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网络文学及文体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
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出现带来了人类传播的又~次革命,它刨造了崭新的传播形式——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的发展和冲击着我们旧有的文学观念,一场文学革命正在进行中。

本文就是以媒介传播革命与文学变革之间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研究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在导论中t从举出关于“网络文学是不是新的文学类型和具有新的文体特征”问题的三种不同争论意见入手,简要概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意义。

在第1部分,分析了“文学类型”和“文体”的不同含义,并分别提出“网络文学”和“网络体文学”这两个概念,认为“网络文学”是以媒体载体为标准划分的文学新类型,而“网络体文学”是立足于文体而划分的文学新类型.突出了网络文学的文体特征。

在第2部分,回顾了国际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的发展过程,并分析网络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的新特征。

接着,从文学活动的具体环节以及作品形态两个角度,分析在新兴的网络传播环境中文学发生的变化,从而肯定了“网络文学”是体现了新的媒介特征的文学新类型。

在第3部分,着重分析网络文学的文体特征.首先,辨析了“文体”概念,提出“文体是文学的话语结构”的结构主义文体观,并认为文体作为话语结构具有系统性、独立性、层次性、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等特征。

接着,以结构主义文体观为参照,从守范与超越两个方面分析网络时代的文体变革:就网络文学文体的守范方面,当前大多数“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在文体上继承了传统文学文体的特点:就网络文学文体的超越方面,不少网络文学作品在语言结构层面和文本结构及多媒体交叉等方面超越了传统文学文体,具有新的“网络文体”的特征,这就在文体学上支持了关于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类型的观点。

在最后的结语中,得出结论:“网络文学”是具有新的网络媒介和网络文体特征的文学新类型。

并且指出,由于网络时代的文学变革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新的文体审美规范还没有得到确立,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引导网络文学创作走出相互模仿和沿袭传统文学创作思维的现状,真正发挥网络媒介的优势,创作出具有全新文体特色的网络文学作品。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文学:变革;文体:研究
Abstract
AppearanceanddevelopmentoftheInternethascausedanewrev01utionto
humancO衄unicationactivities.Itcreatedanewfo埘ofco册u丑ic8tion———-netcO嘲mnication,whichisproducingagreatimpacttothedevelopmentofthe
11teratureandour01dideasabout1iterature.Netcommunicationhasc8usedagreatrevolutioninthedoⅢainofthe1iterature.
Themainaimofthisthesisistostudytheliteraturerevolutionintheeraofnetco衄unication.Thebasiccluesforthestudyi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volutionofmediaandco哪unicationandtherev01utionoftheliterature.Intheintroductionpartofthisthesis,authorcitedthreedifferentopinionsaboutwhethernetliteratureisanewkindofliteratureandwhetherithasnewch8racteristicsofstyle.Andthen,brieflysu删n8rizedthetrainofthoughtandthesignificanceofthisthesis.Inthefirstpartofthisthesis,
authoranalysedthedifferentmeaningsoftheconceptof“kindofliterature”
a1诅theconceptof“st了le”,andthenputforward拥onewconcepts:“net
literature”8nd“net—styleliterature”.“netliterature”isanewkindofliteraturewhichisdividedbythestandardofthety口eofthemedia.“net—styleliterature”isaneⅣkindof1iterature曲ichisdividedbythestandardofthestyle.Bothofthetwoconceptsreflecttherevolutionofliteratureintheeraofnetco咖unication.InthesecondDartofthisthesis,authorlookbackonthecOurseofInternetdevelopingint0“thefourthmedia”,andanalysedthenewcharacteristicsthatnetmediahascomparedwithtraditionalmedia.Next,authoranalysedthechangeshappenedto1iteratureinthene宵environ田entsofcommunication。

whichisfromtWo帆gles:(1)specificsectorsofliteratureactivities:(2)morphologyofliterary酌rks.Inthethirdpartofthisthesis,author锄phaticaUyresearchedthestylisticcharacteri8ticsofnetliterature.Firstly,discriminatedtheconceptof“style”:literarystyleisthediscoursestructureofliterature,曲ichissystematic,independent,coherent,andintegrationofsynchronyanddi8chrony.consultingthatstructuralstylistics,authoranalysedthetransformofliterarystyleintheeraofnetc咖unicatio玎:manynet1iterary霄0rkstra力scendtraditiona】1iterarystylein
theaspectsof1inguisticstructure,textstructureandcrossofmulti—media.Thatisthenew“net—stylelitrerature”.
Intheend.authorreachedtheconclusion:net1iteratureisanewkindofliteraturewhichhasne霄ch8racteristicsofnetmediaandnetstyle.Andinadditiontothat,叫thorremindsusthattherevolutionofnetliteratureisonitsprim8r,stage,so∞sti硼portantofalliscreatesmoreliteraryworkswithnewnetstylisticcharacteristics.
Keyword:netco咖unication:net1iterature:reVolution:style:study
0导论
文学在世纪交接之际,似乎总会经历一番悸动。

