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关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考量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关于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考量概述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简介。
新能源汽车指采用汽油、柴油之外的动力作为动力源的汽车的总称,具体可以分为镍氢电池动力汽车、锂电池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HEV)存在两个动力源:内燃机和储能电池。
汽车可由电动机或内燃机发动,在刹车及下坡时,电动机将动能转成电能为电池充电。
按照是否依赖外部充电,混合动力汽车又可分为普通H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Plug-inhybrid)。
目前普通HEV 电池主要采用镍氢动力电池,PHEV电池主要采用锂离子电池或锂聚合物电池。
纯电动汽车(EV)取消了传统的内燃机,动力来源于自身携带的储能电池。
储能电池依靠外界电源充电,在汽车启动时电池向电动机供电,由电动机直接向驱动轴输出扭矩,驱动车辆行驶。
燃料电池汽车(FCEV)既摒弃了内燃机,也不需要从外界充电,而是通过自身携带的液态氢和氧气在燃料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发电,为电动机提供能量,进而为汽车驱动轴提供扭矩。
不管是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还是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电池的性能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应具有比能量高、比功率大、自放电少、使用寿命长及安全性好等特性。
欧洲柴油车份额逐年提高,
如西欧柴油乘用车2007年的市场份额已达53.3%;日本的战略核心是发展混合动力车,2008年在其新能源汽车中,混合动力车的
市场份额高达95.7%;虽然混合动力汽车在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份额不到20%,但美国却是全球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消费国,占2007
年全球份额的70%。
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析。
一般来说,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
上游产业主要包括各种动力电池的原材料,如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及电解质,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行业;中游企业负责电池组件制造;下游企业着重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量小,投入商业化生产的产品较少,汽车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政府政策引导,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新能源汽车合资企业多,自主核心技术少
由于我国汽车厂商与外资企业合资较多,这就难以避免地造成国内研发实力的弱化,企业越来越依赖国外技术,造成本国技术空心。
在当前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潮流下,如果企业又走这一条等待国外技术的老路,则必将造成自身核心技术缺失,丧失追赶国际先进的机会。
2、关键技术的缺失造成成本难以迅速降低在新能源汽车的一些关键技术中,我国企业还比较缺失。
如锂离子电池原料的隔膜和电解液技术基本由国外企业把握,而这两者是占据锂电池成本的70%以上,国内企业不得不为此花费大量的成本,以至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无法降低。
3、技术难度加大产业化难度
新能源汽车可以大幅度提高燃油效率,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系统复杂化,能效大幅提高将导致系统非常复杂;二是如果实现复杂系统的动力装置,成本将非常高,难以产业化。
如燃料电池汽车已具备很好的能量转化效率,但是由于其催化剂和质子交换膜的耗费太高,目前也难实现大规模生产。
4、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体系没有建立起来
如果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战略规划不能够建立在清洁新能源大规
模供应的基础上,即使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也许会领先,但主流产品会没有竞争力,从而将置身于危险的境地。
我国大规模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远未建立,国家也还没有制定出新能源大规模供应和能源基本转型的具体计划和时间表,从而使得新能源汽车的长久、稳定发展缺乏实质性基础。
4、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较少直接惠及消费群体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靠的是市场的需求,而市场需求的主体是消费群体。
目前,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有一部分政策支持,但是,这些政策大体上都是针对源头生产企业的,对于广大的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国家并没制定完善的政策,及时的给与补贴。
由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售价普遍比传统汽车高出1~2倍,甚至数倍,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补贴缺位,市场需求无法兴起。
资金缺口较大。
与传统汽车开发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仍处于初级阶段,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尚需大量资金。
一方面,在基础技术研究、关键部件和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充
电站、加氢站的广泛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第三,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大量的示范推广工作,这些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资金的缺失需要建立一个支持新能源企业的完整投融资体系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