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鉴赏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的凄美与柔情
——赏析普吕多姆《破碎的花瓶》马鞭草枯死在花瓶中
花瓶碰到扇子裂痕暗生
扇子只是轻轻一碰
裂痕在悄无声息间生成
可是花瓶受伤虽轻
裂痕却每天侵蚀水晶
过程不可见但很确定
滴滴清水渗出瓶中
花儿汁液消耗尽净
无人察觉,无人心动
它已破裂,不要去碰
爱人之手经常亦不留情
它轻轻一拂,伤害却重
心儿不觉间裂开细缝
爱情之花就此凋零
依然完好,在世人眼中
心儿自感伤口扩大作痛
伤口细而深,心儿悲泣不停
它已破裂,不要去碰
--------《破碎的花瓶》
当你年老岁月将近白发苍苍,困倦的坐在炉边取下这本书,沉思漫想,陷入往事的回忆。

你一度当年的柔情与美彩缤纷。

多少人爱你昙花一现的身影,爱你的容貌于虚情假意之中,只有一人爱你如朝拜的神圣,爱你不因岁月无情。

至始至终,在炉罩边你低眉弯腰,忧戚沉思,喃喃而语,爱是如何飞上高山之顶隐藏于众星罗布之间,面庞难寻!
——题记
在岁月长河中追逐诗篇浪漫的情怀——了解人物生平让我们一起走进普吕多姆的人生空间,感受他的经典传奇。

1839年3月16日,普吕多姆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两岁时父亲去世,这位未来的诗人便与寡居的母亲和一个姐姐一起住在巴黎和巴黎南部的夏特内。

据《泰晤士文学副刊》说,他很小时名字前就加上了家人用于他父亲的昵称“苏利”。

普吕多姆以全班数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准备进入一所理工学院,可是一场结膜炎打碎了他成为机械师的一切希望。

他青年时代的另外两个事件使他终身陷于忧伤,一是失恋:他少年时代就爱上的一位表妹嫁给了另一个男人;另一件则是失去信仰。

他在里昂同笃信天主教的亲戚生活在一起,经过这段短暂的信仰稳定期之后,他变成了怀疑论者,尽管他很渴望能有信仰。

在勒克鲁索的铸造所当了一段时间不长的职员以后,普吕多姆于1860年转而投身法律并在巴黎一家公证处谋到了职位。

他得到了一笔遗产,经济上独立了,便从此离开法律专心从事写作。

1865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长短诗集》。

1870年,普吕多姆的生活又一次蒙上了阴影。

1月,与他共同生活的叔叔、婶婶和母亲相继去世,使他遭受沉重打击。

继而普法战争爆发,艰苦的军旅生活彻底毁掉了他的健康。

晚年,普吕多姆的诗歌为他带来许多荣誉:入选法兰西学院,提名为荣誉勋位团成员,最后是诺贝尔奖。

不幸的是他的健康状况恶化了,风瘫和失眠日甚一日地折磨他。

他在夏特内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5年,于1907年9月7日在妹妹的陪伴下坐在花园里平静地逝世。

在苏利•普吕多姆人生的长河中,我细细感悟着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经历,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他的作品的基调根源何处。

他,一生平坦,他行为检点,思想传统,可谓正人君子,不像波德莱尔和兰波那样放浪形骸,劣迹斑斑;也不像雨果和左拉那样经历过大风大浪的洗礼。

年轻时虽有感情挫折,以至终生未娶,但他把感情控制得恰到好处。

他虽经丧父之痛、战争之苦和眼疾之折磨,但基本上没有经历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父亲留下的遗产足以使他一生衣食无忧,愈往后期愈是有如神助:1881年进入法兰西学院,成为四十名“不朽”的院士之一,七年之后,1888年成为院长。

1901年,他超出托尔斯泰、易卜生、左拉、卡杜齐等大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诺奖设立以来得奖第一人,这位法兰西文学院的院士在当时,曾被欧洲非常有影响力的评论家圣勃夫称之为“法国年纪最轻,格调最高,韵味最雅的诗人”。