我们不会忘记,中国文学在上个世纪初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革命,因此而有了辉煌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学。

这一次,文学也没有平静地度过世纪之交,不过这一次文学革命不是在社会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而是在互联网络席卷全球的媒介与传播革命中发生的。

我们可以看到,新的传播媒介一一国际互联网(Internet,通称“因特网”)的出现与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传播的发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使文学活动在生产(创作)、传播、消费(接受)等不同环节呈现出全新的特点,对我们固守了几千年的文学观念,也发起了冲击和挑战。

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对对人们的文学观念的影响,可以用关于“网络文学”的争论来说明。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网络文学”这一称呼具有相当的陌生性和新鲜感,因为以前很少有一种以文学的媒介载体来命名的文学类型@。

加上现有的网络文学作品鱼龙混杂,相关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因此关于网络文学的讨论十分热烈、分歧也十分巨大。

从目前的讨论结果来看,大多数人都同意“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给文学活动的创作、传播、接受等具体环节带来了变革”的说法,认同“网络文学”体现了新的媒介和传播特点。

但对于“网络文学是不是一种新的文学类型”,或“网络文学具不具有新的文体特征”的问题,不同意见之间的分歧就十分巨大了。

同意者有之,反对者也众多,还有人认为这是无事生非、小题大做。

总的来看,时下关于这两个问题,形成了对比鲜明的三种意见:1)肯定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类型,它具有新的文体特征。

持这种意见的人大多都认真考察了网络文学的来龙去脉,在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的包括文体在内的差异进行比较之后,得出这种肯定性的结论。

不过直接提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体”的较少,较多的提法是“新样式”、“新。

虽然在此之前有“影视文学”的称l呼,但它似乎专指影视剧本,不是指电影电视为媒介载体的文学。


⑩硕士学位论文
MAsTE硝STHESIS
形态”,或者具体提出“网络体小说、网络体诗歌”之类。

如陈果安先生认为,网络文学将融合各种媒体之长,自创一种独立的文学“新样式”,这种文学新样式的特点之一是:“除了文字,它还能加上二维或三维、运动或静止的画面;还可能配上种种形式的声响,加上嗅觉、味觉、运动感觉等效果,加上虚拟现实的种种技术,加上互动式的超文本结构。

”西
还有著名诗人桑克,作为网络诗歌的积极参与者,他首先回顾了当前网络上中文诗歌的“火爆”现状,并着重探讨互联网给文学尤其是诗歌带来的变化,他不同意“网络诗歌”的提法,而是提出“网络体诗歌”的概念。

他认为,互联网给诗歌带来了独有的写作方式和作品形态,“超级链接体诗歌”和“多媒体诗歌”是网络诗歌的主要发展方向。

2)否定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类型以及它与传统文学存在文体上的差别。

持这种意见的人也不在少数,由于他们没有对网络文学进行全面的考察,对那些真正具有创新意义的网络文学作品缺乏关注,仅以那些没有文体创新意义的作品(如上了网的名著、一般的网上纯文字作品)作为关注对象,认为网络仅仅是为文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存在途径,作品的本质特征没有改变,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作品在文体上也没有差别。

如下面的意见就是有代表性的:“如果说上了网就成了网络文学,那么一首唐诗上了网就是网络文学,而不再是唐诗了?”
3)持第三种意见的人站在自由写作的立场上,反对任何关于网络文学是不是新的文学类型和具有新的文体特征的讨论。

他们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紧箍咒”,仿佛一旦给网络文学定了性,就好比是给孙悟空戴上了紧箍咒,就是阻碍了网络文学的创作。

在他们眼里,网络只是~种工具,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他们大加赞扬的,是网络写作的自由性,如网易在举办第~届“9网络文学”时,对网络文学就下了这样的定义:“网络文学既不是传统媒体的文学作品电子化后搬到网上后的文学,也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和W髓交互作用。

陈果安:‘网络文学的电子主体性、文学新样式与诗性自律》,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l期,第88页.。

桑克:‘互联网时代的中文诗歌),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期.

