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县中的重要意义和有效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振兴县中的重要意义和有效途径
摘要:县域普通高中作为县级行政区划的教育高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
当
前县中发展面临生源短缺、师资外流、教育质量下滑等问题。
县中教育的振兴,需要统筹规划布局以满足县域教育发展规
模需求,加大投入力度以提升县中办学条件,规范招生秩序
以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提高教师待遇以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多措并举促进县中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关键词:县域高中;振兴县中;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
县中作为县域办学质量最好的普通高中,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要求办好重点高中的政策产物。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个
县城普遍建设了一、两所代表县域教育最高水平的实验性高
中或示范性高中。
近年来,县中作为县域教育发展的指南针
和风向标,一直处于舆论争论的风口浪尖。
县中曾经创造教
育奇迹,而今又呈现衰落之势,甚至出现“县中塌陷”现象,优质生源和师资不断外流、教师队伍更新困难,以至于县中
教育质量不断下滑、教育口碑连年下降。
如何走出“县中塌陷”怪圈,实现县中振兴,成为县域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一、振兴县中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
1.振兴县中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是新时代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进一步明确要抓好新时
代新阶段“三农”工作,就是要抓点带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
展开。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作出“加强县域高中建设”
重要工作部署。
2021年年底,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发改委等二十一部
门印发《“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提出,要全面加强县中
建设,持续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促进高中阶段
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县中作为县域教育的战略高地,只
有县中兴才能人才兴,才能从源头上实现人才队伍的壮大。
因此县中高质量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
实需要。
2.优质教育公共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提前谋划公共服务布
局和供给。
尽管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潜力巨大,但由于
城乡二元差序的长期存在,县域和农村地区中高层次人才十
分缺乏,造成人力资源供需矛盾。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
显示,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按照
通用的学制年限标准计算,相当于普通高中一年级的水平,
因此,持续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仍是我国基础教育未
来发展的重点。
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中等专业
技术人员,而高中教育正是培养这类人才的主阵地。
此外,
接受高中教育是打破阶层固化,摆脱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县中为中低收入家庭、农民子女和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了
上升流动的重要通道。
振兴县中既为县城的建设发展提供人
力资源优势,又能增进民生福祉满足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的
迫切需求。
3.振兴县中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连接城市和乡村的基本功能,是统筹城乡发展、融合城乡发展要素的重
要枢纽。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
确了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具体任务。
截至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9.1亿,1472个县的县
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
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
口的近30%。
从民生需求看,县城的建设发展关系到县域整
体的民生质量和水平,而健全公共服务设施,有利于增进县
城的民生福祉。
公共服务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动态配置,可激发劳动力要素的创业创新动力,是释放潜在人口红利的重要路径。
在国家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县域是农村城镇化的主阵地,是农村人口走向城市的起点。
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成为县域劳动力要素关注的交点。
只有提高县中发展质量,才能为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提供强大吸引力和牵引力,逐步扭转农村人口的结构和格局。
二、实现县中振兴的有效途径
1.统筹规划布局,满足县域教育发展规模需求
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县中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的刚性需求,综合常住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优化学校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制定县中发展计划。
“县中提升计划”明确提出,在常住人口5万人以上或初中毕业生2000人以上的县,应建设一所普通高中,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满足高中教育需求。
这需要省级政府发挥好统筹功能,布局规划省域内普通高中建设,针对没有配建普通高中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新建或改建普通高中。
同时,要综合考虑人口流动造成的高中教育动态调整需要,根据城乡人口结构变动调整高中教育资源分布,避免过度建设发展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2.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县中办学条件
“县中提升计划”提出,要实施县中标准化建设工程,以更好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和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需要。
在管理体制上,省级政府要加大统筹力度,建立重点导向的教育资源调控机制,探索建立以地市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以市域教育协调发展带动县域教育质量提升。
在财政投入上,要加大对支持县中发展的经费保障力度,创新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结合国家地区发展振兴计划,针对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生态退化区、老工业区等县中建设,省级政府要发挥兜底功能,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加大支持保障力度,确保如期完成县中标准化建设目标。
3.规范招生秩序,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各级政府要按照“省级统筹责任、地市主体责任、县级落实责任”要求,全面落实公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
要加强对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监管力度,对各种形式的跨区招生和“掐尖”行为加大查处力度,确保优质生源的均衡、自然分配,构建良好的招生秩序和教育生态。
在做好国家高校招生专项计划的同时,倡导和鼓励省内高校开展专项计划,进一步加强对薄弱县中的支持力度。
4.提高教师待遇,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要按照师生比标准要求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优化教师学科结构、年龄结构,为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打好师资基础。
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完善县中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在地区补贴、住房补贴和生活支持等方面进行政策倾斜,提高县中教师收入水平。
要严格落实中央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和统筹管理的相关规定,严禁各市县教育部门挤占县中教职工编制或长期借用县中教师。
在部属高校附中托管帮扶机制的带动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高校开展县中托管帮扶措施,发挥高校人才智力优势,在县中校长培训、教师培训和教育教育管理等方面对县中进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升县中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安雪慧.公共高中教育服务的制度框架与优化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2(07):44-50.
[2]刘丽群,张文婷.振兴县中:何以必要及如何可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1,20(06):8-
13+21.DOI:10.19503/ki.1671-6124.2021.06.002.
[3]雷望红.县域教育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与政治风险[J].兰州学刊,2020(12):162-171.
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
“新发展理念下河北省县域普通高中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RSHZ-2022-0216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