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景贤学校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每到⼩学报名季的时候,很多家长和同学都在思考什么学校好,各个学校有什么特⾊,为此特别整理了江门景贤学校的基本情况介绍,希望可以为⼤家选择⼩学提供⼀份参考。

景贤简介
创办历程
景贤学校是⼀所由江门市教育局领导、江门市教育促进会主办的国有民办实验型学江门景贤学校平⾯⽰意图
校(市直属学校),前⾝为江门⼀中的初中部,于1996年独⽴成为江门市第⼀所探索教育体制改⾰的完全中学。

最初命名为江门市蓬江学校,2001年更名为景贤学校。

2010年8⽉31⽇,经⼴东省领导批准,为更好地传承江门⼀中的优良传统,江门教育局正式把景贤学校更名为:江门市第⼀中学景贤学校。

设施建设
最新增添的“陈献章”像
学校建有常规教学⼤楼四座,中⼼⼤楼、实验⼤楼、综合艺术楼、图书馆、宿舍楼、饭堂学校设施(15张)和多功能室内体育馆各⼀座,并建设了标准塑胶运动场和游泳池,拥有多个篮球场、排球场、球场、⽻⽑球场等运动设施。

教学设备⽇臻完善,实现了全校范围的校园组,课室有现代化信息教育平台,配置了多媒体阅览室、语⾔实验室以及综合艺术的舞蹈排练室、管乐团排练室及第⼆课堂活动室等,供教师办公使⽤的⼿提电脑已趋于普及,安装了校园智能办公系统进⾏协同办公,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上⼜迈进了⼀步。

办学特⾊
学校以“励志、求实、勤奋、开拓”为校训,以“依法办学,以德治校,团结开拓”为办景贤学校活动
学指导思想,逐步形成“务实求活,和谐发展”的办学特⾊。

在教育管理中,坚持以⼈为本,构建以学⽣的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和未来不断学习需要为教育⽬标的综合学习体系。

在狠抓学校常规教育和教育科研的同时,学校还⼤⼒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开展第⼆课堂和学⽣的社团活动。

另外,学校设有奖学⾦和助学⾦,以激励学⽣勤奋向上和帮助贫困学⽣顺利完成学业。

办学成绩
秉承江门⼀中的严谨教风和⾃主学风,学校在近年的办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初中毕业⽣考上江门⼀中的升学率近五年都达到了60%以上,中考全市前50名的尖⼦⽣⽐例占80%以上,2005年囊括全市中考前⼗名;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及第⼆课堂的竞赛评⽐中,每年均保持有三百多⼈次获奖。

第⼆课堂已经成为学校的特⾊校本课程,包括环保、插花、航模、摄影、集邮等各类综合实践项⽬,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学⽣⽣活,⼜发展了学⽣的特长。

展望未来
学校将努⼒打造实验型学校的特⾊,建设⾼⽔平的师资队伍,配置⾼标准的教学设备,实施⾼效益的管理机制,树⽴“以质量求发展,以特⾊创”的办学理念,为侨乡⽂明和教育事业作贡献。

“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向⼆⼗⼀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是学校为之努⼒奋⽃的⽬标。

景贤校史
渊源
⼴东省江门市景贤学校,源出于江门⼀中,转轨于1996年7⽉,是⼀所国有民办性质的全⽇制初级中学。

1996年,为了争创全国1000所⽰范性⾼级中学,江门市政府批准江门⼀中⾼、初中分离。

初中部由教育促进会主办,江门⼀中协办,转轨为国有民办性质的九年⼀贯制学校。

初名蓬江学校,2001年改名为景贤学校。

景为“景仰”,贤为“贤⼈”,既有仰慕前贤,⽴志好学,⼜有沿袭景贤书院——江门⼀中——景贤学校⼀脉相承、源远流长之意。

学校⾃1996年⾄今,曾三易校址,起始在钓台⼩学,继⼜迁⾄原江门⼆中校址,2005年迁⾄原江门⼀中校址。

⽽办学规模亦由1997年两个⼩学班(⼩学部2003年不再招⽣)9个初中班,⾄今有46个初中班,成为江门五⾢地区⼀间极具规模,有较⾼知名度的学校。

现有校址占地近7万平⽅⽶,教学建筑为4万多平⽅⽶,有教学中⼼⼤楼、明志楼、蓬莱楼(共有约60个⾼标准课室)、科学楼、⽣化楼、电教楼、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以及400⽶塑胶跑道运动场。

