其天然优势,而这更需要每一个消费者都站出来,将自己了解到的潜规则公之于众。
消费潜规则的出现,是商家或行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产物。
在市场化初期,秩序很不规范、诚信体系未完全建立,因此商家尽量钻法律、商业道德、社会公德的空子,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潜规则的出现,意味着商家和企业在有些方面自愿或非自愿地成为松散的“攻守同盟”,他们步调一致。
而消费者是弱势一方,虽然要做到理性消费,但有时明知是不合理不公平的收费,由于生活需求是刚性的,不可能不消费,而当大家都这样做的时候,自己也就只好被迫接受了。
这时就需要有人出来打破这一平衡局面,这可以是政府、社会自治组织、媒体,也可以是任何一位消费者。
目前国家正在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加大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摘编自《消费潜规则,商家的“钱”规则》,“深圳新闻闽”2017年6月11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潜规则”在生活中很常见,消费者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动接受了商家的“消费惯例”,就是被“消费潜规则” 了。
B.遇到“消费潜规则”后,大部分人会采用各种方式解决或反映问题,证明在面对“消费潜规则”时,维权很容易做到。
C.“双十一”期间,商家所谓的促销模式,有的隐藏着“消费潜规则”,复杂的促销模式容易引起网购矛盾和消费者的不满。
D.在市场化初期,规范秩序和诚信体系尚未健全,因此给了商家钻空子的机会,在最大化利益驱使下,“消费潜规则”出现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潜规则”现象屡禁不止,日渐隐蔽,且受害人员众多;出现“消费潜规则”的领域较广,日常消费领域尤为严重。
B.调査结果显示,遇到“消费潜规则”后,一半以上的消费者会与商家协商解决,可见消费者维权意识较强。
C.消费者作为消费关系中的弱势一方,当遇到刚性生活需求从而必须消费时,就只好被迫接受“消费潜规则”。
D.商家和企业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某些方面自愿地结成“攻守同盟”,步调一致地利用潜则侵害消费者利益。
3.“消费潜规则”如何才能避免?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作答。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感受”,这两个字极广。
眼見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所以感受因人天资不同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它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便觉得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的象征。
由此看来,天才之为天才,是因为他不仅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且他的感受力也比一般人强烈的原因。
( )。
例如常处于“静”的人比较容易感受出趣味。
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
你的心界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所以习静并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要注意的是,静与闲是不同的。
许多闲人不一定能感受到静中趣味,而能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偶尔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包含截然不同洁身自好分辨
B.包涵截然不同明哲保身分辨
C.包含天渊之别明哲保身分辩
D.包涵天渊之别洁身自好分辩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才之为天才,是因为不仅他的感受力比一般人强烈,而且他具有伟大的创造力的原因。
B.天才之为天才,是由于不仅他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且他的感受力也比一般人强烈的结果。
C.所以天才之为天才,是因为他的感受力不仅比一般人强烈,而且他具有伟大的创造力。
D.所以天才之为天才,是因为不仅他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且他的感受力也比一般人强烈。
3.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天资的不同决定了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
B.天资的高低与否则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心境。
C.然而感受的能力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心境。
