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2《加减混合运算》教案(新版)冀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过程。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买皮球
1、呈现情景图,让学
生说一说了解到哪些数学
信息。
师生列出综合算式,
鼓励学生自主计算。
2、交流学生不同的计
算方法。
加减竖式计算第
一次出现,教师要给予指
导。
3、介绍分步脱式计
算,总结加减混合运算的
计算顺序。
4、提出蓝灵鼠的问
题,鼓励学生交流其他算
法。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算
法:
(1)23-22=1
18+1=19
(2)22-18=4
23-4=19
教师要让学生说一说
是怎样想的。
不要求列综
合算式。
◆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
顺序,再计算。
◆练一练
第1题,先让学生了解题
意,再试着自己列出算式计算。
交流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学生如果出现“38+12-9”的方法,先要给予肯定,然后指出乘车时一般都要先下后上,写出算式38-9+12。
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再自己列式计算。
第3、4题,文字叙述的简单问题。
先帮助学生明白题意,再独立完成。
交流时,重点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数学冲浪
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又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
答案有多个:
12+l7-13=16
12+l7-16=13
13+16-l7=12
13+16-12=l7
17-13+12=16
……
《加减混合运算》
(一)单元教育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和顺序的过程;认识小括号,能正确地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
2、在探索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和综合与实践活动中,能进行独立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数学思维和数感。
3、能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选择数学信息,提出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材编写说明
“加减混合运算”这个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
主要内容包括连加、加减混合、连减和认识小括号等。
本单元教材充分体现了“解决问题中学数学”的特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都选择了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用已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简单实际问题,先鼓励学生自主解答,然后,在充分交流不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总结、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学习计算方法。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结合单元内容,设计了综合与实践活动--套圈游戏。
主要内容编排如下:
着用表格的形式提供了我国运动员在第27届至第29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数据。
在学生了解了其中的数学信息后,提出“第29届奥运会我国一共获得多少块奖牌”的问题,列出51+21+28=□(块),让学生自主计算,交流个性化算法。
教材预设了两种方法:一是把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相加,再求和;二是写出一个连加竖式计算,学生还可能出现用两个竖式分步计算的情况。
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介绍脱式计算,给出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最后鼓励学生自主计算第27届、28届奥运会上,我国分别获得多少块奖牌。
本节课是在20以内连加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重点是竖式和脱式计算以及连加计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如果竖式计算的两种情况学生没有出现,教师可介绍。
然后结合两个竖式计算介绍脱式并总结连加的运算顺序:计算连加,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注意其中“可以”的含义是“不是一定要”,为简便计算和运算律打下伏笔。
第2课时(教科书8页、9页),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设计了非常有童趣的小山羊在小猴玩具店购买皮球的情境,给出小猴玩具店有“18个白皮球、23个花皮球”以及小山羊要“买22个皮球”的数据信息,提出“还剩多少个皮球”的问题,列出算式18+23-22=□(个),让学生尝试计算。
教材以学生个性化算法交流的方式预设分步计算、加减竖式计算两种方法(分步计算没有给出竖式),然后介绍脱式并总结运算顺序: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最后鼓励学生用其他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本节课是在2 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能够解决问题。
教学的重点是竖式、脱式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数学信息和所求的问题,然后列出加减混合算式18+23-22=□(个),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
交流时,连续竖式和两个竖式的方法没有出现,教师可以介绍,然后结合分步计算介绍脱式,并总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加减混合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要特别注意“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含义是“必须,一定要”。
在学生理解、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再提出蓝灵鼠的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不做基本要求。
学生可能出现23-22+18=□(个)的方法。
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以启发:如果小山羊买的都是花皮球,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解答呢?
