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乳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钟乳石
钟乳石(stalactite),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钟乳石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

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广西、云南是我国钟乳石资源最丰富的省区,所产的钟乳石光泽剔透、形状奇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碧野《富春江畔·“冰壶”与“双龙”》:“洞内到处都是钟乳石,湿润清新,有的像玉柱从顶垂直到地,有的像雨云倒悬空中,
钟乳石
有的像白浪滔滔,波涌连天,真是气象万千,蔚为奇观。


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

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

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称为“钟乳石”。

又名是石钟乳。

钟乳石和石笋每年只增长1毫米左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就会形成千姿百态、十分壮观的天然建筑物。

钟乳石(stalactite),又称石钟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它的形成往往需要上万年或几十万年时间。

由于形成时间漫长,钟乳石对远古地质考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广西、云南是我
国钟乳石资源最丰富的省区,所产的钟乳石光泽剔透、形状奇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碧野《富春江畔·“冰壶”与“双龙”》:“洞内到处都是钟乳石,湿润清新,有的像玉柱从顶垂直到地,有的像雨云倒悬空中,有的像白浪滔滔,波涌连天,真是气象万千,蔚为奇观。

”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

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

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称为“钟乳石”。

钟乳石,又称石灰华。

多产于石灰岩溶洞中。

有多种颜色,乳白、浅红、淡黄、红褐,有的多种颜色间杂,形成奇彩纷呈的图案,常常因含矿物质成分不同,而色彩各异。

它的形状千奇百怪,笋状、柱
钟乳石
状、帘状、葡萄状,还有的似各种各样的花朵、动物、人物,清晰逼真,栩栩如生。

清代陈矩在《天金石录》中载:“石产龙洞中,锐如笋,长数寸,亦有尺余者,细孔累累绕之。

”溶洞,是形成钟乳石得天独厚的条件,凡石灰岩洞,都有断层和裂缝,会常年缓缓不断地渗水和滴水。

含有碳酸钙的水,滴时使水中的碳酸钙淀积,经过亿万年的堆积增长,慢慢形成钟乳石。

溶洞底部常有许多碧澄的小湖,湖畔千姿百态的石头,往往就是钟乳石。

此石,表面滑润,取其根部可磨出鲜艳精美的图案。

溶洞未开发之前,由于洞深无路,里面险峻难行,并有蛇类出没,采石者必须具有探险的胆略,才能获取真宝。

在山东鲁山一带,有天然溶洞30多处,被称为沂源溶洞群,已开发的有石龙洞、千人洞、养神洞、向阳洞、织女洞、吕祖洞、珊瑚洞等,洞内的石笋、石柱、石花、石幔比比皆是,奇特多姿,已成为游洞观石之胜地。

在山东临朐县城城40公里处,祥堂崮周围发现20
多个溶洞,洞内均产钟乳石。

其中最大的溶洞叫“和尚洞”,多产“和尚头”型的钟乳石。

冶源镇的回头崮,也有钟乳洞。

深受收藏家喜爱的钟乳石,石质细腻,花纹好看,图像清晰而简繁不一。

有一块叫《嫦娥奔月》的钟乳石,呈现出一片红褐色天空,流淌着一条蜿蜒的银河,就在河之半
圆中,嫦娥拖着白色长裙,势欲飞奔,真是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钟乳石用途广泛,给它配上底座,放置于客厅茶几上,十分美观;将它植于陶盆中,因石上有细孔累累绕之,可栽花种草,组成山水盆景,也显得高雅清秀。

钟乳石和石笋每年只增长1毫米左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就会形成钱姿百态、十分壮观的天然建筑物。

礁石
礁石可
礁石
为生物礁体组成,也可为火山岩体或大陆岩体延伸于水下所组成。

因其分布于海中或靠近海岸,对沿海渔业及航行都不利。

礁石上面也经常长满了海砺和贝壳,若礁石的规模很大,则称岛屿。

生物礁介绍:
生物礁体组成的礁石是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其它造礁生物如石灰质藻类,对生成礁的钙物质长期堆积而成的礁体。