还有多个篮、排球场及⼀个球场。

校园内绿树成荫,流⽔潺潺,姹紫嫣红,鸟语花⾹,安全设施到位,校园环境深受师⽣、家长喜爱,教学质量也不断攀升。

校史简介
创新进取业绩辉煌(1996—2006)江门市景贤学校校史简介
⼴东省江门市景贤学校,源于江门⼀中初中部,上溯景贤书院(为清朝时所建,在景贤学校今址蓬莱⼭上)是⼀所转轨⼗年、规模较⼤、设施先进、业绩沛然的国有民办性质的全⽇制初级中学。

⾃1996年创办以来,经历了奠定基础、努⼒拼搏、开拓进取、改⾰创新的历程,学校在办学规模和教学质量上都迈上了⼀个新台阶,不仅为江门市教育事业开创了⼀条新路,也为江门⼀中输送了⼀批⼜⼀批的优质⽣源。

赢得了社会的认同、家长的赞许,学校知名度不断提⾼,成为江门地区⼀间颇有影响的初级中学。

回⾸办学历程,可谓“⼗年开拓不寻常”。

上级的关怀、社会的⽀持,给予了我们前进的⼒量,素质教育⽅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航向,⽽全校师⽣团结协作、和谐发展、奋⼒拼搏的精神更是我们成绩取得的源泉。

⼗年来,我们既感叹创业的艰⾟,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明⽩社会各⽅⾯对我们的期待,深觉肩负责任之重。

教育改⾰是⼀个新课题,也是⼀个较长的过程,需要研讨,需要探索,需要总结,需要积累。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还会碰到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虚⼼地学习,冷静地思考,认真地探索,勇敢地实践,⼀步⼀个脚印地前进。

学校沿⾰
上世纪九⼗年代,改⾰开放的⼤潮涌动于神州⼤地,教育战线的改⾰也⼗分活跃。

除公办学校外,⼀⼤批纯民办、国有民办及民办公助体制的学校应运⽽⽣,在这样的⼤环境下,上级教育部门为了强化江门⼀中的⾼中办学,实现争创全国1000所⽰范⾼中的设想,提出⾼、初中分离的办学思路,并于1996年6⽉,在江海燕副市长的领导下,由江门市教育局、教育促进会、江门⼀中三⽅联⼿,着⼿将原⼀中初中部转轨为九年⼀贯制、国有民办性质的全⽇制学校,由市教育促进会主办,江门⼀中协办、与江门⼀中资源共⽤,同抓共管,并定名为蓬江学校,并在2001年初更名为景贤学校。

景为“景仰”,贤为“贤⼈”,既有仰慕前贤,⽴志好学,⼜有沿袭景贤书院——江门⼀中——景贤学校⼀脉相承之意。

校址在钓台⼩学内,1996年—1997年7⽉为转轨创办阶段,1997年7⽉正式招⽣。

其中,1996年~2003年为九年⼀贯制,2003年⼩学部划归紫茶⼩学,学校成为全⽇制初级中学。

办学特⾊
景贤学校分离于江门⼀中,由教育促进会主办,江门⼀中协办,资源共⽤,同抓共管,因⽽在办学理念和具体操作上承袭江门⼀中的优良传统,同时⼜根据⾃⾝特点有所发展、有所提⾼。

⼗年来,我们遵循江门⼀中的“务实求活、和谐发展”的办学特⾊,并且以创造“优质教学,优良校风,优化管理,优美环境”的四优学校作为我们的⽬标。

以“爱、严、勤、实、活”为我们的校训。

⼗年来,我们基本遵循江门⼀中“三主教育”模式(以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素质教育为主线)进⾏德育和教学⼯作,但同时⼜意识到⼀所新创办的学校“质量就是⽣命”,必须以质量求⽣存,以和谐求发展,以创新求进步,以特⾊求提⾼。