第3课时(教科书10页、11页),连减、认识小括号。
教材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商场购物情境,给出如下数学信息:小华带100元钱,买了一双运动鞋和一个书包,运动鞋的价钱是56元,书包价钱是29元。
提出“小华还剩多少元”的问题,结合这个问题设计了两方面内容。
第一,给出连减算式,在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并交流的基础上总结连减的运算顺序。
用学生交流的方式预设了分步计算和一个竖式计算两种方法(分步计算没有给出竖式)。
同时,结合学生个性化算法的交流,介绍脱式计算并总结连减的运算顺序。
第二,用先算花了多少钱的方法,认识小括号。
提出:还有其他方法吗?用聪聪的话引出“可以先算花了多少钱”和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你能把聪聪的算法写成一个算式吗?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列式计算。
在学生用前面的经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得不出正确结果的情况下,引入小括号。
最后总结运算顺序: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试一试”中设计了结合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具体算式,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的活动。
本节课是在20以内的连减和前两节课所学的连加、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学习的,连减和算式中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把聪聪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算式,并认识小括号的意义。
教学活动中,连减计算和运算顺序的总结可仿照前两节课进行。
认识小括号时,可按照教材的设计,先讨论大头蛙提出的问题,并用已有经验写出分步计算的算式,然后,师生共同把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100-56+29。
让学生用学过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计算(如果有学生提出要用小括号,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让学生先不加小括号,算一算结果怎么样)。
当发现结果错误后,教师介绍小括号,说明小括号的作用,进而总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另外,在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式时,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弄清运算顺序后再计算,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提高运算能力。
第4课时(教科书12页、13页),综合应用。
教材设计了学生现实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特别感兴趣的购买学习用品和玩具的问题情境,给出了价钱从8元到42元不等的八件物品,根据用一定钱数购买物品后还剩的钱数,猜想购买了什么物品。
教材设计了两个层面的活动:第一,师生共同做猜一猜游戏,聪聪用50元买了一件物品,还剩20多元,猜一猜他买的是哪一件物品;第二,小组同学做猜一猜游戏,如,用90元买了两件物品,还剩30多元,猜一猜买的是哪两件物品。
“练一练”设计了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加减混合运算、100以内的简单口算等练习。
本节课是灵活运用加减知识的练习课。
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猜”的方法。
数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猜”的思路。
如,用50元买了一件物品,还剩20多元。
这样想:50元找回20多元,花了20多元,那么,这件物品应该是20多元,再看20多元的物品有哪几件。
然后可以举出多种情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猜,注重交流猜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合理地提出问题情境。
如,用60元钱买了一件物品,还剩10多元。
从数学角度看没有问题,60元减去10多元,等于40多元,可以肯定买的物品是足球。
但是,从现实角度看,60元钱是由50元和10
元凑成的,买40多元的物品,一张50元就够了。
第5课时(教科书14页、15页),套圈游戏。
这是一节关于10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综合与实践课。
教材共设计了三个层面的活动:第一,观察了解套圈游戏中的规则和活动场地,让学生发现动物摆放位置与分值之间的关系,然后讨论“议一议”中的两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游戏规律和动物与分值的合理性;第二,根据表格中亮亮等三人前两次的得分,尝试推断谁最后的得分最高,这是一个活动经验与数学计算综合应用的过程,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和数感;第三,教材呈现第三次投完的结果,让学生计算每个人的得分,最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本次综合与实践的活动目的,是借助“套圈游戏”这一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给学生创造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根据已知数据推算等开放的、具有挑战性的探索活动。
教学的重点是对游戏规则和可能结果的理解,难点是两次投完后谁得分最高的判断。
数学活动中,首先要让学生读一读游戏规则,观察一下动物的摆放和代表的分值,然后再提出:你发现了哪些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
如果聪聪的发现学生没有想到,教师可启发引导:看一看,如果一个人三次都套中,套中哪三个动物得分最高呢?在讨论两次投完后,推断第三次投完谁得分最高的问题时,要启发学生想到“亮亮第三次套不中”的情况,再去进行分析、推算。
(三)目标评价建议
●目标1的评价。
首先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看学生能否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是否对他人的算法感兴趣并主动理解其中的算理。
对计算技能的评价,一方面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计算正确率;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完成教材中的有关练习来考查,教师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些试题对学生进行书面考查。
●目标2的评价。
主要结合教学过程进行。
首先,看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能否积极思考并自主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堂讨论交流中,看学生能否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能否对教材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目标3的评价。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完成教材上的有关练习来考查,看学生能否发现并根据情景图中所给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数学问题,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目标4的评价。
看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自主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并能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简单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