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报任安书》(节选)、《渔父》一周强化苏教版必修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任安书》(节选)、《渔父》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学习《报任安书》,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还要领会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进而品味《史记》的语言。
学习《渔父》,要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了解主人公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同时还应注意用历史眼光和现代眼光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报任安书》
1、文言知识掌握
(1)字音
曩者(nǎng)阙然(quē)倡优(chāng)箠楚(chuí)
沉溺(nì)缧绁(léi xiè)剔毛发(tī)圜墙(yuán)
羑里(yǒu)劓刖(yì yuè)绛侯(jiàng)魏其(jī)
蝼蚁(1óu)倜傥(tì tǎng)愠色(yùn)剌谬(là)
(2)通假字
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这里指被捆绑)
其次关木索(“关”通“贯”,套上)
被箠楚受辱(“箠”同“棰”)
其次剔毛发(“剔”通“剃”)
及以至是(“以”通“已”)
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磨灭)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散失)
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屈辱)
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
身直为闺阁之臣(“直”通“值”,担任)
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撞击)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意气(古义:心意、情意今义:意志和气概)
勤勤恳恳(古义:诚恳的样子今义:勤劳而踏实)
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古义:孤单无助今义: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不同寻常今义: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发泄愤懑今义:决心努力)
下流多谤议(古义: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卑鄙龌龊)
所谓强颜耳(古义:厚颜无耻今义:勉强装出笑容)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立身处世今义:建立)
(5)词类活用
曩者辱赐书(使动用法,使对方蒙受耻辱)
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文采不表于后世(名词用作动词,显露)
倡优所畜(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沉溺缧绁之辱(名词用作动词,指囚禁)
且勇者不必死节(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韩非囚泰(被动用法,被……囚禁)
(6)特殊句式
被动句
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于”表被动)
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拘”本身表示被拘禁)
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被放逐)
④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为……所,表被动)
判断句
①西伯,伯也(用“……,……也”表判断)
②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用“……者,……也”表判断)
介词短语后置句
①教以慎于接物(“于接物”作状语后置)
②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于后”作状语后置)
省略句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后省略介词“于”)
2、文题及相关背景简介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写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报,答。
书,信。
任安,字少卿,荥阳(今属河南)人。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在益州刺史任上曾写信给司马迁,让他利用中书令的职位“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屈辱难当,抑郁寡欢,感到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直到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报任安书》不仅是研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而且由于作者真减坦率的自我剖白,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充满感情的叙述,使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成为古代散文中不朽的名著。
3、课文分析
本文从任安来书要他“推贤进士”的话题谈起,历叙自己所受耻辱之深,以及隐忍苟活的原因。
作者在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
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作者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表现出坚定的信念,他认为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
文中作者真诚坦率的自我剖白,体现了顽强不屈、坚忍不拔的品格。
结构安排:
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幸勿为过”),概括说明自己久未回信的原因,为下文陈述自己的观点张本。
第二部分(“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殆为此也”),阐述作者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从荣与辱的区别说起,表明对荣与辱、生与死的认识。
第三部分(“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写自己的生死选择,揭示苟活的原因。
说明作者并不是缺少自杀的勇气,而是因为著述未完成。
第四部分(“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思垂空文以自见”),作者借古人事迹说明自己隐忍苟活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第五部分(“仆窃不逊”——“难为俗人言也”),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
第六部分(“且负下未易居”——结尾),进一步写自己为著成史书隐忍苟活,根本无心“推贤进士”的苦衷,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4、写作特色
(1)本文在论证结构上环环相扣,文理严密,反复曲折,条理清楚。
作者从任安来信中要他“推贤进士”的话题谈起,然后一直围绕这条线索进行陈述,始终不离答书的旨意。
作者历叙自己所受的耻辱之深,写出了自己的必死之心,但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他决心向圣者先贤学习,忍辱负重,发愤著书,这才苟活于世,根本无心去“推贤进士”。
最后一段中,再次申述自己因卑贱无力“推贤进士”的苦衷,收柬全文。
文章从大的段落上看,层次明晰,逻辑性很强;但从细部上看,却又常常不厌重复。
正是由于这些小的重复,反而给人一种曲折反复、滔滔不尽之感,更加突出地表现了司马迁那种一腔悲愤急于宣泄的心情。
(2)语言上运用排比、对偶等手法。
文中有许多排比句,或两句、三句为一套,或五句、六句为一套,甚至竟有一连用十句的。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以下,实际上是八个叠句的对比,两两各自对偶,事事相因,不仅没有使文章显得冗长,而且使读者欲悲欲叹,不禁为之扼腕切齿。
这种富于变化的语言形式,有力地加强了文章感情的抒发和气势的表达,令人感情激荡不已。
(3)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
本文融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达到了文情并茂的至境,把一腔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议论、叙述都带有浓烈的抒情意味,直抒胸臆、悲愤满腔,表现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独立个性的知识分子在强大专制制度迫害下内心巨大的痛苦,是汉代散文中难得的抒发情感之作。
(二)《渔父》
1、文言知识掌握
(1)字音掌握
渔父(fǔ) 泽畔(pàn)憔悴(qiáo cuì)枯槁(gǎo)
三闾大夫(lǘ)滞(zhì)淈其泥(gǔ)餔其糟(bū) 歠(chuò)其醨(lí)莞尔(wǎn)鼓枻(yì)
(2)通假字
渔父见而问之(“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间大夫与(“与”同“欤”,用在疑问句末的语气词,译作“吗”)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乃歌曰(名词作动词,歌唱)
(5)古今异义
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色彩)
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6)特殊句式
被动句
①屈原既放。
(被动,被放)
②自令放为?(被动,被放)
反问句
①子非三闾大夫与?
