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目标(精)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2、西部大开发战略 意义:(1)实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最终 达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2)形成一个各个 地区之间互补合作的良好态势;(3)对于支 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增强各民族之 间的团结,对于保持社会安定和国防巩固具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1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三、战略重点 突出战略重点,优化产业结构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能源和交通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是我国 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教育和科学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1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四、战略对策
1、优化产业结构
意义(1)是提高国民经济宏观效益的一个关键 环节。(2)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 个重要条件。(3)是全面完成“三步走”战略 任务的一个根本措施。 原则:一是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 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二是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三步走”战略的依据: 1、中国国情 2、当代世界发展趋势 3、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 4、总结历史经验
“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1、指导思想的长期性 2、发展目标的双重性 3、发展目的的人民性 4、战略重点的科学性 5、实现途径的开放性
4
两次现代化 第一次现 代化是以发 展工业经济 (工业化) 为基本特征 的经典现代 化,第二次 现代化是以 发展知识经 济(新经济) 为基本特征 的新现代化
2、西部大开发战略 措施:(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切 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3)积极调整 产业结构。(4)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人才 培养。(5)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三峡大坝
14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 济增长方式。
6
B.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 度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 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7
C.人民生活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00年中国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实现程度为76%(100%为完成); 虽然第一次现代化进程还没有完成,但第二次现代化的许多因素已经被引入 中国,如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等。而且,中国的第二次的现代 化的世界排名(1999年在108个国家中排名第56位),高于第一次现代化的 5 世界排名(1999年在108个国家中第64位)。
9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1)经济方面: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 值到二Ο 二Ο 年力争比二Ο Ο Ο 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 争力明显增强。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 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 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3)文化方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 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经济教育体系、科 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 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4)生态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 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 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战略目标
三、战略重点
二、战略步骤 四、战略对策
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一、战略目标 “四个现代化” 富强、民主、文明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54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 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明确 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的现 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 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均GNP和GDP超过了800美元 恩格尔系数:城市57.5%— 39.2% 农村67.7%— 49.1% 消费结构:由以农产品为主转向以工业品和 服务为主 贫困人口:绝对数 2.5亿—3000万 相对数30.7%—3%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8
(2)总体小康社会的特点
低水平: 人均GDP800美元,属于中下收入 国家水平 不全面:目前达到的小康偏重于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也是偏重于物质层面 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有差距。 主要表现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 阶层之间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A.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979—2000年经济年均增长9.5% 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多(可比价格) 供给约束到需求约束(许多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经济结构实现了调整: 农业:产值28.1%—15.9% 劳动力 70% —50% 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基础薄弱状况得到改善 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了转变 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动态中得到优化
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二、战略步骤 (一)“三步走”战略 10年 比1980年翻一番 500美元 温饱 10年 再翻一番 1000美元 小康 50年 再翻二番 4000美元 比较富裕 十五大进一步规划: 到2010年,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 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到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 的社会主义国家。
21
17
发达国家
重视教育
2002.11.11 新华网
18
2001年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首届国家科技奖颁奖大会。图 为江泽民为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左)、袁隆平(右)颁奖后与他们 合影。
1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措施
1.认真学习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提高全
民的科教意识。 2.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把科学技术搞上去。 4.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 5.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科教兴国中的作用。
2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5、可持续发展战略
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是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 (2)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 (3)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人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 环境: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以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正确处理经济、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的关系。
16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中国的国情决定的。
(2)是我国针对综合国力较量的态势和 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采取的一项根本对策。 (3)科教事业的发展状况也是关系我国 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发展的大问题。
途径: 1.扩大建设规模--技术改造、改组和扩建 2.生产要素的投入--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3.项目小型化、分散化、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规模 经济和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化 4.数量的扩张--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消耗、减少浪 费,达到可持续增长。
15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4、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邓小平关于“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 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增强国家 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 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 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我国社会主 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