⼗年来,我们始终以抓好德育为⼀切⼯作的切⼊⼝,从改⾰课堂教学,活跃课外活动等⽅⾯探索素质教育的途径,处理好“⽂与道,知与能,教与学”的关系。

我们没有孤⽴地抓素质教育,也不把素质教育与应试对⽴起来,因为任何选拔必须应试,⽽应试必须结合素质教育,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求两者的结合点。

我们也不是⽚⾯地、不适当地追求以学⽣为主体,因为主体与主导是相辅相成的,学⽣脱离了教师的引导是很难成材的,但主导⼜必须⼀切以学⽣为出发点,克服管、卡、灌的不和谐的教育状况,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信学⽣,尊重学⽣,着意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引导他们从被动⾛向主动,从约束⾛向⾃觉,从应付⾛向进取,逐步形成了我们的教风和学风,成为该校的办学特⾊。

在具体做法上,我们注意以下⼏⽅⾯:
努⼒提⾼教师素质和⽔平
建设⼀⽀师德⾼尚,业务精良,适应现代化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的灵魂,是质量的保证,是⼯作的重中之重。

该校⼗年来,反复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教师明确教书育⼈,为⼈师表是教师神圣职责,为师者必须有德,为教者必须敬业,这已成为⼴⼤教师⾃觉遵守的原则。

我们还不断吸收本科以上⽔平的教师,同时对学历还未达标的部分教师通过脱产学习,业余函授,在职培训等⼿段,保证了教师队伍学历⽔平达标。

我们认真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现代化教学⼿段,更新知识,使教师适应现代化教学要求。

我们经常组织教师进⾏公开课、⽰范课、探索课等活动,积极参加省、市级说课⽐赛,让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步,要求教师要充分备好课,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向40分钟要质量。

因此⼗年来,教师⽔平不断有所提⾼。

从⽽保证了教学质量不断攀升。

强调学⽣学习⽬的教育,
培养学⽣学习的⾃觉性、主动性,打好“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加强学⽣学习⽅法的指导,强调必须养成学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认真阅读课本,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认真弄懂,强调思维能⼒的培养,融合贯通,以良好的学风和学习习惯带动学习能⼒和学习质量的提⾼。

同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引导学⽣进⾏适合中学⽣年龄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培养开放性思维能⼒打好基础。

在教学管理上分层教学
在教学管理上我们提出“⼩班化、⼈性化、个性化、层次化”原则,根据学⽣特点和接受能⼒,⾯向⼤多数,因材施教,实⾏分层教学,不搞“⼀把抓,⼀⼑切”,对成绩好的学⽣善于引导,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对成绩较差的学⽣,善于辅导,让他们“吃得消”。

注意作业的少⽽精,重质不重量,不搞题海战术,不⽆谓地消耗学⽣精⼒,不搞疲劳战术,少做“⽆⽤功”。

始终让学⽣的学习情绪调整在“兴奋点”,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掌握。

丰富学⽣课余⽂化⽣活,
积极开展各类型的综合实践课和课外活动。

按类型分有提⾼知识⾯的各学科竞赛⼩组,有培养学⽣动⼿能⼒的航模制作⼩组,有以提⾼体能技巧为主的体育⼩组、棋类⼩组、武术⼩组,有培养兴趣,陶冶性情的书法、绘画⼩组,有发展特长的⾳
乐、舞蹈⼩组。

这些⼩组的茁壮发展,就象⼀股强劲的东风,推着该校素质教育的航帆冲浪前进。

2005年11⽉在东湖⼴场进⾏的“景贤⾦秋”⼤型⽂艺汇演,百架钢琴齐奏把汇演推向⾼潮,获得⼴泛好评,标志着该校素质教育⼜上了⼀个新台阶。

近三年来(2004~2006),特别是中考成绩的不断攀升,更说明素质教育所起的积极作⽤。

2004年共有毕业学⽣458⼈参加中考,中考平均分为535分,达到江门⼀中必录线(587分)的有234⼈,占学⽣总⼈数的51%,全市600分以上有496⼈,该校占176⼈;全市前10名,有9⼈;前30名有22⼈;前50名有34⼈;单科状元3⼈。