⑨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THESIS
而创作出来的联手小说和多媒体剧本。

网络文学是一种游历于网络之间的个体生命对理想网络的渴望,不光具有感性,而且具有人道主义的精神需求。

’’①
仔细分析上述三种意见,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存有一定的问题,肯定者看到了某些网络文学作品具有的新的文体特点,却又少有人能全面地对之进行分析,能联系到媒介传播与文体变革之间的联系来谈的,更是少数。

而否定者要么没有看清网络文学在文体上具有的新特点,要么站在自由写作的立场上,把文学精神与文体研究对立起来,也是偏颇的。

这三种意见的分歧,已经给我们造成了对“网络文学”认识上的巨大困难,给网络文学的创作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事实证明,探讨网络媒介、网络传播与网络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并对网络文学进行文体上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网络新媒体对文学的影响,把握文学在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二是可以为我们对当前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学作品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提供理论参考。

因为文体是最深刻反映文学本质的东西,从文体上来认识“网络文学”,分析“网络体文学”的特点,可以真正发现它的文学新质,从而将“网络文学”与传统的文学类型根本区分开来。

本文从文体学和传播学的研究视角,以媒介与传播革命对文学活动、文学作品形态和文学文体的影响为基本线索,来探讨网络时代的文学变革。

我们主要回答两个问题:(1)网络文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学新类型?(2)与传统类型的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具有什么样的文体特征?最后我们得出结论:“网络文学”是具有新的网络媒介和网络文体特征的文学新类型。

转弓I自危磊:‘多维视野中的阿络文学’,载‘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期.第59页.

1“网络文学”与“网络体文学”
在对“网络文学”进行研究之前,我们要弄清的是:“网络文学”是一种文体的称呼,还是一种文学类型的称呼?因此才可以确定相关的分析角度。

笔者在这里倾向于后一种提法,即“网络文学”是一种文学类型的称呼。

在本文的第l部分,我们首先分析“文学类型”与“文体”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并分别提出文学类型学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和文体学意义的“网络体文学”两个概念。

“文学类型”是关于文学分类的一个概念。

我们知道,对文学进行分类划分的标准是很多的,因此形成了众多的文学类型,如以题材来划分(军事文学、工业文学等)、以仓q作思想来划分(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等。

与此相联系,“网络文学”中的“网络”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指媒介类型。

以媒介类型为标准来划分文学,虽然不常见,但也绝不意味着这种提法是错误的。

本文所说的“网络文学”,就是指依托于网络媒介而存在的文学新类型,它体现了网络媒介给文学活动和作品形态等方面带来的新特征。

笔者将它看成是与“电子文学”。

、“书面文学”、“口语文学”
并列的一个文学类型概念,也有人将文学类型划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种类型的。

;二是指题材。

这是不少“网络文学”的概念提出者支持的一种观点,他们认为“网络文学”就是表现网络生活的文学。

当然这种提法也有道理,既然网络世界也可以看成是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
想像与现实之间的“第三领域”(虚拟),那么反映这一领域的人们生活,也可以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作为划分文学类型的标准。

当前网络文学的一大部分,也确实以反映多彩的网络生活为主,有人还把电脑网络游戏的虚拟生活也搬到了文学作品中o。

不过这种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名称,更多的。

之所以称。

电子文学”,是与“影视文学”相区别。

甚口指以电影、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为载体的文学.。

粱宁宁,聂道先:‘网络文学:文学发展的第三历史阶段>,载‘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

如‘cs别传一我是个忧郁的土匪,(作者“小二”.载漓江出版社:‘2002中国年度最佳网络文学》,cs是目前世界十分流行的网络枪战游戏的名称).与传统科幻文学不同,这种以电脑游戏为题材的作品是以介于实有和想像之间的虚拟形象和生活为基础的,并非是纯想像性的.

是具有社会学上的意义,没有反映网络文学的文学特质,因此它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而文体,是关于文学话语的结构方式和特征的一个概念(对此我们将在本文第3部分进行分析)。

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方式和特征的反映,文体也可以成为文学分类的一个标准,当我们从文体的角度来划分文学类型时,其文体学的意味就十分强烈了。

如我们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的划分,就主要着眼于文体标准。

而且我们在这里持这样一种观点:真正的文学类型,总是体现了文体上的独特之处,完全以题材为划分标准的文学类型,只有社会学意义,没有反映文学的特质。

不少当代文学研究者也支持这种观点,如福勒(R.Fowler)指出:“在本世纪初,从某些俄国形式主义者如R.雅各布森开始,产生了将文学类型与语言结构相联系的持续努力。

