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过程对新闻与信息的管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必不可少的途径。沟通的范围应包括:对事件观
可能会发生受害人的二次被害,其合法权益得不到 保障。从此意义上说,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应急
处置过程中,通过新闻媒介的介入而起到监督作用
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介入,并急需在国家的 法律制度与有关政策的层面加以完善与保证。 (二)警示教育。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 高桥镇的天然气井喷事故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安全危 机事件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 之一是公民的风险意识与安全素质不足。在公共安 全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应急的参与 者,还是事件的直接与潜在的受害人,都需要具备 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必须的知识与素质。不知 道潜在的危险在哪里可能是最大的危险。据媒体报
着媒体只是向公众传播政府授权发布的各种信息, 还应当通过自身的工作特点,发现处于未然状态的 各种危险因素,并进行甄别、判断,及时向政府和 公众提出预警。
(三)沟通。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过
程不仅需要媒体向社会、向应急管理决策机构提供 大量的信息,而且需要媒体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 间、专家与社会公众之间起到沟通的作用。由沟通 达到理解,由理解达成共识,是缓解与度过任何危
从政府应对危机的管理过程来看需要从法律上制度上加以完善即需要明确在紧急情况下和在不同的危机类型与危机情景中对新闻管理的主体政府对新闻管制的合法途径与手段新闻媒体采访权的保护社会公众对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知情权的保护对于大众传播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以及公众不负责任的言论特别是传播流言与谣言的行为的管制与处罚等加以规范
是关心新闻的卖点与如何使观众欢迎,而不是对所 发生的事情进行不带偏见的披露。”②对新闻自由 的理解变成了自由的新闻,而自由的、没有管理的
难发生之后的困难;5.灾难披露后产生的遗传效
应;6.人们的隐形利益受损;7.灾难是由人的差 错而不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8.利益趋向他人。 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 消极属性在于它所造成的危害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着 人类的生存环境、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无论这
【作者简介】郭太生,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治安系主任。
①人民日报.2003—12—31.
②半月谈.2003,(24).
万方数据
响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
果直升机及时到达救灾现场,很可能也无法顺利救 灾,只是社会大众与媒体所关注的都是直升机的问 题。”①可见,在对一些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报道
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
政务次长等四人提出辞职。舆论的焦点集中在
“警政署”的直升飞机没有出动。对此事件所造成
的后果,台湾警察大学杨永年教授认为,“其实如
①杨永年.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之救灾组织体系[J].台湾“中央警察大学”警学丛刊.第32卷第3期. ②l_earning
・2・
from
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对新闻与信息的管理涉及应急处置现场的管理控制,信息的发布,管理机构与新闻
媒体之间公共关系的处理,谣言与流言的控制等几个方面。它主要起到监督、警示、沟通、引导与激励的 作用。我国目前对新闻与信息的管理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应急处置现场的相关管理有待完善。 【关键词】 公共安全;危机;新闻;信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40(2004)03—0001一11
新闻必然带来认识上的混乱。 作为既成事实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虽然本身 不具任何积极的属性,但和其他公共危机事件一 样,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机遇。 如利用典型的案例与事实对社会公众进行风险意识
的教育,使社会公众提高对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防 范与预警意识,完善政府与社会的应急机制与管理
种危害的影响是长期的还是短暂的。而公共安全危 机事件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在于其所释放出来的 各种信息与自然灾害、环境破坏、违法犯罪、社会
机在英国苏格兰洛克比镇发生空难之时,在不到 12小时的时间内,至少有500名来自地方、国家
与国际新闻机构的新闻采访人员到现场收集新闻资 料,其中包括17家电视台的工作人员。2002年我 国“5・7”空难发生之后,据新华社记者贺劲松 等人整理出版的搜救调查记实《惊天海上大空难》
的合作,产生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使应急处置工作 达到最佳的社会效果。 从总体上来说,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对社会的影
Disaster---a management approach,Brian Toil and Simon Reynolds,Perpetuityt Press,1 997.
