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路径分析
作者:赵俣张阳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12期
摘要:目前许多高校重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相关部门也开始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
科研能力是大学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是高校整体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给高校教师一个宽松的科研环境是各高校努力的方向。
如何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完善科研培养体系,鼓励教师的创新研究,全面完善科研考核制度,提升教师科研热情,都是研究机构需要开展的工作。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培养路径
高校教师科研评价在高校科研管理、科技创新、绩效考核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许多高校重视科研,鼓励科研,这正是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发展和提升的关键,但是如何真正考核科研,切实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这是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体系
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既是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
大学教师作为大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重要部分,其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对于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研究很多,评价体系的研究同样很多,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教师科研评价进行研究。
当前的评价研究还存在着重视教师科研成果,忽视教师真正科研能力的问题,源于科研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不合理的情况,没有完善的科研体系,不能正确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不能真正体现教师科研能力。
教师科研能力是大学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是高校发展的動力,也是推进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
科研成果是衡量和评价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及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
大学要提升自身的社会地位,应注重自身的发展,要从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入手。
高校应根据教师的学科特点、科研团队的学科特点与研究性质、交叉学科团队的研究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标准标准,公平评价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才能有效鼓励高校教师的科研。
不能单纯重视数量,更应该重视质量,多鼓励,少惩罚,让教师在宽松的环境中能有效地增强科研能力。
完善奖励制度、完善绩效的分配制度,有效合理分配,是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重要的环节。
基础学科的研究难以出成果,考核时候要给予一定的鼓励措施,让基础研究的教师也能享受到一定的成就感,安于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的基础积累阶段,要重视他们的成长,要给他们成长的时间,才能让他们厚积薄发。
二,提高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分析
大学教师教学任务仍然很重,科研时间难以保障的情况下,迫于高校的科研考核,短时间里要完成考核任务,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加之考核体制不够完善,教师真正的科研能力尚不能得到提高。
1.科研能力不足的教师存在应付考核,拼凑科研成果的现象。
高校通常将绩效和工资等与科研挂钩,这鼓励科研的同时,也会存在弊端,科研成果有拼凑现象,不能完全反映教师真实的科研水平,势必会留下一定隐患。
2.各高校的先进的科研管理体系,鼓励教师科研能力的迅速提高。
科研发展较早的高校已经有了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学校有了民主、科学、先进的科研评价体系,教师的科研得到一定鼓励,同时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3.各高校应制定不同的科研标准,针对不同学科要有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更有效地评价各类教师的科研能力。
大多高校因为科研起步较晚,科研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往往是一刀切,没有对不同的科研方向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导致有的科研成果没有获得应有的重视。
有些相对薄弱的科研方向或者冷门学科没有获得应有的奖励,这些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就会降低。
高校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不同的科研评价体系,解决教师评职称问题,客观反映各类教师的科研水平,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留住人才。
三,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培养路径
高校教师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现在高校教师几乎是具有高学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科研工作的人才。
随着高校的学生生源的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迫切需要通过科研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各个高校都大力建设自己的教师队伍的培养体系,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还需在多方面进行完善。
1.对于教师科研能力的系统培训。
从项目的申请、申报、中期和结项验收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
多数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往往在科研方面还需要学校在科研方面的培养和有经验的教师的带领。
2.组成各类科研团队,发挥团队力量。
团队的科研力量更能带动教师的科研方向与动力,强大的团队的影响力也足以形成合力,带动这门学科走向更科学、更先进的道路。
3.注重交叉学科团队的建设。
交叉学科发展方心未艾,各高校开始重视并鼓励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交叉学科的发展前景很好,同时可以带动薄弱学科的发展,让那些有科研能力的、处于冷门学科的教师能够有较好的科研成果,更能体现他们的真实科研水平,同时让这些老师们的职称晋级有了希望。
4.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举行讲座。
新入职教师需要长期的培养,学校要投入资金帮助他们,这些专家学者的帮助会更快更好地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这些专家学者的座谈会让青年教师增长见识,少走弯路。
5.举办青年教师学术沙龙。
教师通常会分为科研型教师、教学型教师等,但是通过交流,让教师们从别人那里找到亮点,借鉴他人的长处,有极大的收获。
6.大力提倡暑期青年教师实践活动、交流活动、岗位培训等有助于教师成长的各类活动。
举办各类科研交流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各类科研机构进行交流和学习。
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尤其是攻读跨学科专业,但是对于一些专业性特殊的教师,不必硬性要求具有博士学位,让教师们通过交流,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7.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有了好的科研环境也是对教师科研的积极性的保障,在共同朝着建设高校的氛围里,教师一心教学和科研,势必是高校发展的保障。
各部门同心协力,保障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
8.积极扶持科研团队的负责人。
对于促进高校学科建设,离不开科研团队,而团队负责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团队负责人要洞察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要团结团队成员,带动成员,要让大家都朝着最先进的科研实践发展,进行创新性研究,同时将成果尽快转换成应用性成果,为整个团队付出大量劳动。
9.扩大科研合作的范围。
依托各类研究所为发展平台,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
努力打造强大的国际化的教师团队,增强高校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张萌物、薛斌.《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研究综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2]王树国,《构建与社会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光明日报,2015-12-25
[3]曹爱华,《大学教师科研激励制度的前提假设探析》,高教探索,2007
[4]马廷奇,《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11
[5]吴小妹,《高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模型构建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
[6]蔡首生,《高校教师发展性评价:困境与超越》,学理论,2014
作者简介
赵俣(1966.06-),黑龙江齐齐哈尔市人,1966年6月出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教授大学英语课程。
张阳(1980.02-),黑龙江省绥化人,1980年2月出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研究,教授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