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硝化和亚硝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ω(H2SO4)
100-ω(H2SO4)-ω(HNO3)+2ω(HNO3)/7Φ
(Ф>1)
26
第27页/共63页
• Ф≤1时,可推出:
D.V.S. =
ω(H2SO4) 1- ω(H2SO4)-5/7 ω(HNO3)
注意:若为a﹪,则把a代入式中计算;若把式子中的 100改为1,则代入的是a﹪ )
废酸中硫酸的质量 废酸的总质量
×100%
=
ω(H2SO4)
100-5 ω(HNO3) / 7Φ
(或1)
×100%
(Ф>1)
29
第30页/共63页
• Ф≤1时,可推出:
F.N.A.
=
ω(H2SO4) 100-5ω(HNO3) / 7
×100%
30
第31页/共63页
以上公式表明,F.N.A.为常数时,ω(H2SO4)和 ω(HNO3)为线型关系。这表明 :满足相同废酸计算 含量的混酸组成是多种多样的。而真正具有实际意 义的混酸组成仅是直线中的一小段。
25
第26页/共63页
脱水值计算公式: ω(HNO3)和ω(H2SO4)——混酸中硝酸和硫酸的质量百分数, φ——硝酸比, 以100份质量混酸为计算基准: 混酸含水质量=100- ω(H2SO4)- ω(HNO3) 硝化生成水质量=(ω(HNO3)/φ)×18/63=2ω(HNO3)/7φ
D.V.S.
17
第18页/共63页
6.3 影响因素→ 6.3.4 搅拌
6.3.4 搅拌 良好的搅拌装置和冷却设备对提高传热和传质效
率非常重要。要求转数:小型设备:1100r/min; 工业生产:1~4m3硝化锅,转数400-100 r/min。 环式或泵式硝化器,2000-3000 r/min。 间歇硝化的开始阶段要严防停转,否则再启动时
非均相混酸硝化反应的3种类型(3个区):
缓慢型:(硫酸浓度低、反应速度慢,扩散速度大于化学反 应速度。)酸相中反应为主(界面处反应极少)。动力学控制 区(也称动力学型)。
快速型:(随硫酸浓度提高,酸相中反应速度加快),反应 在酸膜或两相边界层上进行。芳烃向酸膜中的扩散成为控制步 骤(传质控制,扩散控制)。(也称慢速传质型)
(1)浓硝酸中硝化
浓硝酸大大过量时,生成硝基苯、对硝基氯苯和1-硝基 蒽醌的硝化动力学方程为一级。r = k [ArH ]
少量亚硝酸杂质阻碍硝化;加入尿素(适量)可破坏亚硝 酸的作用。
(2)浓硫酸介质中的硝酸硝化
苯、蒽醌在浓硫酸介质中的硝化为二级反应:
r = k [ArH ][HNO3]; k-表观速度常数,与硫酸浓度密切相关,90%浓度时最大。
HNO3 +H2O
NO3-+ H3O +
硝酸硝化的同时,高温下发生分解而具有氧化性:
2 HNO3
H2O + N2O5
N2O4 + [O]
浓硝酸高温下氧化性特强。水分增加,硝化、氧化速度均 降低,但硝化降低更多。
5
第6页/共63页
6.2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6.2.1 硝化剂的活性质点和反应历程
稀硝酸(< 50%):硝化活性质点为(亚硝基阳离子)NO+, (由硝酸中痕量的亚硝酸离解产生):
22第23页/共63页 Nhomakorabea工艺流程:
6.4 混酸硝化
23
第24页/共63页
6.4 混酸硝化→ 6.4.1混酸的硝化能力
6.4.1 混酸的硝化能力 不同配比的混酸具有不同的硝化能力。混酸
的硝化能力可用硫酸脱水值和废酸计算浓度来表 示。(注意:只适用于混酸硝化,不适用于浓硫 酸介质中的硝化)。
24
第25页/共63页
+ NO+2
H
NO+2
+ NO2
NO2+ H+
3
第4页/共63页
6.2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6.2.1 硝化剂的活性质点和反应历程
活性质点NO2+ 的产生方式:
混酸中: HNO3 +2H2SO4
NO2+ + H3O++2 HSO4-
纯硝酸中:
2HNO3
H2NO3+ + NO3-
NO2++ NO3-+ H2O
2
第3页/共63页
6.2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6.2.1 硝化剂的活性质点和反应历程