D.除了拥有天资以外,安静的环境也能提高感受能力。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借微小生物解释“小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闲来无事不从容”。
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闲游承天寺,借月、竹、柏抒旷达之情,最后说“____________”。
李白在《行路难》中闲来垂钓,却“___________”。
(3)《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时,先用“___________”校弦试音,但诗人却用“____________”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上流传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后,“双黄连口服液”一度遭哄抢直至脱销。
其实,在1月29日早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许,是因为大部分我们并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于是我们的脑中只能充斥各种道听途说的观点。
而关于独立思考,有一个很重要的本质叫做逻辑,( )。
我们的很多见识、理解力,以及智慧,都是通过阅读的见解。
在大量的阅读里,我们可以和无数思想者对话,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之中,才有了自我对事物的认知,也进而培养了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在遇到问题时,才会理性判断,不盲从,先去了解事情的,再去判断是否具有价值,也可以通过文献搜索,而非。
这样,当我们再去面对“双黄连”类问题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先提问: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经得起推敲?而不是:哪里可以购买双黄连。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B.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29日早就已经公布: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C.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D.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
B.事物的规律就是所谓的逻辑,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
C.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且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
D.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阅读和经历。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衍伸从而来踪去迹道听途说
B.衍生而后来龙去脉道听途说
C.衍伸而后来踪去迹捕风捉影
D.衍生从而来龙去脉捕风捉影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青溪口送人归岳州
刘长卿
洞庭何处雁南飞,江菱苍苍客去稀。
帆带夕阳千里没,天连秋水一人归。
黄花裹露开沙岸,白乌衔鱼上钓砚[注]。
歧路相逢无可赠,老年空有泪沾衣。
[注]钓矶:相传在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借西施隐居于伏牛山中。
后人追念其兴越之功,把其临渊垂钓处改称“陶公钓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茂盛的获草因客人远离而变得稀少,看似无理,实则写出诗人的感情。
B.颔联的抒情方式与李白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相似。
C.送走客人后,诗人在江边找到钓矶,想起了范蠡的兴越功绩似有所感。
D.尾联中的“空”照应上一句中的“无”,直接抒写诗人对际遇的感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分析。
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第一组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
(《过秦论》贾谊)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____________。
(《醉翁亭记》欧阳修)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4)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王義之)
