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章教材文言文复习——《逍遥游(节选)》学案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文言文复习——《逍遥游(节选)》《兰亭集序》《滕王阁序并诗》
[学案目标] 作为必修教材最后一册的最后三篇文言文,自身语言点丰富,又可与前几册联系梳理,构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络。
对此,复习时要实现下列目标:
1.全面梳理教材语言点,重点突出三篇文言文丰富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特点,掌握“之”“且”重点虚词以及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固定句式等。
2.背诵三篇中的重点段落。
1.用“类聚法”写出表示“怎么、哪里”之义的文言疑问代词:何、安、曷、奚、胡、恶、焉等。
写出表示“流放”之义的文言实词:流、放、迁、谪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①( )
A.⎩⎪⎨⎪⎧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
匹之,不亦悲乎 C.⎩⎪⎨⎪⎧ 夫人之相与..于是舍人相与..谏曰
D.⎩⎪⎨⎪⎧ 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答案 B
解析 B 项均为一般人。
A 项应付,周旋/比喻短暂。
C 项相处,相交/一起,共同。
D 项用来……的/……的原因。
②( )
A.⎩⎪⎨⎪⎧ 虽趣.舍万殊梦亦同趣.
B.⎩⎪⎨⎪⎧ 暂.得于己如听仙乐耳暂.明
C.⎩⎪⎨⎪⎧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举.世皆浊我独清
D.⎩⎪⎨⎪⎧ 适.足取辱耳且适.南冥也
答案 C
解析 C 项均为全。
A 项同“取”/同“趋”,往、赴。
B 项暂时/突然。
D 项恰好/到,往。
③( )
A.⎩⎪⎨⎪⎧ 控蛮荆而引.瓯越引.
以为流觞曲水 B.⎩⎪⎨⎪⎧ 一言均赋.横槊赋.
诗 C.⎩⎪⎨⎪⎧ 滕王阁序.兰亭集序.
D.⎩⎪⎨⎪⎧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胜.地不常,盛筵难再
答案 C
解析 C 项均是一种文体。
A 项接引/导引。
B 项写作/吟诵。
D 项盛大的/有名的,风景优美的。
3.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B .之二虫又何知
C .彼且奚适也
D .大王来何操
答案 A
解析 A 项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其他三项均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指出下列句子的固定句式,说明句式特点。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同“何以……为”,表强烈的反问语气
②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不亦……乎,表委婉的反问语气
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选择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为何要飞至九万里高空而南行呢?
②之二虫又何知!
译文:这蜩与学鸠又知道什么呢!
1.朝菌不知晦朔
..
①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②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不过数仞.而下
仞,古代长度单位。
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3.暮春
..之初
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
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4.修禊.事也
禊,一种风俗祭祀。
古人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改为农历三月三日),游于水滨,举行祭祀、沐浴、采兰等活动,以消除不祥。
5.襟三江
..
..而带五湖
①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②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
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6.钟鸣鼎食之家
......
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7.望长安于日下
..
日下,代称京城。
古代以太阳比喻帝王,帝王所在处称为“日下”。
《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
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
’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
8.酌贪泉
..而觉爽
贪泉,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
9.东隅
..非晚
..已逝,桑榆
①东隅,日出之处。
指早晨,引申为青春年少。
②桑榆,日落之处。
指傍晚,引申为年老迟暮。
10.勃,三尺
..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古人衣带的下垂部分,长三尺,指幼小。
古时服饰制度规定束在腰间的绅的长度,因地位不同而有所区别,士规定为三尺。
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
为“三尺童儿”。
11.无路请缨
..,爱宗悫之长风
..;有怀投笔
..,等终军之弱冠
①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
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②弱冠,指二十岁。
古代以二十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③投笔,指投笔从戎。
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作“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1.“之”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试着归纳其用法特点。
①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结构助词,的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之.二虫又何知:指示代词,这
④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人称代词,他
⑤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引申为达到、得到
⑥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⑦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动词,到
⑧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指示代词,这
⑨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人称代词,它
⑩蚓无爪牙之.利: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⑪顷之.,持一象笏至:音节助词,无义
⑫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⑬夫晋,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⑭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⑮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⑯吾属今为之.虏矣:人称代词,他
位置推断法。
“之”的用法较多。
它在什么情况下作什么词用,是什么意思,有规律可循。
这“规律”就是根据它在句中的位置及相邻关系推断。
例如:
(1)作动词
a.“所”后必作动词,如上面⑤⑦。
b.“之”后是表示方位的名词或代词,作动词,如上面⑥。
(2)作代词
a.“之”前是动词或介词,一般作人称代词,如上面④⑨⑯。
