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三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单元专项训练检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初三化学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单元专项训练检测
一、选择题
1.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合理的是
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但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
B.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所以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一定是碳酸盐
C.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所以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解析:A
【解析】A、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正确;B、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但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的不一定是碳酸盐,如活泼金属铁等,错误;C、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但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与臭氧组成的物质,错误;D、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但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错误。
故选A。
点睛:推理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思维方法,但不一定正确,需要科学论证,通过本题看出还要注意反例法也是常用的思维方法。
2.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一组物质是()
A.AlCl3、CuSO4、NaCl B.BaCl2、NaCl、NaOH
C.CaCl2、Na2CO3、AgNO3D.K2SO4、NaNO3、NH4Cl
解析:B
【解析】
pH=11的溶液呈碱性。
A. AlCl3、CuSO4溶液呈蓝色、NaCl。
B. BaCl2、NaCl、NaOH。
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
C. CaCl2和Na2CO3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AgNO3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D. K2SO4、NaNO3、NH4Cl在碱性溶液中,生成氨气。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下列各组物质是按混合物、单质、氧化物的顺序排列的是
A.水、氮气、氢氧化钠B.冰水混合物、镁条、干冰
C.空气、氧气、水D.石油、铜、碳酸钙
解析:C
【解析】
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纯净物,氢氧化钠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B、冰水混合物是水的两种状态混合物,但只含有水这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错误;
C、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氧气是由同种元素形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正确;
D、碳酸钙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错误。
故选C。
4.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图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溶液的pH不变
B.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
C.该图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该反应实质是Na+和Cl-结合生成NaCl
解析:B
【解析】
由题中信息知,A. 反应前后,溶液的pH变小。
故A错误。
B. 氢氧化钠过剩,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
故B正确。
C. 该图表示氢氧化钠和盐酸没有恰好完全反应。
故C错误。
D. 该反应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H2O.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的含义。
5.一些食物的近似pH值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苹果汁葡萄汁牛奶鸡蛋清
pH 2.9~3.3 3.5~4.5 6.3~6.67.6~8.0
A.葡萄汁比苹果汁的酸性强B.葡萄汁和苹果汁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C.牛奶和鸡蛋清都接近中性D.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苹果汁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A、葡萄汁比苹果汁的pH值大,葡萄汁比苹果汁的酸性弱,说法错误;
B、葡萄汁和苹果汁pH值都小于7,溶液都显示酸性,故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说法正确;
C、牛奶和鸡蛋清pH值都接近7,接近中性,说法正确;
D、苹果汁显酸性,胃酸过多的人应少饮苹果汁,说法正确;
故选A。
6.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纯碱的水溶液呈碱性,所以纯碱属于碱类
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C.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化合物是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解析:D
【解析】A、纯碱是碳酸钠,碳酸钠属于盐,错误;B、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错误;C、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中和反应,错误;D、化合物一定属于纯净物,且有不同的元素组成,正确。
故选D。
7.建立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
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金刚石、石墨物理性质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警用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C.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分子体积增大
D.酸有一些相似的性质,是因为在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不是因为球内的气体分子体积增大,而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
故选C.
