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论语十二章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加真题再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加真题再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一、文学常识
【题解】《论语》简介:《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作者不是孔子,孔子未参与编写)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本书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仁政”,“以德服人”,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立儒家学派。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自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被联合国
称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四书”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一句一译字字落实加真题再现
【题目】《论语》十二章
【注释】
1.章: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

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

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

2.曰:说,说道。

3.学:学习。

4.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5.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

时:按时。

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

6.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

7.不:不是。

8.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

9.说:同"悦"愉快,快乐。

10.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11.朋:指朋友。

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日朋,同志曰友"。

12.自:从。

13.远方:很远的地方。

14.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

15.乐:快乐。

这一句强调要乐于共同学习。

《礼记.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6.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

17.而:转折连词。

18.愠:恼怒,恼恨。

19.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真题再现】
1.表明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乐事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表明学须有友,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有利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的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3.表明学习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赏析】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三个并列的反问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应有的学习态度。

句一讲不仅要好学,而且还要按时温习。

句二讲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一起,互相切磋学问,值得珍惜。

句三讲要注意自我修养,要谦逊,受得住委屈。

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语气讲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1.日:每天。

2.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

省,自我检查、反省。

3.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4.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5.信:诚信。

6.传:传授,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真题再现】
1.曾参讲要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的是: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赏析】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1.有: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3.惑:迷惑、疑惑。

4.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6.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7.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够独立做事,有所成就,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能顺从意愿,却不会越过法度。


【真题再现】
1.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赏析】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温:温习。

2.故:旧的。

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

3.而:顺接连词。

4.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

5.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


6.为:动词,做为,当做。

7.师:教师,老师。

8.矣:句末语助词。

【译文】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体会与理解,可以凭借这成为老师。

”【真题再现】
1.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赏析】
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1.学:学习。

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

2.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

3.思:思考,思索。

4.罔:受蒙蔽,受欺骗。

5.殆:通"息",精神疲倦。

6.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

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有疑惑。


【真题再现】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赏析】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

原文;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注释】
1.贤:贤德、高尚。

2.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3.堪:能忍受。

4.乐:乐趣。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真题再现】
1.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赏析】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学习态度)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
1.知:知道
2.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
3.好:喜欢、爱好
4.乐:以……为快乐
【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真题再现】
1.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赏析】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原文: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1.饭:吃饭,名词作动词
2.水:冷水
3.曲:弯曲
4.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5.于:介词,对,对于。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用简洁朴素的笔致,勾画出一个安贫乐道者的心理状态,平凡而又高洁,在今天更显得弥足珍贵的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注释】
1.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

2.行:走路。

3.必:副词,一定。

4.师:老师,先生。

5.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

6.择:选择。

7.其:代词,他们。

8.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

"者"与形容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短语。

9.而:顺接连词。

10.从:跟从,学习。

11.之:代词。

前一个"之"指"善者",即优点;后一个"之"指"不善者",即缺点。

12.改:改正。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看到他们的缺(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改正。


【真题再现】
1.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要学习别人长处,借鉴别人短处的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赏析】讲学习态度。

孔子教育人们要随时随地注意学习,而且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虚心学习,不耻下问。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fÚ),不舍昼夜。


【注释】
1.川上:河边。

川,河、河流
2.逝:往、离去。

3.斯:代词,这,指河水。

4.夫(f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5.舍:舍弃
【译文】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呀!
【真题再现】
1.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赏析】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注释】
1.三军:指军队。

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夺;改变。

3.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4.志:心意,志向。

【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真题再现】
1.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含义深远,不知激励过多少志士仁人在险恶的环境中守志不移的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赏析】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注释】
1.博学;广泛地学习。

博,广泛、普遍。

2.而:连词,表并列,并且。

3.笃志:坚定志向。

笃,坚定。

4.切问而近思:肯切地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

切,恳切。

思,想、思考。

5.仁:仁德
【译文】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真题再现】
1.子夏认为应该如何寻求“仁”:“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赏析】本章讲学习方法,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多学、多思、多问)
三、全文简析
《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二章语录。

这十二章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章都有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感染力。

四、思考题
1.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
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
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
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
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按照学习方法、对学习和时间的态度、个人修养三方面进行分类.②③⑥谈学习方法;④⑤⑦是谈对学习和时间的态度;①⑧⑨是谈个人修养。

据此:A:分类不正确; B:分类不正确; C:分类正确; D:分类不正确。

故选C。

2.下面关于《<论语>十二章》的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论语>十二章》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条语录。

B.学习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知新”是“温故”的基础,“温故”是“知新”的延伸与升华。

C.颜回“不改其乐”,告诉我们人为了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生活清苦也能自得其乐。

D.“人不知而不愠”告诉我们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

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

【解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

B.“‘知新’是‘温故’的基础,‘温故’是‘知新’的延伸与升华”有误,应为“温故”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与升华;
故选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