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新生教授治疗荨麻疹经验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赖新生教授治疗荨麻疹经验介绍
赖新生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极为丰富。

根据病因病机特点及临床经验,指出急则治其标,控制症状是治疗的重点,治以清热凉血、祛风除湿、速止搔痒为主。

赖教授治疗瘾疹,在辨证分型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针灸治疗常用方为自拟清血抗敏方,疗效突出。

标签:荨麻疹;针灸疗法;中药疗法;名医经验;赖新生
荨麻疹俗称风疹块,属中医学瘾疹范畴。

荨麻疼的中医病名主要根据其症状和病因病机而定的,有”隐疹”、”风瘙隐胗”、”赤疹”、”白疹”、”风矢”、”风疹瘙疮、”鬼饭疙瘩”、”游风”等病名。

本病常反复发作,西药常规治疗有时疗效不甚理想。

广州中医药大学赖新生教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0余年,对治疗荨麻疹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见解。

笔者有幸师从学习,受益匪浅。

现将赖教授针药结合治疗荨麻疹经验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对于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对此论述颇多,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少阳为病,皮痹瘾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明戴思恭以”发丹”命名本病,在《证治要诀·发丹》中强调”皆因血热肌虚风邪所博而发”;现代医家陈汉章[1]教授认为:”荨麻疹病因虽较复杂,但溯本求源,终归于风”;瞿幸[2]认为:”本病除风邪致病之外,湿邪在其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朱文元[3]为:”荨麻疹最常见的病因是食物过敏,尤其是急性荨麻疹”.赖教授[4]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深刻而独特的认识,认为本病本病多因禀赋易敏,气血不耐邪袭,或卫外不固,遂风寒、风热、风湿之邪客于肌表,发为瘾疹,此为一大类成因。

另一类成因多为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肝脾内生湿热之邪,蕴于肌肤而发。

此二类病因均可在久病之后转化为血虚风燥,或进一步久病入络,损伤冲任二脉,致冲任二脉不得濡养,血海空虚,肌肤失养而致发病加重。

急性和慢性阶段并非一成不变的,急性发病,若治疗不当,迁延日久,可转为慢性;慢性阶段如遇外邪侵袭或饮食不当,也可急性发作。

2 辨证治疗
赖教授[4]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荨麻渗急性期可分为肝郁血热型和风热犯表型;慢性期可分为冲任失调型和血虚风燥型。

2.1风热犯表(风热犯表,营卫不固)主要表现为瘾疹色红,遇热加剧,得冷则隐,发于上半身,被覆部位为多,或兼咽喉肿痛,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滑数。

治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选银翘消风散加减。

处方:金银花15~20g,苦参12g,荆芥、防风、黄芩、连翘各10g,蝉蜕8g,竹叶6g,白鲜皮15~30g。

方以消风散原方去苍术,加金银花、连翘、淡竹叶、黄芩、白鲜皮组成。

若咽痛明显者加板蓝根15g,桔梗6g;便秘者加生地黄10g,大黄3g;风团鲜红灼热者
加牡丹皮10~15g,赤芍15g;口渴者加生地黄10g,天花粉15g;瘙痒剧烈,情绪烦躁者加白蒺藜10g,珍珠母20g。

1剂/d,水煎,分早晚2次服(下同)。

2.2肝郁血热(肝郁不舒,血热内盛)该型多因情绪紧张、情绪波动而发作。

临床表现为瘾疹色鲜红,数量较少,发无定处,可伴头痛,目眩,胁下不适,或伴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舌红、少苔,脉弦。

治以疏肝解郁,凉血止痒。

方用自拟疏肝凉血方。

处方:苦参6~10g,当归6~12g,柴胡、白术、薄荷、生地黄各10g,牡丹皮10~15g,茯苓、赤芍、紫草、地肤子各15g,蛇床子12~15g,白鲜皮15~30g。

本方由逍遥散去生姜,加生地黄、紫草、牡丹皮以清热凉血;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以疏风止痒。