考点:分子的性质
8.某无色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仅有SO42-、Cl-和X,则X可能是
A.Cu2+B.NO3-C.Na+D.Ba2+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铜离子有颜色所以A错误;钡离子会和硫酸根离子结合变为沉淀,所以D 错误。
B中没有阳离子。
故选C.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9.下列对图中所示各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甲实验:可以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和一氧化碳的反应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B.乙实验:向下迅速压活塞,乙醚棉球燃烧,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C.丙实验:手影的形成说明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丁实验:干冰升华吸热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解析:A
【解析】
试题分析:甲实验:可以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与一氧化碳不反应,除去一氧化碳中的二氧化碳
考点:化学实验的探究。
10.为改善空气质量,让津城天更蓝,今年我市将推动重点行业脱硫治理等任务的实
施.脱硫过程中可用NaOH溶液、Na2SO3溶液将90%以上的SO2吸收,涉及的反应:
①2NaOH+SO2═Na2SO3+H2O ②Na2SO3+SO2+H2O═2NaHSO3
③NaHSO3+NaOH═Na2SO3+H2O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反应②发生的是化合反应
B.可循环使用的物质是Na2SO3
C.NaH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6
D.反应①说明SO2与CO2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解析: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根据化合价规则,可以求出化合物中某种元素的化合物;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知物质具有的性质。
②Na2SO3+SO2+H2O═2NaHSO3,是由三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合反应,故A说法正确;亚硫酸钠在此反应中可以循环使用,故B说法正确; NaHSO3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则有(+1)+(+1)+x+(﹣2)×3=0,解得x=+4,故C说法错误;
①2NaOH+SO2═Na2SO3+H2O,说明二氧化硫与二氧化碳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D说法正确。
11.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钠溶液中的各一种.下列四种试剂中,能将上述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A.CaCO3粉末 B.MgCl2溶液 C.KNO3溶液 D.石蕊试液
解析:D
【解析】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澄清石灰水和氯化钠溶液中的各一种.能将上述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D. 石蕊试液,遇稀盐酸变红,遇澄清石灰水变蓝。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
12.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为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Na+、K+、MnO4-、SO42- B.NH4+、Na+、NO3-、Cl-
C.K+、Ba2+、NO3-、Cl- D.Mg2+、Fe3+、Cl-、NO3-
解析:C
【解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的微粒不共存。
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B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氨气,不共存;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不共存;含K+、Ba2+、NO3-、Cl-的溶液为无色,且共存。
选C
13.稀硫酸与下列物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的H+没有减少的是()
A.BaCl2 B.NaOH C.CuO D.Zn
解析:A
【解析】A. BaCl2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盐酸完全电离,所以氢离子没有减少; B. NaOH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而水几乎不再电离产生氢离子,所以氢离子减少; C. CuO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氢离子减少; D. Zn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氢气逸出,氢离子减少;选A
14.下列不属于盐酸和硫酸共有的化学性质的是()
A.能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
B.能与镁反应生成H2
C.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D.能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有色溶液
解析:C
【解析】
A、盐酸和硫酸都能与碳酸钠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该性质属于盐酸和硫酸共有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盐酸和硫酸都能与镁发生置换反应生成H2,该性质属于盐酸和硫酸共有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硫酸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盐酸不能与硝酸钡反应,该性质不属于盐酸和硫酸共有的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盐酸和硫酸能与氢氧化铜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有色溶液,该性质属于盐酸和硫酸共有的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15.业制镁的方法为:将含碳酸钙的贝壳制成石灰乳;在海水(含氯化镁)中加入石灰乳,过滤;在氢氧化镁中加入盐酸,结晶;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镁。
该方法中涉及的化学反应不包括
A.分解反应B.化合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
解析:C
【解析】
①把贝壳制成石灰乳的方程式:CaCO3 CaO+CO2↑;CaO+H2O=Ca(OH)2;涉及的反应有分解、化合;
②在引入的海水中加入石灰乳,方程式是:MgCl2+Ca(OH)2═Mg(OH)2↓+CaCl2,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③将沉淀物与盐酸反应,方程式是:Mg(OH)2+2HCl═MgCl2+2H2O,发生了复分解反应;
④电解熔融氯化镁,得到金属镁,方程式是:MgCl2 Mg+Cl2↑为分解反应;
没有涉及的反应为置换反应。
16.下列离子组能在PH=1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O3- Fe3+ Na+ OH-B.K+ SO42- Na+ NO3-
C.Cl- K+ SO42- Ba2+D.Ca2+ Cl- CO32- Na+
解析:B
【解析】
试题分析:Fe3+和 OH-会反应产生沉淀,SO42-和 Ba2+会反应产生沉淀;Ca2+和 CO32-会反应生成沉淀。
故选B.