(5)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__。
(《赤壁赋》苏轼)
(6)___________________,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陶潜)
(7)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8)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
(《关雎.诗经》)
第二组
(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____。
(杜甫《登高》)
(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亦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4)渔舟唱晚,____________;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滕王阁序》)
(5)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6)_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苏轼《水调歌头》)
(7)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 )
(8)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女孩
赵淑萍
120年的夏天,酷暑,狗都热得吐舌头。
我却忙着串门,从这家的葡萄架穿到那家的丝瓜架,脚下不时被南瓜藤缠绕,不时有热浪夹着青草被烤的香味阵阵袭来。
我要挨个去看那一年未曾见面的小伙伴以及村里的男女老少。
从一家丝瓜架下穿过,我听到一个清脆的声音:“英子,过来!”
原来是陈金莲。
她在堂檐纺石棉。
她下了纺车,端了椅子让我坐,转身去井里打水洗手,还吊上一个被井水镇了半天的菜瓜,然后,用拳一砸菜瓜,脆脆的瓜马上裂成两半。
她抠去瓜子,递一半,让我吃。
“英子,你快讲点儿城里的事给我听!”
这个陈金莲,比我大十岁,也不沾亲带故,但是,自从我去父亲工作的城市读书后,暑假回来她对我就分外地客气。
于是,我边吃瓜,边给她讲,城里用自来水,城里很多人吃单位食堂。
食堂里各种点心都有,包子、花卷、发糕,还有面包、蛋糕。
“城里女人都穿裙子吗?”她问。
“穿呀。
老太太和小女孩都穿裙子,她们有的还戴墨镜。
”我说。
她的眼睛落在了我的小花裙上。
“英子,你跟我来!”陈金莲把我带进她的睡房。
虽然家里人都不在,她还是锁上了房门。
她从箱底拿出了一条裙子,苹果绿小碎花的。
她先套上裙子,然后脱下长裤,转了一圈,那没膝的裙子像花一样绽开。
我看到她的光洁的白生生的一截小腿。
“英子,好看吗?”她问。
我真心觉得好看。
其实,陈金莲长得很漂亮,粗粗的辫子,黑葡萄一样的眼睛,高高隆起的胸脯,这一切都让一个小女孩盼着自己也快快长大。
“那好,明天晚上,天黑时,你穿着裙子,早点儿站在路口的那棵皂角树下好不好?到时,我穿着裙子过来,你一定要看着我。
”她说。
我很奇怪,这算啥事呀。
那棵皂角树,村民们晚上就在那里乘凉,我也常跟我妈妈一起坐那边。
第二天,我按照她的话做了。
白天的暑热退了,人们都围过来了。
在皂角树下,一边谈天,一边摇着蒲扇。
也有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去村干部家的院子里看电视,那黑白电视,经常飘雪花,大家还看得津津有味;有的是就着凉风去游荡。
突然,乘凉的人都伸长了脖子。
一个穿着裙子的袅娜的身影正由远至近。
清风吹起,那裙裾就像荷叶一样摆动。
而那个陈金莲,她就昂着头挺着胸过来了。
“这不是陈家的丫头吗?真不像话。
穿起裙子来了,伤风败俗!”已经有几位中年男人发话了。
而一些后生则轻佻地吹起了口哨。
那些妇女们更是鄙薄,“眼戳刺”“眼戳刺”①地叫着。
一位老太太,好像是陈家门的老祖宗,颠着一双小脚,鼓着劲儿厉声道:“这丫头不像话,明天我去把她的裙子给剪了。
”可不管怎样,在村人的议论和异样的目光中,陈金莲看着我,勇敢地走了过去。
我被眼前的一切惊得目瞪口呆。
回家我问妈妈,为什么这村里的男女说话调笑肆无忌惮,但女孩穿条裙子就犯了大忌?而且,傍晚女人们从地头收工回来,在河埠头洗脚,裤腿卷得老高的,比穿长裙露出一截小腿肚要厉害多了。
妈妈说那是在农村。
“我也穿着裙子呀。
他们怎么都对我客客气气的?”我问。
妈妈说:“因为你是个孩子,而且,你是城里的孩子。
”
我很关心的是那个小脚的老太太到底有没有拿着剪刀去绞陈金莲的花裙子,结果大概是没有。
只是,后来陈金莲的裙子,被她那老实巴交的男友给剪了。
因为这,陈金莲死也不肯嫁给他了。
后来,陈金莲又穿上了另一条裙子。
过了两天,村西有位姑娘,也穿了裙子出来。
后来,穿裙子的女孩越来越多了,大家也不知道该去骂哪一个了。
有人说,陈金莲穿裙子,其实早有预谋。
因为,她那条裙子就是她的堂妹、小脚老太太的嫡亲孙女、学裁缝的阿花做的。
而且,村里女孩的裙子式样都一样,想必都出自阿花之手。
她们一起做的裙子,已经藏了一阵子了。
多少年后,一次我回故乡,听陈金莲跟阿花说:“你说现在的女孩咋回事,裙子越穿越短?”“老姐姐,以前呀,她们让我做裙子,我都做能盖住膝盖的。
可是,现在她们根本不要我做,都直接去店里买了。
”“年轻人,就由她们去吧。
”陈金莲说。
说着,她的目光,投向了路口的那棵皂角树。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21期)