6.2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6.2.1 硝化剂的活性质点和反应历程 (1)硝化剂:硝酸(不同浓度的)、混酸、硝酸盐和硫酸、 硝酸和醋酸(或乙酐)。 (2)亲电活性质点:活性质点:NO2+ 。 (3)硝化反应历程:(亲电取代历程)
31
第32页/共63页
6.4 混酸硝化→ 6.4.1混酸的硝化能力
例如:表6-3中,三种混酸组成,D.V.S.和F.N.A.均相同。 但有实用价值的是第二种。
三种混酸的组成、D.V.S.和F.N.A.均相同。选择第一种混酸 时硫酸用量最省,但是相比太小,而且开始阶段反应过于激 烈,容易发生多硝化和其他副反应;选择第三种混酸则生产 能力低、废酸量大;因此有实用价值的是第二种。
6.4 混酸硝化→ 6.4.1混酸的硝化能力
(1)硫酸脱水值(D.V.S.): 脱水值:硝化终了时废酸中硫酸和水的质量比 (Dehydrating Value of Sulfuric acid),简称脱水值(D.V.S.) 。
脱水值定义式: D.V.S.=废酸中含硫酸的质量/废酸中含水的质量 =混酸中含硫酸质量 /(混酸含水质量+硝化生成水质量) D.V.S. ↗,硫酸含量越高(水含量越少),混酸的硝化能力越 强。
6.2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6.2.3 非均相硝化动力学
• 甲苯从有机相向相界面扩散
• 甲苯从相界面扩散进入酸相
• 甲苯在扩散进入酸相的同时生成一硝基甲苯
• 生成的一硝基甲苯从酸相扩散返回相界面
• 一硝基甲苯从相界面扩散进入有机相
• 硝酸从酸相向相界面扩散,在扩散途中与甲 苯反应
• 硝化生成的水从相界面扩散返回酸相
27
第28页/共63页
6.4 混酸硝化→ 6.4.1混酸的硝化能力
(2)废酸计算含量(F.N.A.):(硝化活性因数) 废酸计算浓度:硝化终了时,废酸中的硫酸计算含量 (质量分数)。(Factor of Nitrating Activity,简称F.N.A.)
28
第29页/共63页
计算公式:
F.N.A.=
HNO2
NO+ + HO-
NO+的活性比NO2+的低得多。适用于活性强的化合物的硝化, 如酚类等。先亚硝化、亚硝基再被硝酸氧化成硝基。反应历程:
HO
+ NO+
HO
NO + H+
HO
NO + HNO3
HO
NO2 + HNO2
6
第7页/共63页
6.2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6.2.2 均相硝化动力学
6.2.2 均相硝化动力学
7
第8页/共63页
6.2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6.2.3 非均相硝化动力学
6.2.3 非均相硝化动力学
非均相硝化反应:被硝化物与硝化剂互不相溶的液相硝化 反应。如甲苯的硝化反应。
硝化反应模型:扩散、反应。油相向酸相扩散:
界面
油相
酸相
硝化反应区:酸相和界面处。(有机相中反应极少)。
8
第9页/共63页
化成醌类。需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氮的 氧化物含量、防止硝酸分解等。 此外还有去烃基、置换、脱羧、开环、聚合等。
21
第22页/共63页
6.4 混酸硝化
6.4 混酸硝化 工业上芳烃的硝化多采用混酸硝化。 优点: 硝化能力强、速度快、生产能力高 ; 硝酸用量接近理论量,废酸可回收利用; 硫酸热容量大,反应易平稳; 硝化器材质:可用普通碳钢、不锈钢或铸铁。
16
第17页/共63页
6.3.3 温度
6.3 影响因素→ 6.3.3 温度
T ↗ k ↗ (原因:T ↗, 则粘度↘、扩散系数↗、 酸相中溶解度增加、NO2+增加)。甲苯一硝化,温 度系数(k随T的变化)1.5~2.2/10℃或3/10℃。
但硝化是强放热反应,T ↗ 副反应↗↗、硝酸大 量分解,有爆炸危险,且影响异构产物比例, 须及时 移走热量。
13
第14页/共63页
6.3 影响因素→ 6.3.2 硝化剂
6.3.2 硝化剂
不同的硝化对象需采用不同的硝化方法。相同的 硝化对象,若采用不同的硝化剂,则对产物组成、异 构体的比例影响很大。
表6-1 不同硝化剂对乙酰苯胺一硝化产物的影响
硝化剂
温度,℃ 邻位,% 间位,% 对位,% 邻位/对位
HNO3+H2SO4
20
19.4
2.1
78.5
0.25
90% HNO3
-20
23.5
-
76.5
0.31
80% HNO3
-20
40.7
-
59.5
0.69
