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及答案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加速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下所示。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B、物体在0到2秒内的加速度为2 m/s²。
C、物体在2秒末的速度为4 m/s。
D、物体在0到4秒内的平均速度为2 m/s。
2、一个单摆在某一位置时,其速度为0,此时摆球的动能为:
A、0 J
B、mgL
C、1/2 * mv²
D、mgL/2
3、题干: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水平推力作用,物体在推力方向上移动,且移动速度保持不变。
以下关于该物体运动状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推力大于摩擦力
B、物体受到的推力等于摩擦力
C、物体受到的推力小于摩擦力
D、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
4、题干: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h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
下列关于物
体下落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加,势能减少,机械能守恒
B、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加,势能减少,机械能增加
C、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减少,势能增加,机械能守恒
D、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减少,势能增加,机械能减少
5、在以下哪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最大?
A、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静止
D、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静止
6、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物体一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B、物体一定受到重力的作用
C、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D、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重力大小不等,但方向相反
7、在真空中,一束光线以一定的入射角射向一个折射率为(n)的透明介质表面,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θi)和折射角(θr)的关系为(nsinθi=sinθr)。
若入射角(θi=30∘),折射角(θr=15∘),则透明介质的折射率(n)为:
A. 1
B. 2
)
C.(1
2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以下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牛顿第三定律的存在?()
A. 拔河比赛中,双方队员施加的拉力相等但方向相反
B. 弹簧被拉伸后,弹簧的弹力与拉伸长度成正比
C. 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速度随时间增加
D. 水流撞击船体,船体向后移动
2、以下哪些物理量在物理学中常被定义为标量?()
A. 速度
B. 动量
C. 功
D. 力
3、以下关于物理量及其单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N)是力的基本单位,等于1千克·米/秒²。
B、焦耳(J)是功和能量的基本单位,等于1牛顿·米。
C、安培(A)是电流的基本单位,定义为每秒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D、伏特(V)是电压的基本单位,等于1焦耳/库仑。
三、非选择题(前4题每题10分,最后一题14分,总分54分)
第一题
一个质量为0.2kg的物体,从静止开始沿光滑水平面加速运动。
在时间t1=3秒内,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F=10N。
之后,物体在合外力为F2=15N的作用下继续运动。
求:(1)物体在前3秒内所受的加速度;
(2)物体在时间t2=6秒内通过的总位移;
(3)物体在6秒末的速度。
第二题
题目: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合力为0。
现将该物体放置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开始沿斜面向上滑动。
已知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
(1)求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动的加速度a;
(2)若物体在斜面上滑行距离s后停止,求物体在斜面上所受的摩擦力大小Ff。
第三题
题目:
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入厚度为d的玻璃板中,折射率为n。
若玻璃板的上表面与空气接触,光从玻璃板射出时,发生干涉现象。
已知玻璃板的长度为L,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λ0。
求:
(1)光在玻璃板中的波长λ;
(2)若玻璃板的上表面与空气接触,光从玻璃板射出时,相邻干涉条纹的间距Δx。
第四题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2.研究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即(F=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
1.水平桌面;
2.小车;
3.弹簧测力计;
4.秒表;
5.毫米刻度尺;
6.质量不同的砝码。
四、实验步骤:
1.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车的重力(G),记录数据;
2.将质量不同的砝码分别放在小车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车与砝码的总重力(G′),记录数据;
3.用秒表测量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某一距离所需的时间(t),记录数据;