“韦勒克也指出:“文学类型的理论是一个关于秩序的原理,它把文学和文学史加以分类时,不是以时间或地域(如时代或民族语言等)为标准,而是以特殊的文学上的组织或结构类型为标准。

”圆所谓的“将文学类型与语言结构相联系”、以“特殊的”“结构类型为标准”,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将文学类型与文体紧密联系起来。

本文之所以要从文体学角度来研究网络文学类型,其原因也在于此。

总之,本文所指的“网络文学”,是以媒介为划分标准的一种新的文学类型。

同时,为了突出文学类型划分中的文体学意义,真正体现网络文学的文学特征,我们又提出“网络体文学”这一概念。

作为文体学意义上的文学新类型,“网络体文学”是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学文体特征的网络文学。

应该说,无论是网络文学,还是网络体文学,都体现了网络传播时代的文学变革,只不过一个侧重点主要在文学活动的具体环节和作品的形态上,另一个侧重点在文体上。

下面我们就分别探讨“网络文学”和“网络体文学”的特征。

福勒:‘现代批评术语词典'.转引自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页.
o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57页.

2网络传播中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它首先是具有网络特色的文学,在本文的第2部分,让我们来看看新兴的网络媒介为文学活动创造了怎样的传播环境,以及由此给文学活动的具体环节和作品形态带来的新特征。

211传播革命的新阶段——因特网成为“第四媒体”
在导论中我们提到,今天的人类传播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变革,那就是网络传播的兴起。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国防部为了应对苏联的核打击威胁(1962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提出了建设~个由分散的、独立工作又能互相联系的点组成的指挥系统的设想。

这一项目计划由国防部商级研究计划署(ARPA,AdvancedResearchProjectsAgency)负责主持研究和实施。

1969年,受国防部资助的BBN公司提出了分组交换网络协议NcP(网络控制协议,NetworkControlProtoc01),随后,包括斯坦福大学在内的四个美国大学的大型计算机被联接起来,组成了“阿帕网”(APRNET),并在1972年与公众见面。

阿帕网是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随着计算机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走向民用商业领域,网络规模不断扩大,从局域网到城域网,再到国际广域网,至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范围内的大量计算机联结成了能互相传输和共同分享信息资源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因特网(Internet)。

1999年,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已联入因特网,因特网在全球共有联网主机562l万台和2亿用户。

在中国大陆,互联网在短短几年内发展神速:1994年4月中国开始接入因特网,1995年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公用计算机信息网(cHINANET)开通并向公众开放,据统计,1997年中国大陆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上网用户62万人,w删站点1500个,1998年这三方面的数字分别上升到54.2万台、117.5万人、3700个。

,200l又上升到1002万台、2650。

数据转引自许行明,牡桦.张菁等著:‘同络艺术》。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数据转弓I自许行明,杜桦,张菁等着:‘舟络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第19页.

万人、242739个。

因特网是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出现在人类传播的历史舞台上的,
它创造了一种与人类以往的传播形式迥然不同的传播新形式——网络传播,
它因此而被称为与报刊、广播、电视并称的“第四媒体”。

与前三种传统媒体相比,因特网具有下列特点:
1)从信息的符号形态来看。

报刊使用的是文字符号,它是一种高度抽象性的符号,无法精确记录声音、图像信息。

广播电视使用的是声像符号,它可以弥补文字符号的不足,但无法实现多种信息的整合,要么偏重于声音(广播),要么偏重于图像(电视)。

网络传播使用的是数字信息符号,它用十进制数码O和1来表示文字和声像信息,具有高度的精确性。

运用先进的虚拟现实(vR,ⅥrcualReality)技术,它还可以把图、文、声信息高度整合到一起,从而创造出~个逼真的虚拟世界。

2)从媒介的物质形态来看。

报刊使用的物质材料是纸张和油墨,广播电视使用的是无线电信号发射装置和相关的摄录和接收设备。

而因特网的物质组成部分一是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二是以电脑、移动电话为主的信息输入和终端设备,随着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的物质形态特别是终端设备将更加多样化,使用将更加方便,网络媒介设备具有环保(不需耗费纸张)、信息存储量大(报纸一个版面最多能容纳1万汉字,而1张光盘能容纳整部《大英百科全书》)、功能强大(既应用于大众传播,也广泛应用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如发送电予邮件、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等)等优势。

3)从媒介讯息的复制与传输技术来看。

报刊的讯息要经过印刷、运输、发行等环节才能传达到受众一端,时效性差。

广播电视能迅速传输声像讯息,不过由于频道的有限性(无线电频率是有限的稀缺资源,不仅广播电视要用,通信、军事、航空等都要用到,因此大多数国家对无线电频率进行管制)、而且它受到地域的限制(政府政策,信号覆盖面等),因此它们传播讯息的广度是有限的。

因特网的讯息复制与传播技术则最为先进,它既无需复杂的印刷运输环节,也不受到频率和地域的限制,时效性和广度非传统媒体可比。

在网上,。

数据转引自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我国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与走势分析》,载‘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6期.第5页.