HNO3在乙酐中
20
67.8
2.5
29.7
2.28
14
第15页/共63页
6.3 影响因素→ 6.3.2 硝化剂
混酸:硫酸含量越高,硝化能力越强,硝化产物的 邻、对位(或间位)选择性越低。向混酸中加入适量 磷酸,可增加对位异构体的收率,因磷酸使硝化活性 质点体积变大。
瞬间型:(硫酸浓度再高,反应速度快,酸相中无反应物), 反应在两相界面上发生。传质是控制步骤(也称快速传质型)。
注意: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不断被稀释(因反应产生 水),硝酸不断被消耗,反应类型将发生变化。
11
第12页/共63页
6.3 影响因素→ 6.3.1 被硝化物的性质
6.3 影响因素 6.3.1 被硝化物的性质 (1)苯环:其定位规律及反应活性基本上符合亲 电取代定位规律。 当苯环上有供电基时,硝化速度快,以邻对位产 物为主。当苯环上有吸电基时,硝化速度慢,以间 位产物为主。
12
第13页/共63页
6.3 影响因素→ 6.3.1 被硝化物的性质
(2) 萘环、蒽环:α位活泼。 (3) 吡咯、呋喃、噻酚:在混酸中易被破坏、 不能硝化;在硝酸-乙酐中,硝基进入α位(电子云 密度高)。 (4)其它杂原子化合物:在芳香杂环上硝化时 应注意环上杂原子电性效应的影响和在酸中形成正 离子的影响。
三氧化硫与硝酸的混合物:硝化能力强,对于极难 硝化的物质,可采用。三氧化硫代替硫酸,能改变异 构体的组成比例。
15
第16页/共63页
6.3 影响因素→ 6.3.2 硝化剂
硝化介质:带有强供电基的芳香化合物(如苯甲 醚、乙酰苯胺)在质子传递型溶剂中硝化,富电基 易被氢键溶剂化,得到较多的对位异构体。
• 有些硝酸从相界面第扩10页散/共进63页入有机相
9
6.2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6.2.3 非均相硝化动力学
混酸中硫酸浓度是影响反应速度的重要因素,按照速度常 数随硫酸浓度的变化,可将非均相硝化反应分为3种类型(3个 区)。
10
第11页/共63页
6.2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6.2.3 非均相硝化动力学
会失去控制。
18
第19页/共63页
6.3 影响因素→ 6.3.5 相比和硝酸比
6.3.5 相比和硝酸比 (1)相比(酸油比):混酸与被硝化物的质量
比。 相比↗ 被硝化物在酸相中的溶解量↗故硝化速
度↗,设备生产能力↗。 但相比过大 ,使设备生产能力↘。 工业上增加相比的方法:加入一定量上批硝化
的废酸。
19
第20页/共63页
6.3 影响因素→ 6.3.5 相比和硝酸比
(2)硝酸比:硝酸和被硝化物的摩尔比。一般硝酸 过量。
易硝化物:过量1~5%。 难硝化物:过量10~20%以上。 注意:近年环保的要求,使得采用过量被硝化物 技术。
20
第21页/共63页
6.3 影响因素→ 6.3.6 硝化副反应
6.3.6 硝化副反应 副反应类型:多硝化和氧化。 氧化影响最大——生成硝基酚类、多元酚氧
3HNO3
NO2+ + 2NO3-+ H3O+
纯硝酸中约1%的硝酸转化为NO2+ 。水使反应左移,含水量 5%的硝酸,几乎已没有NO2+的存在。
浓硝酸(75-95%)中:99.9%呈分子状态。
4
第5页/共63页
6.2 反应机理与动力学→ 6.2.1 硝化剂的活性质点和反应历程
硝酸( < 70%),不能形成NO2+ ,而按下式离解:
1
第2页/共63页
6.1 硝化概述
非均相混酸硝化: 反应物、产物都是液态,且难溶或不 溶于混酸时,常用此法。 特点:需剧烈搅拌。该法是工业 上最常用、最重要的硝化方法。 有机溶剂中硝化: 特点:a. 避免使用大量硫酸作溶剂, 减少或消除废酸量; b. 提高选择性(有针对性的选择溶 剂)。 常用溶剂:二氯甲烷、二氯乙烷、乙酸或乙酐等。
6.1 硝化概述
工业硝化方法:(芳族硝基化合物〕主要是直接硝化。有5种方 法:
稀硝酸硝化:对易硝化的芳族化合物。如酚类、某些芳胺等。 硝酸约过量10~65%。
浓硝酸硝化:难硝化物如蒽醌的硝化。硝酸要过量好多倍。 过量的硝酸要设法回收利用。
浓硫酸介质中的均相硝化:反应物、或产物是固态时,可将 被硝化物溶解在大量的浓硫酸中,然后加入硝酸或混酸(硝酸 和硫酸的混合物)进行硝化。 特点:硝酸过量很少、产率高、 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