礁石类型
现代海洋中的珊瑚礁,有暗礁、堡礁、环礁三种类型。

【暗礁】
生长在大陆沿岸和海岛周围的边缘地带,它隐伏于水下,分布宽度从十米到百米,分布范围与形态,与沿岸水下地形特征和水深情况密切相关。

岸礁石珊瑚生长发展的初期,一般规模较小,但它分布的范围较广。

我国海南岛四周就有零星的珊瑚岸礁分布。

低潮时部分或全部出露的石礁岩组成的宽旷平地叫焦坪,礁坪的特点是有浅凹地、浅沟、锅穴和礁斑,这些都是由珊瑚碎屑和珊瑚砂及生物贝壳所组成。

【堡礁】
生长在离岸较远的海上,它像城堡一样,围绕在陆地周围,所以称它为堡礁。

堡礁与陆地之间隔着一个宽度几公里至数十公里的水域,这个水域基本上被珊瑚礁围着,所以称它为泻湖。

泻湖原指水较浅的海湾,被泥沙淤积口门,封闭成湖泊,但涨潮时能与海洋相通。

泻湖又称环礁湖、
珊瑚湖,环礁内的水域或堡礁与大陆间的水域。

平面形态多呈环状或马蹄状,有缺口与海洋相通,湖内风平浪静,是优良的避风港。

泻湖的水深一般为几十米,最大可达上百米,堡礁自身的宽度从几百米到数公里不等。

但它完全连续的,有的地方有缺口,使泻湖与外海相通,泻湖里面有时会有暗礁,航行于泻湖里的船只,要特别小心,否则会触礁沉没。

世界上最大的堡礁在珊瑚海的西北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澳大利亚东海岸外的大堡礁,它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一直向南延伸,断断续续长达2010公里,离澳大利亚大陆的距离为16—240公里。

大堡礁水下景色非常美丽,被国际组织评为世界水域七大奇观之一。

澳大利亚已把它列为国家海洋公园和海上自然保护区,每年吸引了世界许多游客去观光。

【环礁】
在分布形态上与堡礁相似,但它不是围着陆地或在接近陆地的海洋里生长,一般是大洋中形成一个珊瑚岛礁群的体系。

发育完整的环礁,包括四周的礁环、中间的潜水泻湖和泻湖里的几个珊瑚岛组成。

像环形那样分布的礁群,周边的直径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

如果从高空的飞机上向下看去,就像那抛向碧海上的一束花环,又像撒向海面上的一串白玉珍珠项链,绚丽多彩。

涨潮时礁石淹没在水下,透过清澈的海水,人们能见到隐伏在水下的珊瑚礁轮廓。

由于礁石生长处水浅,海浪传布到这里会产生破碎的浪花。

从高空看去,形成银白色的圆环。

雨花石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石,主要产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及仪征市月塘一带。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文人雅士寄情山水,啸傲烟霞,至唐宋时期达到颠峰,雅史趣事中有关赏石的佳话不胜枚举,神奇的雨花石更是成为石中珍品,有“石中皇后”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雨花石的欣赏,追求的是“意境”,所谓景外之景,图外之画,弦外之音,无论诗情、画意、神采、文韵都包涵在意境之中,这就要求收藏者要有比较高的文化品位。

一般提到雨花石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南京雨花台,都以为雨花石就是产自雨花台一带,实际上这只是人们的误解。

雨花石是世界观赏石中的一朵奇葩,有美丽的色彩和花纹﹐可供观赏。

她主要产自扬子江畔、风光旖旎的南京六合。

雨花石以“花”为名,花而冠雨、美丽迷人。

历史传说
雨花石是由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混合形成的珍贵宝石,也称雨花玛瑙。

据传说在一千四百年之前的梁代,有位云光法师在南京南郊讲经说法,感动了上天,落花如雨,花雨落地为石,故称雨花石。

讲经处遂更名雨花台。

成语“天花乱坠”正由此传说而来。

经地矿学家考证,雨花石形成于距今250万年至150万年之间,是地球岩浆从地壳喷出,四处流淌,凝固后留下孔洞,涓涓细流沿孔洞渗进岩石内部,将其中的二氧化硅慢慢分离出来,逐渐沉积成石英、玉髓和燧石或蛋白石的混合物。