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使信息瞬间在世界范围里流通。

4)从媒介连接的传者与受众双方的关系来看。

报刊和广播电视受到技术的制约,传者和受众的关系是单向线性的关系,也就是说信息的主要流向是从传者到受众,即“你登我读”、“你说我听”、“你播我看”。

而网络借助先进的信息传输技术,可以使受众具有与传者同样的信息传播能力,也就是说,网络中信息的流向已不是主要由传者到受众,而是在传者与受众之间进行非线性的双向互动。

传统意义上角色分明的“传者”和“受众”在因特网中正趋于模糊。

由于因特网具有上述的特点,基于因特网的网络传播也就具有了数字化、多媒体、即时化、无国界、个人化、交互性等以往各种传播形式不具有或表现不明显的新特点。

网络传播的这些特点也符合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因此它成为当今社会最有发展前途的传播形式。

2.2网络传播催生网络文学
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因特网的上述特点必然会对传统文学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最明显最直接的就在文学活动的具体环节中:
1)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表现在: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除文字以外的多种表现手段,包括声音、图像等,提高了文学的表现力。

为作家提供了全新的体验方式,作家可以“足不出户”,通过网络虚拟情境来体验生活。

网络发表具有相当大的自由性(没有传统媒介的审查环节,发表空间无限),等等。

2)在文学的传播环节,网络媒介为文学提供了全新的传播方式。

网络上的文学传播,告别了纸张,告别了严格的文学审查程序,告别了单向传播,实现了数字传播、自由传播、即时传播、双向传播。

3)在文学的接受方面,传统的文学接受是建立在阅读基础上的,“读”成为文学接受活动的起点,而且这种接受是被动的,它依赖于作家提供的文本。

而网络上的文学接受方式却要丰富得多,“读者”不仅可以“读”文字、还可以“观”图像,“听”声音,“闻”气味,“感”触觉;超文本的结构又使接受活动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即时互动传播使“读者”站到了与作者平等的位置上,文学接受不再是单纯的“受”。

总之,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为网络文学创造了崭新的文学创作、传播和接受模式。

网络媒介和网络传播对文学的另外一种影响,也是上述影响的结果,就是在网络出现了大量被称为“网络文学”的作品,这些作品在形态上也具有网络特色。

由于因特网作为一种新媒介,它的技术基础和核心是计算机技术,网络化其实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

因此要介绍网络媒介上的文学作品形态,我们要把时间上溯得更远一些,不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谈起,而是回顾计算机出现以来文学作品的形态发生的变化。

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即计算机发展还处于大型机阶段,国外就有人(主要是少数精通计算机技术,又有艺术爱好的计算机专家)开始尝试用计算机从事音乐、诗歌、绘画等形式的艺术创作,美国自1963年起开始举办计算机艺术方面的学术会议。

当然这些创作大多数只是出于好奇心,其作品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文学创造性。

7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导致微处理器出现,电脑的体积变得小了,性能却不断提升,它开始在图像处理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在1977年拍摄的电影《星球大战》中,数字特技就大显身手。

文学方面,拥有哈佛大学艺术硕士学位的美国人特德·纳尔逊(TedH.Nelson)鼓吹个人拥有计算机,立志通过计算机,创造一种比传统的纸笔更灵活的文学操纵方式,他为此提出了“超文本”@憎enext)的概念(对这个概念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细分析),他的两部著作《计算机解放/梦幻机》(1974)和《文学机器》(198l,1993),表达了他富有创意的革新传统印刷媒介的意图。

他还提出建立名为“仙都”(xanadu)的在线超文本出版系统。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个系统虽最终没有取得成功,但它所表达的超文本理念具有相当的革命性和超前性,它的许多特征在我们今天的万维网中得到了延续,纳尔逊因为不遗余力地研究推广“超文本”,被誉为“超文本之父”。

八、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进入个人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时代,电脑对文学的影响更加显著,这种影响己不再停留在理念方面,而是进入了实际创作领域,出现了以美国作家乔伊斯的《下午》(1986)和莫尔斯洛普的《维克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