万方数据
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党报、党刊、国家
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热点
闹;周边居民对钻井可能产生的潜在危险以及高硫 化氢的危害几乎一无所知。这种现象在我国并非个 别。北京市密云县的灯展踩踏事故也显示,安全素
对责任者的查处与惩治力度,为逃避责任而隐瞒、
质整体偏低是一个日益显露的社会问题。这一方面 说明我国公众普遍对现代工业社会的风险认识不 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对群众的风险教育投入严 重不足。在现代工业社会或后现代工业社会,由于
各种导致危险发生的因素大量存在,因此安全意识 与安全素质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对广
行,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如何与新闻媒介进行更好
起造成20名消防官兵在灭火抢险过程中英勇牺牲 的特大火灾坍塌事故,被列为《半月谈》杂志 2003年国内十大新闻之一;②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 飞机在返回地球时意外坠毁的事件,伊朗克尔曼省 巴母古城地区的强烈地震,全球性的“非典”危 机,以及多个国家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也被多家 媒体排人2003年的十大新闻之列。据英国内政部 的官方文件报道,1988年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飞
面。但是由于危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消极属性,在
应急处置过程中如果对新闻媒体管理不良,或不重 视对新闻媒介的管理,则可能加剧其消极作用和影 响;如果对新闻媒介的管理科学、合理,也可能通 过媒体的作用抵消或减少其消极作用与影响。英国
中,有的媒体已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一些媒体虽
然以客观、公正的面目出现,但在新闻报道上有很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介绍, 在5月8日凌晨3点多他们随国务院调查组人员到
【中图分类号】D631.43
一、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与新闻传播
在2003年国内外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中,
2003年12月23 13晚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境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川北天然气矿发生的造成
达大连机场时,大连港务局的会议室里已经聚集了 大批记者,主流与非主流媒体之间的竞争表现得非
强的选择性与倾向性,甚至不负责任地散布一些虚
假的信息。英国学者Brain Toil与Simon
Reynolds
学者奥托尔与温费尔的研究发现,公共安全危机事 件的消极属性主要体现在:1.对灾难性的后果缺
乏人为的控制;2.灾难发生的概率与后果的不确 定性;3.人们对灾难性事件缺乏经验;4.推测灾
在论述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中媒体的作用时 也认为,“不幸的是,这种信息扩散的方式更多地
配合应急处置管理者的工作,以顺利地应对危机。
二、新闻与信息管理的主要作用
关于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对新闻
与信息管理的作用,在管理者与新闻工作者之间可
能存在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认识,这主要是由
于不同的职业意识与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差异所决定
实践当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可能加剧消极影响
的扩大。如果媒体对所发生的事件过度炒作,还可
失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发挥警示教育并不意味
遮盖等现象屡见不鲜。从危机事件管理的全过程来 看,如果对这些现象不通过新闻媒介进行揭露,则 应急处置工作就很难进行,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无 从保障,社会公正与正义也就无从谈起,政府在公 众中的诚信与形象也必然受到影响。事实上,一些
灾难性的危机事件正是由于经过新闻界新闻与信息的
管理应遵循有利于应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的原则,
能使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如 2000年7月22日发生在台湾地区嘉义县的八掌溪 事件。四名正在作业的工人在众多群众、受困家属
与新闻记者的眼皮底下被山洪卷走的消息被媒体报
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的原则,有利于对受害人的精 神与心理安抚与善后处理的原则,以及保持信息渠 道畅通,有利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方便受害人与 社会公众对有关信息咨询的原则。在具体管理工作 中的作用体现在:
事件的真相在媒体上暴光之后,才引起中央和国务 院的重视,使灾难的应急管理,包括善后工作走入 正规。如果媒体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过 程中缺位,一方面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难以评价,甚至对事件产生的原因都不会认真分 析,另一方面缺乏监督保障,政府与有关部门既有
可能不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积极作为,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垄!塑生箜!塑盟!:三垄坚
』!旦!坠丛!!垦hi望!塑里!!P!!:!堕坠堑!曼塑竖堕堕堕里i!!!!i垃
!垦箜!Q里塑量坚磐!Q里
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过程 对新闻与信息的管理
郭 太 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摘要】 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新闻媒介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过程
(一)监督。在我国,新闻是对党和政府的管 理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在1996年中
道之后,台湾舆论一片哗然,矛头直指政府,认为
台湾当局无能、指挥协调混乱、救难机制不力、轻
视民众的生命安全。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台湾
“行政院”副院长、“警政署”署长、“内政部”
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决议》就已指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常明显。2004年2月5 13晚北京市密云县元宵灯
234人中毒死亡、一万多人住院治疗的井喷事故, 被《人民日报》编辑部列为2003年国内十大新闻