雨花石的颜色和花纹,则是在逐渐分离、不断沉积成
无色透明体二氧化硅过程中的夹杂物而已。

仔细欣赏雨花石,个中藏有山川云彩、人物神仙、花鸟虫鱼,色彩艳丽,变化万千。

人们多爱将其置于水盂中,陈设于书斋、案头,不失为高雅之物。

雨花石的孕育到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这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也可谓是历尽沧桑方显风流了。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花玛瑙,主要出产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为全国最大的雨花石产地。

所产雨花石之质、形、纹、色、呈象、意境六美兼备,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美丽的雨花石被人们欣赏、收藏已有千年历史,近年来,古风复起,雨花石倍受国内外人士青睐,成为馈赠亲友、欣赏、收藏的珍贵礼品…… 雨花石为我国特有的美石,在百千种奇石中,堪称石中皇后的佼佼者。

提到雨花石,先声夺人的是一则关于雨花石的神话:传说古时雨花台上有一座雨花观,雨花观中有一位雨花真人。

雨花真人端庄睿智、深藏若虚,他经年静坐而绝少宣道,仿佛自己就是一部玄秘古奥的经书。

一天,雨花真人开坛讲经。

微言大义、悬河流水、探本溯源、咳唾成珠,品格和智慧的魅力震撼了众多百姓乃至感动了上苍诸神,欢悦之中诸神命令降下一场五彩天雨来。

五彩天雨比肩接踵杂沓而下,好似一幅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的米芾山水长卷。

泠泠雨水敲击在雨花台上,一粒粒变成了玛瑙般的雨花石。

竹报平安
.
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最早眼宛转险怪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

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

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太湖石成因特点
太湖石[1]属于石灰岩。

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

相对而言,石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风化侵蚀,比如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软松的石质容易风化,比较坚硬的地方保存下来,这样在漫长岁月里,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条件下精雕细琢,形成了曲折圆润的形
太湖石
态。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区很广,在适宜的构造、岩石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均可寻找和开发得用类似江苏的太湖石。

[2]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

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
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

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广义太湖石。

化石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

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

化石的概念
所谓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dài)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他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

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

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软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蚀殆尽,而只留下抵抗性较大的部分,如骨头或外壳。

它们接着就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取代。

许多化石也被覆盖其上的岩石重量压平。

简单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化石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

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
遗迹就称为化石。

从化石中可以看到古代动物、植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古代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和生活环境,可以推断出埋藏化石的地层形成的年代和经历的变化,可以看到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等等。

因为在较老的岩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的较简单的,而在年代较新的岩石中的类似种属的化石就要复杂和高级。

孔雀石
孔雀石
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料。

孔雀石的英文名称为Malachite,来源于希腊语Mallache,意思是“绿色”。

中国古代称孔雀石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

孔雀石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获得如此美丽的名字。

孔雀石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与其它含铜矿物共生(蓝铜矿、辉铜矿、赤铜矿、自然铜等)。

世界著名产地有赞比亚、澳大利亚、纳米比亚、俄罗斯、扎伊尔、美国等地区。

中国主要产于广东阳春、湖北大冶和赣西北。

主要成分
孔雀石由于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的绿色而获得如此美丽的名字。

中国古代
孔雀石
称孔雀石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

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料。

孔雀石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与其它含铜矿物共生(蓝铜矿、辉铜矿、赤铜矿、自然铜等)。