考点:离子的共存
17.逻辑推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下面是从小明同学学习笔记中摘录出来的一些推理,你认为正确的一句是
A.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C.中和反应生成了盐和水,所以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较弱的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所以铁的活动性强于铜的活动性
解析:D
【解析】A、由元素的定义可知,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例如,水分子与铵根离子质子数相同但不是同种元素,要说明的是同种元素须指明是原子做前提,错误;B、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例如,铁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错误;C、中和反应生成了盐和水,但能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的反应,错误;D、金属活动性强的金属能将较弱的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铁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所以铁的活动性强于铜的活动性,正确。
点睛:逻辑推理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但应注意推理的合理性、正确性。
解决这类题可从找反例入手。
18.下列各组溶液,只用组内物质不能鉴别的是()
A.NaCl K2CO3 Ca(NO3)2 HNO3 B.Na2SO4 BaCl2 K2CO3 KNO3 C.FeCl3NaOH H2SO4 Ba(OH)2 D.K2CO3 H2SO4KNO3 BaCl2
解析:B
【解析】
【详解】
A、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溶液;与K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HNO3,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a(NO3)2;与碳酸钾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NaCl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B、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只有BaCl2与Na2SO4、K2CO3溶液混合时产生白色沉淀,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
别;C、FeCl3溶液是黄色的,能与FeCl3溶液反应产生红褐色沉淀的是NaOH、Ba(OH)2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H2SO4溶液,再将硫酸分别滴加至NaOH、Ba(OH)2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钡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
别;D、组内四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其中有一种溶液与其它三种溶液混合时出现一次白色沉淀和一次放出气体,该溶液为K2CO3溶液;与K2CO3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为
H2SO4,产生白色沉淀的为BaCl2;与碳酸钾溶液混合无任何明显现象的为KNO3溶液;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故选B。
19.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且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Na+、H+、SO42-、Cl- B.NH4+、K+、OH-、NO3-
C.H+、Ba2+、SO42-、NO3- D.Fe3+、H+、SO42-、Cl-
解析:A
【解析】A.因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则能够大量共存,并且没有有色离子,故A正确;B.因NH4+、OH-能结合生成氨气和水,则不能共存,故B错误;
C.因Ba2+、SO42-能结合生成硫酸钡沉淀,则不能共存,故C错误;
D.因Fe3+溶液为黄色,故D正确。
点睛: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就是指当不同的离子或物质存在于同一溶液中时,如果不能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等特殊物质,则说明它们是能够共存的;例如,氢氧化钠和硝酸钾在同一溶液中是能够共存的。
如果能够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等特殊物质的话,则说明它们是不能够共存的;例如,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在同一溶液中是不能够共存的(因为其中的氢氧离子和氢离子能够相互结合生成水)。
20.下列各组溶液中,不加任何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一组是
A.H2SO4 CuSO4 HCl B.CuSO4 HCl NaOH
C.KOH HCl NaCl D.KOH MgSO4 KNO3
解析:B
【解析】
【详解】
A、CuSO4溶液是蓝色的,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B、CuSO4溶液是蓝色的,能与CuSO4溶液反应产生蓝色沉淀的是NaOH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HCl,故不加其他试剂可以鉴别;
C、组内三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盐酸与K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但无明显变化,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D、组内三种物质的溶液两两混合时,MgSO4与KOH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硫酸钾,但其余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故不加其他试剂无法鉴别。
故选B。
【点睛】
解答不另加试剂就能鉴别的题目时,若选项中有带色的离子,首先鉴别,然后再鉴别其它的物质;若都没有颜色,可将溶液两两混合,根据混合后的现象进行鉴别。
21.如图所示的烧杯中盛有氢氧化钡溶液,当开关闭合后,不断加入稀硫酸,观察小灯泡发生的现象是
A.逐渐变暗
B.逐渐变暗,直至熄灭
C.逐渐变暗,直至熄灭,最后又逐渐变亮
D.逐渐变亮
解析:C
【解析】
溶液中导电微粒是自由移动的离子,烧杯中盛有氢氧化钡溶液,当开关闭合后,不断加入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中离子逐渐减少,溶液的导电能力逐渐减小,会观察到逐渐变暗,直至熄灭;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稀硫酸,溶液中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不断增多,导电能力增强,最后又逐渐变亮。
故选C。
22.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X 既能与Y 反应又能与 Z 反应的是()
X Y Z
①SO3KOH 溶液石灰水
②Mg(OH)2Cu(NO3)2溶液稀硝酸
③AgNO3溶液Zn CaCl2溶液
④Fe2O3稀硫酸CO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A
【解析】
【详解】
①SO3能与KOH 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SO3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故选项正确;
②Mg(OH)2难溶于水,不能与Cu(NO3)2溶液反应,故选项错误;
③AgNO3溶液能与锌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能与CaCl2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故选项错误;
④Fe2O3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与一氧化碳在常温下不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①③中,X既能与Y反应又能与 Z反应。
故选A。
23.“微观—宏观—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特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
如图是金属钠投入水中所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以下解释或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钠原子在该反应过程中得到电子
C.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D.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因为溶液中存在OH-
【解析】
【详解】
A、根据图示,该反应是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属于置换反应,故正确;
B、钠离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由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故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故正确;
D、反应后溶液中存在OH-,溶液呈碱性,正确。
24.如表是一些物质的pH,对于胃酸过多的人,空腹时较宜食用的物质是()
选项A B C D
物质番茄葡萄牛奶玉米粥
pH 4.0~4.4 3.5~4.5 6.3~6.6 6.8~8.0
A.A B.B C.C D.D
解析:D
【解析】
溶液的pH小于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pH 越大碱性越强;pH等于7,溶液呈中性。
胃酸过多的人,空腹时较宜食用的物质是玉米粥。
选D
25.分类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思维,下列图中的包含关系,正确的一项是()A.B.