之一;④2003年11月3日湖南省衡阳市发生的一
展活动现场发生死亡37人的踩踏事件之后,在京 的各家媒体与新闻机构连夜出动,进行连续的现场 采访与报道,并利用各种形式,如专家访谈、专题 评论等予以关注。这些现象说明,公共安全危机事 件由于具有突发性、灾难性等特点,往往会被社会 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无论是国内外的 新闻媒体,还是普通的社会公众,在对待灾难性事 件问题上的敏感程度、重视程度都具有高度一致 性。在信息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公 众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而且成本越来越 低,这种现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安全危机事 件的应急处置提出了挑战,即对新闻及有关信息如 何进行管理才能更有利于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
大社会公众的安全教育与训练也必须成为政府对社 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重要方面,否则每一个人都
可能成为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在公共安全危机事 件发生前与发生后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利用各种传 播媒体的辐射与影响,不仅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 向社会公众进行预警教育与报道应急处置的进程,
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的知 情权,而且对广大的社会公众也是一种知识传播与 警示教育的过程,同时还是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的 一项重要措施。可以说,新闻媒体的警示教育作用 对于普及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氛围,培 养公众的自救能力,避免因无知而引发不必要的损
丑恶现象一样,有悖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
能力,为政府提供制定相关公共政策的窗口,树立 政府与组织的形象,增强社会在危机时刻的凝聚力
等。这些也是国外通常的做法。
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会使社会公众产生过度的紧张 心理。尽管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具有不 同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消极 属性与消极影响有不同的认识与体会,但客观事实 的存在会使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对此形成共识。 讨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消极属性与消极影响 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媒体的传播与信息的管理更好地
问题引导与舆论监督,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密 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情。”党的十六大也提 出要“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 的作用”。我国目前所发生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人员对工作不负责任、玩 忽职守,或违反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造成的。 在一些事件的直接原因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权钱交 易、贪赃枉法的现象。正因为如此,一些部门与单 位的管理人员、政府负责人极力掩盖事实的真相就 成为一种本能的反应,媒体不介入正是这些人所期 望的。特别是2001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特大 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之后,由于加大了
可能会发生受害人的二次被害,其合法权益得不到 保障。从此意义上说,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应急
处置过程中,通过新闻媒介的介入而起到监督作用
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介入,并急需在国家的 法律制度与有关政策的层面加以完善与保证。 (二)警示教育。2003年12月23日重庆开县 高桥镇的天然气井喷事故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安全危 机事件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 之一是公民的风险意识与安全素质不足。在公共安 全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无论是应急的参与 者,还是事件的直接与潜在的受害人,都需要具备 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必须的知识与素质。不知 道潜在的危险在哪里可能是最大的危险。据媒体报
着媒体只是向公众传播政府授权发布的各种信息, 还应当通过自身的工作特点,发现处于未然状态的 各种危险因素,并进行甄别、判断,及时向政府和 公众提出预警。
(三)沟通。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过
程不仅需要媒体向社会、向应急管理决策机构提供 大量的信息,而且需要媒体在政府与社会公众之 间、专家与社会公众之间起到沟通的作用。由沟通 达到理解,由理解达成共识,是缓解与度过任何危
从政府应对危机的管理过程来看需要从法律上制度上加以完善即需要明确在紧急情况下和在不同的危机类型与危机情景中对新闻管理的主体政府对新闻管制的合法途径与手段新闻媒体采访权的保护社会公众对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知情权的保护对于大众传播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以及公众不负责任的言论特别是传播流言与谣言的行为的管制与处罚等加以规范
是关心新闻的卖点与如何使观众欢迎,而不是对所 发生的事情进行不带偏见的披露。”②对新闻自由 的理解变成了自由的新闻,而自由的、没有管理的
难发生之后的困难;5.灾难披露后产生的遗传效
应;6.人们的隐形利益受损;7.灾难是由人的差 错而不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8.利益趋向他人。 如果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 消极属性在于它所造成的危害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着 人类的生存环境、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无论这
【作者简介】郭太生,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治安系主任。
①人民日报.2003—12—31.
②半月谈.2003,(24).