2005年该校中考⼈数575⼈,达到江门⼀中必录线243⼈,占学⽣总⼈数42.3%。

囊括全市前10名,前50名有41⼈。

2006年该校参加中考考⽣⼈数624⼈,上⼀中必录线332⼈,百分⽐为53.21%。

在将秀的54名学⽣直接保送江门⼀中后,市直和两区仅有的两个800分(标准分)全被囊括,市直和两区的50名仍占33⼈。

可以说三年中考连升三个台阶,⽽且是在2004年扩招之后取得的成绩,扩⼤数量的同时质量持续提升,这对我们的办学实⼒更具说服⼒。

辉煌业绩
△经数年办学取得不少骄⼈成果,其中奖项13⼈次,奖项580⼈次,省级奖项115⼈次。

△⾹港SWAYDER杯少年钢琴赛三等奖
△国际舞蹈节少⼉组杰出表演奖
△国际舞蹈节少⼉组杰出贡献奖
△TOYAMA亚洲青少年⾳乐⽐赛第五名
△新加坡少年美术书法摄影⽐赛铜奖
△中⽇⼉童书画交流展银奖
△全国初中化学竞赛⼆等奖
△⼗⼀届全国初中应⽤物理知识竞赛⼀等奖
△TI杯全国初中数学竞赛⼀等奖
△第⼋届华罗庚杯复赛全国⼀等奖
△第⼗届省青少年科技创新⼤赛科幻绘画⼆等奖
△全国初中英语奥林匹克竞赛第⼀名
△全国初中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第四名
组织沿⾰
景贤学校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是在江门市政府、市教育局、教育促进会,江门⼀中等单位的领导和⽀持下、在历届领导班⼦带领⼴⼤师⽣奋发图强、锐意进取,勇于改⾰所取得的。

本组织机构沿⾰,是通过查阅有关的⽂书档案卷宗等资料,按照办学的时间顺序、办学宗旨、办学规模、机构设置以及学校的发展、变化等实际情况,简要编写⽽成。

它对于了解景贤学校的⾯貌,进⼀步办好景贤学校具有⼀定的指导意义。

由于编写仓促,错漏难免,希社会各界及了解事实的同志指正。

此沿⾰,由景贤学校档案室编写
江门市景贤学校组织机构沿⾰
(1996年——2006年)
(⼀)在改⾰开放⼤潮推动下创办
上世纪九⼗年代,在改⾰开放⼤潮推动下,教育战线改⾰思潮亦⼗分活跃。

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纯民办、国有民办,及民办公助等形式的学校应运⽽⽣。

1995年1⽉,国家教委颁发《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范性普通⾼级中学的通知》,这是⼀项重要的战略措施,这对推动普通⾼中教育发展,带动我国教育⽔平的提⾼,起着积极的作⽤。

为了抓住这个机遇,让江门⼀中迈上新的台阶,1996年7⽉,市⼈民政府批准江门⼀中⾼中、初中分离,原⼀中初中部转轨为⼀所国有民办性质的蓬江学校(后改名景贤学校)。

学校由市教育促进会主办、江门⼀中协办,学制为九年⼀贯制(即从⼩学⼀年级到初中九年级)
由于原钓台⼩学与江门⼀中相连,市教育局决定将钓台⼩学校址划归蓬江学校。

钓台⼩学1996年9⽉起停招新⽣,原有班级逐年毕业后⾃然取消。

⽽江门⼀中原有初中部1996年9⽉也不再招⽣、初⼆、初三两个级到1998年亦⾃然取消。

初三级两个蓬江班划归蓬江学校到1997年6⽉毕业。

可以说1996年6⽉——1997年6⽉是蓬江学校的转轨阶段。

由于是国有民办性质,
⽽且由江门⼀中协办,所以当时学校主要领导亦由江门⼀中委派,教育局认可。

⾸任校长是余⼦焯(原江门⼀中副校长),副校长是余远安(原江门⼀中总务处主任)、俞汉鹏(原江门⼀中物理科组长)、书记是伍克荣(原江门⼀中党总⽀副书记)。

⼩学部负责⼈是容东杰(原钓台⼩学校长)。

期间,1998年9⽉⼀中办公室主任蓝学坚调⼊任党⽀部书记、副校长,伍克荣不再担任书记。

其它中层⼲部有:
尹锡钧(原江门⼀中总务处副主任,调任总务处主任)
林桂婵(原江门⼀中⼯会副主席、妇⼥委员,调任办公室主任)
梁国衡(原江门⼀中政体处主任任教导主任)
卢世雄(原江门⼀中语⽂科组长任教导处副主任)
何⾦海(原江门⼀中教导主任任教导处副主任)
原江门⼀中政体处主任关健良调⼊任政体处主任
任课教师全由江门⼀中原初中部⽼师担任
当时校舍只占钓台⼩学⼀层楼,所有设施均与⼀中共⽤。