世界著名产地有赞比亚、澳大利亚、纳米比亚、俄罗斯、刚果(金)、美国等地区。

中国主要产于广东阳春、湖北大冶(yě)和赣西北。

没有两块一样的
没有两块一样的孔雀石——这种充满了纹理的石头就是有这种好处,
让你没有撞款的担心。

判断孔雀石品质的依据主要就是它的颜色和纹理。

纹理越细腻,颜色越鲜艳,品质越上乘。

德国的一些地方认为,在孔雀石上刻太阳,那么这块宝石就会有使人摆脱邪恶灵魂和隐患的能力。

孔雀石,被人们赋予了“妻子幸福”的寓意。

孔雀石颜色酷似孔雀羽毛上斑点,中国古代称为“绿青”、“石绿”或“青琅玕”,是一种古老的玉料。

孔雀石是含铜的碳酸盐矿物(碱式碳酸铜),化学成分为Cu2(OH)2CO3,CuO 71.9%,CO2 19.9%, H2O 8.15%。

属单斜晶系。

晶体形态常呈柱状或针状,十分稀少,通常呈隐晶钟乳状、块状、皮壳状、结核状和纤维状集合体。

具同心层状、纤维放射状结构。

有绿、孔雀绿、暗绿色等。

常有纹带,丝绢光泽或玻璃光泽,似透明至不透明。

折光率 1.66-1.91,双折射率0.25,多色性为无色-黄绿-暗绿。

硬度3.5-4.5,密度3.54-4.1g/cm3。

性脆,贝壳状至参差状断口。

遇盐酸起反应,并且容易溶解。

早在4000年前,古埃及人就开采了苏伊士和西奈之间的矿山,利用孔雀石作为儿童的护身符,驱除邪恶的灵魂。

在德国,人们认为佩戴孔雀石的人可以避免死亡的威胁。

中国公元前十三世纪殷代已有孔雀石石簪工艺品。

孔雀石具有鲜艳的微蓝绿色,是矿物中最吸引人的装饰材料之一。

孔雀石是寻找黄铜矿的标志性围岩蚀变的矿化,地质员在野外找矿的时候,只要看到孔雀石(滚石或原生的),就知道附近一定有黄铜矿体的存
在,在其附近进行更详细的工作,能找到原生矿体。

孔雀石的生成主要是岩石中的铜矿物的氧化产生铜绿,把整块岩石染成了绿色,因而,地质人员把它命名为孔雀石。

青芝岫的故事
颐和园乐寿堂庭院内有一块巨石,此石是乾隆帝从北京郊房山的良乡移至此,用作乐寿堂的照壁。

由于它的质地是青色的,又形如灵芝,恰乐寿堂又是为皇太后祝寿所建,故得“青之岫”的美名。

此石与明朝万历年间的太仆米万钟有关。

米万钟嗜奇石成癖,当他在房山看中此石,便欲将它送往私绘宅勺园。

据记载,为运此石,工力穷竭,不得已弃置田间,故有“败家石”的别号。

百余年后,乾隆帝拜谒西陵返京途中,见此石,遂将其运到乐寿堂。

因“水木自亲”之内太窄,故破门而入。

为此,乾隆之母大发雷霆,认为此石是不祥之物。

为挽次僵局,刘墉又说,此石似灵芝,能添瑞气,象征人寿年年,皇基永固。

乾隆赐题“青芝岫”。

小石林有一个“阿诗玛”石,风风雨雨,她都在那里翘首以待,等待阿黑哥的到来。

相传土司热布巴拉家向阿诗玛家提亲,没有结果,便把阿诗玛抢走。

这事被阿黑哥知道了,他翻过七七四十九座山,从远方牧场匆匆回去救阿诗玛。

回到家后,阿诗玛已被抢走三天三夜了。

他又骑上神马跨过九九八十一条河赶到热布巴拉家。

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救出了阿诗玛。

阿诗玛和阿黑哥欢天喜地,骑马踏上归途。

他们不知走了多少路、跨过几条沟、翻了几座山。

天黑下来了,风大起来了,为了早日到家,他们顾不上这些,还是继续往前走。

走着走着,一阵乱风过后,天上乌云滚滚,四野雷声隆隆,眼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们只好双双下马,但在黑夜里什么也看不见,结果两人迷了路。