万方数据
响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
果直升机及时到达救灾现场,很可能也无法顺利救 灾,只是社会大众与媒体所关注的都是直升机的问 题。”①可见,在对一些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报道
坚持实事求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
政务次长等四人提出辞职。舆论的焦点集中在
“警政署”的直升飞机没有出动。对此事件所造成
的后果,台湾警察大学杨永年教授认为,“其实如
①杨永年.建立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之救灾组织体系[J].台湾“中央警察大学”警学丛刊.第32卷第3期. ②l_earning
・2・
from
中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对新闻与信息的管理涉及应急处置现场的管理控制,信息的发布,管理机构与新闻
媒体之间公共关系的处理,谣言与流言的控制等几个方面。它主要起到监督、警示、沟通、引导与激励的 作用。我国目前对新闻与信息的管理尚缺乏足够的重视,应急处置现场的相关管理有待完善。 【关键词】 公共安全;危机;新闻;信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40(2004)03—0001一11
新闻必然带来认识上的混乱。 作为既成事实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虽然本身 不具任何积极的属性,但和其他公共危机事件一 样,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孕育着机遇。 如利用典型的案例与事实对社会公众进行风险意识
的教育,使社会公众提高对灾难性事故与事件的防 范与预警意识,完善政府与社会的应急机制与管理
种危害的影响是长期的还是短暂的。而公共安全危 机事件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在于其所释放出来的 各种信息与自然灾害、环境破坏、违法犯罪、社会
机在英国苏格兰洛克比镇发生空难之时,在不到 12小时的时间内,至少有500名来自地方、国家
与国际新闻机构的新闻采访人员到现场收集新闻资 料,其中包括17家电视台的工作人员。2002年我 国“5・7”空难发生之后,据新华社记者贺劲松 等人整理出版的搜救调查记实《惊天海上大空难》
的合作,产生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使应急处置工作 达到最佳的社会效果。 从总体上来说,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对社会的影
Disaster---a management approach,Brian Toil and Simon Reynolds,Perpetuityt Press,1 997.
万方数据
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党报、党刊、国家
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强热点
闹;周边居民对钻井可能产生的潜在危险以及高硫 化氢的危害几乎一无所知。这种现象在我国并非个 别。北京市密云县的灯展踩踏事故也显示,安全素
对责任者的查处与惩治力度,为逃避责任而隐瞒、
质整体偏低是一个日益显露的社会问题。这一方面 说明我国公众普遍对现代工业社会的风险认识不 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对群众的风险教育投入严 重不足。在现代工业社会或后现代工业社会,由于
各种导致危险发生的因素大量存在,因此安全意识 与安全素质是每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对广
行,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如何与新闻媒介进行更好
起造成20名消防官兵在灭火抢险过程中英勇牺牲 的特大火灾坍塌事故,被列为《半月谈》杂志 2003年国内十大新闻之一;②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 飞机在返回地球时意外坠毁的事件,伊朗克尔曼省 巴母古城地区的强烈地震,全球性的“非典”危 机,以及多个国家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也被多家 媒体排人2003年的十大新闻之列。据英国内政部 的官方文件报道,1988年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的飞
面。但是由于危机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消极属性,在
应急处置过程中如果对新闻媒体管理不良,或不重 视对新闻媒介的管理,则可能加剧其消极作用和影 响;如果对新闻媒介的管理科学、合理,也可能通 过媒体的作用抵消或减少其消极作用与影响。英国
中,有的媒体已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一些媒体虽
然以客观、公正的面目出现,但在新闻报道上有很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介绍, 在5月8日凌晨3点多他们随国务院调查组人员到
【中图分类号】D631.43
一、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与新闻传播
在2003年国内外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中,
2003年12月23 13晚位于重庆市开县高桥镇境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川北天然气矿发生的造成
达大连机场时,大连港务局的会议室里已经聚集了 大批记者,主流与非主流媒体之间的竞争表现得非
强的选择性与倾向性,甚至不负责任地散布一些虚
假的信息。英国学者Brain Toil与Simon
Reynolds
学者奥托尔与温费尔的研究发现,公共安全危机事 件的消极属性主要体现在:1.对灾难性的后果缺
乏人为的控制;2.灾难发生的概率与后果的不确 定性;3.人们对灾难性事件缺乏经验;4.推测灾
在论述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管理中媒体的作用时 也认为,“不幸的是,这种信息扩散的方式更多地
配合应急处置管理者的工作,以顺利地应对危机。
二、新闻与信息管理的主要作用
关于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对新闻
与信息管理的作用,在管理者与新闻工作者之间可
能存在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认识,这主要是由
于不同的职业意识与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差异所决定
实践当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可能加剧消极影响
的扩大。如果媒体对所发生的事件过度炒作,还可
失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发挥警示教育并不意味
遮盖等现象屡见不鲜。从危机事件管理的全过程来 看,如果对这些现象不通过新闻媒介进行揭露,则 应急处置工作就很难进行,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无 从保障,社会公正与正义也就无从谈起,政府在公 众中的诚信与形象也必然受到影响。事实上,一些