蓬江学校除经济上独⽴核算外,招⽣问题、⼈事问题与⼀中协商解决。

1997年7⽉蓬江学校正式招⽣,⼩学部招两个班,直升初中。

初中部招⽣8个班,后⼜增收1个班,共招⽣约500⼈,采⽤各⼩学按成绩推荐与选拔相结合原则录取。

当时由于⽣源较好,决定不设试验班。

在平等条件下进⾏教改探索。

学校创办初期由于学⽣⼈数增多⽽钓台⼩学原有学⽣尚未完全毕业,⽆法容纳,因此⼩学部在钓台⼩学,初中部借⽤⼀中部分教学楼,其余设施共⽤。

1998年间,原江门⼆中搬迁⾄新校舍,兴建的教学⼤楼归紫茶⼩学使⽤,紫茶路旧校址划归蓬江学校。

于是1998年7⽉招收的初⼀新⽣在紫茶路校址上课。

这时候是⼀校三址。

为了教学上的需要,紫茶路校址改建了电脑室、办公室、图书室及⼀间⾳乐舞蹈室。

1998年12⽉,江门⼀中丁继开校长退休。

吴军校长接任。

同⽉,市教育局宣布蓬江学校余⼦焯、俞汉鹏不再担任正、副校长职务,已退休的中层⼲部也不再留任。

蓬江学校校长由原福泉学校校长朱锦华担任。

蓝学坚、余远安、尹锡钧、林桂婵继续留任,关健良调教育局后病逝,校址仍然是⼀校三地。

为了加强教育教育教学⼯作,提拔了⼀批年青⼲部:2001年5⽉原江门⼀中教导处副主任戴旌调⼊任教导处主任、蓝天任办公室主任、林桂婵任政体处主任、冯海燕为团总⽀书记。

2002年9⽉⼈事上作进⼀步调整,袁荔⽣调景贤学校任党⽀部书记,蓝学坚调⼀中任⼯会副主席。

戴旌任副校长。

2002年7⽉,江门⼀中、江门⼆中进⾏资源重组,市政府、市教育局决定景贤学校逐步搬迁⾄原江门⼆中校址,⼩学部划归紫茶⼩学。

从⽽结束了⼀校多址的情况。

也结束了九年⼀贯制的办学过程。

2004年4⽉,林耀光任景贤学校校长,朱锦华任顾问,黄⽟玲为教导处代主任(后为主任),增补邝羡沛为总务处代主任(后为主任)、原江门⼆中政体处主任张仕勋为政体处主任,曾林茂为副主任。

2005年7⽉,江门⼀中搬迁新校址,景贤学校迁⼊江门⼀中原址,⾄此,景贤学校经过数次搬迁后终于有了固定的校址。

现有校园⾯积近七万平⽅⽶,建筑⾯积四万多平⽅⽶,有教学中⼼⼤楼、明志楼(有25个⾼标准课室)、蓬莱楼(有30个⾼标准课室)、图书馆、科学馆、⽣化实验楼、地理园、⽣物园、综合⾳像室、体育馆、游泳池、⾼标准的⽥径塑胶跑道运动场、球场、篮球场、电脑办公系统、闭路电视络、⾳像资料视听室、语⾔实验室、卫星电视接收站、以及各种劳动技术教育专⽤教室等。