4.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s),记录数据;
),记录数据;
5.计算小车的加速度(a=s
t2
6.重复步骤2-5,改变砝码的质量,记录数据。
五、数据处理:
1.将合外力(F)、质量(m)、加速度(a)的数据填入表格;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a)与(F/m)的图像;
3.分析图像,得出结论。
六、答案:根据实验数据,绘制(a)与(F/m)的图像,图像应该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加速度(a)与(F/m)成正比,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解析:
1.实验数据表格如下:
合外力(F)(N)质量(m)(kg)加速度(a)(m/s²)
1.00.2 5.0
2.00.3 6.7
3.00.47.5
4.00.58.0
2.绘制(a)与(F/m)的图像,图像如下:
3.从图像可以看出,加速度(a)与(F/m)成正比,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第五题
一物体以初速度(v0)沿水平方向抛出,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加速度(g)的作用。
假设忽略空气阻力,求:
(1)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t);
(2)物体在水平方向上飞行的距离(x);
(3)物体在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 t)。
已知条件:
•物体的初速度(v0=20)m/s;
•重力加速度(g=9.8)m/s(2)。
人教版物理高三上学期期中复习试卷及答案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加速运动,其速度-时间图象如下所示。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A、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为零。
B、物体在0到2秒内的加速度为2 m/s²。
C、物体在2秒末的速度为4 m/s。
D、物体在0到4秒内的平均速度为2 m/s。
答案:C
解析:从速度-时间图象可以看出,物体在2秒末的速度达到了4 m/s,这是图象与时间轴的交点对应的速度值。
其他选项可以通过图象的斜率或面积来判断,但只有C 选项直接从图象中读出。
A选项错误,因为物体加速运动,说明有合外力作用;B选项错误,加速度应该是斜率的倒数,即2 m/s²;D选项错误,平均速度应该是0到4秒内位移除以时间,而不是直接从图象读出。
2、一个单摆在某一位置时,其速度为0,此时摆球的动能为:
A、0 J
B、mgL
C、1/2 * mv²
D、mgL/2
答案:A
解析:当摆球处于速度为0的位置时,它处于单摆的最低点。
在这个位置,摆球的
动能完全转化为势能。
由于速度为0,动能公式中的速度平方项为0,因此动能为0 J。
选项A正确。
选项B和D涉及的是势能,而选项C是动能的一般公式,但在此特定情况下不适用。
3、题干: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一个水平推力作用,物体在推力方向上移动,且移动速度保持不变。
以下关于该物体运动状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到的推力大于摩擦力
B、物体受到的推力等于摩擦力
C、物体受到的推力小于摩擦力
D、物体不受摩擦力作用
答案:B
解析:当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水平推力作用且移动速度保持不变时,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即物体所受合力为零。
因此,物体受到的推力必须与摩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以保证物体匀速直线运动。
所以正确答案是B。
4、题干: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从高度h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
下列关于物体下落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加,势能减少,机械能守恒
B、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增加,势能减少,机械能增加
C、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减少,势能增加,机械能守恒
D、物体下落过程中,动能减少,势能增加,机械能减少
答案:A
解析:物体从高度h自由下落时,重力做功,物体的势能转化为动能。
在整个过程中,不考虑空气阻力,没有非保守力做功,因此机械能守恒。
即物体的势能减少的量等
于动能增加的量。
所以正确答案是A。
5、在以下哪种情况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最大?
A、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B、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在粗糙水平面上静止
D、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静止
答案:C
解析: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
在粗糙水平面上静止时,物体与地面之间有最大正压力,因此摩擦力最大。
在光滑水平面上,无论是运动还是静止,摩擦力都为零。
6、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A、物体一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B、物体一定受到重力的作用
C、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
D、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重力大小不等,但方向相反
答案:D
解析:当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说明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抵消。
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选项A、B和C均不符合物理规律。
7、在真空中,一束光线以一定的入射角射向一个折射率为(n)的透明介质表面,根据斯涅尔定律,入射角(θi)和折射角(θr)的关系为(nsinθi=sinθr)。