加减:伴有心情烦躁、舌红、苔黄腻等肝郁化火者加栀子10g;舌红有瘀点者加桃仁、红花各10g。

2.3血虚风燥(津液耗损,血虚受风)在临床中发现,老年人或久病之后多属于该型。

临床表现为瘾疹色淡红,日轻夜重,舌淡、苔薄净,脉弦细。

治以益气养血,熄风潜阳。

方选当归饮子加减。

处方:当归12~15g,黄芪、生地黄各15g,白芍、何首乌各12g,荆芥、防风、白蒺藜各10g,川芎、生甘草各6g。

加减:心烦易怒,胸胁胀满者加沙参12g,川楝子10g;夜寐不安者加夜交藤30g,合欢皮20g,酸枣仁15g;月经不调、痛经,舌有紫气瘀点者加丹参、益母草各15g;口干欲饮者加天冬、麦冬、玄参各10g。

2.4冲任失调(冲任不调,肌肤失养)主要临床表现为风团色淡,发无定处,常于经前2~3d皮损增多,经后渐渐消失,以腹、腰骶、大腿内侧为多,至下次月经前又发作,伴月经不调,经来腹痛,舌淡、苔薄,脉弦细或弦滑。

治以调摄冲任。

选方二仙四物汤加减。

处方:仙茅、淫羊藿、柴胡、防风、荆芥各10g,当归、生地黄、赤芍、丹参各15g,蝉蜕8g,川芎6g,甘草3g。

本方是在四物汤基础上加柴胡、防风、荆芥行于肌表以润肌肤;加仙茅、淫羊藿补肾以调冲任。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用于本方以养血祛风。

加减:伴体虚乏力、头昏者加党参、黄芪各15g,茯苓、白术各10g;腰膝酸软,月经量少者加熟地黄、肉苁蓉各15g,杜仲10g。

3针灸治疗
3.1穴位组成赖教授治疗瘾疹,在辨证分型中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常用方为自拟清血抗敏方。

主穴: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血海。

配穴:肝热较重,夜间发作明显者配曲泉;月经前后发作者配天枢;伴有胃热、口臭、便秘者配内庭;瘾疹发作以四肢为主者配肩髃;瘙痒发作无定处者配膻中;瘙痒剧烈,烦躁不安,可加开四关以镇静安神止痒。

3.2操作方法一般情况者选用主穴,再根据各患者的不同症状酌情选用配穴。

上肢选取曲池、合谷加电针;下肢选取足三里或血海、三阴交加电针。

波型选用连续波,强度与频率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

留针30min。

4病案举隅
林某,女,34歲,2013年4 月10日初诊。

主诉:皮肤反复瘙痒起风团3余年。

诊见:四肢、面部及背部等处出现风团、瘙痒,昼轻夜重,晚上瘙痒难忍,寐差,多梦易醒,舌尖红苔薄黄,脉沉弦细。

中医诊断:瘾疹(血虚风燥型);西医诊断:过敏性荨麻疹。

针灸处方: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太冲。

加电针,连续波,留针30min。

针灸2次/w,6次为1疗程。

中药处方:柴胡10g、赤芍15g,白鲜皮30g,黄芩150,紫草12g、防风6g,杏仁3g、乌梅30g、五味子6g、生地15g、甘草6g,7剂,1剂/d,水煎服。

患者针灸23次、服药7剂后复诊:诉近来症状明显改善,瘙痒较前轻微,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弱。

上方去柴胡、赤芍、杏仁、乌梅、五味子加苦参15g,白术10g、火麻仁30g、土茯苓30g、丹皮15g。

再服7 剂,针灸2次,风疹未再发作。

参考文献:
[1]罗光浦,肖红丽,李东海,等.陈汉章教授治疗荨麻疹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2,34(4):10-12.
[2]瞿幸.从风湿论治荨麻疹的体会[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6):60.
[3]朱文元.常见皮肤病系列丛书---荨麻疹[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8.
[4]张云凌,赖新生.赖新生教授治疗荨麻疹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2,44(2):142-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