成为规模宏⼤,设施先进的⼀所全⽇制国有民办的初级中学。

现在校园环境优雅,树⽊葱葱、绿草茵茵、流⽔潺潺、鸟语啾啾、姹紫嫣红、空⽓清新⽽且安全设施到位,是⼀处市区读书学习的好地⽅。

2005年12⽉,实⾏竞争上岗,⼀批中青年⼲部脱颖⽽出,他们有朝⽓,有活⼒,肯实践,不仅充实了⼲部队伍,也为景贤的继续前进提供了动⼒。

新的主要领导和中层⼲部是:
校长:戴旌负责全⾯⼯作
党总⽀书记:袁荔⽣负责党务及政治思想⼯作
校长顾问:朱锦华
副校长:曾林茂负责教学⼯作
副校长:邝羡沛负责总务、后勤⼯作
教导处主任:黄⽟玲副主任:刘明霞、商庆平
总务处主任:张仕勋总务⼀室(负责总务后勤⼯作)
副主任:陈登攀
总务⼆室(负责原办公室⼯作)
副主任:梁瑞萍、江龙飞
政体处主任:张冬梅、温洪仕
团总⽀书记:冯海燕
⾄此,景贤学校已基本完成校舍建设,教学设施,⼲部队伍的完善⼯作,为下⼀个腾飞做了充分的准备。

2010年学校⼲部名单:
校长,党总⽀书记:戴旌负责全⾯⼯作
副校长:戴旌负责教学⼯作
副校长:邝羡沛负责总务、后勤⼯作
副校长:曾林茂
教导处主任:商庆平
副主任:刘明霞、赵同⽣
总务处:
(1)办公室:主任:江龙飞副主任:梁瑞萍
(2)总务室:主任:陈登攀
政体处主任:主任:张冬梅副主任:温洪仕冯海燕
团总⽀书记:冯海燕团总⽀副书记(代):张旭良
(⼆)在素质教育下腾飞
上世纪⼋⼗年代后期,教育部门已提出从应试教育转轨素质教育。

正是在这⼀⼤背景下,认真贯彻和落实素质教育才取得⼗年来的辉煌业绩。

为此,我们做了⼤量⼯作。

传承江门⼀中优良传统
分离于江门⼀中,与江门⼀中有深刻的渊源关系,江门⼀中好的传统我们必须传承,“发愤图强、勇于改⾰”是江门⼀中的光荣传统。

⼜逐步形成了“务实求活和谐发展”的办学特⾊。

以“爱、严、勤、实、活”为校训。

在教育观念、教育⽅法和教育⼿段上推⾏富有现代化教育思想的“三主教育”模式:即“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素质教育为主线”。

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信和尊重学⽣
进⼊新千年以后,江门⼀中更提出“明志崇德,砺教笃学”的新校训。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建设优美恬静的园林化校园,建⽴团结和谐的⼈际关系,建造愉悦快乐的学习⽣活,江门⼀中⾏之有效的这⼀切,我们都很好地传承过来,成为我们办学的指导⽅针。

建⽴⼀⽀优质的教师队伍
景贤学校的教师队伍⼤部分来⾃江门⼀中初中部,很多⽼师既有良好的师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如“⼗杰”班主任卢忠诚,长期抓初三毕业班的尹丽冰、潘伯钧、吴聘云、李慧容、梁灿荣、⽂⼩燕、温惠芬、刘明霞、傅启玲、黄⽟玲、张冬梅以及戴旌、林铭协、马绍成等。

还有从他校调⼊的陈⼩珠,以及新分配来的年青教师冯海燕、罗淑芳、黎碧琳、吴东敏等,⼀、⼆中合并后⼆中⼀部分⼲部和⾻⼲教师也融汇进来如张仕勋、关凤、彭理中、陈圣群、麦淑玲、赵燕玲等。

这些⽼师很快成为学校的教学⾻⼲,有的还提拔到领导岗位。

有了这样⼀⽀⾼素质的稳定教师队伍,起着⾻⼲和中坚作⽤,使后来的年青教师有了榜样,对他们提⾼起着积极的影响,从⽽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

为了使教师的教学⽔平可持续性发展,我们也采取了⼀系列措施:
各学科每⽉⾄少有⼀次科组学习活动,每次活动要有主题,有中⼼发⾔⼈,各备课组每⽉⾄少有两次集体活动,原则上每位教师每年在备课组或科组内举办⼀次公开课。