b.“之”后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一般作指示代词,如上面③⑧。
(3)作助词
a .“之”放在两个名词或两个名词短语之间,一般是结构助词“的”,如上面①。
b .“之”放在主谓之间,一般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如上面②⑫⑮。
c .“之”放在“顷”“久”后一般是音节助词,如上面⑪。
d .至于作定语后置或宾语前置的标志,要视句式而定。
一般说来,在否定句或疑问句中,“之”为标志词,如上面⑩⑬⑭。
以上所讲,均是作为特点加以辨识,只是辅助手段,需要灵活运用,不可当成教条运用。
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句意判定。
演练体悟
试用上述方法判断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 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 (通“谬”)]
儿之.成,则可待乎(2017年浙江卷第15题B 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
解析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2017年北京卷第10题B 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
解析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 称为“羊公”,不之.名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016年上海卷第18题B 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
解析 前“之”为代词,他;后“之”为助词,提宾标志。
④⎩⎪⎨⎪⎧ 无以知士卒之.寒暑蚓无爪牙之.利(2015年山东卷第10题C 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
解析 前“之”放在两个名词之间,作结构助词“的”;后“之”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2.“且”字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且”的意思和用法,试着归纳其用法特点。
①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
泣者:连词,表并列,又 ②彼且.
奚适也:副词,将,将要 ③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
贰于楚也:连词,表并列,并且 ④且.
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斯已矣:连词,表递进,并且 ⑤若属皆且.
为所虏:副词,将,将要 ⑥吾攻赵旦暮且.
下:副词,将,将要 ⑦故且.
从俗浮沉:副词,暂且 ⑧臣死且.
不避,卮酒安足辞:连词,尚且,表让步 ⑨且.
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连词,况且 ⑩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副词,将近 位置推断法。
“且”一作连词,一作副词,各有各的作用和意义。
应如何辨别呢?主要看它处在什么位置,它的前后两部分构成什么关系。
作连词,一般放在句首,如上面④⑨;或者处于两个动词(动词短语)中间,如上面①⑧;两个分句中间,如上面③。
作副词,一般处于句子中间(无逗号隔开),尤其是主谓之间,如上面②⑦⑩,⑦可看作主语省略。
演练体悟
试用上述方法判断下列句中“且”的意思和用法是否相同。
①⎩⎪⎨⎪⎧ 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不出,火且.尽(2012年江西卷,第11题B 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
解析 前“且”为连词,况且;后“且”为副词,将要。
②⎩⎪⎨⎪⎧ 孔明移军且.至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010年湖南卷,第7题B 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
解析 均为副词,将要。
③⎩⎪⎨⎪⎧ 定国(王定国,传主)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2007年浙江卷第12题B 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
解析均为连词,尚且。
3.被动句辨识。
被动句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与现代汉语不同的
①“于”字式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
②“见(受)”字式
a.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b.徒见欺
..
c.假令仆伏法受诛
..
③“为”字式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
(2)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被”字式
周公之被逮
..,在丙寅三月之望
(3)无标志式(意念被动)
a.予羁縻不得还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辨别被动句,既要从形式上考虑,即抓标志词;又要从内容上考虑,即主语是不是受动者。
演练体悟
请判断下列句子是不是被动句,如是,请指出其构成形式。
①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屈原既放”为意念被动句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见”字式被动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于”字式被动
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不是
⑤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于”字式被动
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不是
⑦吾属今为之虏矣:“为”字式被动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式被动
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难封”为意念被动句
1.下列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①()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
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
C.而刘夙婴疾病
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答案①D②B
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1)(2017·天津)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
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
(选自王充《论衡·自纪篇》)
译文: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要点:会,适逢;世,世道;为……所,译作“被”)
(2)李林甫为相,①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②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谄之。
(选自《资治通鉴》)
译文:①凡是才能声望功勋事业高于自己的以及被皇上器重、权势地位将要接近自己的人,一定要千方百计地除掉他们。
(要点:“才望功业”须逐字翻译;为……所,被动句)
②有时假装与他们友善,用甜言蜜语来引诱他们,却在暗中陷害他们。
(要点:阳,阴;注意“啖以甘言”的翻译)
被动句作为高考常考句式,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意念被动句容易被忽略,需认真思考主语与后面谓语动词之间的关系;二是动词前用“见”,有三种可能,一是表被动,二是表动作承受方,三是意为动词“看见”,要根据语境细加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