②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2、文题及相关背景简介
《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既见于《楚辞》,又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刘向《新序》等文献。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一位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最初辅佐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内修法度,举贤授能,外联齐抗秦。
后遭子兰、勒尚等反动贵族、亲秦派奸人谗害,被疏远免官;至楚顷襄王时又被流放到偏僻的沅湘流域,在长期流放中,他写下了许多揭露楚国政治腐败、慨叹个人壮志难酬的光辉诗篇。
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为秦兵攻破,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
《渔父》就表现了屈原在这种情况下内心的矛盾与抉择。
3、作者及相关作品简介
屈原,名平,伟大的爱国诗人,生活在楚怀王时期。
他是位“博闻强识,明于治乱”的政治家,也是一位有理想、有远见、刚正不阿的爱国志士。
他出于对祖国的热爱,为了祖国的前途,与那帮误国、卖国的腐朽贵族斗争了一生。
因为这,他曾两次遭到放逐。
第一次大约在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的地点是汉北一带;第二次是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屈原的主要作品,就是在这两次放逐期间写的。
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的大部分诗篇。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由于诗歌的形式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
《楚辞》主要是
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
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精录成集。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
4、课文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一种是坚持真理,不愿同流合污,至死不渝的人生态度;一种是超然物外,折节保身,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故事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及渔父的问话。
第二部分(2、3段):渔父进一步驳难,而屈原鲜明地提出了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第2段,渔父提出解决方法。
第3段,屈原不同意渔父的说法,并指出原因。
第三部分(第4段),渔父在歌唱中离去。
图示:
5、写作特点
(1)全文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主题。
《渔父》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两种不同人生态度。
文中着重记叙了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揭示出屈原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由于“举世皆浊”,那么“清醒”者必遭厄运;第二次对话则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
(2)语言描写生动传神。
如开头写道“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等,用语形象,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政治上受迫害的诗人形象。
本文语言在形式上,更加接近散文,文字空灵轻妙,具有故事性,写得十分生动传神,无怪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三、难点知识剖析
《报任安书》
(一)结合全文内容.试分析司马迁的遭遇。
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
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
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甚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二)结合文中所列举的事例分析:司马迁忍受奇耻大辱写《史记》的动力是什么?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他发现,往昔“富贵而名摩灭”的人,“不可胜记”,只有“倜傥非常之人”,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
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都是作者“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述往事,思来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
这些古代“圣贤”历尽磨难,坚贞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
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坚强地活了下来,他的愿望是“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并以此“偿前辱之责”,认为“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三)司马迁在文中表明他忍辱不死的原因是什么?
在文中第四段,作者说明了自己受辱不死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
该段中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
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白了自己的心愿,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之路。
(四)文章中,作者流露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报任安书》一文,时时流露着司马迁内心无比激愤和痛苦的心情,贯穿全文。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这是何等的矛盾痛苦之情。
“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这是作者痛苦挣扎的直接倾诉,而在这无比的痛苦矛盾之情中,其实又蕴含着司马迁对自己受到的不公平遭遇、奇耻大辱的激愤与控诉。
《史记》一书的写作,支撑着司马迁的精神世界。
今天我们读这部不朽的巨著,仿佛看到了作者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形象,看到了他当年写作时的艰辛与坚毅,看到了他那坚定的“重于泰山”的人生信念和坦荡的胸怀。
《渔父》
(五)如何理解文中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
本文着重记叙了屈原和渔父的两次对话。
第一次对话揭示出悲剧的根源,因“举世皆浊”,那么“清”者、“醒”者必然会遭遇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
(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脸色憔悴、身体像干枯的树木,这说明屈原所受的打击迫害之重及其潦倒的程度之深,生动形象的比喻营造出悲剧的氛围。
另外这两个短语在结构上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为下文的渔父之问奠定基础,也是渔父发问的原因。
(七)如何理解文中渔父最后所歌内容的含义及作用?
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沧浪之水”比喻社会状况,“濯吾缨”“濯吾足”的不同变化是根据水的状况而定的,这是一种灵活的生存方式,渔父离去,不复与言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想像空间,同时和屈原形象形成反衬,衬托出屈原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
(八)《渔父》一文在塑造屈原高洁形象的同时,还塑造了隐士渔父的形象。
渔父是怎样的一位人物?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我们可以把渔父理解为屈原在泽畔碰到的一个老人,可能还真的是一个打鱼的人,和他有过一番类似的谈话。
但是,也可能只是屈原自己把自己内心的矛盾,用一种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了,也就是所谓自设问答。
这个渔父可能是个虚构的人,他内心里有两面,这两面在他心里形成了一种张力:一面就是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这么执著呢?我也有能力来适应它。
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危险的境界里。
这是一个声音。
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响,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抱负,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够为这种一时的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诱惑、压力所动摇。
我要坚持。
这两种声音,他把它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渔父和屈原的这番对话。
文章塑造了渔父这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文章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