灾难性的危机事件正是由于经过新闻界新闻与信息的
管理应遵循有利于应急处置工作顺利进行的原则,
能使政府或应急管理部门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如 2000年7月22日发生在台湾地区嘉义县的八掌溪 事件。四名正在作业的工人在众多群众、受困家属
与新闻记者的眼皮底下被山洪卷走的消息被媒体报
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的原则,有利于对受害人的精 神与心理安抚与善后处理的原则,以及保持信息渠 道畅通,有利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方便受害人与 社会公众对有关信息咨询的原则。在具体管理工作 中的作用体现在:
事件的真相在媒体上暴光之后,才引起中央和国务 院的重视,使灾难的应急管理,包括善后工作走入 正规。如果媒体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应急管理过 程中缺位,一方面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 难以评价,甚至对事件产生的原因都不会认真分 析,另一方面缺乏监督保障,政府与有关部门既有
可能不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积极作为,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垄!塑生箜!塑盟!:三垄坚
』!旦!坠丛!!垦hi望!塑里!!P!!:!堕坠堑!曼塑竖堕堕堕里i!!!!i垃
!垦箜!Q里塑量坚磐!Q里
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过程 对新闻与信息的管理
郭 太 生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摘要】 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新闻媒介在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置过程
(一)监督。在我国,新闻是对党和政府的管 理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在1996年中
道之后,台湾舆论一片哗然,矛头直指政府,认为
台湾当局无能、指挥协调混乱、救难机制不力、轻
视民众的生命安全。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台湾
“行政院”副院长、“警政署”署长、“内政部”
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决议》就已指出:“新闻宣传必须坚持党性原则,
常明显。2004年2月5 13晚北京市密云县元宵灯
234人中毒死亡、一万多人住院治疗的井喷事故, 被《人民日报》编辑部列为2003年国内十大新闻
之一;④2003年11月3日湖南省衡阳市发生的一
展活动现场发生死亡37人的踩踏事件之后,在京 的各家媒体与新闻机构连夜出动,进行连续的现场 采访与报道,并利用各种形式,如专家访谈、专题 评论等予以关注。这些现象说明,公共安全危机事 件由于具有突发性、灾难性等特点,往往会被社会 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无论是国内外的 新闻媒体,还是普通的社会公众,在对待灾难性事 件问题上的敏感程度、重视程度都具有高度一致 性。在信息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社会公 众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而且成本越来越 低,这种现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公共安全危机事 件的应急处置提出了挑战,即对新闻及有关信息如 何进行管理才能更有利于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
大社会公众的安全教育与训练也必须成为政府对社 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重要方面,否则每一个人都
可能成为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在公共安全危机事 件发生前与发生后的应急处置过程中,利用各种传 播媒体的辐射与影响,不仅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 向社会公众进行预警教育与报道应急处置的进程,
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的知 情权,而且对广大的社会公众也是一种知识传播与 警示教育的过程,同时还是保护公众健康和安全的 一项重要措施。可以说,新闻媒体的警示教育作用 对于普及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氛围,培 养公众的自救能力,避免因无知而引发不必要的损
丑恶现象一样,有悖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
能力,为政府提供制定相关公共政策的窗口,树立 政府与组织的形象,增强社会在危机时刻的凝聚力
等。这些也是国外通常的做法。
追求的目标和方向,会使社会公众产生过度的紧张 心理。尽管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具有不 同文化特征的社会群体对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消极 属性与消极影响有不同的认识与体会,但客观事实 的存在会使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对此形成共识。 讨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消极属性与消极影响 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媒体的传播与信息的管理更好地
问题引导与舆论监督,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密 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增强人民群众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热情。”党的十六大也提 出要“加强组织监督和民主监督,发挥舆论监督 的作用”。我国目前所发生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人员对工作不负责任、玩 忽职守,或违反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造成的。 在一些事件的直接原因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权钱交 易、贪赃枉法的现象。正因为如此,一些部门与单 位的管理人员、政府负责人极力掩盖事实的真相就 成为一种本能的反应,媒体不介入正是这些人所期 望的。特别是2001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特大 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规定》之后,由于加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