C.D.
解析:B
【解析】
【分析】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分为氧化物、酸、碱、盐;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酸是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是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电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中和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盐和氧化物是并列关系。
【详解】
A、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故A选项错误;
B、中和反应一定属于复分解反应,是包含关系,故B选项正确;
C、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交叉关系,不是包含关系,故C选项错误;
D、盐和氧化物是并列关系,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区分应用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关系等是解题关键。
26.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则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则发光、发热的反应一定是燃烧
C.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中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A、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有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石墨和金刚石,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燃烧是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发光、发热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会发光、放热,不属于燃烧,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与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一定是活泼金属,有可能是碳酸盐,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D、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是因为水中有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7.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一定能大量共存,并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A13+、Na+、Cl-、NO3-B.Cu2+、H+、SO42-、Cl-
C.K+、Ca2+,OH-、CO32-D.Na+、H+、CO32-、OH-
解析:A
【解析】
【详解】
A、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B、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大量共存,但Cu2+的水溶液呈蓝色,故选项错误;
C、Ca2+、CO32-两种离子能结合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H+与CO32-、OH-,分别能结合成水和二氧化碳、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点睛】
该题为离子共存题,遵循原则是“反应不共存,共存不反应”,解题思路是:先读题干,找出题目限制的条件(如本题的无色溶液中有色离子不能存在),再看选项,各离子之间
是否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
28.下列物质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是()
A.CO2B.SO2C.NH3D.NO2
解析: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错误;
B.二氧化硫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错误;
C.氨气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色,故正确;D.二氧化氮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亚硝酸,亚硝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错误。
故选:C。
【点睛】
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29.在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调节至平衡。
在两只烧杯里分别放入同体积、同质量分数的稀盐酸然后向左右两烧杯中分别加入质量相等的碳酸钙粉末和M粉末。
左盘烧杯中稀盐酸和碳酸钙粉末均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停止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则托盘天平右盘烧杯中加入的M粉末可能是( )
A.碳酸氢钠B.氢氧化钙C.碳酸镁D.氧化铝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意可知天平要平衡,左右两盘减少的质量必须相等,这四个选项中的B氢氧化钙、D氧化铝与盐酸反应不会生成气体,A碳酸氢钠、C碳酸镁与盐酸反应都会生成二氧化碳,所以右盘加入的物质应从A和C中选。
3222 CaCO+2HCl CaCl+H O+CO 1007344↑
=
322 NaHCO+HCl NaCl+H O+CO 847344↑
=
3222 MgCO+2HCl MgCl+H O+CO 847344↑
=
已知左盘碳酸钙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假设两盘放入的固体质量都是100份质量,两盘放入的盐酸溶质的质量都是73份质量,根据上述数据可知左盘减少的二氧化碳是44份质量,而100份碳酸氢钠与73份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大于44份质量,100份质量的碳酸镁与73份质量的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44份质量。
故选:C。
30.夏日炎炎,蚊虫猖獗。
蚊虫叮咬后会在皮肤中释放蚁酸,蚁酸又名“乙酸”,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会刺激皮肤红肿起泡。
为缓解症状,适合涂抹的物质是
A.食醋B.柠檬汁C.氢氧化钠溶液D.肥皂水
解析:D
【解析】
乙酸是一种酸性物质,为缓解疼痛,需要用碱性物质来中和。
A、食醋呈酸性,不符合题意;B、柠檬酸呈酸性,不符合题意;C、虽然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但是氢氧化钠溶液有腐蚀性,不符合题意; D、肥皂水呈碱性,且无腐蚀性,符合题意。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