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
模式改革研究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经济逐步并较大范围的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尽管自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和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经济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但随着后疫情时期各国经济的逐渐恢复,中国的经济和对外贸易也出现了恢复性的增长。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实践经验,以及跨学科、多方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国际经济学研究内容比较广泛,理论体系比较庞大,大量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论述,并且涉及到很多当前国际经济中的诸多现实问题,课程难度较大。
传统的国际经济学采用单纯以讲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与应用型、创新型、国际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下对高校大学生培养的要求。
2018年,教育部提出了“新文科”的战略理念,旨在对当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素质和水平。
本文拟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对国际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其中,微观部分的经济学主要研究贸易理论、政策,贸易与经济增长、要素国际流动等,讲述国际贸易的起因以及国际贸易政策的影响和依据等,涉及诸如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众多的理论和方法内容。
而在宏观经济学的内容设置方面,则包括外汇相关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调整理论与政策、国际货币制度等内容,其涉及货币模型、资产组合平衡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理论和方法。
从国际经济学上述内容的设置可以看出其具有内容多,难理解的特点。
而在
当前对国际经济学的课堂教学方面,大多还是采用老师单一主讲的满堂灌的模式,这种情况下,往往出现老师在上面讲的唾沫乱飞,学生在下面听的混混欲睡,老
师和学时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学习缺乏导向性和目的性,在老师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下,对书本知识的接收效果差。
同时,由于国际经济学内容包含许多经济理论和模型,对该部分的理解需要
有相当的数学基础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高等数学能力。
而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学基础能力薄弱,对经济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出现
的图标、公式、逻辑推导、数学证明等不习惯,难以将这些模型、公式中出现的
变量和其代表的具体经济学含义相联系,更妄谈将其消化并能够灵活运用。
在当
前的实际教学中,老师大多根据书本不断的重复性讲解,这种情况下,老师讲的
口感舌燥,学生听的仍是一脸茫然,懵懵懂懂。
此外,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对国际经济学相关课程的教学大多时间均停留
在课堂上的纸面教学,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和课堂讲授方面,
这种情况下,使得教师和学生对教材过度依赖,忽略了国际经济学相关理论方法
和国际经济现实的实践联系。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还要应用于实践,过度的拘
泥于教材学习不利于学生将学习的相关理论解决国际现实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二、新学科建设理念的提出与要求
为了促使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8年,教
育部首次提出了“新文科”建设战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2020年,新文科
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建设启动阶段。
之后,《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指南》发布,各级高校、文科教指委、地方教育主
观部门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开展了系列的新文科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工作。
正如《宣言》所指出,新文科建设要以课程为抓手,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的创新性、学科的交叉性和课程的实效性,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
力为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文科的学科建设至少包括如下三个内容,一是人
才的培养需要与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建立教学和科研的协同机制,共
同推进;二是要发挥灵活多样的讲学模式,以目标为导向,提高讲学授业效果;
三是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磨合、相互促进,带
动相关知识理论创新和对经济社会实践的实际发展。
三、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在新文科建设的整体方针指引下,结合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教学实际,建议从
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
(1)采用以任务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新文科建设的人才培养更侧重对人才在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追求卓越等方面的培养,注重对人才主动意识培养,人才对知识的获
取方式由原来的“守城”模式转变为“攻城”模式。
这体现在教学实践上,更加
强调采用主动出击的策略,以任务和问题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
如在国际要素流
动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参照移民和美国经济案例,提出国际劳动力流动问题;在
需求、技术变化和国际贸易教学中,参照美国汽车市场案例,提出产品周期理论、重叠需求理论问题等。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和对问题的理解表述能力。
如在国际收支、汇率、货币危机理论和
货币金融体系等理论的学习时,通过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资料的收集和
理解,围绕预备的问题分组进行课堂讨论;在反倾销的相关内容学习时,结合我
国近年来遭受的反倾销案例,提出为什么中国会遭受反倾销,我们应该采取什么
措施应对反倾销等问题,分组展开讨论并讲述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
可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
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等多种方式的应用提高授课效果
在国际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时,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采用将教与学的过程和
基于多媒体的教学资源相结合,通过开发、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方法,可以
增加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和课堂活力,改善传统方式下的教学效果。
在国际经济学的教授过程中,通过将相关知识内容通过幻灯、投影、放映、
录音、电视、电脑等多种功能和媒介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使得学生对相关
知识点的理解可以通过科学充实的课件,生动活泼的画面,真实贴切的声音获得,通过大量直观的感性认知和抽象的理性认知相结合,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3)密切理论和实践的关联,通过实践、实习强化教学效果
参加课程的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其操
作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际经济学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通过课程实习、课程
实验、模拟演练、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开展。
通过校企联合,安排适当的课程实习和参观教学能够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
际的企业部门参与和观摩具体的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提高其实践操
作能力。
在开展到企业单位实地学习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立仿真模拟
实验室的方式进行仿真操作,如通过仿真实验室模拟进出口商品的交易过程,通
过实例、仿真操作、单据填写等系列交易过程的操作掌握交易的基本程序和操作
技能。
此外,还可以采用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与高校所在地贸易试验区等联合进
行实地考察、观摩、短期的学习等方式,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联系,这都对
完善和改进理论教学,促进国际经济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黄清云,新技术、新经济对教育的影响,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2003(1).
[2]郭惠君李思霖,关于国际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思考,科技信息[J].2010(21).
[3]孙伟,西方经济学新型教学方法的探析,管理观察[J].2011(9).
[4]易丽,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探讨,现代经济信
息[J].2019(14).。