若入射角(θi=30∘),
折射角(θr=15∘),则透明介质的折射率(n)为:
A. 1
B. 2
)
C.(1
2
D.(√2)
答案:B
解析:根据斯涅尔定律(nsinθi=sinθr),将已知的入射角和折射角代入,得(nsin30∘=sin15∘)。
由于(sin30∘=1
)和(sin15∘≈0.2588),可以解得(n≈2)。
因此,
2
透明介质的折射率(n)为 2,选项 B 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以下哪些现象可以证明牛顿第三定律的存在?()
A. 拔河比赛中,双方队员施加的拉力相等但方向相反
B. 弹簧被拉伸后,弹簧的弹力与拉伸长度成正比
C. 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速度随时间增加
D. 水流撞击船体,船体向后移动
答案:A、D
解析:牛顿第三定律指出,对于任意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选项A中的拔河比赛体现了这一原理,双方队员施加的拉力相等但方向相反。
选项D中的水流撞击船体,船体向后移动,也是由于水流对船体的作用力和船体对水流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选项B描述的是胡克定律,与
牛顿第三定律无关。
选项C描述的是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与牛顿第三定律也没有直接关系。
因此,正确答案是A、D。
2、以下哪些物理量在物理学中常被定义为标量?()
A. 速度
B. 动量
C. 功
D. 力
答案:C
解析:在物理学中,标量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选项C中的功是一个标量,因为它只描述了能量转移的量,而不涉及方向。
选项A中的速度和选项B中的动量都是矢量,因为它们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选项D中的力也是一个矢量,因为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因此,正确答案是C。
3、以下关于物理量及其单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牛顿(N)是力的基本单位,等于1千克·米/秒²。
B、焦耳(J)是功和能量的基本单位,等于1牛顿·米。
C、安培(A)是电流的基本单位,定义为每秒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D、伏特(V)是电压的基本单位,等于1焦耳/库仑。
答案:A、B、D
解析:
A选项正确,牛顿是力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其定义是使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产生1米/秒²加速度的力。
B选项正确,焦耳是功和能量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根据功的定义,功等于力乘
以位移,因此1焦耳等于1牛顿·米。
C选项错误,安培是电流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但它的定义不是通过导体的电荷量,而是通过定义一个电流,当它在两个相距1米的标准圆线圈中产生2×10⁻⁷特斯拉的磁通量时,电流即为1安培。
D选项正确,伏特是电压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根据电压的定义,电压等于功除以电荷量,因此1伏特等于1焦耳/库仑。
三、非选择题(前4题每题10分,最后一题14分,总分54分)
第一题
题目:
一个质量为0.2kg的物体,从静止开始沿光滑水平面加速运动。
在时间t1=3秒内,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F=10N。
之后,物体在合外力为F2=15N的作用下继续运动。
求:(1)物体在前3秒内所受的加速度;
(2)物体在时间t2=6秒内通过的总位移;
(3)物体在6秒末的速度。
答案:
(1)物体在前3秒内所受的加速度为a1=5m/s²;
(2)物体在时间t2=6秒内通过的总位移为s=21m;
(3)物体在6秒末的速度为v=15m/s。
解析:
(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得物体在前3秒内所受的加速度a1为:
[a1=F
m
=
10N
0.2kg
=5m/s²]
(2)物体在前3秒内的位移为:
[s1=1
2
a1t12=
1
2
×5m/s²×(3s)2=22.5m]
物体在后3秒内所受的加速度a2为:
[a2=F2
m
=
15N
0.2kg
=75m/s²]
物体在后3秒内的位移为:
[s2=1
2
a2t22=
1
2
×75m/s²×(3s)2=337.5m]
因此,物体在时间t2=6秒内通过的总位移为:
[s=s1+s2=22.5m+337.5m=360m]
(3)物体在6秒末的速度v为:
[v=a1t1+a2(t2−t1)=5m/s²×3s+75m/s²×(6s−3s)=15m/s]第二题
题目:
一物体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受到的合力为0。
现将该物体放置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开始沿斜面向上滑动。
已知物体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的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
(1)求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动的加速度a;
(2)若物体在斜面上滑行距离s后停止,求物体在斜面上所受的摩擦力大小Ff。
答案:
(1)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动的加速度a:
当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动时,受力分析如下:
•重力分解为沿斜面向下的分力mg sinθ和垂直斜面的分力mg cosθ;
•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N等于垂直斜面的重力分力mg*cosθ;
•摩擦力Ff方向沿斜面向下,大小为Ff = μN = μmg*cosθ。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动的加速度a由下列方程给出:
mg sinθ - Ff = ma mg sinθ - μmg cosθ = ma a = g(sinθ - μ*cosθ)(2)物体在斜面上所受的摩擦力大小Ff:
当物体在斜面上滑行距离s后停止,根据动能定理,物体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等于其初始动能的变化:
