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三棱与荆三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三棱与荆三棱
与北中医校园毗邻的元大都湿地是水生植物的天堂,这里生长着芦苇、香蒲、菖蒲、慈姑、泽泻、黑三棱、扁杆荆三棱、水葱、灯芯草等诸多物种,此时初夏,正是他们茂盛生长的季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北中医的“后花园”-,寻觅两种水生植物——黑三棱和扁杆荆三棱。

元大都湿地,相邻而生的黑三棱和扁杆荆三棱
说到三棱,相信学中医的童鞋们都再熟悉不过了,而我们今天说的这两种植物都和中药三棱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下面就来对他们逐一介绍。

01
黑三棱
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是黑三棱科黑三棱属的植物。

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横生,块茎膨大。

根状茎和块茎
叶片具中脉,上部扁平,下部背面呈龙骨状凸起,或呈三棱形,基部鞘状。

花单性,雌性头状花序1个生最下部分枝顶端,或1-2个生于较上分枝的下部,雄性头状花序数个或多个生分枝上部和茎顶端。

聚花果直径约2厘米,果实近陀螺状,长约8毫米,顶端金字塔状。

02
扁杆荆三棱
在元大都的黑三棱旁边,生长着另一种三棱——扁杆荆三棱
(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也称扁杆藨(biāo)草,为莎草科三棱草属的植物。

它与同科同属的荆三棱(Bolboschoenus yagara)十分相似,但荆三棱我们在元大都没有找到,下面我们来一起介绍他们。

扁杆荆三棱和荆三棱均为多年生草木,具匍匐根状茎,顶端生球状块茎,杆呈三棱形,叶线形。

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花序,扁杆荆三棱长侧枝聚伞花序缩短成头状,稀具1-2个辐射枝;荆三棱长侧枝聚伞花序疏松,伞房状,常有6-8个辐射枝。

扁杆荆三棱
荆三棱
03
黑三棱与荆三棱的区别
地上部分区别
认识了黑三棱和荆三棱,我们可以知道他们除了茎叶等都带有部分三棱形特征外,还是有较大的不同的,地上部分最大的不同在于花,而地下的块茎也有很大区别。

黑三棱:茎圆柱形,叶宽,剑脊,花单性,头状花序为刺球状。

荆三棱:茎三角形,叶窄,折状,花两性,聚伞花序椭圆形。

黑三棱
荆三棱
块茎区别
黑三棱的块茎呈圆锥形而略扁,较大,长3-7cm,表面棕黄色或
灰褐色。

体重,质坚实。

放入水中下沉。

黑三棱块茎
而荆三棱的块茎类球形或短倒圆锥形,较小,长2-3cm。

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皱缩,略有光泽。

质轻而硬,入水一般不沉。

荆三棱块茎
04
三棱的基源植物
三棱的药源一直以来比较混乱,历届药典均规定,中药三棱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地下块茎,但有学者实地调查全国所有产区和大部分销区,在采集植物标本及购买生药样品中发现,目前市场上黑三棱和荆三棱均有流通。

且通过本草考证,荆三棱作为三棱入药是从唐代开始,黑三棱入药最早从宋代开始,二者历史上长期平行药用。

现在小编就带大家扒一扒两种三棱的入药历史。

>>>>
唐代
唐代的本草著作《本草拾遗》曰:“本草经无传,三棱总有三四种,但取状似乌梅而稍大,体轻有须相蔓延,作漆色。

”可以看到,书中对于三棱块茎“似乌梅、作漆色”的描述十分符合荆三棱的特征,可以判定,这时入药的是莎草科荆三棱。

>>>>宋代
三棱的入药至宋代就开始十分混乱了。

《本草图经》中称三棱为京三棱(荆三棱),并解释说“三棱生荆楚,字当作荆,以著其地,本经作京,非也。

”可见湖南湖北地区是当时三棱的产地,京三棱是
对荆三棱的误称。

其书中对京三棱(此处要注意,不要想当然的认为此京三棱就一定是莎草科荆三棱植物哟,待我们看完描述再下结论)的描述为:“草黄紫色,霜降后采根,削去皮须,黄色微苦,以小卿鱼状,体重者佳。

”仔细看对块茎的描述,很像是黑三棱科黑三棱,理由有三:1.加工炮制时荆三棱常不去外皮,因其外皮较硬,去皮困难,而黑三棱去外皮,去皮后呈黄白色;2.黑三棱块茎似小鲫鱼状,荆三棱似乌梅,我们在前面已有介绍;3.黑三棱块茎体重,质坚实。

放入水中下沉。

而荆三棱质轻而硬,入水一般不沉。

类似鲫鱼的黑三棱块茎
再让我们看看《本草图经》中对于“所谓”黑三棱的描述:“叶如莎草极长,茎三棱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茎端开花,大体皆如莎草而大……苗下即魁,魁上发苗,一小圆如乌梅者,黑三棱也。

”很类似莎草科荆三棱。

可见古人之所以将现在的莎草科荆三棱称为黑三棱,是因其入药部位块茎的外皮色黑。

类似乌梅的荆三棱块茎
《本草图经》中认为,三棱的正品当为京三棱,经我们考证也就是现在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而当时所谓黑三棱(即现在莎草科荆三棱)也作药用,可见,到宋代时,黑三棱科黑三棱已作药用,并且成为正品。

>>>>明代
明朝弘治年间的《本草品汇精要》对三棱药材进行了多项记述:“〔用〕根,体重者佳。

〔质〕形扁如鲫。

〔色〕黄。

〔味〕苦。

〔制〕火炮去皮须。

〔道地〕荆州、随州。

”所指为黑三棱科黑三棱。

另外,明朝的《救荒本草》描述黑三棱:“苗高三、四尺,叶似营蒲而厚大,背皆三梭,剑脊,叶中扳攀,上结实,攒为刺球,如褚桃样而大,颗瓣甚多,形似草决明而大,生则青,熟则红黄色。

”无疑是黑三棱科黑三梭。

可见,当时所谓的黑三棱已经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黑三棱科黑三棱。

05
结论
所以,最早作为三棱入药的是莎草科荆三棱,至宋代以“京三棱”(实为黑三棱科黑三棱)为正品,黑三棱(实为莎草科荆三棱)也可入药,二者平行使用,明代明确规定三棱药材为黑三棱科黑三棱,现代药典规定三棱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地下块茎,应是沿用了历史用药习惯,但二者历史上长期平行药用,经考察地方市场上黑三棱和荆三棱均有流通,目前仍有混用的情况存在。

而在唐代最早入药的是莎草科荆三棱,所以,小编认为荆三棱也可作为三棱的正品入药,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