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中位数》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中位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47-49页。
学习目标:
1、了解“中位数”的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在读统计表,自主计算、排序、讨论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中位数”的过程。
3、理解三个统计量的不同含义,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对决策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中位数”的意义,能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三个统计量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同学们,你们经常看天气预报吗?你知道今天我市最高气温是多少度吗?再过一个月就是五月份了,你觉得五月份最高气温能达到多少摄氏度?
2、徐老师收集了去年我市五月份上半月的最高气温情况,一起来看一看。
请同学们认真读表。
(出示统计表,学生读表)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一)、事例一:2010年5月上半月最高气温情况。
1、从上面的数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在这半个月中哪个气温出现的次数最多呢? 25出现的次数最多,从这里你想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学生如果不能说出众数,教师予以提示)众数25表示什么意思呢?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这半个月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度”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算的时候注意不要丢掉数据,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哪位同学想说一说你的方法及计算结果。
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呢?(对把相同的数据用乘法表示并进行计算的方法予以肯定)
思考:我们所求出来的平均数“25.2”是某一天的最高气温吗?它表示什么意思呢?
4、出示问题(3)。
师:在排列数据时要注意什么呢?(从小往大)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把这组数据排列出来,注意有重复的数字有几个排几个。
5、排序后位于这组数据正中间的数是多少? 25位于这组数据的正中间,你能像“众数”这样给它也起一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
6、这组数据的众数是25,它们的中位数也是25,这两个25表示的意义一样吗?我们的“议一议”所要研究的正是这个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议一议”)。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师相机板书:
众数:出现次数最多
平均数:平均值
中位数:排序后正中间的数
7、练习:找出几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
(1)11 13 15 17 19 21 23
(2)10 8 6
(3)1 3 9 7 5
这几组数据的个数有什么共同特点?(都是奇数个)
(二)事例二:某品牌电脑一年中的销售情况。
1、奇数个数据的中位数很好找,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看你还能不能按要求找到相应的数。
(出示统计表,学生读表)从表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众数36表示什么意义呢?
2、找到了这组数据的众数,接下来我们再求一下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交流学生计算的结果)平均数34.3表示什么意义呢?
3、出示问题(3),学生排序,试着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同学们,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这组数据个数是偶数个,中位数用35和36都不合适,那该怎么办呢?(如果学生有困难,师提示可再找一个数)
4、小结:这组数据中间有两个数,分别是35和36,所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35和36的平均数:35.5。
5、练习:找出几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
6、小结:怎样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走进生活、体验成功。
试一试:鞋店童鞋销售情况。
1、出示“童鞋销售情况统计表”,读表,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
2、按顺序排列数据,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你是怎样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的?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对用31除以2,直接找到第16个数据的同学予以表扬)
3、思考:如果你是鞋店经理,你打算怎样进货?为什么?
四、总结回顾,寄托希望。
1、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中位数,掌握了找中位数的方法。
今后,希望同学们继续前进的脚步,在数学世界中不断自主探索、收获快乐、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