Ff s = 1/2m*v^2
其中v是物体滑行到距离s时的速度。
由于物体最终停止,v = 0,因此:
Ff*s = 0
由于s不为零,因此Ff必须为0。
但这与题目中物体最终停止的条件矛盾,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考虑。
实际上,当物体停止时,摩擦力Ff等于物体沿斜面向下的重力分力,即:
Ff = mg*sinθ
解析:
(1)物体沿斜面向上滑动的加速度a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到,即物体所受合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物体所受合力是沿斜面向下的重力分力减去摩擦力,因此加速度a是这两个力的差除以质量m。
(2)物体在斜面上所受的摩擦力大小Ff在物体停止时等于物体沿斜面向下的重力分力,即mg*sinθ。
这是因为当物体停止时,摩擦力必须与物体沿斜面向下的重力分力平衡,才能使物体停止。
第三题
题目:
一束单色光从空气射入厚度为d的玻璃板中,折射率为n。
若玻璃板的上表面与空气接触,光从玻璃板射出时,发生干涉现象。
已知玻璃板的长度为L,光在空气中的波长为λ0。
求:
(1)光在玻璃板中的波长λ;
(2)若玻璃板的上表面与空气接触,光从玻璃板射出时,相邻干涉条纹的间距Δx。
答案:
(1)光在玻璃板中的波长λ= λ0 / n;
(2)相邻干涉条纹的间距Δx = L / (2nλ0)。
解析:
(1)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光在介质中的波长λ与光在真空中的波长λ0的关系为:λ= λ0 / n。
因此,光在玻璃板中的波长为λ= λ0 / n。
(2)根据光的干涉条件,光程差Δl = mλ,其中m为整数。
对于相邻干涉条纹,光程差Δl = λ。
由于光从玻璃板射出时,光程差Δl = 2nd,所以有2nd = λ。
将λ= λ0 / n代入,得到2nd = λ0 / n。
整理得到相邻干涉条纹的间距Δx = L / (2nλ0)。
第四题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2.研究加速度与合外力、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即(F=ma),
其中(F)为合外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三、实验器材:
1.水平桌面;
2.小车;
3.弹簧测力计;
4.秒表;
5.毫米刻度尺;
6.质量不同的砝码。
四、实验步骤:
1.将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车的重力(G),记录数据;
2.将质量不同的砝码分别放在小车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车与砝码的总重力(G′),记录数据;
3.用秒表测量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某一距离所需的时间(t),记录数据;
4.用毫米刻度尺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s),记录数据;
),记录数据;
5.计算小车的加速度(a=s
t2
6.重复步骤2-5,改变砝码的质量,记录数据。
五、数据处理:
1.将合外力(F)、质量(m)、加速度(a)的数据填入表格;
2.根据实验数据,绘制(a)与(F/m)的图像;
3.分析图像,得出结论。
六、答案:根据实验数据,绘制(a)与(F/m)的图像,图像应该是一条通过原点的
直线,说明加速度(a)与(F/m)成正比,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1.实验数据表格如下:
合外力(F)(N)质量(m)(kg)加速度(a)(m/s²)
1.00.2 5.0
2.00.3 6.7
3.00.47.5
4.00.58.0
2.绘制(a)与(F/m)的图像,图像如下:
3.从图像可以看出,加速度(a)与(F/m)成正比,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
第五题
一物体以初速度(v0)沿水平方向抛出,在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加速度(g)的作用。
假设忽略空气阻力,求:
(1)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t);
(2)物体在水平方向上飞行的距离(x);
(3)物体在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 t)。
已知条件:
•物体的初速度(v0=20)m/s;
•重力加速度(g=9.8)m/s(2)。
答案:
);
(1)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t=2v0
g
);
(2)物体在水平方向上飞行的距离(x=v0t=2v02
g
(3)物体在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 t=√v02+2gℎ)。
(1)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根据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ℎ=1
2
gt2]
其中,(ℎ)为物体下落的高度,(t)为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
由于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初速度为0,所以有:
[ℎ=1
2
gt2]
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
[1
2
gt2=
1
2
×9.8×t2=
9.8
2
t2]
整理得:
[t2=
ℎ
9.8
2
=
2ℎ
9.8
]
因为物体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的总高度为(ℎ=1
2
gt2),所以有:
[ℎ=1
2
gt2=
1
2
×9.8×
2ℎ
9.8
=ℎ]
因此,物体在空中运动的总时间(t=2v0
g
)。
(2)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公式:
[x=v0t]
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
[x=20×2×20 9.8
]
计算得:
[x≈40.82 m]
(3)物体在落地时的速度大小(v t)可以通过勾股定理求解,即:
[v t=√v02+2gℎ]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
[v t=√202+2×9.8×1
2
×9.8×
2×20
9.8
]
计算得:
[v t≈28.28 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