(注)①眼戳刺:慈溪话,讨厌的意思。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夏天酷热难当的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为下文写村民乘凉和陈金莲穿裙子创设了背景。
B.陈金莲对“我”分外客气,极力从“我”这里打听城里的事,表现了她神往城市生活,渴望成为城里人。
C.陈金莲长得漂亮,还爱美追求时髦,并且敢想敢做、勇于挑战世俗,是村里第一个穿裙子的姑娘。
D.小说结尾写陈金莲把目光投向“路口那棵皂角树”,意味深长,那棵树留存着她勇敢地挑战世俗的记忆。
2.小说通过“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常常以小见大来反映社会,表现主题。
文章通过写陈金莲穿裙子的故事,反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探寻人工智能
李慕琰
韩国棋手李世石败给AlphaGo后,人工智能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杨澜团队拍摄的《探寻人工智能》第一季播出时,适逢中国棋手柯洁即将对战AlphaGo。
杨澜预测:“人类有出奇制胜和不按常理出牌的能力,哪怕赢一局,我觉得也是赢。
”最终,柯洁一局也没有赢。
第一季刚播完,杨澜团队就把注意力放到人工智能在城建、医疗、教育、出行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上。
第二季从雄安新区说起,这是一个从规划和建设开始就“具有人工智能基因”的城市。
在雄安,园区里四处遍布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承担了安保、清洁和外卖等工作。
街道上几乎没有红绿灯,人们可以乘坐无人驾驶的电动巴士出行。
在日常生活里,人工智能也已无处不在。
预计到2025年,全球的个人智能终端超过400亿个,即平均每个人能拥有五个以上的智能终端。
杨澜每次和有交流功能的机器人对话前,工程师都会交代,只能用某些句式或某些类型
提问。
“超出这个它就不懂了,更何况你的语意后边还有很多,比如表情、潜台词、话外之声,这些就不要指望机器能够知道了……”参演多部人工智能题材电影的好莱坞知名演员摩根·弗里曼问她,“你大老远地跑来采访我和其他这么多人,人工智能会有同样的好奇心去采访其他的人工智能吗?”其实,即使出现了人工智能主持人,也基本上属于新闻播报类,或者只是机械地把问题问出来而已。
杨澜相信:“将来不是谁取代谁,而是人机共存、各走各的道,或者说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人类会更加聚焦于自己擅长的事。
”然而,人工智能替代部分人力工作正引发失业问题。
在这一点上,技术乐观派认为每一次科技革命在取代人类工作的同时,都会创造更多的工作。
比如在贵州,人工智能催生了一种新兴职业——数据标注师,目前已有六百多人从事,他们负责为无人车标注路况中遇到的物体,教它们识别和分析各类障碍物。
人工智能输入和输出之间的计算过程,存在一个未知的“黑箱”。
当数据被污染,它的结论可能出现偏差,例如计算符合恐怖主义者的画像,很可能结果带有种族或性别的偏见。
情感与创造能力也是人工智能的弱项。
制作过程中,杨澜团队发现艺术领域人工智能成果最少。
杨澜最近录制一档诗歌节目,看到了两个人工智能团队开发的作诗软件,她形容那些诗词“似乎听说过,但是看完后不知所云。
它可能还是做现代诗比较好,本身就让人看不太懂”。
2018年,李开复在达沃斯论坛和TED大会现场提起人工智能说:“所有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威胁和挑战?”在医疗手术和无人驾驶这样的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意味着人们得把生命交给机器。
虽然人工智能识别影像时,比人类医生的误判率更低,但它依然只能作为辅助手段。
2015年2月,英国首例机器人心瓣修复手术发生惨痛事故:机器把病人的心脏缝错位置,还戳穿了大动脉,患者在术后不久便死去了。
这种手术机器人的失误率与致死率一直遭受质疑。
失误似乎还发生在无人驾驶领域,国外已经有许多例交通事故。
人工智能对数据和隐私的提取是另一个隐患,甚至干扰了政治选举。
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公司被媒体披露从某社交软件中获取几千万用户的私人信息,分析并用于政治营销活动,影响了多国选举,包括2016
年美国总统大选。
早在1995年,欧盟就在法律中提出了“被遗忘权”的概念,指的是人们不再需要个人数据时,可以提出删除的要求。
“这其实引发了我们对自我权利的一个新的认知。
”杨澜认为,新技术给社会治理带来便利,例如人脸识别让逃犯更易落网,但这是安全和个人权利之间的交换。
对于这些交换,人们首先需要知情权,如果它用于商业利益,人们也应当有所回报。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人工智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已经能够在某些领域对抗人类出奇制胜的能力。
B.人工智能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已在不少非情感和创造领域替代人力。
C.人工智能相较医生虽有更高的影像识别率,但也只能作为医疗辅助手段。
D.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存并各自聚焦于所擅长的事,是未来社会的可能趋势。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