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学案)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要求:
⑴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⑵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⑶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一节、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本节结构:)
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近代服饰女子:旗袍
特点:多样化、地域性差别大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列宁装和连衣裙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物质现代服饰“文化大革命”:国防绿军装和中山装
生改革开放后:款式新颖,由封闭走向开放
活和中国饮食文化:发达,四大菜系影响大
社
并行于世的中西餐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传入,西式糖果
会西方饮食传入糕点和饮料备受欢迎习
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引入百姓餐桌,西
俗菜西点成为饮食组成部分
的演进特点:城乡差异大;北方以四合院为主
变
居室建筑的演进传入:首先出现在租界
迁西式住房传入
影响:中国居室建筑呈现中西合璧特征
婚姻风俗:婚姻自主、礼俗删繁就简
习俗风尚的变革丧葬礼仪:趋于简化、带有强烈西方色彩
其他风俗:变化大、呈现新旧并存特点
(一)服饰的作用,变化的特点和阶段性特征
1、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有时代特征。
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
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
2、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3、表现:⑴ 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⑵ 第二个阶段——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⑶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 中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
1、四大菜系、特点
2、西餐传入时间、原因、影响: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来中国的洋人与日俱增,从而把西餐烹饪技术带入中国。
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3、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②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
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
(三) 居室建筑
★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
传统中西合璧
完全欧化
1、中国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
传统建筑→ → 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 → 北京西站↓
新式住宅→ →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2、中国居室建筑演进的特征
出现西化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中西合璧→ →(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来华,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势)
★★(四)习俗
⑴婚姻风俗的变迁:
①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
③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⑵丧葬礼节的变迁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
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
②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⑶其他风俗的变迁
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
⑷民众思想观念变化:
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二、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的原因、特点分析
★1、近代变化原因:
①外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深刻影响中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②内因: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政治活动的推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思想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其他原因:中国人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并进行创新等(如旗袍)。
★2、近代物质习俗变化的特点:
①性质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②地域上:由通商口岸逐步向内地延伸。
③过程上:由中西冲突到融合,趋势上由封闭走向开放。
④水平上:不均衡,城市较快,农村较慢(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思想落后,农民贫穷)。
★3、现代变化原因:
①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 党和政府不断整生产关系,解放思想,发展经济。
③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如杂交水稻,两弹一星,基因工程,航天技术进步)。
④ 全球化进程加快,中西文化进一步融合。
第二节、近现代的交通和通信
1.近现代交通的进步(1)铁路:
①唐胥铁路(1881年)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②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
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设迅速发展,到“九五”计划期末,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轮船和航运业:
①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水运业。
②1872年,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打破了列强的垄断局面。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次的旅游服务业。
(3)汽车和公路:
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发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发展较快。
(4)飞机和航空业: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③新中国成立初,民航业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线大幅度增多,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近现代通讯工具的进步(1)近代:
①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近代邮政事业起步;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
②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中国自办电报开端。
③电话: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现代:
①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北京为中心、沟通各省市的全国通讯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讯事业迅速发展,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跃居世界第二。
③近年来,互联网时代到来。
★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②提高了生活质量;
③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④促进了区域间和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第三节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1)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多为外国人创办,著名的有《中国从报》、《万国公报》等。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
(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分别是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起思想启蒙作用。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成为宣传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
(6)改革开放后,报刊业恢复生机,各种专业性报刊雨后春笋般出现。
2.电影
(1)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部自摄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
(2)1931年,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3)《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4)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5)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超过以前。
3.电视:
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原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技进步;节目丰富,专业性、知识
性、娱乐性并存,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
4.广播:1926年,哈尔滨广播台开播(第一座);1928年,中
央广播电台开播(全国性)
5.互联网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69年,美国建成互联网,90年代以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1994年,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2)互联网被称为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外的“第四媒体”。
★6.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加快信息传递,开阔视野,提高生活质量和效率,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学习方式、生产、娱乐等方面全面改变人们的生活。
(2)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如网络犯罪,垃圾邮件,沉迷于网络致使人际关系淡漠等。
课堂实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现象不属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A.中西餐并行于世
B.西装是流行的服饰
C.公历在民国成立后的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D.列宁装受青睐
2.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点头鞠躬,握手等社会习俗的出现,最早开始于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戊戌变法
D.中华民国成立
3.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的打扮,从整体样式、色彩看都较单调,其主要原因是
①当时商品供应匾乏,穿衣还主要停留在遮身御寒上②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③人们不喜欢穿着打扮④受民国时期服饰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4.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呈现出严重的不平衡,主要因为
A.列强侵略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B.清政府对外开放的地域集中在东部
C.中国各地经济的发展严重不平衡
D.中国各地的风俗习惯严重不平衡
5.交通工具的进步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有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使近代中国迅速地走向富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近代中国民众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相互联系,最早可以出现在
A.19世纪5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80年代
7.报纸所具备的功能有①报道新闻②传播知识③通达民情④舆论监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互联网方兴未艾,但它是一把双刃剑,下列各项属于弊的方面有
①人们可以上网批评时弊②青少年上网成瘾
③互联网欺诈贸易④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9.1920年,一人到广州玩耍,他不可能
A.看到有人穿中山装上班
B.在露天咖啡座里上网
C.在西餐馆就餐
D.听到有人称呼他同志
10.造成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根本原因是
A.经济基础的变化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价值取向的变化
D.公民素质的变化
13.阅读下列材料
矛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 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
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
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
没有穿裤子。
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
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
请回答:
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吴老太爷是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
⑵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的?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⑶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13.⑴轮船、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
⑵西式婚礼、西餐、西装、点头鞠躬、握手、电话、电影等等
⑶①中国近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衣食往行、习俗风尚等,都出现了新特征。
②以吴老太爷为代表一部分社会守旧群体,在社会进步面前,己远远落后于时代,表现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
③虽然时代变了,但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
挑战高考
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
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新中国 C.民国 D.清朝
2. 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建筑的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
A B C D
3.戊戌变法运动时期,社会上流传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做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这反映了()
A.新服饰走向中下层民众
B.不缠足运动风糜全社会
C.结辫陋习被彻底革除
D.社会风俗改革之风悄然兴起
4.“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爱华兕兴,女兕灭……”上述现象大规模出现始于()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
D.新中国成立后
5. 在清末民国初年,在社会不可能出现的是()
A.民国成立时孙中山自称“朕” B.人们穿着西装祭拜孔子
C.李小姐穿着旗袍拍了一张相片 D.在广州吃到了“中西大菜”
6.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里弄住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住在南京的普通市民想要前往重庆,你认为最合适他出行的交通工具是()A.汽车 B.火车C.轮船 D.飞机
8. 请你仔细欣赏右面图片。
从图片中你能汲取哪些信息 ( )
①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②20世纪初在上海等大城市有
了汽车等交通工具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④中
国交通运输业近代化的具体体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9.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
影响不包括( )
A.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