这时风又大,雨又急,看是看不见,喊是喊不应。

山洪下来,水越来越深,他俩走散了,谁也找不到谁。

洪水渐渐退去后,阿诗玛和阿黑哥又碰到一起,但两人都已迷失方向。

他们正犯愁时,一只嗡嗡叫的小蜜蜂朝他们飞来。

蜜蜂围绕他们转了三圈后,开始讲话了:“嗡嗡嗡,嗡嗡嗡,今晚就来家歇,我家就在岩洞中。

”于是阿诗玛同阿黑哥朝着小蜜蜂飞的方向走去。

蜜蜂领着阿黑和阿诗玛进了石林,这里又湿又滑,阿诗玛伸手想找个癞石头扶扶,不料一下粘在了崖壁上,再也下不来了。

她只好伤心地对阿黑哥说:“阿黑哥啊阿黑哥,快快想法救下我,去找白猪、白公鸡,拿来祭献神爷。


阿黑哥听后,又伤心又着急,他擦干眼泪,又翻过四十九座山,八十一条河,最后找来白公鸡,但是走遍九村十八寨,就是找不到白猪。

没办法,他只好找来一头黑猪,又到山上挖来一筐白泥巴。

他把泥巴和成浆,涂在黑猪身上充白猪,这样白猪和白鸡都有了。

可就在他高高兴兴准备回石林时,由于连日奔波太疲倦了,爬过最后一座山后,一坐下来便睡着了。

这时,没斯帕玛(老天爷)又下起一场大雨,雨水把他从梦中浇醒,过去看猪时,黑猪身上的白泥巴早被雨水冲得干干净净。

崖神祭不成了,阿诗玛也救不下来,阿黑后悔莫及,他呼天唤地大哭一场,但崖神不松手,阿诗玛就永远粘在那块大石头上。

天长日久,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样子。

阿诗玛石像旁的那一池水,就是当时把白猪冲成黑猪的那场雨水积下的。

南京是一座山城,又是一座江城。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穿城东去;群山环抱,形若矫龙。

城西有座石头山,三国时东吴在此凭险修筑了“石头城”,南京因此有了石头城的别称。

据说蜀国丞相诸葛亮出使东吴时,曾在石头山上纵论南京地形,赞为“钟山龙蟠,石城虎踞”。

由于有此地形,自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都在此建都,因此,史称“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

在这座江南名城里,山水优美。

名胜古迹非常之多。

城的东面傲然耸立着苍翠的钟山,在钟山的南麓,是雄伟庄严的中山陵。

旁边还有千年古刹——灵谷寺。

城西有绵延的清凉山,山上有著名的清凉寺和依山而筑的“石头城”。

南京的水也好,号称江南第一名胜的莫愁湖和玄武湖就兼有人工和天然之美,正如诗句所说:“水上荷花堤上柳,半城山色半城湖”。

不过,南京城中令游人印象最深的常常要算中华门南的雨花台,而雨花台的出名又是借助于雨花石。

这些雨花石晶莹圆润,玲珑剔透。

红的似玛瑙,绿的如碧玉,捡上几颗回家,放在花钵中,盛上一些水,丽石清水相映,显得格外美丽,这美丽的雨花石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那还是南朝梁代的时候。

有一个和尚,法号云光,他自幼出家,虔心礼佛,立志要劝世人向善,解救百姓劫难,就四处云游,讲解佛旨。

当时佛教传进中国不久,信众还不多,云光每到一处开讲佛法时,听众都寥寥无几,云光开始有点泄气了。

有一天傍晚,云光正坐在路边叹息时,突然面前出现了一个老太婆,她送给云光一双麻鞋,叫他穿着去四处传法,鞋在哪里烂掉,就可以在那里安顿下来时常开讲佛经。

老太太说完话就突然不见了,云光明白这一定是菩萨在指示他要四处传法,不辞辛苦。

云光不知走了多少地方,脚上的麻鞋总穿不烂。

一天,他来到南京城的一座石岗子上,麻鞋突然断烂了。

他就在石岗上停下来,广结善缘,开讲佛经。

开始听的人还不太多,讲了一段时间后,信众就越来越多了。

有一天,他宣讲佛经的时候,讲得非常好,一时感动了天神,天空中飘飘扬扬下起了五颜六色的雨。

这些雨滴一落到地上,就变成了一颗颗晶莹圆润的小石子。

由于这些小石子是天上落下的雨滴所化,所以人们称之为“雨花石”,而把云光讲经的石岗子称作“雨花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