在忧伤与寂静中细细触摸唯美伤痕——明晰故事情节
马鞭草啊就这样
孤零零的枯死在那花瓶里
花瓶碰到了扇子时候
悄悄的裂开了道道伤痕
其实
扇子只是那么轻轻的碰了一下
只是就形成了那抹不去的伤痕啊
可是啊
那花瓶虽轻盈
那碰触的伤痕
却每天都无情的侵袭着这水晶
我们看不到侵袭的过程
却总是知道它真实的发生了
一圈的裂痕就这样不知不觉的形成
那一滴滴的清水也趁着裂痕渗出了瓶中那养育花儿的汁液就快耗尽了啊
却没有人察觉
也没有人心动
它已经破裂了
就请不要再去碰了
爱惜她的人儿的手啊
却常常没有留她一丝情意
虽然是轻轻的一碰
她却伤的那么的重
那脆弱的心儿啊
不知不觉也裂开了细缝
养育爱情的花朵就这样的无声无息凋零
可是
世人的眼中,她却仿佛完美如初
孤独的心儿啊
自己感觉到伤口在扩大,那么的疼痛啊
伤口变得越来越深
越来越细,心儿悲痛的哭泣不挺
她已经破裂了,请不要再去碰触了
这短短的诗篇中,是通过作者近乎自诉的方式,将一只表面看来完好无损实际上却有一道几乎看不见的裂隙的花瓶比作因所爱负心而伤悲的心。

阐述一种特殊的心境——爱,孤独,伤痛。

给人的感觉那么的玲珑剔透,别具一格,在极尽唯美的世界里体会极致的忧伤和难以言语的孤独与苦涩。

在寂静的世界里探寻孤独的韵味
《破碎的花瓶》底蕴是孤独。

其实,不仅在法国,就是论及世界的文坛,抒写孤独的主题的文学作品多如牛毛。

如十八世纪英国诗人,约翰·济慈挥笔写下的《啊,孤独》;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阿尔封斯·德·拉马丁尽情吟唱的《孤独吟》;西班牙诗人,拉法埃尔·阿尔维蒂诉说的:“我多么孤独,多么孤独”;英国诗人,珀西·比希·雪莱的孤独者:“冷漠,孤寂,像一朵花在荒凉的沙漠中,不愿向微风吐馨。

”等等。

显然,孤独这不是苏利•普吕多姆的独特,但却为何显得那么的有前瞻性,那么的有韵味。

《破碎的花瓶》主题的孤独的韵味表现在哪里呢?表现在由倾诉个体——花瓶的孤独到刻画群体的孤独,由表现个体的孤独转为展现共性的孤独,揭示其时代的孤独意识。

体现
作者非同一般的博大情怀。

而我们纵观前人笔下述说的孤独,莫不是在表达个人的一种声音。

或者更多的是,由于自己无法遇到一个“纯洁”“亲切”而感到孤独,就如济慈的《啊,孤独》;或者是一种因为异地漂泊引发作者思乡情怀的孤独,如阿尔维蒂的《我那么孤独》;或因为不能与自己所属的社会大潮流相互融合而倍感孤独,如雪莱的《孤独者》;或因为最爱的人离去而从此形同陌路而孤独,如蒲宁的《孤独》;然而,尽观之,皆是一种独立个体的人生体验而表达出来的普遍的孤独。

然而,我们细细去品味普吕多姆的《破碎的花瓶》却没有被局限于此,他笔下描绘的并非是一种普遍的孤独。

他深深的超越了这个,使得这般的孤独成为了一种大众的情感宣泄,整个苍穹都在回荡着花瓶的泣吟“我们孤独”。

普吕多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以一种诗人和哲人的敏感于睿智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触及即将到来的新世纪中人们的精神面貌上的重要特征——孤独。

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异化后的普遍意义的孤独。

我们也可以借机透视一下普吕多姆身后的一些重要作家在这方面的笔触: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的孤独,无论是在公司还是在家里,他甚至都找不到一个可以与自己的思想进行沟通交流的人,于是只能最后异化成一只巨大的甲壳虫而死去;奥尼尔《毛猿》中的“毛猿“杨克是孤独的,他在自己的同类中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同路的人,最后只能奔向动物园同囚笼中的猩猩交流;加缪的《局外人》中的莫索尔是那么孤独,世界在他的眼中都是”无所谓“的,甚至连自己母亲的死都无所谓;萨特的《禁闭》中的加尔森,伊奈斯,艾丝黛尔是孤独的,他们认同的规则就是”他人即是地狱“;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布恩蒂亚家族是孤独的,前后七代人带着孤独意识在地球上消失。

这一切都是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意象,从未也成为二十世纪西方世界的一个独特的主题。

孤独已经由以往的个体现象变成时代的共同的特征,那么再回头看看普吕多姆的《破碎花瓶》诉说的孤独,就已经注意到这个共同的特征,并且也切入了这个时代
的文学主题,自然彰显他的独特韵味。

在爱情的时间里捕捉独特的意象
何为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的外在的事物在某一个意义上的高度契合。

