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南化三小:戴永红
芬兰,一个低调的北欧小国,却有着许多令我们惊讶的事实:
没有“精英教育”,上课时数也少。
芬兰中小学生的上课时数是其他欧洲国家的7成。
芬兰教育强调“平等品质公正”,且“不让一人落后”。
是真正的“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芬兰鼓励阅读,出版商、图书馆超多,家长们也是从小就教孩子们阅读。
“阅读”不同于“念书”,阅读是终生资产,也是终生受用的生活兴趣。
家长在与学校的沟通中,不会只在意成绩。
几年来,以15岁中学生的教育水准,被国际经合组织OECD评为整体表现首屈一指,即使在亚洲学生引以为傲的数理方面也能与之平分秋色。
如此高效的学习,我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此书。
虽然国内学校教育的现状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是感受下芬兰教育的优异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我们从事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唤醒,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唤醒学生自尊、自信的天性。
班主任工作中,应把提升学生人格、开发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形成良好习惯作为工作的的宗旨,力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
多少中国家长认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与自己竞赛的马拉松。
学习不是争一朝的冠军,而是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而有了这个能力,广博的知识量、优异的成绩这些“副产品”也会随之而来。
由此可见,“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是用静止的、“刻舟求剑”的思维方式误导家长,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一生。
这些人常常用中国的一句老话“三岁看老”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如果真是这样,那还要什么教育!谁是“三岁看老”的?大思想家孔子?大文豪曹雪芹?革命领袖毛泽东?看看他们的成长经历,谁不是靠后天的社会实践和勤奋学习来获得成长的动力的?通过不懈努力获得成功,通过终身教育获得成功,不需要“赢在起跑线”上,这已经被无数人的成长一再证明。
成功的教育应当是多数人享受教育的成功,而不只是少数人的成功。
遗憾的是,在今天,我们中国的家长们往往很少能体会到自己孩子在教育上的成功。
当你的孩子是全班第一时,老师告诉你还不是全年级第一;当你的孩子是全年级第一时,老师告诉你还不是全校第一;当你的孩子是全校第一时,老师告诉你还不是全市第一。
接下来还有全省第一、全国第一、世界第一,世界第一只有一个,可能还不是中国的孩子。
照这样的逻辑,那么,全中国的孩子在教育上都是失败的了。
显然,这是谬误,可这种谬误让今天的无数家长为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
品尝成功的教育,对中国家长而言,真难!难于上青天!
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慢工细活,需要的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教育的成果在一个人接受教育时往往看不出来,而在他进入社会作出或大或小的贡献时才被反映出来。
一般而言,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和高考成绩在本质上都不能反映教育的成果。
前者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测评,目的是改进教学、提携后进。
后者是为高校选拔学生,其最大的意义是选拔,而不是比谁高谁低,落选者不一定就是水平低的。
精英式教育受益的是少数学生,芬兰式的普遍大众式教育惠及的是每一个学生,带来的必然是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
阅读是终生资产,许多人百般好奇地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芬兰的孩子在阅读的国际教育评比中表现如此优异?有没有什么推广阅读的秘诀可以分享?其实,阅读之于芬兰人,早已是一种普遍的习惯,他们对于阅读重视的程度,或许就和我们对数理学科的看重一样,也更像是印度学生必须将九九表不只背到9乘9,而是25乘25一般的重要。
当人们对文字的看重程度和看重数理学科发展一样的时候,人的心智平衡、学生的学习不偏废,就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了。
但阅读绝不是芬兰独有的文化资产,阅读在欧美西方文明早已行之多年。
许多的家庭在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很自然地会去找到适合零岁时期的塑料小书、玩具书本,就在婴幼儿舔了又舔、抓了又抓,既有视觉影像,又有语音入耳的多管齐下,加上父母轮班上阵陪伴之下,效果奇佳。
我觉得我们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安心读书,用心教研;要有读书的兴趣、读书的心态,要能在书本面前静坐下来,泰然面对外界的喧嚣浮躁。
(《给教师的建议》)朱永新先生也指出:“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基础抓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让我们安心读书,潜心育人——让教育不再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