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律基本知识:对仗、粘对、平水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律基本知识:对仗、粘对、平水韵
排律,即十句以上的律诗,亦称长律,由律诗扩展而成,短者仅十句,长者可达三百多句。
排律之“排”,即排比之意。
排律依照律诗的黏对规则、运用对仗的形式,根据诗的内容一联一联排比而成。
如宋代王禹偁的《谪居感事》竟然长达一百六十韵凡三百二十句。
排律限用平水韵,不论篇幅多长,都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
诗中每韵为一联,即两句,首句入韵者不计。
首尾两联可用散句,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排律有五言排律和七言排律两种,七言者较少,以五言者为正宗,并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
五言排律,简称五排;七言排律,简称七排。
唐代科举时试帖诗规定用五排,中唐以后限定为五言六韵。
如李华的《尚书都堂瓦松》、钱起的《湘灵鼓瑟》、马戴的《水始冰》、张乔的《月中桂》等等都是五言六韵。
至清代试帖诗改为五言八韵。
排律除句数之外,其他规则都以普通律诗为标准。
首句也同普通
律诗一样,有入韵和不入韵两种格式。
排律韵数,多为整数。
如十韵、二十韵、三十韵、四十韵、五十韵、六十韵等。
超过六十韵,有些诗人干脆就写成一百韵。
但亦不尽然。
如元稹的《泛江玩月十二韵》、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
唐代诗人作排律,以五言六韵者居多,首句大多不用韵。
如李白的《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从这首排律可以看出其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注:仄下加横线者,表示宜仄可平,平下加横线者表示宜平可仄。
下同。
)相对于五排,七排的数量相对要少得多,篇幅多为短篇,首句多数用韵。
试举一例。
如唐代温庭筠的《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健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
越溪渔客贺知章,任达怜才爱酒狂。
鸂鶒苇花随钓艇,蛤蜊菰菜梦横塘。
几年凉月拘华省,一宿秋风忆故乡。
荣路脱身终自得,福庭回首莫相忘。
出笼鸾鹤归辽海,落笔龙蛇满坏墙。
李白死来无醉客,可怜神彩吊残阳。
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从这两首诗里还可以看出,除了首尾两联,中间各联全部对仗。
排律由于篇幅长,句数多,其结构要比一般律诗复杂。
普通律诗只有八句,起承转合以联或以句为单位,使人一目了然,十分简单。
排律则不然,它将诗的内容组合成四、六、八、十句甚至更多的句子为结构单元,相当于散文中的段落,然后以结构单元联结成篇。
现以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为例:
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传必绝伦。
龙舟移棹晚,兽锦夺袍新。
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
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处士祢衡俊,诸生原宪贫。
稻粱求未足,薏苡谤何频。
五岭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
苏武先还汉,黄公岂事秦。
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已用当时法,谁将此义陈。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
莫怪恩波隔,乘槎与问津。
这首诗二十句,可分为四部分,各部分皆为十句。
第一部分相当于普通律诗中的起,以居高之势,统领以下各部分,共同担负起承转合之责而结成全篇。
这首排律四个部分的联络呼应,类似于绝句的四个句子、普通律诗的四个联句的联络呼应,并遵行了起势宜高、蓄势宜曲、煞势宜远的原则。
仿佛诗人将每一部分都当作绝句的一句或律诗的一联来写,以此来处理各个部分起承转合的结构肌理。
第一部分,诗人杜甫舞动巨笔,极力颂扬李白的旷世才华,为李白因作永王李璘幕府获罪而辩诬。
其中写到天色已晚,天子还要遣龙舟接李白前去赋诗,而他总是语惊四座,凭诗之高超技艺夺取锦袍。