借用象征主义的理论来解释,就是诗人在万千世界中为自己找到最恰当的情感对应物,然后,将此对应物作为诗人某些情思的载体,情与物有机的交织在一起。

普吕多姆是最善于感悟“情感对应物”的诗人,也是最善于创造意象的诗人。

就如同《破碎的花瓶》中,他要表现沉重的这般哀思,利用已经破碎的花瓶,捕捉到花瓶内心的动态作为这样的情感对应来刻画,表现爱情彼此之间的细微伤害造成心灵上的难以抹平的隔膜,细细的,缓缓的诉说着在生活的河流中,我们都会遇到的犹豫徘徊的情思:
花瓶被扇子敲开细细裂痕
马鞭草正在瓶中枯萎
这一击仅仅是轻轻触及
无声无息,没有人听见
但是这个微小的伤口
使得透明的晶体日渐磨损
它以看不见的坚定进程
慢慢波及了花瓶的周身
清澈的水一滴滴流溢
瓶中的花朵
日渐憔悴
任何人都没有察觉
别去碰它吧,瓶已经破碎
上诉说的花瓶,扇子,马鞭草,清澈的水啊,裂痕等,都是普吕多姆笔下的某种情感的对应物,普吕多姆的独具匠心便是将这些对应物化作他诗中的独特意象,创造了别开生面的一幅画面。

在古今文坛上,有许多文人学者的笔下都不乏对爱情嫌隙的描写,也会创造这种主题的意象,但是却没有人能够像普吕多姆这样写。

我们感悟着她散发的美,感悟着她流泪的痛,感悟着她破碎的忧,感悟着她孤独的伤。

在浪漫忧愁中描绘真实人生的经历
普吕多姆诗篇是懂得爱情的伤痛的,他也确实是懂得。

爱情之伤本来也是他心灵的真实体验。

对普吕多姆而言,爱情之碎片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感受,不如说是一种生存状态,因为他的穷尽一生,都没有办法从这样的伤痛中走出来,一生与这感相依相伴。

普吕多姆在儿时就与他的表妹感情非常的好,可谓青梅竹马。

甚至在他看来,两个人的结合是必然的,所以,他从没有想过他们的命运竟然会有另外的安排。

所以,当他们两个都进入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的时候,就在普吕多姆畅想着两人结合以后的美好与幸福的时候。

忽然有一天,他的表妹告诉他,她要嫁给别人了。

这对普吕多姆而言,简直是震撼性的打击。

也由此事件,他的爱情之梦,被狠狠的击碎,从此他把自己的情感封闭起来,再没有向任何一位女性开放,直到生命的终结。

所以,他对爱情的伤痛理解是深刻的,“心儿不觉间裂开细缝,爱情之花就此凋零。

依然完好,在世人眼中,心儿自感伤口扩大作痛,伤口细而深,心儿悲泣不停”,都是他的生命的情感的真实写照。

在梦中弹奏着沁心旋律——扑捉艺术特色
《破碎的花瓶》就是这样一首充满着情感和冥思的动人诗篇。

从情感意义而言,我想,这更是一首动人的抒情诗作,蕴含着诗人那般柔情,凄美,婉转的情思,深刻凸显,作者用文字书写暗含的细腻的情感,吟唱着内心深处的悲哀与苦痛,表现出深思、忧伤的气氛,对人生之短暂的哀伤和快乐进行思考。

从现实意义来说,这首诗深深的描绘,强有力地表现,那样非同一般,心灵的不安与苦恼,人的理性与爱情的冲突,细腻的追求人类心理各种复杂的阴影与变化,将爱情沉浸与悲痛至极的达观于宽恕的世界。

站在这样的世界里,我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就仿佛,他在诗中吟咏出边仰望着广大浩瀚的天空,边凝视着地上之虚无的悲哀,显得是那么的沉重,他甚至大胆在诗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运动,挑战这现存的腐朽制度的,现实冷漠的铁框,他向世人宣告,他要去追求那有如黎明前的颤栗一般的世界。

漫天飞舞,留存心中最纯——淡然总结
在我的心中,我更愿意从更别致的角度去赏析这首诗篇,在我的心中始终留存的那份深刻和唯美,便是《破碎的花瓶》表现的那种心灵深处对爱的渴求、无法驱散的疑虑和忧伤,其中静静透出的那份诗意和难以言语的睿性的光芒,更让我的心深深为之深深感动。

诗篇中的描绘,柔美细腻,并富有一种精雕细刻美感,更加表现了诗歌语言的优雅精致的味道,而娴熟完美的表现艺术,真的让人感觉好美好美。

更重要的是,普吕多姆的这篇作品的形式,堪称完美,诗中对色彩的绝妙处理,以及融通现实与想象的卓越手法,更加体现了一代诗人的大家风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