每⼀学年要求教师写⼀篇教学论⽂参加选评活动。

坚持听课,点课和评课制度
加强课题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的研究与探讨。

每年进⾏⼀次开放⽇活动,旨在加强校际交流,促进信息互动,提⾼教师课堂教学⽔平
加强学校各项⼯作的管理
要保证素质教育很好地贯彻,必须有⼀套完整的、⾏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我们实⾏了以校长领导下的年级组长负责制,并且在校长领导下实⾏三会制度:⼀是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学校重⼤问题部署,协调年级与职能部门⼯作;⼆是职能部门办公会议,研究各职能部门涉及全局的⼯作计划、规划、制度建设,协调各职能部门⼯作;三是年级组长办公会议,研究年级涉及全局的⼯作,协调年级之间的配合与合作。

学校还以⼈为对象,逐步建⽴⼈事管理制度,教职员⼯奖惩制度,学⽣奖惩制度;以事为对象,建⽴德育⼯作制度、体育⼯作制度、卫⽣⼯作制度,消防制度;以环境为对象,建⽴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图书馆管理制、电教室管理制度,使到⼈⼈有事做,事事有⼈做,场所有⼈管,各⼈司其职。

对各项管理我们还做到络化、制度化、规范化、例如德育⼯作,各年级成⽴德育⼯作⼩组,团委、学⽣会组成学⽣⾃治委员会;成⽴家长委员会;建⽴社会德育,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新格局。

所以创办⼗年来,学⽣优良率在全市名列前茅,学⽣中没有赌博、群殴、抽烟、吸毒等现象,违法犯罪率为零。

开设综合实践课
加强各类课外活动,发展学⽣特长,在实践中激励学⽣学习兴趣,提⾼动⼿能⼒。

各种课外活动兴趣⼩组,不仅可以让学⽣把课堂所学结合于实践,更重要地可以充分发挥青少年的智慧与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让他们的潜质得到凸现,潜能得到发挥,是素质教育的⼀个重要⽅⾯,多年来,各学科成⽴了各种兴趣⼩组和竞赛⼩组,培养了⼀批对学科有特殊兴趣的尖⼦,在历年的物理、化学、数学竞赛中获奖。

2005年11⽉在东湖⼴场举⾏的“景贤⾦秋”⼤型⽂艺演出,更是获得巨⼤成功。

我们坚信,在开拓创新中取得辉煌业绩的景贤学校,在党的路线、⽅针、政策指引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定能够发扬优良的办学传统,继往开来,跟上改⾰开放时代的步伐前进,迈向更辉煌灿烂的前程。

开设英才班
⾃2009年开始招收英才班以来,英才班的成绩逐渐攀升,原因是学校选择利⽤英才班来“试验”全寄宿,每天都放学学⽣都能到体育场接受⽼师的体育辅导,晚上有⽼师指导功课,有⽣活⽼师悉⼼照顾,配备⼀流的⽼师进⾏教学,英才班的学⽣⼤多数都是基础较低的学⽣,但是学校却不放弃他们,把他们进⾏“改造”,经过⼀年的培养,2012届的英才班中产⽣许多尖⼦⽣,可以与年级的⾼⼿媲美,所以经过学校决定在2010年继续开办英才班,⽽且增多⼀个班级,由原来的两个班增加到三个班。

学校重视安全教育和交通安全
2009年,学校领导在学校设置斑马线,现在学校有两天斑马线,交通标⽰若⼲,这说明了学校领导对学⽣的交通安全的重视,⾃2009年以来,学校的校道经过多次的修改后,改为⼆⼈⾏道双向机动车道,在⼈⾏道和机动车道上放上雪糕筒,⽤塑胶线连接起来,形成⼀堵“安全墙”,有关部门还在校道上增深车道分界线的颜⾊。

每年学校都有例⾏的防空逃⽣演习,例如开消防讲座,放消防,地震教育⽚,开消防,地震特⾊班会,每年还会请来消防局的教导员为学⽣讲解。

学校每天12点30分之前有保安⼈员进⾏“清场”,检查每⼀栋教学楼是否有学⽣在逗留,并检查每间课室是否关好门,关闭⽤电器,做好安全⼯作,并锁好每⼀栋教学楼的⼤门;晚上6点也例⾏“清场”,并且对体育场上活动的学⽣进⾏报时间,让他们早早回家,不让家长担⼼。

学校有⼤约10多名保安保证学⽣的安全。

学校有良好的闭路电视络,能观察到每⼀间课室和⼤门,有助于保证学⽣的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