第二部分紧接前意,顺势而下,展现了李白人生的另一侧面,以及诗仙与诗圣这两颗唐代诗歌星空中最耀眼的巨星交相辉映的因缘。
由于李白书穷万卷,才压千人,追随者众,引起朝中的猜忌与排挤。
李白乞归山林,以遂幽栖之志。
这部分表现了李白的风流天真、嗜酒
健谈的诗人本色,以及他醉舞行歌的自由追求。
诗中展示了他不愿追逐权势,且能审时度势、明哲保身、激流勇退的智慧,为后面的内容提供富有暗示力的铺垫。
第三部分并未顺手利用这一铺垫,而是迂回曲折地呼应和连接上第一部分对李白诗才的推崇。
自“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以下十句为第三部分。
诗中借用典故和历史人物巧妙地采取了多层对比手法,来表现李白这位诗歌天才。
首先,李白奉诏入京与赐金放还,通过宠辱对比,说明“乞归”出于无奈,暗讽“优诏许”之虚伪。
其次,才高而命蹇,空有祢衡之俊却难免原宪之贫,比喻李白的英才清俊与落魄清贫,竟然招致诽谤,被放逐到荒凉边远的夜郎。
这简直就像汉代的贾谊被排挤到炎热的长沙,遭到猫头鹰报凶,又像孔子看见麒麟被捕而落泪。
诗人通过这一对比控诉了人间的不平,为曾被喻为“诗成泣鬼神”的天才诗人的盖世才华被乌云遮掩而扼腕长叹。
再次,“醉舞”、“行歌”,似乎是一派欢乐气氛,但与以下李白的坎坷遭遇、穷愁潦倒,又形成鲜明对比,原来那不过是苦中作乐,梦里看花。
最后十句为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承接第三部分既为李白充满历史悖谬感的悲剧命运提出抗议,又呼应第二部分的铺垫。
以李白的品格性情为他的获罪流放进行申辩。
在此,杜甫用了一系列典故:如苏武在匈奴牧羊十九秋,犹心系汉室;秦汉之际商山四皓之一的黄公宁愿隐居而不与秦朝合作;西汉前期“七国之乱”还有穆生告辞叛乱的诸侯王的宴席行为,还有邹阳在狱中上书洗雪自己受谗附逆的举动。
而李白却连这种辨明心迹的机会也未能得到,只落得被迫流放而“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滨”的凄惨地步。
在恩波隔绝的情形下,他只好像传说中的那样乘坐木筏去向苍天投诉了。
长篇排律,功夫多用在连续对句的尽情铺排,使其间的组合、推移力求气势流贯而免致懈怠。
排律的篇幅及容量以诗的语言形态扩充的结果,以至于能够容纳游记、杂记、赠序、传状、书简,甚至祭诔等散文之类多种功能。
只要将普通律诗的规律及平仄格式掌握熟练,排律的写法及平仄一点即通。
尤其平仄,是由若干个首句不入韵绝句的平仄叠加而成。
如李白的《送友人寻越中山水》,就等于三个五言绝句的叠加。
杜甫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则相当于五首五言绝句叠加。
温庭筠的《秘书省有贺监知章草题诗笔力遒健风尚高远拂尘寻玩因有此作》,也等于三个七言绝句的叠加。
所不同的只是首句入韵。
欲识排律平仄,须熟练掌握律诗的黏对规律。
掌握黏对规律之后,只要知道诗的第一句的平仄,依据黏对的规则,全诗的平仄立刻就能推出。
排律与古风的区别
排律和古风在篇幅与句式上都有所相似,若区分二者须从三个方面着眼:一是首尾两联除外,看全篇是否都用对仗。
二是看作品是否全篇都符合黏对规则。
三是看作品是否用平水韵,而且是否一韵到底。
若有一点不符,作品就不是排律而是古风了。
七言排律例诗:
题郑十八著作虔
唐/杜甫
台州地阔海冥冥,云水长和岛屿青。
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
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
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
贾生对鵩伤王傅,苏武看羊陷贼庭。
可念此翁怀直道,也沾新国用轻刑。
祢衡实恐遭江夏,方朔虚传是岁星。
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五言排律例诗:
和郑元及第后秋归洛下闲居
唐/白居易
勤苦成名后,优游得意间。
玉怜同匠琢,桂恨隔年攀。
山静豹难隐,谷幽莺暂还。
微吟诗引步,浅酌酒开颜。
门迥暮临水,窗深朝对山。
云衢日相待,莫误许身闲。
赋得一雁初晴下朔风
清/汪宝树
只雁初南下,吟情一望中。
晴光开宿霭,朔气送长风。
水国衔芦近,霜天落木空。
凉声边塞紫,片影暮霞红。
曲想平沙谱,书应远道通。
惊寒孤客意,遇顺大王雄。
夕吹收残雨,秋霄映断虹。
为仪逢圣世,合趁羽毛丰。
祭雪步先贤汪宝树韵
文/桃源笠叟
酒醉三冬里,情痴一棹中。
流波浮却月,静夜锁长风。
啄饵应非梦,提竿竟是空。
憾然无腊白,幸尔有梅红。
难把飞云驻,唯将钓韵通。
人神尊墨客,禅道逐诗雄。
笔蘸今宵雨,杯盛那日虹。
纵然消我瘦,依旧兆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